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必修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检测题(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必修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检测题(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0-03 08:33: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 单元综合检测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阅读与理解(4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9分)
材料一: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在上文所说的孤立、隔膜是以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悦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西洋的商人到现在还时常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类于神话的故事真多:说是某人接到了大批磁器,还是他祖父在中国时订的货,一文不要地交了来,还说着许多不能及早寄出的抱歉话。——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这自是“土气”的一种特色。因为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地在一个地方生下根,这些生了根在一个小地方的人,才能在悠长的时间中,从容地去摸熟每个人的生活,像母亲对于她的儿女一般。陌生人对于婴孩的话是无法懂的,但是在做母亲的人听来都清清楚楚,还能听出没有用字音表达的意思来。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有删改)
材料二:
乡土作为人类诞生的摇篮,成了人类共同拥有的童年记忆。当人类成群结队地拥向文明发达的城市之后,人们的情感与乡土仍然有着不能阻断的精神联系,乡土成了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也是滋补作家的肥沃土壤。马克·吐温对家乡密西西比河的乡村生活的描摹,福克纳对美国南方风情画般的描绘,以及屠格涅夫、契诃夫、托尔斯泰对俄罗斯的广阔草原、森林和乡村生活的由衷赞美,都已证明乡土像母亲一样孕育了诸多作家和他们的作品。在中国,从乡土小说的奠基者——鲁迅、茅盾、沈从文、废名,到后来的汪曾祺、孙犁、莫言等,他们始终痴情地关注着那片充满苦难与温情的乡土。
一般意义上的“乡土文学”作家是以农村生活为描写对象,这是相对于其他生活领域(如城市、军营、知识界等)而言的。这些“乡土作家”特别地关心乡间外观上和一般生活形式上区别于其他生活领域的特色,他们努力追求自己笔下乡间的独特性,并一律带有较为浓重的“乡恋”色彩。与此不同,莫言笔下的乡间世界基本上是在同一空间内展开。高密东北乡,一个中国古老、充满苦难的乡村,它不是历史主义者眼中的某个特定阶段的乡村,而是一块永恒的土地,被时间滤去了历史附着在乡村生活表面的短暂性特征,其生活呈现为最基本的形态:吃、喝、生育、暴力、死亡……他努力书写高密东北乡人的贫苦,写出他们的艰难抗争,写出他们虽贫困却有着不屈的精神、美好的道德与淳朴善良的人性,表现了作家按照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家园去整合现实、祈求故土复兴的美好愿望,成就了他的诺贝尔文学奖的高度。(节选自黄志刚《莫言小说乡土情结探源》,有删改)
材料三:
乡土情结作为中国人集体潜意识里的一种心理状态,主要由农耕文明和儒家思想演化而来,其基本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其一,归隐山林的乡土情结。归隐山林源于志士或诗人对世俗社会人情世故的厌恶,更是对乡土自然的内心向往。他们远离尘世的喧嚣,而甘享乡居的宁静。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最形象的注解。
其二,思念故乡的乡土情结。“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思乡思亲本身就是一种浓厚的乡土情结,正是这种乡土情结的存在,即使“少小离家老大回”,但乡音始终未改。对于故土,国人始终是难以割舍的。
其三,衣锦还乡的乡土情结。《史记·项羽本纪》中写道:“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项羽为何乌江自刎?从这句诗中可窥其因。衣锦还乡的乡土情结是人的欲望和价值扩大化的一种体现。因为在很多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中,事业的成功只有得到乡人的认可才是最大的荣耀。(节选自高申贵《关于中国人乡土情结的文化思考》,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乡土社会的生活往往受地域限制,域内接触多,与外界隔离,各自保持相对的孤立。
B.终老是乡的乡民生活在礼俗社会里,他们无须选择生活环境,接触的是“熟悉”社会。
C.从乡村社会里得到的自由与法理社会的自由固然不同,但也不能突破规矩的约束。
D.乡土社会的信任是从熟悉中生成的,而这样的信任就只表现在当地内部人之间。
2.下列对材料二、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走向城市的人们割舍不下与故乡的联系,故中外文坛出现了一大批乡土小说作品。
B.文中“与此不同”的不同点主要是指莫言描绘的乡间,滤去了表面的短暂性特征。
C.乡土情结的产生与农耕文明、儒家思想密切相连,很多古诗文都表达了这种心态。
D.乡土情结有多种类型,其中思乡思亲的情结对于国人来说更为浓厚,更值得推崇。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证明乡土社会“熟悉性”论据的一项是(3分)(  )
A.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
B.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
C.在一个村子里可以有一打以上的“王大哥”,绝不会因之认错了人。
D.有人在你门上敲着要进来,你问:“谁呀?”门外的人会回答你一个大声的“我”。
4.从论述结构上看,材料一是层进式,还是并列式?为什么?请简要说明。(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学校要召开关于“乡土文化”专题会,请就上述三则材料做成三个主题的演示文稿在会上作介绍。这三个主题是什么?分别有哪些要点?(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11分)
社会学及人类学大师——费孝通
1910年11月2日费孝通出生于江苏省吴江县松林镇。由于受到曾留学日本的父亲和喜欢新思想的母亲的深刻影响,费孝通在蒙童时代就开始接受了不同于传统教育的新式教育。
1928年,带着医学救国的理想,费孝通进入东吴大学学习医学,但是没过多久,他发现当时中国的很多问题光靠医学是不能解决的,而是要首先解决人的问题。于是在1930年,在北京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系主任许仕廉的影响下,他注册进入了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开始了他的学术人生。
1935年夏,在老师吴文藻的推荐下,费孝通应当时的广西省政府之邀赴大瑶山开始了广西特种民族考察。考察中,费孝通误入瑶人设下的“虎阱”,身受重伤,在养伤期间就开始进行了对中国江南村落小社区的田野调查。1936年秋,费孝通带着他养伤期间的调查结果远赴英伦深造。在导师马林诺斯基的指导和鼓励下,根据出国前的社会调查成果,完成了他的成名大作——《江村经济》。在书中费孝通通过对乡土中国的描述,从历史的变迁中进行客观调查分析,认为小城镇包含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发展大问题。《江村经济》于1939年在伦敦出版后,被欧洲许多大学的人类学学生奉为必读参考书。费孝通也因此在1981年获得英国皇家人类学会授予的人类学界最高奖——赫胥黎奖。
1946年7月,李公朴、闻一多被暗杀后,费孝通面临的处境十分危险。但是费孝通并没有因此就放弃了对专制的批判,他在《这是什么世界》一文中写道:“一个国家怎能使人人都觉得自己随时可以被杀!人类全部历史里从来就没有过这种事。我们如今活在什么样的世界里?”
