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检测题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得分:______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从2002年4月《科学》杂志介绍中国科学家完成的籼稻基因组测序工作,到今年2月《自然植物》杂志称赞我国水稻研究,说明中国的水稻研究已经引领世界。
从跟跑、并跑,直至领跑,中国的水稻研究是如何走向卓越的呢?
与今天人们更加关心健康不同,用“7%的耕地能否养活22%的人口”,也就是粮食安全,是20世纪的中国需要首先面对的问题。1994年,植物分子遗传学家李家洋从美国康奈尔大学回到了中国科学院遗传所。回国后不久,他从拟南芥的研究转向了水稻的研究。提起这一转变,他说,这是为了和当时国家的需求相契合。随后同样回国到遗传所工作的储成才和傅向东也做出了同样的选择。
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参与了“国际水稻基因组计划”,承担了第4号染色体的测序工作。之后,中国主导的“中国超级杂交水稻基因组计划”启动。2001年,中国联合研究组后来居上完成了籼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的绘制。
在科研人员眼中,水稻不仅是非常重要的作物,而且也是非常理想的单子叶模式植物。水稻的基因组较小,在作物中第一个完成了测序,加之较容易转化,一大批优秀的中青年科学家进入了这一领域。育种家负责培育新品种,水稻的基础研究者负责了解机理,这两者各有侧重。中国职业化的育种工作由来已久,大量的水稻突变体材料为水稻基础研究提供了便利。而育种家通常也会从生产角度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做基础的和育种家的有机组合,是水稻研究走在前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傅向东说。
虽然与育种家合作,创制优质水稻品种,但储成才认为,在基础研究领域,不宜片面强调应用和产业化目标,基础研究常常需要耐心,研究结果的产生需要积累。就拿他认为自己“最有用”的一项关于粳稻氮肥利用效率的研究来说,前前后后也经历不少时间。四川农业大学陈学伟研究组关于“稻瘟病”的研究,从开始到成绩的取得也经历了十多年的时间。
(摘编自邸利会《中国水稻研究缘何引领世
界》,《科技日报》)
材料二
北京时间4月26日,国际顶级期刊《自然》报道了“3010份亚洲栽培稻基因组研究”成果。该研究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主导,联合国际水稻研究所、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等16家单位共同完成,这是国内外水稻研究专家大协作的重大成果,体现了中国农业科学在水稻基因组研究方面居于世界领先位置。
“3010份亚洲栽培稻基因组研究”这一重大科技成果将推动水稻规模化基因发掘和水稻复杂性状分子改良,提升全球水稻基因组研究和分子育种水平,加快优质、广适、绿色、高产水稻新品种的培育。此次研究成果的发起人、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黎志康认为,此次研究成果的完成仅仅是一个开端,随着深入分析和更多数据产生,包含水稻全部优良基因多样性的数据库将更加庞大与精细,可以从中找到与任何性状相关的关键基因,并应用到育种实践中。这将为培育高产、优质、多抗水稻新品种奠定基础。
(摘编自常理《设计水稻不再是梦》,《经济日报》)
材料三
近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发表了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黎志康等人完成的最新成果,剖析了水稻核心种质的基因组遗传多样性,对水稻的起源、基因、分类和进化规律有了全新的更深入的认知。
这一成果表明,中国夺回了对水稻命名的部分话语权,恢复了历史的真实。
1928年,日本学者加藤茂范通过杂交等手段发现了籼稻和粳稻的区别。当时,加藤把籼稻称为“印度型”,把日本栽培极广的粳稻称为“日本型”。自此,籼稻和粳稻在国际上就一直沿用此命名。然而,中国科学家对代表了全球水稻种质约95%多样性的核心种质的3
010株水稻的基因组研究表明,这种命名并不符合实际情况。根据研究结果,中国研究人员首次提出,水稻的籼、粳亚种是独立的和多地起源,要求恢复使用籼、粳亚种的正确命名。在化石证据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植物考古学家日前采用植硅体分析方法,在位于浙江省龙游县的荷花山遗址中找到了距今1万多年的野生稻存在以及逐渐被驯化的证据,从土壤剖面中提取的植硅体来自一些野生稻叶片和稻壳。研究人员再次认定,水稻的起源和驯化是在中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在中国推广种植后,很快传到东亚近邻国家。3000多年前,中国水稻传至朝鲜、日本。到了汉代,中国粳稻传到菲律宾。公元5世纪,水稻经伊朗传到西亚,然后经非洲传到欧洲、美洲以至全世界。
但是,这与水稻基因组研究的结果有差异——中国研究人员从基因组获得的证据则提出,无论是籼、粳稻亚种都是独立多地起源。研究人员对来自全球的3
010株水稻的基因组测序后,发现亚洲栽培稻品种间存在9万个微细结构变异,同时发现了1.2万个全长新基因和数千个不完整的新基因。研究人员再次挑选出453份测序深度较高的水稻样本,分析核心基因家族和分散式基因家族,得出籼、粳稻亚种都是独立多地起源的假说。
显然,未来需要对这两种证据进行整合,同时补充证据,才能得出更可靠和令人信服的结论。
(摘编自张田勘《基因和化石结合探寻水稻起源》,
《光明日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联合研究组顺利完成了籼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的绘制,获得国内外广泛赞誉,《科学》杂志对此进行了相关的介绍。
B.“3
010份亚洲栽培稻基因组研究”是中国主导的国际科研协作成果,将推动水稻规模化基因发掘和水稻复杂性状分子改良,有利于新品种的培育。
C.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黎志康认为,在水稻基因组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只是一个开端,随着研究的深入,将会取得新的成就并运用到育种实践中。
D.中国科学家对基本可以代表全球水稻种质的3
010株水稻的基因组进行了研究,从而确定水稻的籼、粳稻亚种都是独立多地起源的。
2.下列关于“中国水稻研究走向卓越”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20世纪面对我国粮食安全的严峻形势,一大批学者为了国家需求决心投入水稻研究,为我国水稻研究取得成绩奠定了基础。
B.水稻具有基因组较小和容易转化等自身的一些优势,吸引了一大批优秀中青年科学家加入研究行列,科学家群体扩大,壮大了水稻研究的力量。
C.水稻育种家负责培育新品种,基础研究者负责了解作物机理,在各有侧重的研究基础上有机结合,推动了水稻研究更上一层楼。
D.我国的专家学者在基础研究领域很有科研耐心,强调基础研究,注重积累,花费时间较多,也不强调应用和产业化目标。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参与“国际水稻基因组计划”,到主导国际16家单位完成水稻研究重大成果,表明中国的水稻研究已实现了从跟跑者到领跑者的角色转变。
B.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黎志康等人的研究成果,使人们对水稻的起源、基因、分类和进化规律有了全新认识,恢复了籼、粳亚种的正确命名。
C.中国科学院的考古学家们在浙江龙游荷花山遗址发现的距今1万多年的野生稻叶片和稻壳,有利于证明我国是水稻起源地和驯化地。
D.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水稻的品质和产量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培育出高产、优质、多抗水稻新品种依然是世界水稻研究面临的课题。
4.为什么中国要夺回对水稻命名的话语权?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5.以上三则材料中,《科技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报道的内容各侧重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拔 草
李 娟
我们家自行车的全部构件只剩下两个轮子、一只坐垫、一副龙头以及连接物,连踏板都没有。至于刹车器,就更是奢侈物了。需要刹车的时候,只需把脚伸直,用鞋底在飞速运转的车轮上“嗞——”地蹭一下,车自然就会减速。如果情况特别紧急,则两只脚一起上。
有一次我妹骑车的时候,骑着骑着车链条掉了,并且掉得极不是时候——当时我们正在被两条大狗狂追。我从来没有见过那么穷凶极恶的狗!在阿克哈拉,最凶的狗一直都是我们家的琼瑶。可是和这两条狗相比,我们家琼瑶简直温柔极了。我妹的车链子不巧就在那时候掉了!她“啊——”地叫起来,两条腿蹬得飞快,面无表情,大汗淋漓。亏她车上还载了小山似的一堆干草,居然也没给狗扒掉。要是掉了的话谁敢回去捡啊?
