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必修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检测题(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必修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检测题(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0-03 08:32: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检测题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得分:______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事物总是在比较中更能够凸显自身。散文最为本质的属性,和小说相比更容易看清楚。虚构是小说创作的核心,是通过描绘并不存在的人和故事,达到对生活本质的揭示,是“无中生有”,是虚幻中的真实。相比之下,构成一篇散文的基本材料,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都是客观存在的,散文是在“有”之上进行自己的艺术开掘。对于散文来说,真实是最基本的遵循、最明确的尺度,居于其价值谱系的前端。譬如一个年代中不曾存在的人物,一个人不曾经历的事件,一桩事件不曾产生的结果,一种结果不曾产生的影响等,这样的“无”,就不应该成为散文作品中的“有”。
但这并不意味着堵塞了散文虚构的管道。散文的真实性,其实有着足够的开阔空间和弹性,我们没有理由担心它会带来对想象力的束缚。譬如写到历史上的某个人物在面临重大抉择时内心的矛盾冲突,虽然史料中没有记载,但基于对人性、人情和具体的时代环境的认识和理解,写作者完全可以将自己代入进去,通过设身处地的想象,进行一些场景的设置,一些细节的编织。这样的“虚构”,是对中断之处的接续,是对空白之处的填补,使其残缺漫漶之处恢复完整清晰,其本质是一种艺术提炼,当然是允许的,甚至是必要的。还有一类描写,也超越了具体的经验世界,如驰骋诗意的想象,抒发强烈的感情,上天入地,夸张变形,显然也属于虚构的范畴,但对于这样的手法,读者通常也都不会质疑其真伪,只做穿凿的理解。当然,上述种种做法的前提是,这些情感之所依附、思想之所生发的事物,应该是客观存在的。这种真实性,便是散文虚构的边界,不能逾越。倘若无视这一点,向前大步迈进,放纵想象,置基本的事实于不顾,作品中关键性的人物、事件等都是缺乏依据的,那就是明显的越界,进入小说等以虚构为主的文学样式的领域了。当一篇散文中过度地使用这一类的“虚构”时,便意味着散文的自我消解。
(摘编自《真实是散文最基本的遵循》)
材料二
散文最大的力量在于深刻的、独特的思想。一个优秀的散文家,一定是一个博览群书、涉猎广泛的爱书家;一个优秀的散文家,一定是一个睿智的思想家。好的散文应该有“识”。有“识”,就是有学识、有见识。深刻的思想来源于对生活的深入观察,不仅要善于观察,还要勤于思考,要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未言。心灵鸡汤式的、流水账式的、口水式的散文都不是我们想要的。很多人写散文很随意,所写多是我们习见的生活、共有的经验、共同的话题,超不出我们的想象。诗人卞之琳说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他很善于表达,可惜没什么可表达的。”没有思想内涵的散文,最多只是一件华丽的旗袍,而里面没有挺拔丰满的躯体。
有人说散文是一种尚未成熟的文体,对此我不敢苟同。正因为现代散文已经相当成熟,所以当下散文创作才面临突破自我的困境。传统的力量格外强大,既为散文的发展提供了丰厚遗产,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对散文的变革创新形成了桎梏。所以在长期的散文写作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了新的“八股文”,一些作者习惯于按照“套路”写,轻车熟路,四平八稳。一些作者错误地理解散文“真实性”的要求,把散文的“真实性”等同于照搬生活,人为地束缚了自己的想象力,在写作中过于老实,不敢越雷池半步。在自媒体时代,散文作家尤其需要在文体的拓展和表达的创新上大胆尝试、探索。
在诗歌写作中有“口水诗”,在散文写作中也同样有“口水散文”。如前所述,一些作者把散文看得过于随意,没有经过很好的阅读训练和写作训练,他们的语言是苍白的、贫乏的。也有一些作者刻意追求语言的华丽或怪异,故作高深,佶屈聱牙,云山雾罩,不知所云。散文被称作“美文”,它的美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所以它的语言首先应该是美的。同时,散文的语言应该是明白晓畅的,能以平易之文字传达深刻之思想,营造优美之意境。简言之,好的散文是让人乐意读、读得懂的。我们提倡追求有难度的写作,但是绝不能制造“有难度的阅读”。
(摘编自《自媒体时代散文的突破与重生》)
材料三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叙事的转向,我们应注意到散文在写真实(书写个体经验与经历)的基础上,大踏步地越过了藩篱,与小说一道进入书写现实的频道之中。一些记者出身的作者,诸多打工生活的记录者,在系列表现乡土沦陷主题的散文写作中,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客观型的叙事方法,以进入现实的深处,提炼出社会学的多种意义。散文的现实书写在实践层面,业已普遍性地生根,更进一步说,散文在人的命题之下,必然触及人的现实性问题,也回避不了对社会关系总和的透视,尤其是在系列写作业已解决时间跨度和空间宽度的情况之下,散文书写现实的合法性理应得到体认。而在书写边界的问题上,散文受限于写真实的通则,与小说文体通过虚构抵达更高的真实确实无法比拟。此外,散文仅仅是代个人而立言的,无法确立一个更自由的维度,以点带面地俯视和勘察整个人间世相,在这种情况下,散文书写现实的边界到底在哪里,就需要批评界群策群力,启动有效的讨论,以明晰内容并确立维度。
(摘编自《散文中的真实与现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散文的真实和虚构不矛盾,如果要求散文所有的内容都是真实的,这势必创作不出好作品。
B.“口水散文”过于随意,平铺直叙,语言苍白贫乏,与故作高深、佶屈聱牙的散文同样不值得提倡。
C.散文创作要跨越藩篱,关注现实问题,与小说一道书写现实,通过虚构达到更高层面的真实。
D.散文创作受制于真实性要求,所以无法达到更自由的维度,也不利于全面俯视和勘察人间世相。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和散文的区别在于小说的本质属性是虚构,散文的本质属性是真实,但二者都以反映现实生活为创作目的。
B.在散文创作中,可以对历史上某个真实人物的相关生活细节进行虚构,但是这种虚构必须合情合理。
C.一个散文作者如果能广泛阅读和深入观察、思考生活,就有可能创作出学识和见识都很高的散文作品。
D.材料二中作者认为散文的文体已经相当成熟,这种成熟束缚了作者的想象力,使散文语言表达缺乏创新。
3.下列说法中,违背了材料中有关散文真实性说法的一项是(  )(3分)
A.某作家创作散文《生命的选择》时,虚构了岳飞接到金牌后复杂的心理过程。
B.某作家创作散文《西湖遐想》时,大量叙述了有关西湖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
C.某作家创作散文《永远的苏轼》时,把自己想象成苏轼,表达了对苏轼的敬仰之情。
D.某作家创作散文《宽容》时,虚构了一个叫“子虚”的人物,借他的话表达自己的看法。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5.优秀的散文作品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那一片幸存的原始林
梁 衡
①像一场战争突然结束,2014年林区宣布了禁伐令,喧闹的伐木场顿时门前冷落车马稀。在打扫“战场”时,人们意外地发现了一片原始林。2016年盛夏我有缘造访了这最后的一片原始林。