1957年费孝通因创作《知识分子的早春天气》被错误地划为右派。“文革”中,受到反革命集团的迫害,住牛棚、下干校,一切学术研究活动都被迫停止,直到1979年复出。当事后有人对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作出上联“早春前后,大江南北,一例前生事”请他对时,他慨然对曰:“千秋功罪,文章高下,尽付后人论。”
20世纪80年代中期,费孝通开始了他的第二次学术生命。作为一个社会人类学家,费孝通已是八十多岁的高龄,但他每年都花三分之一的时间去搞调查,他边行走,边调查,边思考,他多次提出改变穷困地区的重要建议,把他的智慧全部献给了祖国。正如他晚年所写的《江村偶读》一诗:“李白六十二,杜甫五十九。我年已古稀,虚度岂可究?梦回苦日短,碌碌未敢休。文章千古事,万顷一沙鸥。”
2005年4月24日22时38分,费孝通结束了他半个世纪无愧于心的考察,中国失去了一位杰出的知识分子,中国知识界蒙受了巨大的损失。但是,“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作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费孝通用生命、劳动和乡土完美结合的爱国情怀是最不怕岁月冲刷的。(摘自《大师中国》,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在他80岁生日那天,有人问他一生中最有意义的是什么,他说志在富民。他的学术是为人民服务的学术,他说:“我所知道的是真正的学术,是有用的知识,学术可以做装饰品,也可以做食粮的。”他“反对为研究而研究,为理论而理论,为定量而定量”。
(王超华《一代宗师费孝通》)
②他一生的志愿就是如何使一穷二白的中国农民走上富裕之路,并为此奋斗不息。几十年来,他奔波于全国各地,调查研究,著书立说,影响深远。其主要著作有:《江村经济》《乡土中国》《行行重行行》《学术自述与反思》《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重访英伦》等。
(蒋晔、武京予《费孝通》)
6.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费孝通在1981年获得英国皇家人类学会授予的赫胥黎奖,因而他的成名作《江村经济》被欧洲许多大学的人类学学生奉为必读参考书。
B.在“文革”中,费孝通受到反革命集团的迫害,但他慨然说:“千秋功罪,文章高下,尽付后人论。”可见,他并没有被历史的漩涡吞没。
C.费孝通能成为社会学及人类学大师,既有父母和系主任许仕廉的影响,也与老师的帮助和鼓励分不开,还和自身的追求及努力息息相关。
D.文中多次引用费孝通的话,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和文学性,突出了人物的特点并丰富了传主的思想精神,同时使传记具有更为感人的力量。
7.“梦回苦日短,碌碌未敢休。”这两句诗在费孝通的一生中是如何表现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费孝通在80多岁高龄时,依然每年有三分之一时间去调查,把智慧全部贡献给了国家;②在伤痛期间,费孝通坚持实地调查,并依据调查结果,出版《江村经济》一书;③几十年来,他奔波各地,为中国农民走上富裕之路奋斗不息。
8.作为社会学及人类学大师,费孝通身上有哪些可贵品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15分)
十八岁的旷野
冯彩霞
小师傅叫细刻,只有十八,和我同岁,而我得叫他师傅。在知道他的实际年龄后,我喊师傅就不大情愿了。我跟在他身后,看他将漆熟练地刷在门框上,刷子翻飞,漆薄而匀。刷完后他扭回头,脸上有得意之色。我撇嘴,有什么好得意的,不就是刷漆吗?用不了两天我就会刷得比你好!
看我不服,又领我走到另一个房间。一扇未完工的木门架在工作台上。他拿起刨子,闭上一只眼。刨子在木门上轻快地滑翔,刨花像浪花一样翻卷,木头的清香塞满了我的鼻孔。他吹着口哨将刨子交给我。我整个身子俯在木门上方,双手端平刨子,然后向前推进,刚推了不足二十公分,卡住,拿起刨子再推,再卡住。我满头大汗地抬起头,他眉梢眼角里满是挑衅,好像在说,怎么样?服不服?
我从背包里拿出素描纸,对着他唰唰几笔,一幅肖像出现在纸上。他瞄了眼,不屑地说:“怎么把我画成这样?”
后来,他刨木门,我就在旁边看书,看《诗潮》,看《十月》。他偶尔看一眼封皮,嘴撇得能跨过鸭绿江。他指着窗外的梧桐树说:“诗人,你能为它做首诗吗?”我瞧一眼那棵梧桐树,一棵破树有什么好写的?既没开花,也没落叶。我涨红了脸说:“你也知道诗?”