家里养鸡,一养就是一百多只,还有五只野鸭子。小的时候还好打发,长大了简直跟一群强盗似的。我妹每天都要拔瓷瓷的两大编织袋蒲公英回来才够它们吃,加上家里打算再养只小毛驴,于是草就得拔得更勤了。每天拔回来的草都得晒干一部分,留作冬天给毛驴的草料。
到了一年一度的打草季节,牧民们纷纷从深山返回乌伦古河流域,为大畜准备冬天的草料。一辆辆打草的马车晃晃悠悠,满载而归。
我家没有草场,只好去草场里捡别人割剩下的。拉草的车经过的地方,沿途路两边的树枝多多少少会把垛得高高的草从车上挂下来一些。于是我妹就天天沿着打草的车辙走啊走啊,前面掉,后面捡。就是被狗追的那一次,我也跟去捡草了。去的路上果然捡了很多,我们细细拢一拢,居然有好几抱,便藏在路边灌木丛里,准备回去的时候捎上。
风很大很大,在高处呼啦啦地响。苞谷地如丛林一般,茂密得高过头顶,又如大海一般起伏。土路孤独地在这片海洋中延伸。走在这路上,像是走在消失之中。
我们每捡够一大抱的时候,就集中到一处放着,然后空手向前继续捡。这样,走过的路上每隔不远就垛着一堆,一路延伸得很远很远。
阳光灿烂,却下起雨来。真奇怪,雨从哪里来的呢?摔在地上有五分钱镍币大小,砸在脸上更是梦一样的痛觉。风呼啸着从天边奔来,苞谷地动荡不停。雨点有一阵没一阵地洒着,后来越下越大。天气炎热,风势不减。
又过了大约十来分钟,这场奇怪的雨才止住。土路上雨的痕迹瞬间就蒸发了,只留下一个又一个环形小坑。密密麻麻地、寂静地排列着,如月球表面一般寂静。自从打完草后,这条路很长时间都没人走过了。
这里的碎草更多,带刺的灌木丛中,铁丝网上,道路拐弯处,遗落得到处都是。我们不停地左右开弓,不一会儿就码了齐腰高的一垛。
这么多怎么拿得回去呢?我站在旁边想了又想,对我妹说:“分成四次,我们一人抱一堆走,两个来回就拿完了……”
我妹也站在旁边想了想,一弯腰,把那堆草整个儿抱起来就走……
我就只好跟在后面,一路上捡她身后掉下来的碎草。
今天的任务还多着呢,我们还得一人拎一条编织袋,走进林荫道对面的田野里去拔新鲜草。刚才的草料是用来储存到冬天的,而家里的鸡鸭还在等着今天的晚饭。
风依然很大。这样的天气最好了,没有蚊虫。在这样的大风里它们那小翅膀飞不起来,也就不用因为它们钻进耳朵而吓得要死。平常田野里很可怕,草丛中的蚊子跟云雾似的,一片一片地荡漾,还极均匀地发出嗡嗡不绝的重低音。所以才说刮大风的天气是幸福的啊。大地和天空之间被大风反复涤荡,干干净净。
我们一人扛一只袋子往回走,迎风穿过这片美丽平坦的田野,远处的林荫道像是等了一百年一样。里面停着我们的自行车。
回到家,我妈说:“啧!今天捡了这么多!两个人一起干到底不一样啊。”
我老老实实地承认:“哪里哪里,我是去当啦啦队的。”
再说说鸡吃草的情景:这群鸡跟债主似的,一个个上蹿下跳,脸红脖子粗,把五只可怜的野鸭子在脚下踩来踩去,根本靠不到食槽旁边。有的鸭子不知怎么的居然也在槽子边挤到一个位置,还没下嘴,突然看到左右前后全是鸡,立刻大惊小怪地尖叫着跑掉,四处乱跳,寻找同伴。不知鸭子为什么这么怕鸡,它们明明长得比鸡大。
这些鸡可狠了,从小就会啄人,疼得要命。由于嘴尖的原因,一个个特能挑食。鸭子就笨得不可思议了。每次都要等鸡们吃得神清气闲了,才敢蹭到槽子边上,而且还努力地装作不经意的样子,一有风吹草动,就忙不迭排成一条队逃跑。
其实鸭子有时也很令人烦恼。我们在鸡棚里放了一只小铁盆给大家饮水。每次注满水后,鸭子们总要跳进这方狭小的水域游上几圈过干瘾。游就游呗,可它们还要扎猛子。有时候这小小一盆子水里居然能挤进去三四只鸭子,把盆子挤得满满当当。明明一动都不能动了,却仍扭着身子假装游泳。害得鸡们围着盆子干着急,一口水也喝不到。
鸭子最有意思了,我妈叫:“鸭!”它们就“啊!”地回答一声。我妈要是叫:“鸭鸭!”它们就:“啊!啊!”我妈:“鸭鸭鸭!”它们:“啊!啊!啊!”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篇写到自行车,透露了家中生活的贫苦,所以“我”与妹妹外出拔草也就成了理所应当之事,妹妹那么能干好强也与此有关。
B.文章第三段作者写到家里养鸡鸭和小毛驴,不仅写出了当时作者的家境,还为后文写“我”和妹妹去捡草做了铺垫。
C.文中对“风雨”的描写,既让读者感受到新疆拔草时节自然环境的特点,又直接表现出“我”与妹妹积极乐观的心态。
D.文章结尾对鸡鸭的描写活灵活现,例如写鸡“上蹿下跳,脸红脖子粗”,鸭子“扭着身子假装游泳”,细节中富含农村生活气息。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在叙事时使用第一人称,不仅使文章所写拔草捡草的事情真实可信,而且给人一种亲切、可读的感觉。
B.本文笔调清新活泼,率真质朴,善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写的虽是平凡生活的点滴,但妙趣横生、生机盎然,充满着纯净与温暖。