②我们换上迷彩服、长筒靴,每人一把伞。虽然天正降大雨,我们还是义无反顾地向林地进发,不一会儿就消失在茫茫林海中。
③正走着,我们忽然听见右边不远处有哗哗的流水声,领路的刘局长说这是一条河,问要不要钻过去看一看。我说水是山的魂,哪能不看。因为林子太密,我们只好收起伞,任雨水洗面,踩着朽木、草墩,钻过横七竖八的灌木。仰望山顶,只见远远近近的山、层层叠叠的树、朦朦胧胧的雨,半山一道歪歪斜斜的激流,跌跌撞撞地碰着那些大大小小、圆圆滚滚的石头,或炸起雪白的浪花,或绕行成一条飘飘的哈达。
④我们退回老林,雨时停时下,云忽开忽合,大家就举着手机、相机抓紧时间照相采景。
⑤从纯自然的角度来说,人的创造是对自然的一种干扰和玷污。比如庐山上、西湖边的那许多诗词、题刻,在自然女神看来无异于公园里常见到的废纸、烟头。所以探险家总是去寻找那些还没有被人文污染过的地方。没有人来过,无路;奇景第一次示人,无名;前人没有留下诗文,无文。今天我们进入的正是这种“三无”之境,只有你与自然在悄悄地私语。
⑥虽是来看原始森林,但要先说一说这里的石头。石头的年龄自然比树更古老,而且因为有了这些遍野的石头,才拦住了伐木者的手脚,为我们留下了这片林子。国内一处很有名的石景便是云南的石林,那是一片秀气的石柱。还有贵州天星桥,那是喀斯特地貌特有的精巧。而这里的石头一律是巨大坚硬的花岗岩,浑圆沉稳,高大挺拔,无不迸放着野性。大约亿万年前,这里是一片海底,所以石的分布无一定规则,或独立威坐,或双门对峙,或三五相聚,或隔岸呼唤,各具其态。
⑦现在要说一说这些在乱石头间争荣竞秀的草木了。脚下最值得一说的是蕨类、苔藓等植物。这是整个林区的大地毯,是森林里所有生命湿润的温床。蕨草每一枝都长着七八片叶,而每个叶片都像剪纸或者木刻,不求线条的流动,却有刀刻石印般的凝重,况且它与恐龙同一个时代,在这林子里资格最老。说到苔藓,我小时不知见过多少,不过也就是雨后地上的一层绿毛。后来在南方热带雨林中见过更浓密、更鲜艳的,将石头裹成一块碧玉。在内蒙古林区见过大团生长的、颜色发暗的苔藓,那是驯鹿特有的饲料。而这里的苔藓因环境潮湿土壤肥沃,却长成了根根细草,又织成密密的一片,于是也被叫作苔草。它生在地上、树上、石上,染绿了整个世界,不留一点空白。
⑧老林子中最美的还是大树,特别是那些与石共生的大树。有一棵树,我叫它“一木穿石”,我们平常说“水滴石穿”,可是有谁真的见过一滴水穿透了一块石头?现在,我却见到了一棵树,一棵活着的树,硬是生插在一块整石之上,像一颗刚射入石中的炮弹,光溜溜的还没有爆炸;又像一枚仰面向天正待发射的火箭,膀粗腰圆,霸气十足。我只看了一眼就被惊呆了,拔不开脚步,时空骤然凝固。这是一棵红松,当初也许是一粒种子,落在石板上,靠着老林中的湿气慢慢地发芽,但它命运不济,一出生就躺在这个光溜溜的石床上。它的须根向四周摸索,握住一点点沙尘,然后蛰伏在石面的稍凹之处,聚积水分,酝酿能量,终于在顽石上树起了一面生命的大纛。
⑨如果说刚才的那棵树有男性的阳刚之烈,下面这棵便有女性的阴柔之美。它生长在一块窄长的条石上,两条主根只能紧抓着条石的边缘向左右延伸,然后托起中间的树身。那两条主根是她修长的双腿,树干是她曼妙的身躯,她挺胸拔背,平视前方。在南方热带雨林中我见过如乱麻般的气根,在华北平原上我见过老槐树下块状的疙瘩根,却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决绝而又从容地在条石上匍匐的苗条的松树根。已分不清,它是树贴在石上的根,还是石上鼓起的一道棱。这树身里分明已经注入石质的坚硬,却又划出这样柔美的弧线,好一个“幽谷美人”。
⑩我们就这样在绿色的时间隧道里穿行,见证了大自然怎样在一片顽石上诞生了生命。它先以苔草、蕨类铺床,以灌木蓄水遮风,孵化出高大的乔木林,这就成了动物们的摇篮。当年我们屈从了这片原始林,现在它给我们友好的回报,留下了一面大镜子,照出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镜,可知朝代之兴替;以这片原始林为镜,可知生命、人类和地球的兴替。
?我下山时,看见沿途正在修复早年林区运木材的小火车轨道,不为伐木,而是准备开展原始森林游,是准备开发这片幸存的原始林的。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标题“那一片幸存的原始林”中,“原始林”点明了本文描写的对象,而“幸存”一词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B.作者一行不顾大雨,换上迷彩服、长筒靴,带着雨伞,义无反顾地向林地进发,说明作者一行造访原始林兴致浓厚。
C.作者认为人的创造是对自然的干扰与玷污,所以喜欢原始林的“三无”境界,在这里可以与自然亲密接触。
D.结尾写作者一行下山时,看见沿途正在修复小火车轨道,不为伐木,而是准备开展原始森林游,作者为此感到欣喜。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主体按照时间顺序来写,从发现原始林,到进入原始林,再到最后下山离开,文章有头有尾,脉络清晰。
B.作者描写原始林里的石头时,写了云南石林、贵州天星桥,是为了在对比中突出原始林里的石头野性十足的特点。
C.文章非常注意段落间的过渡,比如第⑨段开头运用过渡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上下段落内容自然衔接。
D.文章依次写了原始林里的河流、石头、草木、大树,层层深入,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立体的世界,让人如临其境。
8.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9.文章在描写景物的同时,还有一些不失时机的议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李壁字季章。父焘,典国史。壁少英悟,日诵万余言,属辞精博。孝宗尝问焘:“卿诸子孰可用?”焘以壁对。以父任入官,后登进士第。召试,为正字。宁宗即位,徙著作佐郎。时韩侂胄专国,建议恢复。用师意方锐,钱象祖以沮兵议忤侂胄得罪贬。壁言:“进取之机,当重发而必至,毋轻出而苟沮。”侂胄意不怿。壁度力不能回,乃入奏:“自秦桧首倡和议,使父兄百世之仇不复开于臣子之口。臣愚以为宜亟贬秦桧,示天下以仇耻必复之志,则君臣上下奋励振作,拯溃民于残虐,湔祖宗之宿愤。在今日举而措之,无难矣。”疏奏,秦桧坐追王爵。议者谓壁言虽公,特以迎合侂胄用兵之私而已。金遣使来,微示欲和意,丘崈以闻,壁贻崈书,俾遣小使致书金帅求成,金帅报书以用兵首谋指侂胄,侂胄大恚,不复以和为意。壁言:“张浚以讨贼复仇为己任,隆兴之初,事势未集,亦权宜就和。苟利社稷,固难执一。”侂胄不听用兵之意益急壁方与共政或劝其速去毋与侂胄分祸壁曰嘻国病矣我去谁适谋此侂胄迄诛,御史叶时论壁反复诡谲,削三秩,谪居抚州。越四年,复除知遂宁府,未至,而溃兵张福入益昌,戕王人,至遂宁,壁传檄谕之,福等读檄泣下,约解甲降。会官军至挑贼,贼忿,尽燔其城,顾府治曰:“李公旦夕来居,此其勿毁。”壁驰书大将张威,使调兵来会战,威夜遣人叩门,来言曰:“贼垒坚不可破,将选死士,梯而登,以火攻之。”壁曰:“审尔,必多杀士卒,盍先断贼汲路与粮道,使不得食,即自成擒矣。”以长围法授之,威用其谋,贼遂平。壁嘉定十五年六月卒,谥文懿。壁嗜学如饥渴,群经百氏搜抉靡遗,于典章制度尤综练。为文隽逸,所著有《雁湖集》一百卷、《涓尘录》三卷等。
(节选自《宋史·李壁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侂胄不听用兵之意/益急/壁方与共政/或劝其速去/毋与侂胄分祸/壁曰/嘻/国病矣/我去谁适谋此/
B.侂胄不听/用兵之意益急/壁方与共政/或劝其速去/毋与侂胄分祸/壁曰/嘻/国病矣/我去谁适谋此/
C.侂胄不听用兵之意/益急/壁方与共政或劝其/速去/毋与侂胄分祸/壁曰/嘻/国病矣/我去谁适谋此/
D.侂胄不听/用兵之意益急/壁方与共政或劝其/速去/毋与侂胄分祸/壁曰/嘻/国病矣/我去谁适谋此/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著作佐郎,官名。三国时魏始置,属秘书省,掌编撰国史,至唐代主管著作局,掌撰拟文字。
B.传檄,指传布檄文。檄文指古代官方用以征召、晓谕、声讨等的文书。文中指晓谕的文告。