这叫实习吗?考进这个学校,而且学习装饰设计专业,刚入校两个月,学校就将我们扔到这个工地上,美其名曰:初步感知。
日子就像窗外无精打采的梧桐。
小师傅今天对着块小木料雕刻。我坐在旁边的一块木板上,大声朗读海子的诗: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小师傅的刻刀上下翻飞,偶尔他会将那块惨遭蹂躏的木块举到眼前,反复地看。他当我不存在可以,怎么可以漠视海子?小师傅只会背《咏鹅》,他也许根本不知道海子这个人。
百无聊赖,我又拿出素描纸,细细端详他,擦了又改。发现他正盯着我看,我长舒一口气,“师傅,没把你画丑吧?”他点了点头说:“太俊了,这还不是我。”到底哪里不像了?他慢声细语地说:“你画的人在想什么?”我一愣,我怎么知道?他说:“你都不知道他想什么,怎么能画得像呢?”我把嘴张得老大。这好像应该叫神韵,教画的老师曾说过。
与此同时,我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一条龙的龙爪正努力张开着伸向我。龙鳞片片都微张着,龙头高昂,龙目奋睁,龙尾遒劲。底座是朵朵祥云。云的线条柔和,龙则恣肆张扬。龙嘴里还含着一颗龙珠。我看呆了,小心地伸出手指,拨转那颗木珠。木珠轻盈地旋转起来,像踮着脚尖跳舞的少女。我心花怒放,搂过那条龙细细抚弄。他说:“大小姐,慢着点,我还得打磨呢。”我有些疑惑,这还用打磨?小师傅说:“不仅要打磨,还要上漆。”我结结巴巴地问:“师傅,你能雕小的吗?”项链坠那么小。
再后来,我马不停蹄地跟在他后面刷漆,打排钉,弹线,刨木板,忙得不亦乐乎。他总是表现得一本正经,说:“你得动脑子想想如果是你,这儿你想怎么设计,那儿你又想怎么设计,知道了吧?”我说:“我学是因为你,我以后断然是不干这个的。”他说:“如果有一天我再接到一套图纸,设计师的名字是你,你说会怎么样?”说完,他好像还充满了遐想似的咂咂嘴。
工地外面是大片的旷野,绿草新鲜逼人。此后的很多天,他常常在旷野里独坐,或者看天,或者叹气。
春节将至,工地还没放假,小师傅竟提前走了,连个招呼也没打。有人说,他走前在工地前的旷野里,一个人坐了半夜。
春节过后,我拿出小师傅的肖像,左看不像,右看不像。果真不像小师傅。有股热血直冲脑门,我支起画板开始重画。小师傅紧锁的眉头,抽动的嘴角,偷偷的笑,不屑,羞,窘。小师傅恨铁不成钢的苛责。小师傅轻快的口哨,躲避的眼神……我的心怦怦跳动,我拿笔的手颤抖不止,我决定去找小师傅,并将这幅画交给他,问问他,现在像他了吗?
坐了两天一夜的火车,又坐了五个小时的大巴,再转乘一辆当地蹦蹦车。蹦蹦车将我甩在大山的脚下,扬长而去。
“姑娘,你是想进山吗?”我走得气喘吁吁,汗流浃背。
“我们是一个寨子的,细刻他师父的女儿,叫精雕,和她爸闹翻了。她不同意嫁给细刻了,说怕耽误他。她爸一着急,得了场大病,接着瘫痪了。细刻这孩子,跟师父亲着呢。也是,他亲爹娘也够狠心的,把这孩子扔山上,要不是他师父,细刻早就冻死了,要不就被狼吃了。听说细刻灵光得很,什么都一学就会,城里人都看重他呢。他骨头里可能就是城里人!”
我找到了小师傅家,精雕不在,小师傅正在喂鸡。这个院子和别的院子一样,都是石头屋子木栅栏,还有个木匠的工作台。
小师傅看见我,一脸的惊喜。他局促地用毛巾擦净凳子递给我,把水杯烫了一遍又一遍。我对细刻说:“这小院真温馨,要是再有两个孩子,就更温馨了。”床上的老人眼神复杂地望着我说:“你看看,这个家就这个样儿。”
我说:“这个家挺好呀,放心吧,老师傅,有细刻在,这个家会越来越好!”
我要走了。
我说:“再见,小师傅!”
小师傅的喉结动了动,并没有发出声音,只是冲我挥了挥手。
开学后不久,我收到一个包裹,打开层层包装,最后是一个小锦盒,红色绒面上静卧着一只精巧的小龙。这只龙晶莹剔透,它的眼睛有些无奈,似乎在看着我。我的眼睛潮湿起来。我的手指无法伸进去拨弄龙珠了,我用针拨弄它,它旋转起来,像快乐的木马。
从那以后,我再没见过小师傅细刻,记忆中,常看到一个男人的背影,在旷野里安静地坐着。(有删改)
9.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小说开头写“我”与小师傅细刻比拼各自的“手艺”,两个充满好胜心互相看不上的少男少女形象跃然纸上。
B.小师傅虽然不懂诗歌,但能在短时间内将手里的木头雕刻成一条极具神韵的龙,让“我”非常震惊。
C.春节过后,我的重画之作方才抓住了小师傅的某些神韵,为了把这幅画作交给他并当面询问,我决定前往其家乡寻找他。
D.小说以“我”对细刻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展开叙述,充分运用多种手法去塑造人物,语言质朴有感染力。
10.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多次写到旷野,由旷野独坐的叹气,到记忆中男人的背影,在旷野里安静地坐着。为十八岁的细刻心理的变化提供广阔的活动背景,更有利于表现年轻的细刻美好的品质。
B.“他局促地用毛巾擦净凳子递给我,把水杯烫了一遍又一遍”,表现了细刻的羞涩、善良淳厚,运用了细节描写。
C.刨木板时,把“我”的“卡住”“满头大汗”与细刻的“滑翔”“吹着口哨”形成对比,衬托细刻虽然年纪轻轻,却手艺高超,技术全面。
D.“小师傅的喉结动了动,并没有发出声音,只是冲我挥了挥手”说明小师傅的内心很无奈。
11.小说中有两次对细刻所雕之龙的特写,请分别概括所雕之龙的特点,并描写背后蕴含的细刻的情感。(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法律上,细刻并无尽孝于师父的义务,但小说结尾,细刻作出回乡照顾师父的选择,体现了细刻怎样的品质?请依据小说内容,结合《乡土中国》理论方面的阅读积累,谈谈你的看法。100字左右。(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表达与交流(7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乡土文化既是一方水土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又是人们乡土情感、亲和力和自豪感的凭借,更是永不过时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近年来,我国各地兴起了“乡土文化热”,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时尚文化,(   ),在对乡土文化的追寻中,使人的心灵得到放松和净化,并获得文化的归属感。