C.作者在结构文章时,以拔草为主线,脉络清晰,虽偶尔岔开话题,叙述其他事件,但仍形散神聚,结构紧密。
D.本文是叙事性抒情,通过描写生活中的小事,来表现作者对过往生活的怀念之情,但也流露出因生活艰辛而生的懊恼苦闷。
8.结合上下文,谈谈“走在这路上,像是走在消失之中”这句话的含意。(4分)
9.作者在“拔草”时感到刮大风的天气也是幸福的,围绕“拔草”,其实还有很多幸福的体验,请从文中举出三处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李昭亮字晦之,明德太后兄继隆子也。四岁,补东头供奉官,许出入禁中。继隆北征契丹,遣昭亮持诏军中。问方略及营阵众寡之势,昭亮年虽少,还奏称旨。累迁西上閤门使。出为潞州兵马钤辖,徙领麟府路军马事,寻为管勾军头引见司兼三司衙司。军士有逃死而冒请官廪者数百人,昭亮按发之。领高州刺史,知代州。以四方馆使复领麟府路军马事。累迁真定路都总管。保州兵叛,杀官吏,诏遣王果招降之,叛者乘埤呼曰:“得李步军来,我降矣。”于是遣昭亮,昭亮从轻骑数十人,不持甲盾弓矢,叩城门呼城上曰:“尔辈第来降,我保其无虞也。不尔,几无噍类矣。”卒稍稍缒城下。明日,相率开城门降。改淮康军节度观察留后,复知定州,敕使存劳,赐黄金三百两,给节度使奉,以褒其功。都转运使欧阳修言:“昭亮入保州,以叛卒女口分隶诸军。”置不问。时承平久将士多因循乐纵弛昭亮本将家子虽以恩泽进然习军中事既统宿卫政尚严多所建请。万胜、龙猛军蒲博争胜负,彻屋椽相击,士皆惶骇,昭亮捕斩之,杖其主者,诸军为之股栗。帝祠南郊,有骑卒亡所挟弓,会赦,当释去,昭亮曰:“宿卫不谨,不可贷。”卒配隶下军,禁兵自是顿肃。以宣徽北院使判河阳,徙延州。以南院使判澶州,徙并州、成德军,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大名府。仁宗以涂金纹罗书曰“李昭亮亲贤勋旧”,命其子惟贤持以赐。徙定州,改天平、彰信、泰宁军节度使。在定州数言老疾不任边事,愿还京师,乃以为景灵宫使,又改昭德军节度使。卒,赠中书令,谥良僖。
(节选自《宋史·李昭亮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时承平久/将士多/因循乐纵弛/昭亮本将/家子虽以恩泽进/然习军中事/既统宿卫/政尚严/多所建请
B.时承平久/将士多因循乐纵弛/昭亮本将/家子虽以恩泽进/然习军中事/既统宿卫/政尚严/多所建请
C.时承平久/将士多因循乐纵弛/昭亮本将家子/虽以恩泽进/然习军中事/既统宿卫/政尚严/多所建请
D.时承平久/将士多/因循乐纵弛/昭亮本将家子/虽以恩泽进/然习军中事/既统宿卫/政尚严/多所建请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禁中,指皇帝、后妃等居住的地方。因宫中禁卫森严,臣下不得随意进入,故称之。
B.领,兼任,职位较高的官员兼任较低的职务。“判”“荫补”也有兼任之意。
C.路,宋元时行政区域名。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元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府。
D.南郊,是古代帝王在京都南面的郊外筑圜丘以祭天的地方。南郊祭天,北郊祭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昭亮少时聪慧,对军事颇知晓。李继隆北征契丹时,李昭亮被派遣持诏军中,当被问及军事策略和营阵多少之势时,他的回奏符合皇帝旨意。
B.李昭亮有勇有谋,不战屈人之兵。保州士兵发动叛乱,王果招降未果,李昭亮带领数十名轻装骑兵,叩击城门劝降,叛军最终投降。
C.李昭亮因功受赏,受到皇帝庇护。皇帝派使者慰劳他,赏赐黄金,给予节度使的俸禄。欧阳修上奏李昭亮在保州的问题,皇帝却置之不理。
D.李昭亮治军严格,违纪严惩不贷。万胜、龙猛军赌博争胜负,彻夜在屋子里互相攻击,士卒都惶恐害怕,李昭亮对相关人员进行了严惩。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军士有逃死而冒请官廪者数百人,昭亮按发之。(4分)
(2)尔辈第来降,我保其无虞也。不尔,几无噍类矣。(4分)
14.逢大赦,李昭亮为什么没有宽恕犯错的骑卒?(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水夫谣
王 建
苦哉生长当驿边,官家使我牵驿船。
辛苦日多乐日少,水宿沙行如海鸟。
逆风上水万斛重,前驿迢迢后淼淼。
半夜缘堤雪和雨,受他驱遣还复去。
夜寒衣湿披短蓑,臆穿足裂忍痛何!
