四川省泸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泸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0-02 22:55: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0年秋期四川省泸县第一中学高一第一学月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8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作为二十世纪最为成功的武侠小说家,金庸从不为武侠小说“吆喝”。在许多公开场合,金庸甚至“自贬身价”,称“武侠小说虽然也有一点点文学的意味,基本上还是娱乐性的读物,最好不要跟正式的文学作品相提并论”。如此低调的自我陈述,恰好与众武侠迷之“慷慨激昂”形成鲜明的对照。将其归结为兵家之欲擒故纵,或者个人品德之谦虚谨慎,似乎都不得要领。
请别忘了,撰写“娱乐性读物”的,只是文化人查良镛的一只手;他还有另外一只手,正在撰写“铁肩担道义”的政论文章。至于金庸本人,为何一面“自贬身价”,一面乐此不疲,因其另有崇高志向——具体说来,便是《明报》的事业。有了《明报》的事业,金庸便与其他无数武侠小说家拉开了距离。一个武侠小说家,不只是娱乐大众,而且可以引导社会舆论,在金庸奇迹出现以前,这实在不能想象。在金庸创作的高峰期,左手政论,右手小说。这种写作策略,使武侠小说家金庸一改“边缘”姿态,在某种程度上介入了现实政治与思想文化的发展进程。
晚清以来,文学的雅俗之争,有审美趣味的区别,但更直接的,还是在于社会承担:一主干预社会,一主娱乐人生。查氏起步之处在新闻,现代中国的新闻事业,恰好与武侠小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绝大部分武侠小说,都是先在报刊连载,而后才单独刊行的)。可是,同在一张报纸,头版的社论与末版的副刊,各有各的功能、几“不可同日而语”。金庸自办报纸,并且“赤膊上阵”,下午褒贬现实政治,晚上扬千古侠风。他有商业上的野心,但更有政治上的抱负。长期坚持亲自撰写社论,实际上认同的是新文化人的担当精神——这样才能理解金庸为何对作为一种“娱乐性读物”的武侠小说评价并不高。金庸曾表示,当初撰写武侠小说,固然有自娱的成分,主要还是为了报纸的生存。如此“动机不纯”,难怪其对于仅局限于此的同道,不太恭维。
政论与小说,一诉诸理性与分析,一依赖情感与想象,前者需要“现实”,后者需要“浪漫”。如此冷热交替,再清醒的头脑,也难保不“串行”。只要对当代中国政治略有了解,都会在《笑傲江湖》和《鹿鼎记》中读出强烈的“寓言”意味。其实,小说家之追求普遍意义,与政论家的注重现实感慨,并不完全抵牾。说“影射”或许过于坐实,但对“千秋万载,一统江湖”的极度反感,毕竟包含着明显的现实刺激。即使小说家无意影射,政论家的思路也不可能严守边界,不越雷池半步。就在左右手交错使用之际,“串行”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有无影射,二说皆可。就像六朝人娴熟藻绘骈偶,即便无意为文的著述,在后人眼中,也都颇有“文章”的韵味。同时写作政论与小说,使得金庸往往感慨遥深。撰写政论时,自是充满入世精神;即便写作“娱乐性读物”,金庸也并非一味“消闲”。理解查君的这一立场,不难明白其何以能够“超越雅俗”。儒道之互补、出入之调和、自由与责任、个人与国家,在金庸这里,既落实在大侠精神之阐发,也体现为小说与政论之间的巨大张力。
(摘编自陈平原《超越“雅俗”——金庸的成功及武侠小说的出路》)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金庸是非常成功的武侠小说家,但他从没有为武侠小说唱过赞歌,认为武侠小说不算真正的文学作品。
B. 金庸“自贬身价”称武侠小说纯属娱乐性的读物,对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于金庸的谦逊低调。