C.谥文懿,“谥”即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加给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文懿”是带有褒扬意义的谥号。
D.群经,总称所有的经部书籍,常指儒家经典;百氏,指诸子百家。其中“诸子百家”是对先秦时期各学术派别的总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壁聪颖好学,著作颇丰。他年少时每天诵读一万多字,所写的文章精深博大;嗜学如饥似渴,涉猎广泛,撰有多部著作。
B.李壁初得赏识,后遭贬官。他被皇帝召见面试后即担任正字一职,后又调任著作佐郎;后来被降职三级,谪居抚州。
C.李壁处事灵活,善于言辞。李壁劝说皇上追贬秦桧,想借此事振奋人心;给作乱的逃兵张福等人传布檄文,使其感动投降。
D.李壁精于谋略,平定贼兵。平定贼兵的过程中,他调兵遣将,反对火攻,最后采取断贼汲路与粮道的长围之法,将贼兵平定。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时韩侂胄专国,建议恢复。用师意方锐,钱象祖以沮兵议忤侂胄得罪贬。(4分)
(2)事势未集,亦权宜就和。苟利社稷,固难执一。(4分)
14.御史叶时为什么认为李壁“反复诡谲”?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登鹊山①
陈师道②
小试登山脚,今年不用扶。
微微交济泺③,历历数青徐④。
朴俗犹虞力,安流尚禹谟。
终年聊一快,吾病失医卢⑤。
【注】
①鹊山:因扁鹊而得名。②陈师道:元符三年任棣州教授。此诗作于棣州任上。③济泺(luò):古水名,即济水和泺水。④青徐:指青州和徐州。⑤医卢:这里代指名医。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开门见山,语言平白洗练,呼应诗题,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
B.诗人登高远眺,由青、徐二州风俗淳朴,河流恬静,想到了舜禹。
C.尾联思绪从远古回到现实,照应首联,而一个“聊”字,言外有意。
D.本诗与陆游《游山西村》的风格一致,体现了“宋诗主理”的特点。
16.纪昀评价本诗三、四句“有神致”,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表现作者初到赤壁时清风吹拂、水波平静、怡然自得心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望岳》中表现泰山高耸挺拔,赞叹自然神奇秀丽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人学者为了表明志向寄托情怀,常从名篇佳句中选字取意,命名书屋或居室。如柳亚子有一书房曰“磨剑室”,即取意于贾岛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以其“四绝”的奇景和博大精深的徽文化蜚声中外,是我国旅游业的________景点。黄山不仅是秀色可餐的自然美景,还是价值连城的艺术宝库。1990年黄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成为继泰山之后第二个中国的“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黄山现有楼台、亭阁、桥梁等古代建筑100多处,令人________。黄山现存历代摩崖石刻近300处,篆、隶、行、楷、草诸体一应俱全。历代文人雅士在观赏美景的同时,还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流传至今的就有2万多篇(首)。美丽神奇的黄山________了“黄山画派”,那些隐居黄山的画家创立了以黄山为主要表现对象的山水画派,在中国画坛________。当然,黄山的影响远不止于此,(    )。如今的黄山市,正继往开来,坚持新发展理念,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推进新型工业化。“大黄山”“大旅游”,黄山市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大开放”“大交通”,日益繁忙的高铁、国际航班,把黄山与世界联结起来了。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象征性 目不暇接 孕育 另起炉灶
B.象征性 目不交睫 养育 独树一帜
C.标志性 目不暇接 孕育 独树一帜
D.标志性 目不交睫 养育 另起炉灶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199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黄山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继泰山之后的又一个“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
B.1990年黄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继泰山之后的第二个“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
C.199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黄山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黄山继泰山之后成为第二个中国的“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
D.1990年黄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继泰山之后的第二个“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
20.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它还让徽商故里、徽文化发祥地徽州因之而改名黄山市
B.黄山市前身是徽商故里、徽文化发祥地徽州,也因黄山而改名黄山市
C.徽州是徽商故里、徽文化发祥地,也因黄山而改名黄山市
D.徽州也因黄山而改名黄山市,这里曾是徽商故里、徽文化发祥地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文化认同是文化自信的根本力量。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对于文化自信而言,其根本力量就在于__①__。当然,文化一经为人民群众所认同,就会在社会实践中迸发出巨大的力量,人民群众就会更加坚定对文化的自信;__②__,势必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异,对文化的自信就无从谈起。文化要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同,就必须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我们倡导的文化,如果能植根于人民群众,反映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__③__。
22.下面是某市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救治提供的就医流程图,请将该流程图转换成一段文字,告知社区居民,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秋冬季节,是落叶飘零的时候。为了加强城市的管理,有的地方让环卫工人24小时连续工作,相同的地点组成四个小组,轮流值班,坚守在“落叶第一线”;有的城市还喊出了“确保地面没有一片落叶”的口号,确保生活环境的干净清洁。但近日《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获悉,市属公园首次尝试不立即清扫景区落叶,打造出了20处“最美落英缤纷”赏秋景点,引来无数市民前往拍照留念。