到明辛苦无处说,齐声腾踏牵船歌。
一间茅屋何所值,父母之乡去不得。
我愿此水作平田,长使水夫不怨天。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诗以水边纤夫的生活为描写对象,写出了水上劳役的苦痛,对当时不合理的劳役制度进行了控诉。
B.诗歌一开头就以“苦哉”二字总领全篇,奠定了悲苦的感情基调,这一声嗟叹感情浓烈,能够紧紧抓住读者的心。
C.诗歌最后两句的意思是诗人希望河流变成田地,这样水夫们就不会受徭役之苦,表现了诗人忧民的情怀。
D.诗歌对纤夫的心理描写得细致而有层次,由嗟叹到哀怨、愤恨,又到无可奈何,将其内心世界揭示得淋漓尽致。
16.“逆风上水万斛重,前驿迢迢后淼淼”两句运用了哪些艺术技巧?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强调让别人成为自己修身养性的镜子,学习好的,摒弃不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峡》中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岳阳楼记》中抒写作者政治抱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张秉贵老人曾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的称号。劳模之所以赢得大家的尊重,最难能可贵的不仅仅是奉献精神,更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古朴词汇,今年它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令人________。所谓“工匠精神”,指的是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一个拥有工匠精神、________工匠精神的国家和民族,必然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________,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专注持久;少一些粗制滥造,多一些优品精品。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有部分代表委员认为,中国企业缺失“工匠精神”,主要原因是因为中国工业化起步晚,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过度追求速度,从而陷入了一种浮躁的状态,很多人追求的是多、快、好、省,追求的是一夜暴富,而不是脚踏实地和精益求精。企业家们认为,在________发展的市场环境中,形成了一种对贪大求全生产规模的崇拜。没有人坚守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都在想方设法实现利益最大化。中国在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道路上,那种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焕然一新 推崇 投机倒把 开放式
B.耳目一新 推崇 投机取巧 粗放式
C.耳目一新 崇拜 投机倒把 粗放式
D.焕然一新 崇拜 投机取巧 开放式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企业缺失“工匠精神”,主要原因是因为中国工业化起步晚,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过度追求速度,从而陷入了一种浮躁的状态造成的。
B.中国企业丢失“工匠精神”,主要原因是中国工业化起步晚,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过度追求速度,从而陷入了一种浮躁的状态。
C.中国企业缺失“工匠精神”,主要原因是中国工业化起步晚,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过度追求速度,从而陷入了一种浮躁的状态。
D.中国企业缺失“工匠精神”,所以说中国工业化起步晚,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过度抬升速度,从而陷入了一种浮躁的状态。
20.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是全社会都必须补齐的“短板”
B.这一“短板”是全社会都必须补齐的
C.是必须补齐的全社会的“短板”
D.这一全社会的“短板”是必须补齐的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个字。(6分)
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受瞩目的机器人应用市场。作为智能机器人在医疗领域的高端应用,__①__?现实中,医生已经感受到来自手术机器人的压力。不过,现在说手术机器人将完全取代医生还为时尚早。手术机器人虽然更灵活、更精准,但是还不能完成所有外科手术。另外,__②__。首先是普及中的费用关。与传统手术相比,机器人手术会多花上千元至数万元不等。其次是患者心理关。如果推广普及机器人来做手术,__③__,“机器人会不会乱挥刀?”“万一程序被黑客入侵怎么办?”更重要的是,现在手术机器人仍需医生操作,因为真正给患者安全感的还是操作机器的医生。
22.作家刘诚龙曾经做过一个很有趣的试验,他把两份名单给十个人看,问他们对这些人是否熟悉,结果很出人意料。请概括调查结果给人带来的启示。要求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5分)
第一份名单是:傅以渐、王式丹、林召堂、王云锦、刘子壮、陈沆、刘福姚、刘春霖。
第二份名单是:李渔、洪升、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洪秀全。
十个人中对第一份名单中的人物一个都不知道的有七人,而十个人对第二份名单中的大多数人都知道。应当说,熟悉第二份名单的人比熟悉第一份名单的肯定多得多。为什么?因为第一份名单里的人,全是清朝的科举状元,曾经比第二份名单中的人物显赫得多;而第二份里的则全是落第秀才。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宋]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劳动是人类存在的基础和手段,是一个人在体格、智慧和道德上臻于完善的源泉。——[俄]乌申斯基
你在苏联的大学毕业了,这很好,但学的是书本上的知识,可以说这只是知识的一半。你还需要上一个大学,就是劳动大学。
——毛泽东与毛岸英的谈话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进程中,每一个人都要通过劳动创造自己的人生价值。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第二单元检测题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得分:______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从2002年4月《科学》杂志介绍中国科学家完成的籼稻基因组测序工作,到今年2月《自然植物》杂志称赞我国水稻研究,说明中国的水稻研究已经引领世界。
从跟跑、并跑,直至领跑,中国的水稻研究是如何走向卓越的呢?
与今天人们更加关心健康不同,用“7%的耕地能否养活22%的人口”,也就是粮食安全,是20世纪的中国需要首先面对的问题。1994年,植物分子遗传学家李家洋从美国康奈尔大学回到了中国科学院遗传所。回国后不久,他从拟南芥的研究转向了水稻的研究。提起这一转变,他说,这是为了和当时国家的需求相契合。随后同样回国到遗传所工作的储成才和傅向东也做出了同样的选择。
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参与了“国际水稻基因组计划”,承担了第4号染色体的测序工作。之后,中国主导的“中国超级杂交水稻基因组计划”启动。2001年,中国联合研究组后来居上完成了籼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的绘制。
在科研人员眼中,水稻不仅是非常重要的作物,而且也是非常理想的单子叶模式植物。水稻的基因组较小,在作物中第一个完成了测序,加之较容易转化,一大批优秀的中青年科学家进入了这一领域。育种家负责培育新品种,水稻的基础研究者负责了解机理,这两者各有侧重。中国职业化的育种工作由来已久,大量的水稻突变体材料为水稻基础研究提供了便利。而育种家通常也会从生产角度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做基础的和育种家的有机组合,是水稻研究走在前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傅向东说。
虽然与育种家合作,创制优质水稻品种,但储成才认为,在基础研究领域,不宜片面强调应用和产业化目标,基础研究常常需要耐心,研究结果的产生需要积累。就拿他认为自己“最有用”的一项关于粳稻氮肥利用效率的研究来说,前前后后也经历不少时间。四川农业大学陈学伟研究组关于“稻瘟病”的研究,从开始到成绩的取得也经历了十多年的时间。