C. 在报纸上发表政论,使得金庸超过了其他无数武侠小说作家,因为他不仅娱乐大众,而且做了社会舆论的引导者。
D. 金庸对武侠小说创作乐此不疲,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主要是为了介入现实政治与思想文化的发展进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宗明义,引用金庸的话,表明了金庸对武侠小说的态度,从而引出作者的态度,为后文的论述奠定了基础。
B. 文章第二段提醒读者注意一个事实,即金庸曾同时写小说和政论,之后分析了这种写作策略对金庸的影响。
C. 文章第三段以时间为经,向读者展示了文学雅俗之争的来龙去脉,帮助读者读懂金庸何以对武侠小说评价不高。
D. 文章最后一段由政论与小说之间的差异入手分析,进而引出对金庸何以能够在创作上做到“超越雅俗”的阐释。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学有雅俗之分,审美趣味上高雅,并且能干预社会、体现文化人的担当精神的作品应归为“雅”之列。
B. 尽管政论需要诉诸理性分析,小说依赖情感想象,但如果头脑清醒,就可以在两者之间随心所欲地转换。
C. 在金庸的《笑傲江湖》中读不出强烈的“寓言”意味的读者,可能与其对政府缺乏一些必要的了解有关。
D. 金庸在撰写政论时能够充满入世精神,在写作武侠小说时不一味“消闲”,这可以说是“超越雅俗”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大部分网络自制剧的观众是二三线城市的,尤其是小城市的女青年,大城市反而并不是最主流的,因为很忙,每天就那点时间。”2017年12月27日,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的电影电视评论周的论坛上,谈到网络自制剧中影视剧的观众时,爱奇艺副总裁陈潇这样说。
从2015年的459部上升到2017年的787部,网络自制剧数量迅猛增长,已经不再是一种现象,而成了改变大众娱乐方式的一种“新常态”。自制剧播放流量从2015年的317亿人次,上升到2017年的1147亿人次,如此巨大的流量,使网络自制剧的投资也达到了历史最高。“所有因素使网络自制剧在创作质量方面已经产生了向精品化拓展的趋向。”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委会副委员长张卫这样说。
(摘编自《网络自制剧改变大众娱乐方式》)
材料二:
(摘编自速途网)
材料三:
近年来,我国网络自制剧面临诸多问题:一、剧情抄袭严重。我国近些年所产出的网络自制剧数量猛增,但大部分所表现的内容情节简单,剧情单一,真正原创的剧目很少。如果是看过原版的观众就会发现,其实所谓的“中国制造”都是在刻意地翻版与抄袭,其实这样对中国网络自制剧的发展极其不利,虽然收视率不错,但也仅仅是虚假的繁荣,不会有可持续的发展。二、题材单一,同质化明显。我国的网络自制剧以都市爱情、青春男女题材为主,所讲的都是年轻人或者白领之间发生的戏剧故事或言情故事,主要针对的是青少年和上班族。这样一来,影片的受众面相对窄小,对自制剧本身的发展不利。三、制作粗糙,艺术性不高。就我国已经播出的网络自制剧来看,大多规模较小,制作粗糙,是典型的快餐式影片,毫无艺术性可言。国产网络剧,外形包装简单,故事性较差,内容多以恶搞、吐槽、搞笑为卖点,没有深度,吸引力差。
(摘编自张超然《我国网络自制剧的发展弊端以及未来前景》)
材料四:
我国电影界将按照十九大的精神指引,在三个方面着力工作:一是“树三讲”“去三俗”,要树立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的创作风气,自觉抵制低俗、庸俗、媚俗之风。二是强化电影的现实主义创作,倡导“深度关注现实,共同关心社会,真诚关爱他人”的原创精神。三是做大做强中国的电影产业和电影市场,开启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迈进的新征程。