对此,你怎么看待?你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或体验?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第七单元检测题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得分:______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事物总是在比较中更能够凸显自身。散文最为本质的属性,和小说相比更容易看清楚。虚构是小说创作的核心,是通过描绘并不存在的人和故事,达到对生活本质的揭示,是“无中生有”,是虚幻中的真实。相比之下,构成一篇散文的基本材料,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都是客观存在的,散文是在“有”之上进行自己的艺术开掘。对于散文来说,真实是最基本的遵循、最明确的尺度,居于其价值谱系的前端。譬如一个年代中不曾存在的人物,一个人不曾经历的事件,一桩事件不曾产生的结果,一种结果不曾产生的影响等,这样的“无”,就不应该成为散文作品中的“有”。
但这并不意味着堵塞了散文虚构的管道。散文的真实性,其实有着足够的开阔空间和弹性,我们没有理由担心它会带来对想象力的束缚。譬如写到历史上的某个人物在面临重大抉择时内心的矛盾冲突,虽然史料中没有记载,但基于对人性、人情和具体的时代环境的认识和理解,写作者完全可以将自己代入进去,通过设身处地的想象,进行一些场景的设置,一些细节的编织。这样的“虚构”,是对中断之处的接续,是对空白之处的填补,使其残缺漫漶之处恢复完整清晰,其本质是一种艺术提炼,当然是允许的,甚至是必要的。还有一类描写,也超越了具体的经验世界,如驰骋诗意的想象,抒发强烈的感情,上天入地,夸张变形,显然也属于虚构的范畴,但对于这样的手法,读者通常也都不会质疑其真伪,只做穿凿的理解。当然,上述种种做法的前提是,这些情感之所依附、思想之所生发的事物,应该是客观存在的。这种真实性,便是散文虚构的边界,不能逾越。倘若无视这一点,向前大步迈进,放纵想象,置基本的事实于不顾,作品中关键性的人物、事件等都是缺乏依据的,那就是明显的越界,进入小说等以虚构为主的文学样式的领域了。当一篇散文中过度地使用这一类的“虚构”时,便意味着散文的自我消解。
(摘编自《真实是散文最基本的遵循》)
材料二
散文最大的力量在于深刻的、独特的思想。一个优秀的散文家,一定是一个博览群书、涉猎广泛的爱书家;一个优秀的散文家,一定是一个睿智的思想家。好的散文应该有“识”。有“识”,就是有学识、有见识。深刻的思想来源于对生活的深入观察,不仅要善于观察,还要勤于思考,要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未言。心灵鸡汤式的、流水账式的、口水式的散文都不是我们想要的。很多人写散文很随意,所写多是我们习见的生活、共有的经验、共同的话题,超不出我们的想象。诗人卞之琳说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他很善于表达,可惜没什么可表达的。”没有思想内涵的散文,最多只是一件华丽的旗袍,而里面没有挺拔丰满的躯体。
有人说散文是一种尚未成熟的文体,对此我不敢苟同。正因为现代散文已经相当成熟,所以当下散文创作才面临突破自我的困境。传统的力量格外强大,既为散文的发展提供了丰厚遗产,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对散文的变革创新形成了桎梏。所以在长期的散文写作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了新的“八股文”,一些作者习惯于按照“套路”写,轻车熟路,四平八稳。一些作者错误地理解散文“真实性”的要求,把散文的“真实性”等同于照搬生活,人为地束缚了自己的想象力,在写作中过于老实,不敢越雷池半步。在自媒体时代,散文作家尤其需要在文体的拓展和表达的创新上大胆尝试、探索。
在诗歌写作中有“口水诗”,在散文写作中也同样有“口水散文”。如前所述,一些作者把散文看得过于随意,没有经过很好的阅读训练和写作训练,他们的语言是苍白的、贫乏的。也有一些作者刻意追求语言的华丽或怪异,故作高深,佶屈聱牙,云山雾罩,不知所云。散文被称作“美文”,它的美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所以它的语言首先应该是美的。同时,散文的语言应该是明白晓畅的,能以平易之文字传达深刻之思想,营造优美之意境。简言之,好的散文是让人乐意读、读得懂的。我们提倡追求有难度的写作,但是绝不能制造“有难度的阅读”。
(摘编自《自媒体时代散文的突破与重生》)
材料三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叙事的转向,我们应注意到散文在写真实(书写个体经验与经历)的基础上,大踏步地越过了藩篱,与小说一道进入书写现实的频道之中。一些记者出身的作者,诸多打工生活的记录者,在系列表现乡土沦陷主题的散文写作中,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客观型的叙事方法,以进入现实的深处,提炼出社会学的多种意义。散文的现实书写在实践层面,业已普遍性地生根,更进一步说,散文在人的命题之下,必然触及人的现实性问题,也回避不了对社会关系总和的透视,尤其是在系列写作业已解决时间跨度和空间宽度的情况之下,散文书写现实的合法性理应得到体认。而在书写边界的问题上,散文受限于写真实的通则,与小说文体通过虚构抵达更高的真实确实无法比拟。此外,散文仅仅是代个人而立言的,无法确立一个更自由的维度,以点带面地俯视和勘察整个人间世相,在这种情况下,散文书写现实的边界到底在哪里,就需要批评界群策群力,启动有效的讨论,以明晰内容并确立维度。
(摘编自《散文中的真实与现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散文的真实和虚构不矛盾,如果要求散文所有的内容都是真实的,这势必创作不出好作品。
B.“口水散文”过于随意,平铺直叙,语言苍白贫乏,与故作高深、佶屈聱牙的散文同样不值得提倡。
C.散文创作要跨越藩篱,关注现实问题,与小说一道书写现实,通过虚构达到更高层面的真实。
D.散文创作受制于真实性要求,所以无法达到更自由的维度,也不利于全面俯视和勘察人间世相。
解析 A项,“这势必创作不出好作品”说法绝对。C项,“通过虚构达到更高层面的真实”错,散文创作有书写边界,“受限于写真实的通则”,不能像小说那样“通过虚构抵达更高的真实”。D项,强加因果,“无法达到更自由的维度,也不利于全面俯视和勘察人间世相”是因为“散文仅仅是代个人而立言的”。
答案 B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和散文的区别在于小说的本质属性是虚构,散文的本质属性是真实,但二者都以反映现实生活为创作目的。
B.在散文创作中,可以对历史上某个真实人物的相关生活细节进行虚构,但是这种虚构必须合情合理。
C.一个散文作者如果能广泛阅读和深入观察、思考生活,就有可能创作出学识和见识都很高的散文作品。
D.材料二中作者认为散文的文体已经相当成熟,这种成熟束缚了作者的想象力,使散文语言表达缺乏创新。
解析 D项,“这种成熟束缚了作者的想象力,使散文语言表达缺乏创新”错,原文说的是“一些作者错误地理解散文‘真实性’的要求,把散文的‘真实性’等同于照搬生活,人为地束缚了自己的想象力,在写作中过于老实”。
答案 D
3.下列说法中,违背了材料中有关散文真实性说法的一项是(  )(3分)
A.某作家创作散文《生命的选择》时,虚构了岳飞接到金牌后复杂的心理过程。
B.某作家创作散文《西湖遐想》时,大量叙述了有关西湖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
C.某作家创作散文《永远的苏轼》时,把自己想象成苏轼,表达了对苏轼的敬仰之情。
D.某作家创作散文《宽容》时,虚构了一个叫“子虚”的人物,借他的话表达自己的看法。
解析 材料中说的是“构成一篇散文的基本材料,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都是客观存在的”,D项中的人物“子虚”是虚构的,违背了散文的真实性原则。