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春节庙会、清明祭祖、端午赛龙舟、重阳登高等传统民俗活动________地进行,展现了乡土文化旺盛、顽强的生命力。乡村旅游大发展,传统村落成为人们________的旅游胜地,民俗体验、乡村写生等成为消费热点。美丽乡村建设蓬勃兴起,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景德镇陶瓷、淄博琉璃、潍坊风筝等乡土工艺品以及泰山皮影、日照农民画等乡土民间艺术纷纷走出国门,中国乡村文化正________地走向世界,挺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实践证明,中国乡土文化历经劫难而不亡,________而新生,我们完全有理由树立对乡土文化的自信,这是文化自信的核心构成,决定着文化自信的深度和广度。
1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乡土文化的情结长期存在于人们心底
B.作为一种情结,存在于人们心底
C.人们让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情结
D.人们把乡土文化作为一种情结
1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方兴未艾 接踵而至 踌躇满志 饱经风霜
B.如火如荼
趋之若鹜
踌躇满志
饱经风霜
C.方兴未艾
趋之若鹜
胸有成竹
饱经沧桑
D.如火如荼
接踵而至
胸有成竹
饱经沧桑
1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B.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C.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D.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充满地域特色、文化底蕴深厚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答案 B
解析 A、D两项“保持……文化”搭配不当。C项“一致”和“共识”重复赘余。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6分)
在我们客套中互问年龄并不是偶然的,这礼貌正反映出我们这个社会里①__________。长幼之序也点出了教化权力所发生的效力。在我们亲属称谓中,②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分出兄和弟、姊和妹、伯和叔,在许多别的民族并不这样分法。我记得老师史禄国先生曾提示过我:这种长幼分划是中国亲属制度中最基本的原则,有时可以掩盖世代原则。亲属原则是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中国社会学大师费孝通先生早年在《乡土中国》里指出:“中国传统社会有一张很复杂庞大的关系网,人熟是一宝。”
齐尔格特·鲍曼说:“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几乎被陌生人充斥,而使得它看起来像是一个普遍的陌生世界。我们生活在陌生人之中,而我们也是陌生人。”
第五单元 单元综合检测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阅读与理解(4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9分)
材料一: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在上文所说的孤立、隔膜是以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悦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西洋的商人到现在还时常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类于神话的故事真多:说是某人接到了大批磁器,还是他祖父在中国时订的货,一文不要地交了来,还说着许多不能及早寄出的抱歉话。——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这自是“土气”的一种特色。因为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地在一个地方生下根,这些生了根在一个小地方的人,才能在悠长的时间中,从容地去摸熟每个人的生活,像母亲对于她的儿女一般。陌生人对于婴孩的话是无法懂的,但是在做母亲的人听来都清清楚楚,还能听出没有用字音表达的意思来。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有删改)
材料二:
乡土作为人类诞生的摇篮,成了人类共同拥有的童年记忆。当人类成群结队地拥向文明发达的城市之后,人们的情感与乡土仍然有着不能阻断的精神联系,乡土成了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也是滋补作家的肥沃土壤。马克·吐温对家乡密西西比河的乡村生活的描摹,福克纳对美国南方风情画般的描绘,以及屠格涅夫、契诃夫、托尔斯泰对俄罗斯的广阔草原、森林和乡村生活的由衷赞美,都已证明乡土像母亲一样孕育了诸多作家和他们的作品。在中国,从乡土小说的奠基者——鲁迅、茅盾、沈从文、废名,到后来的汪曾祺、孙犁、莫言等,他们始终痴情地关注着那片充满苦难与温情的乡土。
一般意义上的“乡土文学”作家是以农村生活为描写对象,这是相对于其他生活领域(如城市、军营、知识界等)而言的。这些“乡土作家”特别地关心乡间外观上和一般生活形式上区别于其他生活领域的特色,他们努力追求自己笔下乡间的独特性,并一律带有较为浓重的“乡恋”色彩。与此不同,莫言笔下的乡间世界基本上是在同一空间内展开。高密东北乡,一个中国古老、充满苦难的乡村,它不是历史主义者眼中的某个特定阶段的乡村,而是一块永恒的土地,被时间滤去了历史附着在乡村生活表面的短暂性特征,其生活呈现为最基本的形态:吃、喝、生育、暴力、死亡……他努力书写高密东北乡人的贫苦,写出他们的艰难抗争,写出他们虽贫困却有着不屈的精神、美好的道德与淳朴善良的人性,表现了作家按照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家园去整合现实、祈求故土复兴的美好愿望,成就了他的诺贝尔文学奖的高度。(节选自黄志刚《莫言小说乡土情结探源》,有删改)