网络自制剧要承担起同样的责任,仍需把握好几个关键点:首先,作为视频网站,要懂得珍惜。作为一种新媒体,视频网站当然应该根据网民需求播出各种风格的剧目。但如何保证剧集不“三俗”,而且“信达雅”,则需要下一番功夫。在剧目选择上,固然要尊重观众需求,但决不能违反创作原则顾此失彼。不考虑观众需求可能会失去观众,但一味迎合观众,忽视导向责任,则有悖艺术精神。而在观众需求与有关规定之间,也并非找不到切合点。其次,作为网站经营者以及其他相关制作单位,应当多拍一些内容健康、质量上乘的网络自制剧,内容、题材、剧本、制作、演员演技等环节做得到位,是网络自制剧生存发展的根本。(摘编自黄海贝《网络自制剧:开启中国影视产业新征程》)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陈潇认为,网络自制剧最主流的观众是二三线城市的尤其是小城市的女青年,因为她们相对来说闲暇时间多一点。
B. 根据调查,“有喜欢的演员”只占“影响受众选择网络自制剧的原因”的38.9%,这表明网络自制剧无须注重明星效应。
C. 我国的网络自制剧题材单一,以都市爱情、青春男女题材为主,同质化明显,这对自制剧本身的发展很不利。
D. 视频网站作为一种新媒体,应着力“三讲”的创作风气,自觉抵制“三俗”,开启中国影视产业新征程。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中,网络自制剧数量迅猛增长和播放流量上升,表明自制剧成了改变大众娱乐方式的一种“新常态”。
B. 从材料二看,大多数观众会选择内容有趣、剧情吸引人的情景喜剧和青春偶像剧,也有人选择制作精良的剧集。
C. 材料三说明缺乏原创内容、受众群体狭小、质量不过关等因素限制了我国网络自制剧的良性发展。
D. 从材料四可以看出,如果能保证剧集不“三俗”,不违反创作原则,质量上乘,网络自制剧是能够强大起来的。
6.对于我国网络自制剧面临的诸多问题,你认为该怎样解决?(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走眼
顾文显
那年月找专家看病恰似攀珠峰,要是能住上院,简直就是驾云了,至少老管深有体会。
老管站在省医院走廊,如同领小鸡崽的老母鸡突然发现当头俯冲下来一只鹰,慌乱得不知所措。在省城可不比家乡那个城市,在这里再没人拿他当盘菜。老婆这病,明知道没了救,可如果不让她住住大医院就这么等死,老管心里那会是什么滋味!
那只鹰眨眼就变成一个穿夹克衫的人,朝他热情地伸出手:“管同志,听说嫂子看病遇上了难事?”
老管只是机械地点头,对方怎么认得来自小城的工人?怎么就知道叫他管同志?怎么就知道他老婆要看病?
夹克让老管稍等,很随意地进入走廊尽头一间办公室,片刻出来冲老管招招手。老管如同遇上了蒙汗师,稀里糊涂地跟了过去……不到十分钟,院长亲自给管妻看病,并安排她住进了高级病房。出乎意料的是,老妻死里逃生,居然又活了六年半!
老婆出院时,夹克来帮助办手续。老管又像是做梦,一分钱也没用他掏!
夹克叫林秘书。林秘书带着老管走进一幢宽敞的居室,见到了省城的市长。市长温和地拍老管的肩膀称他老哥,然后亲自让座,奉茶,老管惶惶地想,不是要割我的肾抵老婆看病钱吧?
市长微笑着说,你不必拘束,咱哥俩有前世的缘份呢。听说老哥目光如电,有点小玩意请老哥给掌掌眼。
说着,夹克衫就用黄绸子托过一件东西。老管吃了一惊,唐朝的文物,国宝级的!他哆嗦着双手,目光痴痴地盯着那宝贝作声不得。
市长说,它不是纸糊的,老哥把玩把玩。
拿在手里细看,老管那只手很快随意起来:“乱真,简直可以乱真!”
“怎么,老哥看出是赝品?”林秘书脸色如同锡纸,而市长依然微笑着。
老管把那宝贝举到市长眼前,指出这东西的两处败笔:“古玩在唐代达到登峰造极,特别是金银器,至今难以比拟。这物件模仿得惟妙惟肖,可细看仍有瑕疵。”
“笑话,”市长仿佛重复着一个没有笑点的笑话,“600万,弄个假货?”