答案 D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解析 作答此题,可从两个角度组织答案:一是论证思路,材料二第一句“散文最大的力量在于深刻的、独特的思想”是中心论点,后面是具体的论证。二是论证方法,由“深刻的思想来源于对生活的深入观察,不仅要善于观察,还要勤于思考,要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未言。心灵鸡汤式的、流水账式的、口水式的散文都不是我们想要的”可知,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由卞之琳的话可知,运用了引用论证,由“没有思想内涵的散文,最多只是一件华丽的旗袍,而里面没有挺拔丰满的躯体”可知,运用了比喻论证。
答案 ①在论证思路上,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从不同角度论证中心论点。②在论证方法上,综合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引用论证和比喻论证等。
5.优秀的散文作品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解析 根据材料一中的“对于散文来说,真实是最基本的遵循、最明确的尺度,居于其价值谱系的前端”和材料三,可概括得出答案第①点。根据材料二中的“散文最大的力量在于深刻的、独特的思想”,可概括得出答案第②点。根据材料二中的“散文作家尤其需要在文体的拓展和表达的创新上大胆尝试、探索”,可概括得出答案第③点。根据材料二中的“散文被称作‘美文’……营造优美之意境”,可概括得出答案第④点。
答案 ①遵循真实原则,能够反映现实。②有深刻的、独特的思想。③在文体拓展和表达创新上有所突破。④语言有美感,且明白晓畅,能以平易的文字传达深刻的思想,营造优美的意境。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那一片幸存的原始林
梁 衡
①像一场战争突然结束,2014年林区宣布了禁伐令,喧闹的伐木场顿时门前冷落车马稀。在打扫“战场”时,人们意外地发现了一片原始林。2016年盛夏我有缘造访了这最后的一片原始林。
②我们换上迷彩服、长筒靴,每人一把伞。虽然天正降大雨,我们还是义无反顾地向林地进发,不一会儿就消失在茫茫林海中。
③正走着,我们忽然听见右边不远处有哗哗的流水声,领路的刘局长说这是一条河,问要不要钻过去看一看。我说水是山的魂,哪能不看。因为林子太密,我们只好收起伞,任雨水洗面,踩着朽木、草墩,钻过横七竖八的灌木。仰望山顶,只见远远近近的山、层层叠叠的树、朦朦胧胧的雨,半山一道歪歪斜斜的激流,跌跌撞撞地碰着那些大大小小、圆圆滚滚的石头,或炸起雪白的浪花,或绕行成一条飘飘的哈达。
④我们退回老林,雨时停时下,云忽开忽合,大家就举着手机、相机抓紧时间照相采景。
⑤从纯自然的角度来说,人的创造是对自然的一种干扰和玷污。比如庐山上、西湖边的那许多诗词、题刻,在自然女神看来无异于公园里常见到的废纸、烟头。所以探险家总是去寻找那些还没有被人文污染过的地方。没有人来过,无路;奇景第一次示人,无名;前人没有留下诗文,无文。今天我们进入的正是这种“三无”之境,只有你与自然在悄悄地私语。
⑥虽是来看原始森林,但要先说一说这里的石头。石头的年龄自然比树更古老,而且因为有了这些遍野的石头,才拦住了伐木者的手脚,为我们留下了这片林子。国内一处很有名的石景便是云南的石林,那是一片秀气的石柱。还有贵州天星桥,那是喀斯特地貌特有的精巧。而这里的石头一律是巨大坚硬的花岗岩,浑圆沉稳,高大挺拔,无不迸放着野性。大约亿万年前,这里是一片海底,所以石的分布无一定规则,或独立威坐,或双门对峙,或三五相聚,或隔岸呼唤,各具其态。
⑦现在要说一说这些在乱石头间争荣竞秀的草木了。脚下最值得一说的是蕨类、苔藓等植物。这是整个林区的大地毯,是森林里所有生命湿润的温床。蕨草每一枝都长着七八片叶,而每个叶片都像剪纸或者木刻,不求线条的流动,却有刀刻石印般的凝重,况且它与恐龙同一个时代,在这林子里资格最老。说到苔藓,我小时不知见过多少,不过也就是雨后地上的一层绿毛。后来在南方热带雨林中见过更浓密、更鲜艳的,将石头裹成一块碧玉。在内蒙古林区见过大团生长的、颜色发暗的苔藓,那是驯鹿特有的饲料。而这里的苔藓因环境潮湿土壤肥沃,却长成了根根细草,又织成密密的一片,于是也被叫作苔草。它生在地上、树上、石上,染绿了整个世界,不留一点空白。
⑧老林子中最美的还是大树,特别是那些与石共生的大树。有一棵树,我叫它“一木穿石”,我们平常说“水滴石穿”,可是有谁真的见过一滴水穿透了一块石头?现在,我却见到了一棵树,一棵活着的树,硬是生插在一块整石之上,像一颗刚射入石中的炮弹,光溜溜的还没有爆炸;又像一枚仰面向天正待发射的火箭,膀粗腰圆,霸气十足。我只看了一眼就被惊呆了,拔不开脚步,时空骤然凝固。这是一棵红松,当初也许是一粒种子,落在石板上,靠着老林中的湿气慢慢地发芽,但它命运不济,一出生就躺在这个光溜溜的石床上。它的须根向四周摸索,握住一点点沙尘,然后蛰伏在石面的稍凹之处,聚积水分,酝酿能量,终于在顽石上树起了一面生命的大纛。
⑨如果说刚才的那棵树有男性的阳刚之烈,下面这棵便有女性的阴柔之美。它生长在一块窄长的条石上,两条主根只能紧抓着条石的边缘向左右延伸,然后托起中间的树身。那两条主根是她修长的双腿,树干是她曼妙的身躯,她挺胸拔背,平视前方。在南方热带雨林中我见过如乱麻般的气根,在华北平原上我见过老槐树下块状的疙瘩根,却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决绝而又从容地在条石上匍匐的苗条的松树根。已分不清,它是树贴在石上的根,还是石上鼓起的一道棱。这树身里分明已经注入石质的坚硬,却又划出这样柔美的弧线,好一个“幽谷美人”。
⑩我们就这样在绿色的时间隧道里穿行,见证了大自然怎样在一片顽石上诞生了生命。它先以苔草、蕨类铺床,以灌木蓄水遮风,孵化出高大的乔木林,这就成了动物们的摇篮。当年我们屈从了这片原始林,现在它给我们友好的回报,留下了一面大镜子,照出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镜,可知朝代之兴替;以这片原始林为镜,可知生命、人类和地球的兴替。
?我下山时,看见沿途正在修复早年林区运木材的小火车轨道,不为伐木,而是准备开展原始森林游,是准备开发这片幸存的原始林的。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标题“那一片幸存的原始林”中,“原始林”点明了本文描写的对象,而“幸存”一词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B.作者一行不顾大雨,换上迷彩服、长筒靴,带着雨伞,义无反顾地向林地进发,说明作者一行造访原始林兴致浓厚。
C.作者认为人的创造是对自然的干扰与玷污,所以喜欢原始林的“三无”境界,在这里可以与自然亲密接触。
D.结尾写作者一行下山时,看见沿途正在修复小火车轨道,不为伐木,而是准备开展原始森林游,作者为此感到欣喜。
解析 D项,“作者为此感到欣喜”错,结合结尾和全文来看,作者对开展原始森林游是忧虑的。
答案 D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主体按照时间顺序来写,从发现原始林,到进入原始林,再到最后下山离开,文章有头有尾,脉络清晰。
B.作者描写原始林里的石头时,写了云南石林、贵州天星桥,是为了在对比中突出原始林里的石头野性十足的特点。
C.文章非常注意段落间的过渡,比如第⑨段开头运用过渡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上下段落内容自然衔接。
D.文章依次写了原始林里的河流、石头、草木、大树,层层深入,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立体的世界,让人如临其境。
解析 D项,“层层深入”错,这些景物之间并没有层层深入的关系。
答案 D