材料三:
乡土情结作为中国人集体潜意识里的一种心理状态,主要由农耕文明和儒家思想演化而来,其基本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其一,归隐山林的乡土情结。归隐山林源于志士或诗人对世俗社会人情世故的厌恶,更是对乡土自然的内心向往。他们远离尘世的喧嚣,而甘享乡居的宁静。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最形象的注解。
其二,思念故乡的乡土情结。“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思乡思亲本身就是一种浓厚的乡土情结,正是这种乡土情结的存在,即使“少小离家老大回”,但乡音始终未改。对于故土,国人始终是难以割舍的。
其三,衣锦还乡的乡土情结。《史记·项羽本纪》中写道:“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项羽为何乌江自刎?从这句诗中可窥其因。衣锦还乡的乡土情结是人的欲望和价值扩大化的一种体现。因为在很多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中,事业的成功只有得到乡人的认可才是最大的荣耀。(节选自高申贵《关于中国人乡土情结的文化思考》,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乡土社会的生活往往受地域限制,域内接触多,与外界隔离,各自保持相对的孤立。
B.终老是乡的乡民生活在礼俗社会里,他们无须选择生活环境,接触的是“熟悉”社会。
C.从乡村社会里得到的自由与法理社会的自由固然不同,但也不能突破规矩的约束。
D.乡土社会的信任是从熟悉中生成的,而这样的信任就只表现在当地内部人之间。
答案 D
解析 D项“表现在当地内部人之间”错,材料一第五段中说:“西洋的商人到现在还时常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
2.下列对材料二、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走向城市的人们割舍不下与故乡的联系,故中外文坛出现了一大批乡土小说作品。
B.文中“与此不同”的不同点主要是指莫言描绘的乡间,滤去了表面的短暂性特征。
C.乡土情结的产生与农耕文明、儒家思想密切相连,很多古诗文都表达了这种心态。
D.乡土情结有多种类型,其中思乡思亲的情结对于国人来说更为浓厚,更值得推崇。
答案 C
解析 A项“乡土小说作品”错,文中说到外国作家时,并未明说他们的“作品”是小说。B项说法有误,“与此不同”的不同点主要是指“莫言笔下的乡间世界基本上是在同一空间内展开”。D项“更为浓厚,更值得推崇”于文无据。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证明乡土社会“熟悉性”论据的一项是(3分)(  )
A.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
B.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
C.在一个村子里可以有一打以上的“王大哥”,绝不会因之认错了人。
D.有人在你门上敲着要进来,你问:“谁呀?”门外的人会回答你一个大声的“我”。
答案 B
解析 这里主要谈的是地方性。
4.从论述结构上看,材料一是层进式,还是并列式?为什么?请简要说明。(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材料一是层进式。文章先论述“乡土社会”的地方性,地方性产生熟悉性,熟悉性产生信任性。
5.学校要召开关于“乡土文化”专题会,请就上述三则材料做成三个主题的演示文稿在会上作介绍。这三个主题是什么?分别有哪些要点?(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乡土社会的特点:地方性—熟悉性—信任性。②乡土是滋补作家的肥沃土壤,乡土文学的两种表现:一是写独特性的“乡恋”色彩,二是写恒定性的理想家园。③乡土情结的类型:归隐山林、思念故乡、衣锦还乡。(意思对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11分)
社会学及人类学大师——费孝通
1910年11月2日费孝通出生于江苏省吴江县松林镇。由于受到曾留学日本的父亲和喜欢新思想的母亲的深刻影响,费孝通在蒙童时代就开始接受了不同于传统教育的新式教育。
1928年,带着医学救国的理想,费孝通进入东吴大学学习医学,但是没过多久,他发现当时中国的很多问题光靠医学是不能解决的,而是要首先解决人的问题。于是在1930年,在北京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系主任许仕廉的影响下,他注册进入了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开始了他的学术人生。
1935年夏,在老师吴文藻的推荐下,费孝通应当时的广西省政府之邀赴大瑶山开始了广西特种民族考察。考察中,费孝通误入瑶人设下的“虎阱”,身受重伤,在养伤期间就开始进行了对中国江南村落小社区的田野调查。1936年秋,费孝通带着他养伤期间的调查结果远赴英伦深造。在导师马林诺斯基的指导和鼓励下,根据出国前的社会调查成果,完成了他的成名大作——《江村经济》。在书中费孝通通过对乡土中国的描述,从历史的变迁中进行客观调查分析,认为小城镇包含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发展大问题。《江村经济》于1939年在伦敦出版后,被欧洲许多大学的人类学学生奉为必读参考书。费孝通也因此在1981年获得英国皇家人类学会授予的人类学界最高奖——赫胥黎奖。
1946年7月,李公朴、闻一多被暗杀后,费孝通面临的处境十分危险。但是费孝通并没有因此就放弃了对专制的批判,他在《这是什么世界》一文中写道:“一个国家怎能使人人都觉得自己随时可以被杀!人类全部历史里从来就没有过这种事。我们如今活在什么样的世界里?”