几天后,林秘书悄悄地对老管说,您老好运气来了。市长从来不给别人办事的,这回要把你调来省城工作。
老管脑袋摇成他家那破电扇:“不中不中……我算过卦,离开家乡,人就不旺性。”
老管做梦都想进省城,可为熟人安排工作是以权谋私。市长是老婆的救命恩人,老管害谁也不能连累市长!
从此,老管经常跑省城。市长战友的儿子残疾,好可怜呀,市长就帮残疾孩子做收藏生意,好歹帮他混口饭吃。残疾人倒腾的什么好玩意假玩意,都要经老管先过一眼。老管小时候受爷爷真传,加上悟性高,肯钻研,所以从未走过眼。在那座中等城市里,他倒是第一把交椅,可这是省城,这是市长!
老管成了市长的知己。没有理由不知己,那么平易近人的领导。老管往返省城的车费,市政府和他厂子抢着报销。有人攀比老管不干活,厂长在大会上义正辞严:“谁敢攀比老管师傅?能让省城市长高看一眼,这是为提高咱厂、咱市的知名度做贡献。哪个若也被市长看上,我不但不让他干活,还发他奖金!”
老管这鉴定顾问做了12年,从老管被人称作管老。期间有许多慕名者高薪聘他做顾问,管老摇头。除却巫山不是云,除了市长,他谁也不伺候。
突然听说市长被“双规”了。听说市长是个巨贪,哪里有什么战友的残疾儿子,这市长……他老婆开古玩店替他洗赃款,那些收藏品都是下属贿赂的!听说市长欣赏老管的眼光独到、为人性子耿直,才煞费苦心把他挖到跟前。
老管傻了。想破脑袋也不敢信那些传言,怎么可能?但是报纸上白纸黑字,若不是市长交待出比他更高的贪官,枪子儿是吃定了!
市长被判无期。管老悲痛欲绝,你说你要那么多钱干什么用?管老自认为市长是天下最好的人。世上那么多清官,谁能帮助他老妻多活了六年半,哪个在大街上用黑眼仁看过他一眼?只有市长。
当年老伴走时,管老也没这么撕心裂肺过。市长判刑是法律的事,可他受人之恩不能负义。管老千里迢迢探监去。知道监狱不让送吃的,他带去了一些钱。
憔悴苍老的市长隔着玻璃叹气:“老哥是第一个来看我的,那些下属平时孙子似的追随我,说的好话能甜倒牙,如今半个人影也没见到。唉,走眼了,白混了这些年月,一个人也没看准。”
管老叹气:“兄弟,你交不交我算什么,千错万错的是不该得罪人民!走了,往后一年看你一回。”
回到家,管老把珍藏多年的书卖了废品,换回一瓶酒,喝得昏天黑地。管老边哭边骂:“走眼了。人都看不明白,我他娘的配看什么文物!”
管老门外贴着一张纸条:本人洗手,不做鉴定。
陆续有人登门。本省的外省的,许以重酬请他做顾问。管老摇头:“眼神不中,不干了。”
来人:“管老跟钱有仇吗?”