8.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解析 解答本题需要仔细分析句子的特点,包括用词特点和修辞手法的运用,在此基础上点出如此用词和使用修辞手法的好处。画线句使用了“远远近近”“层层叠叠”等叠词,这些词语生动描写了激流及其所处环境,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跌跌撞撞地碰着那些大大小小、圆圆滚滚的石头”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或绕行成一条飘飘的哈达”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远远近近的山、层层叠叠的树、朦朦胧胧的雨”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画线句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形象地描写了激流的形态及其周围的环境。另外,还要分析使用叠词和修辞手法的作用。
答案 ①运用叠词,生动描写了激流及其所处环境,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也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和音乐美。②运用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语言优美,形象地描写了周围的环境和激流的形态。
9.文章在描写景物的同时,还有一些不失时机的议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解析 文章第⑤段有关于“人的创造是对自然的一种干扰和玷污”的议论,第⑩段有关于以原始林为镜的议论。这些议论是作者在游览原始森林时发出的,直接表明了作者当时的感受,是作者观点、态度的体现,这些观点、态度是文章主旨的外化;另外,这些议论使文章不单单是一篇游记,增加了文章的思想魅力,促人思考。
答案 ①通过议论直接表明作者游览原始森林时的感受和观点;②以描写为铺垫,通过议论升华文章的主旨;③不失时机的议论充实了文章思想容量,使文章深刻精警,促人思考,增加了文章的思想魅力。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李壁字季章。父焘,典国史。壁少英悟,日诵万余言,属辞精博。孝宗尝问焘:“卿诸子孰可用?”焘以壁对。以父任入官,后登进士第。召试,为正字。宁宗即位,徙著作佐郎。时韩侂胄专国,建议恢复。用师意方锐,钱象祖以沮兵议忤侂胄得罪贬。壁言:“进取之机,当重发而必至,毋轻出而苟沮。”侂胄意不怿。壁度力不能回,乃入奏:“自秦桧首倡和议,使父兄百世之仇不复开于臣子之口。臣愚以为宜亟贬秦桧,示天下以仇耻必复之志,则君臣上下奋励振作,拯溃民于残虐,湔祖宗之宿愤。在今日举而措之,无难矣。”疏奏,秦桧坐追王爵。议者谓壁言虽公,特以迎合侂胄用兵之私而已。金遣使来,微示欲和意,丘崈以闻,壁贻崈书,俾遣小使致书金帅求成,金帅报书以用兵首谋指侂胄,侂胄大恚,不复以和为意。壁言:“张浚以讨贼复仇为己任,隆兴之初,事势未集,亦权宜就和。苟利社稷,固难执一。”侂胄不听用兵之意益急壁方与共政或劝其速去毋与侂胄分祸壁曰嘻国病矣我去谁适谋此侂胄迄诛,御史叶时论壁反复诡谲,削三秩,谪居抚州。越四年,复除知遂宁府,未至,而溃兵张福入益昌,戕王人,至遂宁,壁传檄谕之,福等读檄泣下,约解甲降。会官军至挑贼,贼忿,尽燔其城,顾府治曰:“李公旦夕来居,此其勿毁。”壁驰书大将张威,使调兵来会战,威夜遣人叩门,来言曰:“贼垒坚不可破,将选死士,梯而登,以火攻之。”壁曰:“审尔,必多杀士卒,盍先断贼汲路与粮道,使不得食,即自成擒矣。”以长围法授之,威用其谋,贼遂平。壁嘉定十五年六月卒,谥文懿。壁嗜学如饥渴,群经百氏搜抉靡遗,于典章制度尤综练。为文隽逸,所著有《雁湖集》一百卷、《涓尘录》三卷等。
(节选自《宋史·李壁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侂胄不听用兵之意/益急/壁方与共政/或劝其速去/毋与侂胄分祸/壁曰/嘻/国病矣/我去谁适谋此/
B.侂胄不听/用兵之意益急/壁方与共政/或劝其速去/毋与侂胄分祸/壁曰/嘻/国病矣/我去谁适谋此/
C.侂胄不听用兵之意/益急/壁方与共政或劝其/速去/毋与侂胄分祸/壁曰/嘻/国病矣/我去谁适谋此/
D.侂胄不听/用兵之意益急/壁方与共政或劝其/速去/毋与侂胄分祸/壁曰/嘻/国病矣/我去谁适谋此/
解析 根据文章内容,韩侂胄主张“用兵”,再结合上文李壁劝其“权宜就和”,可知“侂胄不听/用兵之意益急”更符合文意,即韩侂胄不听从,发兵的意愿更加迫切。故应在“侂胄不听”后断开,排除A、C两项。分析可知,“壁方与共政”意为李壁正和韩侂胄共同执掌朝政,句意完整;而“或劝其”中的“或”意为“有人”,“其”指“李壁”,“或劝其速去”意为有人劝李壁赶快离开,句意、结构均完整。故应在“或劝其速去”前断开,排除D项。选B。
答案 B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著作佐郎,官名。三国时魏始置,属秘书省,掌编撰国史,至唐代主管著作局,掌撰拟文字。
B.传檄,指传布檄文。檄文指古代官方用以征召、晓谕、声讨等的文书。文中指晓谕的文告。
C.谥文懿,“谥”即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加给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文懿”是带有褒扬意义的谥号。
D.群经,总称所有的经部书籍,常指儒家经典;百氏,指诸子百家。其中“诸子百家”是对先秦时期各学术派别的总称。
解析 A项,“属秘书省”错,著作佐郎在三国时属中书省,晋代改属秘书省。
答案 A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壁聪颖好学,著作颇丰。他年少时每天诵读一万多字,所写的文章精深博大;嗜学如饥似渴,涉猎广泛,撰有多部著作。
B.李壁初得赏识,后遭贬官。他被皇帝召见面试后即担任正字一职,后又调任著作佐郎;后来被降职三级,谪居抚州。
C.李壁处事灵活,善于言辞。李壁劝说皇上追贬秦桧,想借此事振奋人心;给作乱的逃兵张福等人传布檄文,使其感动投降。
D.李壁精于谋略,平定贼兵。平定贼兵的过程中,他调兵遣将,反对火攻,最后采取断贼汲路与粮道的长围之法,将贼兵平定。
解析 D项,“最后采取……将贼兵平定”错误。根据文中“以长围法授之,威用其谋,贼遂平”,采取长围法平定贼兵的是张威。
答案 D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时韩侂胄专国,建议恢复。用师意方锐,钱象祖以沮兵议忤侂胄得罪贬。(4分)
(2)事势未集,亦权宜就和。苟利社稷,固难执一。(4分)
答案 (1)当时韩侂胄把持国政,建议收复失地。出兵作战的意愿正坚决时,钱象祖因提出阻止发兵的意见违逆了韩侂胄而获罪被贬官。
(2)起事的形势还没有具备,也暂且同意议和。(凡事)如果对国家有利,本来就难以坚持一种主张。
14.御史叶时为什么认为李壁“反复诡谲”?请简要说明。(3分)
解析 解答本题,需要详细分析“御史叶时论壁反复诡谲”之前的事件,从“进取之机……不复以和为意”中寻找李壁关于战与和态度反复变化的依据即可。
答案 李壁一开始反对草率出兵,但揣度自己的力量不能挽回出兵局面,便借秦桧一事反对议和;后得知金国有议和倾向时,又主动求和。
【参考译文】