(摘编自邸利会《中国水稻研究缘何引领世
界》,《科技日报》)
材料二
北京时间4月26日,国际顶级期刊《自然》报道了“3010份亚洲栽培稻基因组研究”成果。该研究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主导,联合国际水稻研究所、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等16家单位共同完成,这是国内外水稻研究专家大协作的重大成果,体现了中国农业科学在水稻基因组研究方面居于世界领先位置。
“3010份亚洲栽培稻基因组研究”这一重大科技成果将推动水稻规模化基因发掘和水稻复杂性状分子改良,提升全球水稻基因组研究和分子育种水平,加快优质、广适、绿色、高产水稻新品种的培育。此次研究成果的发起人、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黎志康认为,此次研究成果的完成仅仅是一个开端,随着深入分析和更多数据产生,包含水稻全部优良基因多样性的数据库将更加庞大与精细,可以从中找到与任何性状相关的关键基因,并应用到育种实践中。这将为培育高产、优质、多抗水稻新品种奠定基础。
(摘编自常理《设计水稻不再是梦》,《经济日报》)
材料三
近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发表了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黎志康等人完成的最新成果,剖析了水稻核心种质的基因组遗传多样性,对水稻的起源、基因、分类和进化规律有了全新的更深入的认知。
这一成果表明,中国夺回了对水稻命名的部分话语权,恢复了历史的真实。
1928年,日本学者加藤茂范通过杂交等手段发现了籼稻和粳稻的区别。当时,加藤把籼稻称为“印度型”,把日本栽培极广的粳稻称为“日本型”。自此,籼稻和粳稻在国际上就一直沿用此命名。然而,中国科学家对代表了全球水稻种质约95%多样性的核心种质的3
010株水稻的基因组研究表明,这种命名并不符合实际情况。根据研究结果,中国研究人员首次提出,水稻的籼、粳亚种是独立的和多地起源,要求恢复使用籼、粳亚种的正确命名。在化石证据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植物考古学家日前采用植硅体分析方法,在位于浙江省龙游县的荷花山遗址中找到了距今1万多年的野生稻存在以及逐渐被驯化的证据,从土壤剖面中提取的植硅体来自一些野生稻叶片和稻壳。研究人员再次认定,水稻的起源和驯化是在中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在中国推广种植后,很快传到东亚近邻国家。3000多年前,中国水稻传至朝鲜、日本。到了汉代,中国粳稻传到菲律宾。公元5世纪,水稻经伊朗传到西亚,然后经非洲传到欧洲、美洲以至全世界。
但是,这与水稻基因组研究的结果有差异——中国研究人员从基因组获得的证据则提出,无论是籼、粳稻亚种都是独立多地起源。研究人员对来自全球的3
010株水稻的基因组测序后,发现亚洲栽培稻品种间存在9万个微细结构变异,同时发现了1.2万个全长新基因和数千个不完整的新基因。研究人员再次挑选出453份测序深度较高的水稻样本,分析核心基因家族和分散式基因家族,得出籼、粳稻亚种都是独立多地起源的假说。
显然,未来需要对这两种证据进行整合,同时补充证据,才能得出更可靠和令人信服的结论。
(摘编自张田勘《基因和化石结合探寻水稻起源》,
《光明日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联合研究组顺利完成了籼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的绘制,获得国内外广泛赞誉,《科学》杂志对此进行了相关的介绍。
B.“3
010份亚洲栽培稻基因组研究”是中国主导的国际科研协作成果,将推动水稻规模化基因发掘和水稻复杂性状分子改良,有利于新品种的培育。
C.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黎志康认为,在水稻基因组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只是一个开端,随着研究的深入,将会取得新的成就并运用到育种实践中。
D.中国科学家对基本可以代表全球水稻种质的3
010株水稻的基因组进行了研究,从而确定水稻的籼、粳稻亚种都是独立多地起源的。
解析 D项,“从而确定水稻的籼、粳稻亚种都是独立多地起源的”错误,原文说的是中国研究人员“得出籼、粳稻亚种都是独立多地起源的假说”,“假说”并不是确定结论。
答案 D
2.下列关于“中国水稻研究走向卓越”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20世纪面对我国粮食安全的严峻形势,一大批学者为了国家需求决心投入水稻研究,为我国水稻研究取得成绩奠定了基础。
B.水稻具有基因组较小和容易转化等自身的一些优势,吸引了一大批优秀中青年科学家加入研究行列,科学家群体扩大,壮大了水稻研究的力量。
C.水稻育种家负责培育新品种,基础研究者负责了解作物机理,在各有侧重的研究基础上有机结合,推动了水稻研究更上一层楼。
D.我国的专家学者在基础研究领域很有科研耐心,强调基础研究,注重积累,花费时间较多,也不强调应用和产业化目标。
解析 D项,“也不强调应用和产业化目标”错误,材料一说的是“不宜片面强调应用和产业化目标”。
答案 D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参与“国际水稻基因组计划”,到主导国际16家单位完成水稻研究重大成果,表明中国的水稻研究已实现了从跟跑者到领跑者的角色转变。
B.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黎志康等人的研究成果,使人们对水稻的起源、基因、分类和进化规律有了全新认识,恢复了籼、粳亚种的正确命名。
C.中国科学院的考古学家们在浙江龙游荷花山遗址发现的距今1万多年的野生稻叶片和稻壳,有利于证明我国是水稻起源地和驯化地。
D.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水稻的品质和产量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培育出高产、优质、多抗水稻新品种依然是世界水稻研究面临的课题。
解析 B项,“恢复了籼、粳亚种的正确命名”错误,材料三只说中国研究人员“要求恢复使用籼、粳亚种的正确命名”,并未说结果如何。
答案 B
4.为什么中国要夺回对水稻命名的话语权?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解析 解答此题,需要准确把握题干信息,然后回到材料中去寻找相关信息。“中国要夺回对水稻命名的话语权”相关的内容出现在材料三第二段,其后就是关于日本学者命名的介绍、中国研究人员的观点。那么分析原因就要明确中国研究人员的观点“这种命名并不符合实际情况”,然后结合实际情况得出答案。另外,一定不能遗漏“水稻的起源和驯化是在中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这一信息。
答案 ①日本学者“印度型”“日本型”的命名并不符合实际情况,水稻的籼、粳亚种是独立的和多地起源;②水稻的起源和驯化是在中国进行的,水稻的推广种植是由中国传到其他国家的。
5.以上三则材料中,《科技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报道的内容各侧重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解析 本题需要概括每则材料的报道侧重点。材料一指出中国的水稻研究领先世界,并用较多篇幅对“中国的水稻研究是如何走向卓越”进行分析,可见《科技日报》侧重报道中国的水稻研究已经领先世界的事实及其原因。材料二第一段介绍新闻事实,第二段介绍意义,侧重报道的是中国主导国际16家单位共同完成“3
010份亚洲栽培稻基因组研究”这一重大成果及其意义。材料三主要介绍了中国研究人员在基因和化石两方面的研究,侧重报道的是中国研究人员从基因和化石两方面探寻水稻起源。
答案 《科技日报》侧重报道中国的水稻研究已经领先世界,并分析了原因;《经济日报》侧重报道中国主导国际16家单位共同完成“3
010份亚洲栽培稻基因组研究”这一重大成果及其意义;《光明日报》侧重报道中国研究人员从基因和化石两方面探寻水稻起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拔 草
李 娟
我们家自行车的全部构件只剩下两个轮子、一只坐垫、一副龙头以及连接物,连踏板都没有。至于刹车器,就更是奢侈物了。需要刹车的时候,只需把脚伸直,用鞋底在飞速运转的车轮上“嗞——”地蹭一下,车自然就会减速。如果情况特别紧急,则两只脚一起上。
有一次我妹骑车的时候,骑着骑着车链条掉了,并且掉得极不是时候——当时我们正在被两条大狗狂追。我从来没有见过那么穷凶极恶的狗!在阿克哈拉,最凶的狗一直都是我们家的琼瑶。可是和这两条狗相比,我们家琼瑶简直温柔极了。我妹的车链子不巧就在那时候掉了!她“啊——”地叫起来,两条腿蹬得飞快,面无表情,大汗淋漓。亏她车上还载了小山似的一堆干草,居然也没给狗扒掉。要是掉了的话谁敢回去捡啊?