管老右嘴角使劲往下一咧,算是笑了笑。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用“老母鸡”和“鹰”作比喻,生动形象地展现出老管从小城来到省城为妻子求医时的惶恐不安,人物刻画细腻,符合情理。
B.小说注重细节刻画,“‘笑话,’市长仿佛重复着一个没有笑点的笑话,‘600万,弄个假货?’”巧妙地刻画出人物的微妙心理。
C.文中主人公的称谓从开始的“老管”变成了“管老”,这主要是因为主人公身份地位发生了变化,从而导致人们对他另眼相看。
D.市长“双规”后老管的听闻巧妙呼应了前文他对“夹克”热情招呼产生的疑惑,情节设置颇具匠心。
8.请结合小说内容概括“老管”这一人物的形象特点。(6分)
9.小说中与“走眼”相关的表述出现了三次,它们各要表达什么?请结合相关内容进行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而不知其所止; ,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余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10.下列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歌
窈窕之章 歌:名词用作动词,歌吟。
B.舞幽壑之潜蛟 舞: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
C.侣鱼虾而友麋鹿 侣:名词的使动用法,使为伴侣。
D.寄蜉蝣于天地 蜉蝣:名词作状语,像蜉蝣那样。
11.句中而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B.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C.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D.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12.《赤壁赋》中对于水和月作了反复的描写,对其作用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因为文章写的是一次夜游赤壁的经历,作为记游写景的文章,必须要写当时当地之景,水和月就是赤壁这个地方的特有景物,所以反复描写。
B.以景抒情,融情入景。开篇写水的澄澈和月的皎洁与多情,以及全景的迷离浩瀚,是为了表现作者此时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的游江之乐。
C.第二段击空明兮溯流光的诗句,是就《月出》之诗生发而来的,由月而美人,由美人而政治理想。表现了作者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着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的关切。
D.第三段客借夜游赤壁所见的长江、明月的无穷,与英雄人物与英雄业绩的易逝,生发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悲叹与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的幻想。
1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2)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
七律二首·送瘟神其二①
毛泽东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②。
(注)①本诗是毛泽东在1958年6月30日,从《人民日报》得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后写下的七言律诗。②送瘟神的习俗。
14.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前一句以明快的语言勾画出当前春光明媚的景象,它既是写景,又象征着当时全国人民奋发有为的动人气概。
B.“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两句写广大人民群众的巨大威力,能使“河水让路,高山低头”。
C.“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这两句点明题意,总结全诗。语调轻松,含幽默调侃意味,流露出诗人终于“送”走了“瘟神”的衷心喜悦。
D.诗歌暗含对比:在旧时代,山河被瘟神糟蹋,即使美丽也是枉然。而在新时代的神州,山水也焕发了青春,大地在日新月异地改变着面貌。
15.本诗颈联和《沁园春·长沙》下阕最后三句都运用了怎样的手法?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劝学》中“_____”一句,以金属变化来说明学习可以使人改变和提升,而“_____”一句,则说明了君子智慧明理、行为无过的原因。