1957年费孝通因创作《知识分子的早春天气》被错误地划为右派。“文革”中,受到反革命集团的迫害,住牛棚、下干校,一切学术研究活动都被迫停止,直到1979年复出。当事后有人对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作出上联“早春前后,大江南北,一例前生事”请他对时,他慨然对曰:“千秋功罪,文章高下,尽付后人论。”
20世纪80年代中期,费孝通开始了他的第二次学术生命。作为一个社会人类学家,费孝通已是八十多岁的高龄,但他每年都花三分之一的时间去搞调查,他边行走,边调查,边思考,他多次提出改变穷困地区的重要建议,把他的智慧全部献给了祖国。正如他晚年所写的《江村偶读》一诗:“李白六十二,杜甫五十九。我年已古稀,虚度岂可究?梦回苦日短,碌碌未敢休。文章千古事,万顷一沙鸥。”
2005年4月24日22时38分,费孝通结束了他半个世纪无愧于心的考察,中国失去了一位杰出的知识分子,中国知识界蒙受了巨大的损失。但是,“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作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费孝通用生命、劳动和乡土完美结合的爱国情怀是最不怕岁月冲刷的。(摘自《大师中国》,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在他80岁生日那天,有人问他一生中最有意义的是什么,他说志在富民。他的学术是为人民服务的学术,他说:“我所知道的是真正的学术,是有用的知识,学术可以做装饰品,也可以做食粮的。”他“反对为研究而研究,为理论而理论,为定量而定量”。
(王超华《一代宗师费孝通》)
②他一生的志愿就是如何使一穷二白的中国农民走上富裕之路,并为此奋斗不息。几十年来,他奔波于全国各地,调查研究,著书立说,影响深远。其主要著作有:《江村经济》《乡土中国》《行行重行行》《学术自述与反思》《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重访英伦》等。
(蒋晔、武京予《费孝通》)
6.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费孝通在1981年获得英国皇家人类学会授予的赫胥黎奖,因而他的成名作《江村经济》被欧洲许多大学的人类学学生奉为必读参考书。
B.在“文革”中,费孝通受到反革命集团的迫害,但他慨然说:“千秋功罪,文章高下,尽付后人论。”可见,他并没有被历史的漩涡吞没。
C.费孝通能成为社会学及人类学大师,既有父母和系主任许仕廉的影响,也与老师的帮助和鼓励分不开,还和自身的追求及努力息息相关。
D.文中多次引用费孝通的话,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和文学性,突出了人物的特点并丰富了传主的思想精神,同时使传记具有更为感人的力量。
答案 C
解析 A项因果倒置,原文是“被欧洲许多大学的人类学学生奉为必读参考书,费孝通也因此在1981年获得英国皇家人类学会授予的人类学界最高奖——赫胥黎奖”。B项时间错误,依据原文“千秋功罪,文章高下,尽付后人论”这句话是费孝通在“事后”说的,而非“在‘文革’中”说的。D项“文学性”错,所举出的具体事例只有真实性,无文学性。
7.“梦回苦日短,碌碌未敢休。”这两句诗在费孝通的一生中是如何表现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费孝通在80多岁高龄时,依然每年有三分之一时间去调查,把智慧全部贡献给了国家;②在伤痛期间,费孝通坚持实地调查,并依据调查结果,出版《江村经济》一书;③几十年来,他奔波各地,为中国农民走上富裕之路奋斗不息。
8.作为社会学及人类学大师,费孝通身上有哪些可贵品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躬行实践,学以致用:费孝通注重调查实践,实事求是,他反对为研究而研究,认为真正的学术是可以做装饰和粮食的。②爱国爱民,孜孜不倦:他弃医从文,一心要改变农民的穷困,志在富农,为完成志愿碌碌不休。③勇敢无畏,积极进取:在处境危险的时候,依然批判专制,“文革”后复出,他一如既往,开始他的第二次学术生命。④乐观自信:当别人提到他遭遇的不幸时,他总是坦然面对。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15分)
十八岁的旷野
冯彩霞
小师傅叫细刻,只有十八,和我同岁,而我得叫他师傅。在知道他的实际年龄后,我喊师傅就不大情愿了。我跟在他身后,看他将漆熟练地刷在门框上,刷子翻飞,漆薄而匀。刷完后他扭回头,脸上有得意之色。我撇嘴,有什么好得意的,不就是刷漆吗?用不了两天我就会刷得比你好!
看我不服,又领我走到另一个房间。一扇未完工的木门架在工作台上。他拿起刨子,闭上一只眼。刨子在木门上轻快地滑翔,刨花像浪花一样翻卷,木头的清香塞满了我的鼻孔。他吹着口哨将刨子交给我。我整个身子俯在木门上方,双手端平刨子,然后向前推进,刚推了不足二十公分,卡住,拿起刨子再推,再卡住。我满头大汗地抬起头,他眉梢眼角里满是挑衅,好像在说,怎么样?服不服?
我从背包里拿出素描纸,对着他唰唰几笔,一幅肖像出现在纸上。他瞄了眼,不屑地说:“怎么把我画成这样?”
后来,他刨木门,我就在旁边看书,看《诗潮》,看《十月》。他偶尔看一眼封皮,嘴撇得能跨过鸭绿江。他指着窗外的梧桐树说:“诗人,你能为它做首诗吗?”我瞧一眼那棵梧桐树,一棵破树有什么好写的?既没开花,也没落叶。我涨红了脸说:“你也知道诗?”
这叫实习吗?考进这个学校,而且学习装饰设计专业,刚入校两个月,学校就将我们扔到这个工地上,美其名曰:初步感知。
日子就像窗外无精打采的梧桐。
小师傅今天对着块小木料雕刻。我坐在旁边的一块木板上,大声朗读海子的诗: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小师傅的刻刀上下翻飞,偶尔他会将那块惨遭蹂躏的木块举到眼前,反复地看。他当我不存在可以,怎么可以漠视海子?小师傅只会背《咏鹅》,他也许根本不知道海子这个人。
百无聊赖,我又拿出素描纸,细细端详他,擦了又改。发现他正盯着我看,我长舒一口气,“师傅,没把你画丑吧?”他点了点头说:“太俊了,这还不是我。”到底哪里不像了?他慢声细语地说:“你画的人在想什么?”我一愣,我怎么知道?他说:“你都不知道他想什么,怎么能画得像呢?”我把嘴张得老大。这好像应该叫神韵,教画的老师曾说过。
与此同时,我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一条龙的龙爪正努力张开着伸向我。龙鳞片片都微张着,龙头高昂,龙目奋睁,龙尾遒劲。底座是朵朵祥云。云的线条柔和,龙则恣肆张扬。龙嘴里还含着一颗龙珠。我看呆了,小心地伸出手指,拨转那颗木珠。木珠轻盈地旋转起来,像踮着脚尖跳舞的少女。我心花怒放,搂过那条龙细细抚弄。他说:“大小姐,慢着点,我还得打磨呢。”我有些疑惑,这还用打磨?小师傅说:“不仅要打磨,还要上漆。”我结结巴巴地问:“师傅,你能雕小的吗?”项链坠那么小。
再后来,我马不停蹄地跟在他后面刷漆,打排钉,弹线,刨木板,忙得不亦乐乎。他总是表现得一本正经,说:“你得动脑子想想如果是你,这儿你想怎么设计,那儿你又想怎么设计,知道了吧?”我说:“我学是因为你,我以后断然是不干这个的。”他说:“如果有一天我再接到一套图纸,设计师的名字是你,你说会怎么样?”说完,他好像还充满了遐想似的咂咂嘴。
工地外面是大片的旷野,绿草新鲜逼人。此后的很多天,他常常在旷野里独坐,或者看天,或者叹气。
春节将至,工地还没放假,小师傅竟提前走了,连个招呼也没打。有人说,他走前在工地前的旷野里,一个人坐了半夜。
春节过后,我拿出小师傅的肖像,左看不像,右看不像。果真不像小师傅。有股热血直冲脑门,我支起画板开始重画。小师傅紧锁的眉头,抽动的嘴角,偷偷的笑,不屑,羞,窘。小师傅恨铁不成钢的苛责。小师傅轻快的口哨,躲避的眼神……我的心怦怦跳动,我拿笔的手颤抖不止,我决定去找小师傅,并将这幅画交给他,问问他,现在像他了吗?