家里养鸡,一养就是一百多只,还有五只野鸭子。小的时候还好打发,长大了简直跟一群强盗似的。我妹每天都要拔瓷瓷的两大编织袋蒲公英回来才够它们吃,加上家里打算再养只小毛驴,于是草就得拔得更勤了。每天拔回来的草都得晒干一部分,留作冬天给毛驴的草料。
到了一年一度的打草季节,牧民们纷纷从深山返回乌伦古河流域,为大畜准备冬天的草料。一辆辆打草的马车晃晃悠悠,满载而归。
我家没有草场,只好去草场里捡别人割剩下的。拉草的车经过的地方,沿途路两边的树枝多多少少会把垛得高高的草从车上挂下来一些。于是我妹就天天沿着打草的车辙走啊走啊,前面掉,后面捡。就是被狗追的那一次,我也跟去捡草了。去的路上果然捡了很多,我们细细拢一拢,居然有好几抱,便藏在路边灌木丛里,准备回去的时候捎上。
风很大很大,在高处呼啦啦地响。苞谷地如丛林一般,茂密得高过头顶,又如大海一般起伏。土路孤独地在这片海洋中延伸。走在这路上,像是走在消失之中。
我们每捡够一大抱的时候,就集中到一处放着,然后空手向前继续捡。这样,走过的路上每隔不远就垛着一堆,一路延伸得很远很远。
阳光灿烂,却下起雨来。真奇怪,雨从哪里来的呢?摔在地上有五分钱镍币大小,砸在脸上更是梦一样的痛觉。风呼啸着从天边奔来,苞谷地动荡不停。雨点有一阵没一阵地洒着,后来越下越大。天气炎热,风势不减。
又过了大约十来分钟,这场奇怪的雨才止住。土路上雨的痕迹瞬间就蒸发了,只留下一个又一个环形小坑。密密麻麻地、寂静地排列着,如月球表面一般寂静。自从打完草后,这条路很长时间都没人走过了。
这里的碎草更多,带刺的灌木丛中,铁丝网上,道路拐弯处,遗落得到处都是。我们不停地左右开弓,不一会儿就码了齐腰高的一垛。
这么多怎么拿得回去呢?我站在旁边想了又想,对我妹说:“分成四次,我们一人抱一堆走,两个来回就拿完了……”
我妹也站在旁边想了想,一弯腰,把那堆草整个儿抱起来就走……
我就只好跟在后面,一路上捡她身后掉下来的碎草。
今天的任务还多着呢,我们还得一人拎一条编织袋,走进林荫道对面的田野里去拔新鲜草。刚才的草料是用来储存到冬天的,而家里的鸡鸭还在等着今天的晚饭。
风依然很大。这样的天气最好了,没有蚊虫。在这样的大风里它们那小翅膀飞不起来,也就不用因为它们钻进耳朵而吓得要死。平常田野里很可怕,草丛中的蚊子跟云雾似的,一片一片地荡漾,还极均匀地发出嗡嗡不绝的重低音。所以才说刮大风的天气是幸福的啊。大地和天空之间被大风反复涤荡,干干净净。
我们一人扛一只袋子往回走,迎风穿过这片美丽平坦的田野,远处的林荫道像是等了一百年一样。里面停着我们的自行车。
回到家,我妈说:“啧!今天捡了这么多!两个人一起干到底不一样啊。”
我老老实实地承认:“哪里哪里,我是去当啦啦队的。”
再说说鸡吃草的情景:这群鸡跟债主似的,一个个上蹿下跳,脸红脖子粗,把五只可怜的野鸭子在脚下踩来踩去,根本靠不到食槽旁边。有的鸭子不知怎么的居然也在槽子边挤到一个位置,还没下嘴,突然看到左右前后全是鸡,立刻大惊小怪地尖叫着跑掉,四处乱跳,寻找同伴。不知鸭子为什么这么怕鸡,它们明明长得比鸡大。
这些鸡可狠了,从小就会啄人,疼得要命。由于嘴尖的原因,一个个特能挑食。鸭子就笨得不可思议了。每次都要等鸡们吃得神清气闲了,才敢蹭到槽子边上,而且还努力地装作不经意的样子,一有风吹草动,就忙不迭排成一条队逃跑。
其实鸭子有时也很令人烦恼。我们在鸡棚里放了一只小铁盆给大家饮水。每次注满水后,鸭子们总要跳进这方狭小的水域游上几圈过干瘾。游就游呗,可它们还要扎猛子。有时候这小小一盆子水里居然能挤进去三四只鸭子,把盆子挤得满满当当。明明一动都不能动了,却仍扭着身子假装游泳。害得鸡们围着盆子干着急,一口水也喝不到。
鸭子最有意思了,我妈叫:“鸭!”它们就“啊!”地回答一声。我妈要是叫:“鸭鸭!”它们就:“啊!啊!”我妈:“鸭鸭鸭!”它们:“啊!啊!啊!”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篇写到自行车,透露了家中生活的贫苦,所以“我”与妹妹外出拔草也就成了理所应当之事,妹妹那么能干好强也与此有关。
B.文章第三段作者写到家里养鸡鸭和小毛驴,不仅写出了当时作者的家境,还为后文写“我”和妹妹去捡草做了铺垫。
C.文中对“风雨”的描写,既让读者感受到新疆拔草时节自然环境的特点,又直接表现出“我”与妹妹积极乐观的心态。
D.文章结尾对鸡鸭的描写活灵活现,例如写鸡“上蹿下跳,脸红脖子粗”,鸭子“扭着身子假装游泳”,细节中富含农村生活气息。
解析 C项,“直接表现”不准确,应是间接表现。
答案 C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在叙事时使用第一人称,不仅使文章所写拔草捡草的事情真实可信,而且给人一种亲切、可读的感觉。
B.本文笔调清新活泼,率真质朴,善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写的虽是平凡生活的点滴,但妙趣横生、生机盎然,充满着纯净与温暖。
C.作者在结构文章时,以拔草为主线,脉络清晰,虽偶尔岔开话题,叙述其他事件,但仍形散神聚,结构紧密。
D.本文是叙事性抒情,通过描写生活中的小事,来表现作者对过往生活的怀念之情,但也流露出因生活艰辛而生的懊恼苦闷。
解析 D项,“但也流露出因生活艰辛而生的懊恼苦闷”说法有误,本文主要是对过往生活的回望,幸福而乐观,并没有苦闷。
答案 D
8.结合上下文,谈谈“走在这路上,像是走在消失之中”这句话的含意。(4分)
解析 理解语句含意,要将分析语句本身含意与分析语境结合起来。画线句本身的意思是走在这条路上,人没有存在感。结合上文看,苞谷地如丛林般茂密、大海般起伏,土路显得孤独,人走在这路上,显得很渺小。再结合下文看,姐妹俩在走过的路上垛着一堆堆的草,在广阔的自然中留下了自己的痕迹。如果从哲学的角度看,就是人用自己的劳动对抗着人面对大自然时的渺小感。
答案 ①苞谷地像丛林般茂密、大海般起伏,渺小的人走在其中,就像消失在广阔的自然中。②每隔不远就垛着的草堆,是在生活之路上努力行走留下的印迹,对抗着这种“消失”。