(2)在《师说》中,韩愈指出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其原因是“______,_____”。
(3)曹操《观沧海》中,“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海水荡漾、峰峦矗立的景象。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近年来,国内涌现出一批有偿阅读类手机APP,其杀手锏无外乎通过现金补贴方式来吸引用户阅读平台上的内容和广告。还别说,如此运作模式颇受拥趸,尤其相关APP运营者采取鼓励用户签到、邀请好友、好友阅读奖励等方式,使之 ,成为市场上的现象级事件。
如果说,此类APP所推出的阅读内容 ,受众花费时间、精力阅读后的确能够读而有获,那倒不失为美事一桩。但现在的问题是,不少有偿阅读类APP运营过程中重“流量”轻“质量”,以致被受众指责传播内容低俗、低质,甚至有些已经触碰法律底线。
( )。某种程度上,正是基于资讯的泛滥,才使得人们的阅读专注程度与分析思考能力趋于下降。在此意义上,有偿阅读类APP以现金补贴等方式拓展其市场领地固然没错,然而绝不能只追求自身经济利益而不考虑社会责任,不能在这个咨询泛滥的时代 地炮制文化垃圾,干扰甚至戕害人们正常的阅读生活。
今后,有偿阅读类APP能否 ,窃以为,不仅仅看其现金补贴上的实力,还得看它能不能够拿出实实在在的举措深耕市场。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熟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异军突起 名副其实 无以复加 任重道远 B. 异军突起 货真价实 变本加厉 行稳致远
C. 风生水起 货真价实 无以复加 任重道远 D. 风生水起 名副其实 变本加厉 行稳致远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受众花费时间、精力阅读后的确能够读而有获,倒不失为一桩美事。
B. 受众花费时间、精心阅读后的确能有所收获,倒不失为美事一桩。
C. 的确受众花费时间、精心阅读后能够读而有获,倒不失为美事一桩。
D. 的确受众花费时间、精力阅读后能有所收获,倒不失为一桩美事。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置身于移动网络时代,令人头疼的不是资讯的泛滥,相反,恰恰是无内容可读
B. 置身于移动网络时代,无内容可读和资讯的泛滥等情况都是令人头疼的事
C. 置身于移动网络时代,令人头疼的不是无内容可读,相反,恰恰是资讯的泛滥
D. 置身于移动网络时代,无内容可读不是问题,而资讯的泛滥才是问题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其含义是春雷始鸣,惊醒蛰伏地下冬眠的昆虫。实际上,①_________________,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惊蛰雷鸣最引人注意。现代气象科学表明,②_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大地湿度渐高,促使近地面热气上升;或北上的湿热空气势力较强,活动频繁。从我国各地自然物候进程看,由于我国南北跨度大,③_________________,“惊蛰始雷”的说法仅与沿长江流域的的气候规律相吻合。
21.下面是某服务中心为方便群众办事而提供的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5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人生就如一场旅行。我们走过山川田野,领略自然风光;走过街市阡陌,感受世俗万象;走过任性自我,磨砺青春锋芒;走过困惑迷惘,把握前进方向……
请以“走过,才明白”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叙述过程中适当添加人物或环境描写;(2)不少于800字。
2020年秋期四川省泸县第一中学高一第一学月考试
语文试题答案
1.C 2.C 3.B 4. B 5. A
6. 注重原创,着力打造精品,走特色精品之路。丰富题材,扩大受众群体,注重剧集质量。尊重观众,有限度地符合观众口味和要求。精选剧本,精良制作,注重艺术性。
7.C
8.①技艺精湛:他很快就看出市长视作珍宝的唐朝文物是赝品。②重情重义:他不愿因调工作而牵累市长;拒绝别人的高薪聘请,一心只做市长安排的鉴定顾问;市长被判刑后,他与市长约定每年探视。③坚守原则,耿直:市长被“双规”后,他直言市长不该得罪人民,自责看不清人性,并决定从此不再鉴定文物。
9.①第一次 “从未走过眼”是指老管自信文物鉴定不会出现差错。②第二次“走眼”是指市长自责没有看清那些下属只是阿谀逢迎之徒。③第三次“走眼”是指老管自责没有看清自己被市长利用的意图。(市长是贪官以及其利用自己的意图)
10.C 11.C 12.A
13.(1)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当他夺取荆州,攻下江陵,顺着长江东下的时候。(2)本来是一代的英雄啊,可如今又在哪里呢?何况我同你在江中和沙洲上捕鱼打柴,以渔虾为伴,与麋鹿为友。