坐了两天一夜的火车,又坐了五个小时的大巴,再转乘一辆当地蹦蹦车。蹦蹦车将我甩在大山的脚下,扬长而去。
“姑娘,你是想进山吗?”我走得气喘吁吁,汗流浃背。
“我们是一个寨子的,细刻他师父的女儿,叫精雕,和她爸闹翻了。她不同意嫁给细刻了,说怕耽误他。她爸一着急,得了场大病,接着瘫痪了。细刻这孩子,跟师父亲着呢。也是,他亲爹娘也够狠心的,把这孩子扔山上,要不是他师父,细刻早就冻死了,要不就被狼吃了。听说细刻灵光得很,什么都一学就会,城里人都看重他呢。他骨头里可能就是城里人!”
我找到了小师傅家,精雕不在,小师傅正在喂鸡。这个院子和别的院子一样,都是石头屋子木栅栏,还有个木匠的工作台。
小师傅看见我,一脸的惊喜。他局促地用毛巾擦净凳子递给我,把水杯烫了一遍又一遍。我对细刻说:“这小院真温馨,要是再有两个孩子,就更温馨了。”床上的老人眼神复杂地望着我说:“你看看,这个家就这个样儿。”
我说:“这个家挺好呀,放心吧,老师傅,有细刻在,这个家会越来越好!”
我要走了。
我说:“再见,小师傅!”
小师傅的喉结动了动,并没有发出声音,只是冲我挥了挥手。
开学后不久,我收到一个包裹,打开层层包装,最后是一个小锦盒,红色绒面上静卧着一只精巧的小龙。这只龙晶莹剔透,它的眼睛有些无奈,似乎在看着我。我的眼睛潮湿起来。我的手指无法伸进去拨弄龙珠了,我用针拨弄它,它旋转起来,像快乐的木马。
从那以后,我再没见过小师傅细刻,记忆中,常看到一个男人的背影,在旷野里安静地坐着。(有删改)
9.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小说开头写“我”与小师傅细刻比拼各自的“手艺”,两个充满好胜心互相看不上的少男少女形象跃然纸上。
B.小师傅虽然不懂诗歌,但能在短时间内将手里的木头雕刻成一条极具神韵的龙,让“我”非常震惊。
C.春节过后,我的重画之作方才抓住了小师傅的某些神韵,为了把这幅画作交给他并当面询问,我决定前往其家乡寻找他。
D.小说以“我”对细刻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展开叙述,充分运用多种手法去塑造人物,语言质朴有感染力。
答案 C
解析 “我决定前往其家乡寻找他”的主要原因是:当“我”支起画板重画小师傅时,意识到自己对他的关注与思念,送画只是顺便,见人才是主要的。
10.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多次写到旷野,由旷野独坐的叹气,到记忆中男人的背影,在旷野里安静地坐着。为十八岁的细刻心理的变化提供广阔的活动背景,更有利于表现年轻的细刻美好的品质。
B.“他局促地用毛巾擦净凳子递给我,把水杯烫了一遍又一遍”,表现了细刻的羞涩、善良淳厚,运用了细节描写。
C.刨木板时,把“我”的“卡住”“满头大汗”与细刻的“滑翔”“吹着口哨”形成对比,衬托细刻虽然年纪轻轻,却手艺高超,技术全面。
D.“小师傅的喉结动了动,并没有发出声音,只是冲我挥了挥手”说明小师傅的内心很无奈。
答案 D
解析 “内心很无奈”错,而是一种感动,感动于“我”对他的理解。
11.小说中有两次对细刻所雕之龙的特写,请分别概括所雕之龙的特点,并描写背后蕴含的细刻的情感。(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次恣肆张扬、动感、美丽,蕴含着细刻对生活、对前途甚至对个人感情的热情向往。
第二次沉静安详、小巧精致,蕴含着细刻对生活的些许无奈(感伤忧愁)和接受这种生活的无悔。
12.法律上,细刻并无尽孝于师父的义务,但小说结尾,细刻作出回乡照顾师父的选择,体现了细刻怎样的品质?请依据小说内容,结合《乡土中国》理论方面的阅读积累,谈谈你的看法。100字左右。(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提示)知恩图报。用《乡土中国》中乡土本色、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礼治秩序、血缘与地缘等有关理论,分析细刻的知恩图报。(不结合《乡土中国》不得分;可结合其中一点或几点分析皆可)
二、表达与交流(7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乡土文化既是一方水土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又是人们乡土情感、亲和力和自豪感的凭借,更是永不过时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近年来,我国各地兴起了“乡土文化热”,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时尚文化,(   ),在对乡土文化的追寻中,使人的心灵得到放松和净化,并获得文化的归属感。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春节庙会、清明祭祖、端午赛龙舟、重阳登高等传统民俗活动________地进行,展现了乡土文化旺盛、顽强的生命力。乡村旅游大发展,传统村落成为人们________的旅游胜地,民俗体验、乡村写生等成为消费热点。美丽乡村建设蓬勃兴起,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景德镇陶瓷、淄博琉璃、潍坊风筝等乡土工艺品以及泰山皮影、日照农民画等乡土民间艺术纷纷走出国门,中国乡村文化正________地走向世界,挺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实践证明,中国乡土文化历经劫难而不亡,________而新生,我们完全有理由树立对乡土文化的自信,这是文化自信的核心构成,决定着文化自信的深度和广度。
1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乡土文化的情结长期存在于人们心底
B.作为一种情结,存在于人们心底
C.人们让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情结
D.人们把乡土文化作为一种情结
答案 B
解析 文中括号前面分句的主语是“乡土文化”,后面省略了主语,根据语意,省略的主语也应是“乡土文化”,排除C、D两项。A项主语是“乡土文化”,从语言表达简洁的角度考虑,主语和前面分句一样,可承前省略。故选B。
