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
目标定位
1.了解作者穆旦的相关资料。
2.整体理解诗歌的内容及含义,把握诗歌的主旨。
3.欣赏炼字及修辞的妙处。
4.自由朗读并背诵全诗。
重点难点
1.整体理解诗歌的含义,把握诗歌的主旨
2.体会意象的内涵。
3.体会重点词语的含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基础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作者穆旦的相关资料(见“资料库”)。同时用投影播放诗歌内容贴近的图片,使诗歌内容形象化。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海宁。诗人、翻译家。1929年考入南开中学,开始文学创作。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1940年在西南联大毕业后留校任教。1945年出版第一部诗集《探险队》。1949年赴美国芝加哥大学读英美文学、俄罗斯文学。195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953年回国后,任南开大学外文系副教授。1958年受到不公正对待,被迫停止教学,调图书馆工作。1977年因心脏病突发去世。1979年平反。
穆旦于20世纪40年代出版了《探险队》《穆旦诗集(1939-1945)》《旗》三部诗集,将西欧现代主义和中国诗歌传统结合起来,诗风富于象征寓意和心灵思辨,是“九叶诗派”的代表性诗人。
二、整体感知
1.熟练朗读。
(1)齐声朗读,教师指出朗读中的问题。
(2)指名朗读。(要求感情充沛,注意节奏)
2找5名同学说一说每节诗的主要意思。
第一节:写春风、青草。
第二节:写飞鸟、晴空、流云、大地。
第三节:感叹生命。
第四节:感叹时间。
第五节:点明主旨—与大自然拥抱在一起。
三、赏析全诗
1.诗歌的第一、二节写了什么主要内容?
明确:第一、二节是“我所看”,第一节选用“春风”和“青草”两大意象,营造了清新自然的意境。“揉”“低首”写出了春风和青草的互动,饱含感情,十分生动。
第二节写飞鸟融入晴空;写流云变成红霞,染红了大地。
2.诗歌的第三、四节写了什么主要内容?
明确:第三、四节是“我所思”,是在第—、二节写景的基础上对生命和时间的思考。
第三节追忆逝去的欢乐和忧戚,并感叹生命。
第四节是向远古的哲人致敬,感叹即便是哲人先贤,在自然面前也非常渺小。
3.诗歌的第五节写了什么主要内容?
明确:第五节是主旨所在,而且流淌着自由自在的气息“让我的呼吸与自然合流”的含义非常明显,那就是“让我与大自然拥抱在一起”。
四、艺术特色
1.意象丰富,意境深远。
诗人描写春天傍晚的自然美景视野开阔,从春风、青草到飞鸟、流云、天空,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点面结合,意境阔大深远。
2.用词精练,生动形象。
诗人选用了拟人化的词语“揉”“低首”来表现春风吹拂青草的动态美。“沉醉”运用了使动用法,写出了傍晚红霞将大地染红的绚烂美景。就连“天风”都能“挽”着生命“坦荡地漫游”,十分生动形象。
3.描写与议论、抒情相结合。
诗歌前两节是描写,每节都以“我看”领起,描写春日傍晚的美景;后三节在写景的基础上抒情、议论,是“我所思”,傍晚春景图引发了诗人对生命和时间的积极思考以及对生命的感悟。
4.格调健康、积极
“丰润的生命”“生命的飞奔”“坦荡地漫游”写出了清新、自然、洋溢着热情的春天和生命。
五、布置作业
1.熟读成诵。
2.再次认真领悟诗歌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情感。
板书设计
我看
我看
我思
自然美景
生命、时间
教学反思
教学完这节课,我感觉到如果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设置情境营造与诗歌内容相吻合的氛围,会使学生在美的熏陶和享受中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然后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充分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在不断地朗读中,我进行引导,让学生自主整体感知诗歌内容,理解诗歌内涵。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