李壁字季章。父亲李焘,主修国史。李壁年少时聪慧过人,每天诵读一万多字,写的文章精深博大。孝宗曾问李焘:“你的那些儿子中谁可以被任用?”李焘回答说李壁(可以被任用)。(李壁)凭借父亲的荫庇入朝做官,后来考中进士。(被)皇帝召见面试后,担任正字一职。宁宗即位后,调任著作佐郎。当时韩侂胄把持国政,建议收复失地。出兵作战的意愿正坚决时,钱象祖因提出阻止发兵的意见违逆了韩侂胄而获罪被贬官。李壁说:“进攻的关键,应该是慎重出兵并一定达到目的,不要轻率出兵且被轻易地阻止。”韩侂胄心里不悦。李壁揣度自己的力量不能挽回(韩侂胄发兵的局面),于是入朝向皇帝进言说:“自从秦桧首先提倡议和,致使父兄百世的仇恨不再从臣子的口中说出。臣愚昧地认为应该立即追贬秦桧,向天下表明报仇雪耻必定收复失地的志向,那么上至君王下至臣子都奋发振作,情绪高昂,从凶残暴虐的敌人手中拯救逃散的百姓,清除祖先旧日的愤怨。从今天起提出并施行这些,是没有困难的。”奏章上达后,秦桧被判罪追夺他的王爵。议论的人认为李壁的言论虽然公允,但不过是用来迎合韩侂胄发兵的私心罢了。金国派遣使臣来,隐约表示了想要议和的意愿,丘崈把这件事报告给朝廷,李壁送给丘崈一封信,让他派侍役送信给金国的统帅求和,金国的统帅回信指称发兵的主要谋划者是韩侂胄,韩侂胄大怒,不再考虑议和的事。李壁说:“张浚把讨伐贼人为国报仇作为自己的责任,隆兴初年,起事的形势还没有具备,也暂且同意议和。(凡事)如果对国家有利,本来就难以坚持一种主张。”韩侂胄不听从,发兵的意愿更加迫切。李壁正和韩侂胄共同执掌朝政,有人劝李壁赶快离开,不要和韩侂胄一起分担罪过,李壁说:“唉,国家有难了,我离开了谁适合谋划这些?”韩侂胄被杀后,御史叶时议论李壁反复无常变化多端,李壁被降职三级,贬谪后居住在抚州。过了四年,又被授任遂宁府知府,还没有到任,而逃散的士兵张福进入益昌,杀害朝廷命官,到了遂宁,李壁传布檄文晓谕他们,张福等人读了檄文都流下眼泪,约定脱下铠甲投降。适逢朝廷的军队到来向贼兵挑衅,贼兵愤怒,几乎烧毁了全城,只看着知府衙门说:“李公很快就会来此居住,这里不要烧毁。”李壁快马传信给大将张威,叫他调集士兵来此决战,张威夜间派人敲门,来告诉他说:“贼兵的城垒坚固无法攻破,将要挑选出敢死的勇士,用云梯登城楼,用火攻城。”李壁说:“若果真这样做,必然大量损失士兵,为什么不先断绝贼兵引水的通道和运粮的道路,让他们得不到食物,(他们)自然就会被捉拿了。”李壁把长期围困的方法教给张威,张威使用了他的计谋,贼兵于是被平定。李壁于嘉定十五年六月去世,谥号文懿。李壁爱好学习如饥似渴,所有的经部书籍、诸子百家的书籍全都搜集挑选没有遗漏,对古代的法令规范尤其进行综合研习。他写的文章俊秀飘逸,著作有《雁湖集》一百卷、《涓尘录》三卷等。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登鹊山①
陈师道②
小试登山脚,今年不用扶。
微微交济泺③,历历数青徐④。
朴俗犹虞力,安流尚禹谟。
终年聊一快,吾病失医卢⑤。
【注】
①鹊山:因扁鹊而得名。②陈师道:元符三年任棣州教授。此诗作于棣州任上。③济泺(luò):古水名,即济水和泺水。④青徐:指青州和徐州。⑤医卢:这里代指名医。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开门见山,语言平白洗练,呼应诗题,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
B.诗人登高远眺,由青、徐二州风俗淳朴,河流恬静,想到了舜禹。
C.尾联思绪从远古回到现实,照应首联,而一个“聊”字,言外有意。
D.本诗与陆游《游山西村》的风格一致,体现了“宋诗主理”的特点。
解析 D项,“体现了‘宋诗主理’的特点”错误。陆游《游山西村》是宋诗多理趣的代表之一,但本诗主要表达了轻松爽快的心情,并未表达出理趣。
答案 D
16.纪昀评价本诗三、四句“有神致”,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①寓情于景。诗人登上山顶,极目远眺,眼前济水、泺水隐隐约约流向远方,远处的青、徐二州历历在目,表达了轻松愉快的心情。②含蓄蕴藉。诗人并没有具体描绘景色,而是通过望远和指点两个动作概括,含蓄地点明言外的情意,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表现作者初到赤壁时清风吹拂、水波平静、怡然自得心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望岳》中表现泰山高耸挺拔,赞叹自然神奇秀丽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人学者为了表明志向寄托情怀,常从名篇佳句中选字取意,命名书屋或居室。如柳亚子有一书房曰“磨剑室”,即取意于贾岛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2)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3)十年磨一剑 霜刃未曾试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以其“四绝”的奇景和博大精深的徽文化蜚声中外,是我国旅游业的________景点。黄山不仅是秀色可餐的自然美景,还是价值连城的艺术宝库。1990年黄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成为继泰山之后第二个中国的“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黄山现有楼台、亭阁、桥梁等古代建筑100多处,令人________。黄山现存历代摩崖石刻近300处,篆、隶、行、楷、草诸体一应俱全。历代文人雅士在观赏美景的同时,还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流传至今的就有2万多篇(首)。美丽神奇的黄山________了“黄山画派”,那些隐居黄山的画家创立了以黄山为主要表现对象的山水画派,在中国画坛________。当然,黄山的影响远不止于此,(    )。如今的黄山市,正继往开来,坚持新发展理念,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推进新型工业化。“大黄山”“大旅游”,黄山市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大开放”“大交通”,日益繁忙的高铁、国际航班,把黄山与世界联结起来了。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象征性 目不暇接 孕育 另起炉灶
B.象征性 目不交睫 养育 独树一帜
C.标志性 目不暇接 孕育 独树一帜
D.标志性 目不交睫 养育 另起炉灶
解析 象征性:指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的一种性质。标志性:指表明特征的记号或事物的一种性质。第一空语境说的是黄山是能代表我国旅游业特征的景点,故应选“标志性”。目不暇接:形容东西太多,眼睛看不过来。目不交睫:形容夜间不睡觉或睡不着觉。第二空语境说的是古代建筑多,眼睛看不过来,故应选“目不暇接”。孕育:怀胎生育,比喻既存的事物中酝酿着新事物。养育:抚养和教育。第三空根据语境,应选“孕育”。另起炉灶:比喻重新做起,也比喻另立门户或另搞一套。独树一帜:单独树立起一面旗帜,指自成一家。第四空语境说的是在画坛树立另一画派,可填“独树一帜”。
答案 C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199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黄山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继泰山之后的又一个“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
B.1990年黄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继泰山之后的第二个“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
C.199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黄山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黄山继泰山之后成为第二个中国的“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
D.1990年黄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继泰山之后的第二个“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
解析 文段中画线句存在两处语病:一是“……被……列入”和“……将其列入……”句式杂糅,二是“成为继泰山之后第二个中国的”语序不当。A项,两处语病都得到了修改,但修改后仍存在语病,后半句主宾搭配不当;B项,两处语病都得到了修改,且修改后不存在语病;C项,句式杂糅的语病得到了修改,语序不当的问题没有修改;D项,句式杂糅的语病没有得到修改,语序不当的问题得到了修改。
答案 B