9.作者在“拔草”时感到刮大风的天气也是幸福的,围绕“拔草”,其实还有很多幸福的体验,请从文中举出三处简要分析。(6分)
解析 题干要求围绕“拔草”,列举出事件中人物的幸福体验,一要概括出有关事件,二要分析人物的幸福体验。可以浏览全文,分块切片,分别概括与提炼。例如文中写“我家没有草场”,“我”与妹妹去捡草和拔野草,收获颇丰,内心也感受到收获的幸福;再如“我们”拔草回家,被母亲夸赞,内心感到开心、幸福;等等。
答案 ①没有草场,只能捡别人割剩或掉下的草和拔野草,但是收获颇丰,幸福也满满;②捡草途中,遭恶狗追咬,由“劫后余生”的庆幸而生幸福感;③在捡草拔草途中欣赏自然的伟大神奇美丽,体悟人与自然的关系,内心有微妙的幸福;④拔草回家,劳动成果被母亲认可,感到开心、幸福;⑤欣赏鸡鸭享用拔草的成果,劳动价值落到实处,切实感受到满足、愉悦。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李昭亮字晦之,明德太后兄继隆子也。四岁,补东头供奉官,许出入禁中。继隆北征契丹,遣昭亮持诏军中。问方略及营阵众寡之势,昭亮年虽少,还奏称旨。累迁西上閤门使。出为潞州兵马钤辖,徙领麟府路军马事,寻为管勾军头引见司兼三司衙司。军士有逃死而冒请官廪者数百人,昭亮按发之。领高州刺史,知代州。以四方馆使复领麟府路军马事。累迁真定路都总管。保州兵叛,杀官吏,诏遣王果招降之,叛者乘埤呼曰:“得李步军来,我降矣。”于是遣昭亮,昭亮从轻骑数十人,不持甲盾弓矢,叩城门呼城上曰:“尔辈第来降,我保其无虞也。不尔,几无噍类矣。”卒稍稍缒城下。明日,相率开城门降。改淮康军节度观察留后,复知定州,敕使存劳,赐黄金三百两,给节度使奉,以褒其功。都转运使欧阳修言:“昭亮入保州,以叛卒女口分隶诸军。”置不问。时承平久将士多因循乐纵弛昭亮本将家子虽以恩泽进然习军中事既统宿卫政尚严多所建请。万胜、龙猛军蒲博争胜负,彻屋椽相击,士皆惶骇,昭亮捕斩之,杖其主者,诸军为之股栗。帝祠南郊,有骑卒亡所挟弓,会赦,当释去,昭亮曰:“宿卫不谨,不可贷。”卒配隶下军,禁兵自是顿肃。以宣徽北院使判河阳,徙延州。以南院使判澶州,徙并州、成德军,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大名府。仁宗以涂金纹罗书曰“李昭亮亲贤勋旧”,命其子惟贤持以赐。徙定州,改天平、彰信、泰宁军节度使。在定州数言老疾不任边事,愿还京师,乃以为景灵宫使,又改昭德军节度使。卒,赠中书令,谥良僖。
(节选自《宋史·李昭亮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时承平久/将士多/因循乐纵弛/昭亮本将/家子虽以恩泽进/然习军中事/既统宿卫/政尚严/多所建请
B.时承平久/将士多因循乐纵弛/昭亮本将/家子虽以恩泽进/然习军中事/既统宿卫/政尚严/多所建请
C.时承平久/将士多因循乐纵弛/昭亮本将家子/虽以恩泽进/然习军中事/既统宿卫/政尚严/多所建请
D.时承平久/将士多/因循乐纵弛/昭亮本将家子/虽以恩泽进/然习军中事/既统宿卫/政尚严/多所建请
解析 “多”意为大多,“因循乐纵弛”的主语应是“将士”,故“多”后不可断开,排除A、D两项。“昭亮本将家子”是判断句,意为李昭亮本是将门之子,且根据语境,“昭亮”应为“虽以恩泽进”的主语,故“将家子”后应断开,排除B项。选C项。
答案 C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禁中,指皇帝、后妃等居住的地方。因宫中禁卫森严,臣下不得随意进入,故称之。
B.领,兼任,职位较高的官员兼任较低的职务。“判”“荫补”也有兼任之意。
C.路,宋元时行政区域名。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元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府。
D.南郊,是古代帝王在京都南面的郊外筑圜丘以祭天的地方。南郊祭天,北郊祭地。
解析 B项,“荫补”指因祖先功勋而补官。
答案 B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昭亮少时聪慧,对军事颇知晓。李继隆北征契丹时,李昭亮被派遣持诏军中,当被问及军事策略和营阵多少之势时,他的回奏符合皇帝旨意。
B.李昭亮有勇有谋,不战屈人之兵。保州士兵发动叛乱,王果招降未果,李昭亮带领数十名轻装骑兵,叩击城门劝降,叛军最终投降。
C.李昭亮因功受赏,受到皇帝庇护。皇帝派使者慰劳他,赏赐黄金,给予节度使的俸禄。欧阳修上奏李昭亮在保州的问题,皇帝却置之不理。
D.李昭亮治军严格,违纪严惩不贷。万胜、龙猛军赌博争胜负,彻夜在屋子里互相攻击,士卒都惶恐害怕,李昭亮对相关人员进行了严惩。
解析 D项,“彻夜在屋子里互相攻击”错,是拆下屋上的椽子互相攻击。
答案 D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军士有逃死而冒请官廪者数百人,昭亮按发之。(4分)
(2)尔辈第来降,我保其无虞也。不尔,几无噍类矣。(4分)
答案 (1)有利用逃跑、死亡而冒名领受国库粮食的数百名军士,李昭亮都审查揭发了他们。
(2)你们只管来投降,我确保你们没有危险。不然,几乎没有活着的人。
14.逢大赦,李昭亮为什么没有宽恕犯错的骑卒?(3分)
解析 解答此题,首先回到原文找关键语句,如本题答案关键句“昭亮曰:‘宿卫不谨,不可贷’”,然后联系前后文用自己的话归纳答案即可。
答案 李昭亮治军严苛,骑卒担任宫中值宿警卫却丢了自己的弓箭,他认为骑卒不谨慎,不能宽恕。
【参考译文】