1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方兴未艾 接踵而至 踌躇满志 饱经风霜
B.如火如荼
趋之若鹜
踌躇满志
饱经风霜
C.方兴未艾
趋之若鹜
胸有成竹
饱经沧桑
D.如火如荼
接踵而至
胸有成竹
饱经沧桑
答案 D
解析 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兴起、发展,一时不会终止。如火如荼:原形容军容之盛,现用来形容旺盛、热烈或激烈。根据语境,应选“如火如荼”。接踵而至: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趋之若鹜:像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形容许多人争着去追逐某种事物(含贬义)。根据语境,应选“接踵而至”。
踌躇满志:形容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根据语境,应选“胸有成竹”。饱经风霜:形容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饱经沧桑:形容经历过很多世事变迁。结合“中国乡土文化历经劫难而不亡”“新生”分析,应选“饱经沧桑”。
1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B.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C.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D.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充满地域特色、文化底蕴深厚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答案 B
解析 A、D两项“保持……文化”搭配不当。C项“一致”和“共识”重复赘余。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6分)
在我们客套中互问年龄并不是偶然的,这礼貌正反映出我们这个社会里①__________。长幼之序也点出了教化权力所发生的效力。在我们亲属称谓中,②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分出兄和弟、姊和妹、伯和叔,在许多别的民族并不这样分法。我记得老师史禄国先生曾提示过我:这种长幼分划是中国亲属制度中最基本的原则,有时可以掩盖世代原则。亲属原则是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①相互对待的态度是根据长幼之序 ②长幼是称谓分法中一个极重要的原则 ③长幼原则的重要也表示了教化权力的重要
解析 通读这段文字,会发现这段文字缺少段首应该出现的概念名词,由①后面的内容可知,所论概念应为“长幼之序”。根据前句中“客套”“互问”“礼貌”可推知,①的内容应包含“相互对待”“态度”“长幼之序”三个词,将这三个词造句即可得出答案。既然“长幼之序”是本段话题的核心概念,故②③中都应该出现与之相关的名词,尤其是“长幼”概念。根据②后面的内容可知,“称谓”“分法”“原则”是重点词。由此可知,②中应该包括这三个词,将这三个词与“长幼”造句即可得出答案。③作为结句,应该对“长幼之序”的原则进行一个总结。这时必须关注①后面的细节内容“长幼之序也点出了教化权力所发生的效力”,这句话领起了后文所有内容,因此,在最后结句中还应该出现“教化权力”“重要”这两个词。分析“长幼”“原则”“教化权力”“重要”这四个词的逻辑关系,最终可确定,③的句意应该为“长幼原则的重要性表示了教化权力的重要性”,将这句话缩减即可得出答案。
17.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中国社会学大师费孝通先生早年在《乡土中国》里指出:“中国传统社会有一张很复杂庞大的关系网,人熟是一宝。”
齐尔格特·鲍曼说:“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几乎被陌生人充斥,而使得它看起来像是一个普遍的陌生世界。我们生活在陌生人之中,而我们也是陌生人。”
写作指导 这是一篇材料作文,材料中,费孝通说的“人熟是一宝”体现了一个熟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有着一种私人关系,人们通过这种关系联系起来,构成一张张关系网。而齐尔格特·鲍曼的“陌生世界”体现了现代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紧张工作和生活导致人们之间相互陌生、人性冷漠、自我封闭的现状。两种“社会”各有利弊。“熟人社会”强调人治,重视人情,但它也是一个“关系社会”,办事大多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生熟程度、感情深浅程度。关系越亲密,就越有可能被中心成员用来实现其目标,在这里,责、权、利的界限较为模糊,他人的权利容易被侵犯,在公共事务中则容易发生论资排辈、任人唯亲、徇私舞弊等。“陌生人社会”的缺点是人与人之间的血缘、亲缘和地缘纽带被斩断,人与人之间缺乏交流沟通,表现为冷漠、封闭的特征,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信任靠制度或契约来维系。
参考立意:①熟人是把双刃剑,会帮助你,也会伤害你或伤害陌生人。②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是一种进步。③从“人治”到“法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④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需要重构社会信任。⑤在规则与人性交融中抒写公平/用人情看守心灵,用规则看守公平。⑥陌生的熟人和亲近的陌生人/远近、亲疏、陌生和熟悉,剪不断,理还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