参考译文: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同客人乘船游于赤壁之下。清风缓缓吹来,江面水波平静。于是举杯邀客人同饮,吟咏《诗经·陈风·月出》一诗的“窈窕”一章。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白茫茫的雾气笼罩着江面,波光与星空连成一片。我们听任苇叶般的小船在茫茫万顷的江面上自由飘动。多么辽阔呀,像是凌空乘风飞去,不知将停留在何处;多么飘逸呀,好像变成了神仙,飞离尘世,登上仙境。
于是,喝着酒,快乐极了,敲着船舷唱起来。歌词说:“桂木的棹啊,兰木的桨,拍打着清澈的江水啊,船儿迎来流动的波光。多么深沉啊,我的情怀,仰望着我思慕的人儿啊,她在那遥远的地方。”客人中有吹洞箫的,按着歌声吹箫应和。箫声呜呜呜,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余音悠扬,像一根轻柔的细丝线延绵不断。能使潜藏在深渊中的蛟龙起舞,孤舟上的寡妇啜泣。
我不禁感伤起来,整理了衣裳,端正地坐着,问客人说:“为什么会这样?”客人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吗?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川缭绕,郁郁苍苍,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当他夺取荆州,攻下江陵,顺着长江东下的时候,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在江面上洒酒祭奠,横端着长矛朗诵诗篇,本来是一代的英雄啊,可如今又在哪里呢?何况我同你在江中和沙洲上捕鱼打柴,以渔虾为伴,与麋鹿为友,驾着一叶孤舟,在这里举杯互相劝酒。只是像蜉蝣一样寄生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谷粒。哀叹我生命的短暂,而羡慕长江的流水无穷无尽。希望同仙人一起遨游,与明月一起长存。我知道这是不可能经常得到的,因而只能把箫声的余音寄托给这悲凉的秋风。”
14.C
15.夸张,本诗描绘地动山河的改造大自然的气势,表达了诗人对中国六亿人民同大自然作斗争的精神的热情赞扬和高度评价。《长沙》中“浪遏飞舟”描写激起的浪花可以阻遏飞舟,表达革命青年的凌云抱负与豪迈的情怀。
16.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17.B 18.B 19.C
20. ①昆昆虫并不是被雷声惊醒的/昆虫苏醒和春雷无关 ②惊蛰前后之所以会有雷声/惊蛰雷声的出现 ③春雷始鸣的时间迟早不一/惊蛰时并非各地都能听到雷声
21.群众办事应提供相关材料,服务中心受理后,属于协办件的,弄清协办原因;属于代办件的,明确代办承诺;属于即办件的,就即收即办,然后将受理结果反馈给办事的群众,并做好汇总上报。
22.例文:
走过,才明白
愿重回汉唐,再奏角徵宫商,着我汉家衣裳,兴我礼仪之邦。
——题记
依旧清晰地记得,初次见到汉服时,动人心魄的惊艳。走过千年风雨的汉服,穿过历史的尘埃,带着古朴的气息,诉说着华夏的盛衰兴亡。
与汉服的遇见,是那样的自然。就像冷遇见暖,就有了雨;冬遇见春,就有了岁月;天遇见地,就有了永恒。那飘逸的羽纱只轻轻一拽,我便跌进了锦绣繁华的古老华夏。
那是外网上挂着的宣传汉服的视频。穿上了汉服,一个个便都成了诗画中走出的人。或浓妆恣情饮酒,张扬而热烈,或淡抹执卷而读,素雅而明秀。有佳人明眸善睐顾盼生姿,亦有才子广袖翩飞玉树临风。交领,右衽,束腰,一丝不苟。再在腰带上用绳线松松挽个结,压一块精雕细琢的玉佩,散发着温润的光泽,真真是绝世无双。古老的汉服就这样走向世界,在偌大的舞台上熠熠生辉。
想想唐明皇的时代,大明宫里灯烛高悬,处处皆是皇家华贵与威仪。丝竹齐喧,有倾国之颜踏歌而入缓扭纤腰,一个盛世的繁荣便在翻转舞动的袖中流转。如此,便有了闻名天下的《霓裳羽衣舞》。我总想着,纵使贵妃天人之姿,若是没有了羽衣的增色,终归是少了几分灵动。汉服就这样,走过了盛唐。
忆及几年前,如果有人穿着汉服走街过巷,那必是引得一路的侧目议论,更有甚者,觉得那是韩服或者和服,皆是止不住的鄙夷。实在可悲!为什么我穿起最美丽的衣裳,你却说我行为异常?我倍加珍惜的汉服,你却说它属于扶桑?思及现在,内心止不住的庆幸,且不说满街的汉元素,便是穿上汉服,路人也大多报以微笑和赞赏。失落的汉服,终于走出尘埃,散发出更加耀眼绚烂的光华。
去年的时候,曾经去安徽宏村旅游。粉墙黛瓦中有一位姑娘身穿汉服在拍照。微风拂过,轻轻撩起她月白的裙角,发髻上插着一根玉簪,坠着流苏,根根纠缠。树影斑驳,她倚着树,低眉浅笑,熙来攘往的人群无意识间为她留出一块空地。尘世浮华,手执折扇的她淡雅得如同裙角绣着的杏。后来,我也买了这样的两把扇子,竹骨纱面,隐藏着一折一折的流光,春来暑去,秋收冬藏,每每打开,便依稀嗅见淡淡的杏香,清幽而绵长。
正是因为走过才明白,汉服不仅仅是衣服,它因先人的匠心而独特,因历史而沉重,因风骨而意蕴深长。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