20.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它还让徽商故里、徽文化发祥地徽州因之而改名黄山市
B.黄山市前身是徽商故里、徽文化发祥地徽州,也因黄山而改名黄山市
C.徽州是徽商故里、徽文化发祥地,也因黄山而改名黄山市
D.徽州也因黄山而改名黄山市,这里曾是徽商故里、徽文化发祥地
解析 括号前的句子为“当然,黄山的影响远不止于此”,括号后是在谈黄山进一步的影响,所以括号内所填句子的主语也应该是“黄山”,使用排除法,可得出答案为A项。A项中,主语“它”是指“黄山”,由上文谈艺术方面的影响到谈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答案 A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文化认同是文化自信的根本力量。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对于文化自信而言,其根本力量就在于__①__。当然,文化一经为人民群众所认同,就会在社会实践中迸发出巨大的力量,人民群众就会更加坚定对文化的自信;__②__,势必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异,对文化的自信就无从谈起。文化要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同,就必须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我们倡导的文化,如果能植根于人民群众,反映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__③__。
解析 解答此题,一要抓住文段的中心内容,二要注意联系前后语句。文段的中心句是第一句,关键词是“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第①处,根据①前面“人民群众是……决定性力量”和“对于文化自信而言”的内容,可推知①处应补写“人民群众对文化的认同”之类的内容。第②处,根据②前面“文化一经为人民群众所认同……”和后面“势必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异”的内容,可推知②处应补写“文化得不到人民群众的认同”之类的内容。第③处,根据前文阐述的文化与人民群众的关系的内容和“如果能……”,可推知③处应补写“文化就会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同”之类的内容。另外,注意题干中的字数限制。
答案 ①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高度认同 ②而文化一旦得不到人民群众的认同 ③自然就会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同
22.下面是某市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救治提供的就医流程图,请将该流程图转换成一段文字,告知社区居民,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5分)
解析 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观察图表,明确各层级之间的关系。根据箭头指向,可知患者要先到近处的医院,到了医院之后首先要登记个人信息,然后要做疾病初筛,然后得到治疗,治疗又根据有无流行病学史分为两种。注意在表述中,不能遗漏“就近”“佩戴口罩”“妇幼保健机构除外”等信息。
答案 出现干咳、乏力、发热等症状戴好口罩就近到妇幼保健机构除外的公立医院就诊,配合医院做好个人信息登记和疾病初筛,没有流行病学史的在该医院治疗,有流行病学史的将送往定点医院治疗。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秋冬季节,是落叶飘零的时候。为了加强城市的管理,有的地方让环卫工人24小时连续工作,相同的地点组成四个小组,轮流值班,坚守在“落叶第一线”;有的城市还喊出了“确保地面没有一片落叶”的口号,确保生活环境的干净清洁。但近日《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获悉,市属公园首次尝试不立即清扫景区落叶,打造出了20处“最美落英缤纷”赏秋景点,引来无数市民前往拍照留念。
对此,你怎么看待?你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或体验?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 作文材料分为两部分,即对待落叶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前者是“确保地面没有一片落叶”,后者是“不立即清扫景区落叶”。这两种态度的出发点也不一样:前者是为了“加强城市的管理”,后者是为了打造“最美落英缤纷”赏秋景点。更进一步思考,这其实是如何对待自然的问题。前者在于战胜自然,以对立态度对待自然;后者在于用自然来美化生活,以互融态度对待自然。此外,二者的视角也不相同。前者从城市的净化和管理的便利角度出发,是实用主义视角;后者从城市的美化和管理的人性化角度出发,是浪漫主义视角。写作中既可以肯定尽扫落叶的前者,也可以肯定保留落叶的后者,还可以从辩证的角度来立意。
【参考立意】 以制度管理保障生活环境,让生活多一点诗意;让制度与人文比翼齐飞;留住城市里的自然之美;“一刀切”的管理要不得;等等。
【佳作赏读】
给城市留一份诗意之美
要求环卫工人轮班值守,不留一片落叶有错吗?没有,因为此举是为确保人民生活环境的干净整洁。但若把落叶暂时保留下来,让市民感受落英缤纷的美景,既节省了人力物力,又可使人身心愉悦,岂不更好?净化环境固然很好,但若能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进一步美化环境,给城市留一份诗意之美,则更符合现代化城市所崇尚的人文之美。
从干净安全的角度来说,落叶遍地,一阵风起,既会降低环境的清洁度,又可能会影响交通。但在某些地方、某些时刻,我们又需要落叶来遣兴、感怀。“一叶落知天下秋”,千百年来,我们通过落叶来感受秋的肃杀和迷人,当秋天再也见不到落叶,就如春无百花、夏无浓荫、冬无瑞雪一样,失去了季节的灵魂,也让我们失去了对时序的感知。
郁达夫在想念故都的秋天时,念念不忘北国的槐树,“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一夜秋风起,落叶满京城,眼前是黄叶的飘飞,脚下是落叶的柔软,这种感觉,在高楼林立的钢铁丛林中,在水泥混凝土的世界里,是多么难得!现代都市里,这是我们少有的亲近自然和追寻诗意的时刻。
文明的发展让我们从自然进入社会,从乡村来到城市。这个过程,往往伴随着人文的失落、精神的匮乏。有人怀念乡间的小道,有人不舍茅屋上方的炊烟,更有人开始逃离城市,只为再次感受小桥流水的清幽、落日残霞的宁静,当然,也包括落叶飘零的静美。我们虽不必如此,但在城市里留一份念想,在科技的理性和制度的冰冷之外多一份美好和诗意,多一些感性和人文,并不过分。
暂时保留一些落叶,给城市留一份诗意之美,意义也就在此。遥想当年杜甫在夔州城登临送目,看天高地远处“无边落木萧萧下”,由落叶而想到人生的短暂、个人的渺小,心生悲怆。设若先生于今日再次登临,却只见高楼鳞次,而不见长江,只见林木萧疏,而不见落叶,不知感慨还能系于何端?
丰子恺有两句小诗:“小桌呼朋三面坐,留将一面与梅花。”写尽了生活的诗意。而生活在城市中的我们,“树下呼朋三面坐,留将一面与落叶”也未尝不可,只需城市管理者多一些人文思考,便可给城市留此诗意之美。
【名师点评】
本文以小见大,透过落叶看到的是一种人文和诗意。开篇对材料中两种态度进行分析,并指出落叶的存在对人的意义。然后以郁达夫《故都的秋》、杜甫《登高》为例来论证为城市留一份诗意之美的意义,让文章有了深度。最后化用丰子恺的小诗,再次点题。文章多处引用,富有文采和诗意,同时文中出现的郁达夫和杜甫的作品均出自课本,体现出考生对课本的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