李昭亮字晦之,是明德太后兄长李继隆的儿子。他四岁的时候,补任东头供奉官,被允许出入宫中。李继隆向北征讨契丹,派遣李昭亮在军中拿着皇帝的文告。他被问及方法策略和军队结营布阵多少的态势,李昭亮年纪虽然小,但回奏符合皇帝心意。多次升迁任西上閤门使。出京担任潞州兵马钤辖,调动官职兼任麟府路军马事,不久担任管勾军头引见司并兼任三司衙司。有利用逃跑、死亡而冒名领受国库粮食的数百名军士,李昭亮都审查揭发了他们。兼任高州刺史,担任代州知州。以四方馆使的身份又兼任麟府路军马事。多次升迁后任真定路都总管。保州士兵发动叛乱,杀害官吏,皇帝下诏派遣王果劝降他们,叛乱者登上城墙上的矮墙呼喊道:“(如果)李步军能来,我们就投降。”于是派遣李昭亮(前去),李昭亮让数十名轻装骑兵跟随着他,并且不拿盔甲盾牌弓箭,叩击城门向城墙上呼喊道:“你们只管来投降,我确保你们没有危险。不然,几乎没有活着的人。”士卒慢慢用绳子拴着下了城墙。第二天,一个接一个开城门投降。李昭亮改任淮康军节度观察留后,又做了定州知州,皇帝派遣使者省视慰劳他,赐给他三百两黄金,给予他节度使的俸禄,来褒奖他的功劳。都转运使欧阳修上奏:“李昭亮进入保州后,把叛军的女眷分配给各军。”皇帝搁置不过问。当时天下太平已久,将士大多因此寻欢作乐而放纵松懈。李昭亮本是将门之子,虽然凭借恩惠做官,但熟悉军中事务,统领宫中值宿的警卫后,政令严苛,经常有很多建议请求。万胜、龙猛军赌博争胜负,拆下屋上的椽子互相攻击,士兵都惶恐害怕,李昭亮抓捕并斩杀了他们,杖责他们的主官,众军因此战战兢兢。皇帝在南郊祭天,有骑兵丢了自己携带的弓箭,恰逢大赦,应当释放,李昭亮说:“担任宫中值宿的警卫却不谨慎,不能宽恕。”(因此)这个士兵被发配给下军,禁兵从此军纪严肃。以宣徽北院使的身份兼任河阳,又调任延州。以南院使的身份兼任澶州,调任并州、成德军,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任大名府。仁宗用涂金纹罗写道“李昭亮亲贤勋旧”,命他的儿子李惟贤拿去赏赐给他。调任定州,改任天平、彰信、泰宁军节度使。在定州屡次上书说年老有病不能胜任边疆事务,希望回到京城,于是让他担任景灵宫使,又改任昭德军节度使。去世,赠中书令,谥号良僖。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水夫谣
王 建
苦哉生长当驿边,官家使我牵驿船。
辛苦日多乐日少,水宿沙行如海鸟。
逆风上水万斛重,前驿迢迢后淼淼。
半夜缘堤雪和雨,受他驱遣还复去。
夜寒衣湿披短蓑,臆穿足裂忍痛何!
到明辛苦无处说,齐声腾踏牵船歌。
一间茅屋何所值,父母之乡去不得。
我愿此水作平田,长使水夫不怨天。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诗以水边纤夫的生活为描写对象,写出了水上劳役的苦痛,对当时不合理的劳役制度进行了控诉。
B.诗歌一开头就以“苦哉”二字总领全篇,奠定了悲苦的感情基调,这一声嗟叹感情浓烈,能够紧紧抓住读者的心。
C.诗歌最后两句的意思是诗人希望河流变成田地,这样水夫们就不会受徭役之苦,表现了诗人忧民的情怀。
D.诗歌对纤夫的心理描写得细致而有层次,由嗟叹到哀怨、愤恨,又到无可奈何,将其内心世界揭示得淋漓尽致。
解析 C项,诗句中的“我”指的是“水夫”,因此“希望河流变成田地”的是水夫,而不是诗人。
答案 C
16.“逆风上水万斛重,前驿迢迢后淼淼”两句运用了哪些艺术技巧?请简要分析。(6分)
解析 解答此题,可从诗句语言、内容、艺术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从语言来看,诗句中用到了叠词“迢迢”“淼淼”,可结合诗句意思分析叠词的效果;从内容来看,这两句的意思是,船因顶风逆水而行十分重,离前方的驿站还很远,而后方的水面宽阔无际,由此可以看出“水夫”的牵船之苦;再联系前后诗句,可以发现这两句诗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答案 ①运用叠词。“迢迢”写路途遥远,“淼淼”写水波茫茫,无边无际,形象地写出了“水夫”苦难的日子没有尽头。②侧面烘托。这两句详写行船遇到的困难,侧面展示了“水夫”的辛苦。③承上启下。承接上文“辛苦日多”,引出下文对牵船辛苦的具体描述。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强调让别人成为自己修身养性的镜子,学习好的,摒弃不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峡》中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岳阳楼记》中抒写作者政治抱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 (3)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张秉贵老人曾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的称号。劳模之所以赢得大家的尊重,最难能可贵的不仅仅是奉献精神,更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古朴词汇,今年它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令人________。所谓“工匠精神”,指的是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一个拥有工匠精神、________工匠精神的国家和民族,必然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________,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专注持久;少一些粗制滥造,多一些优品精品。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有部分代表委员认为,中国企业缺失“工匠精神”,主要原因是因为中国工业化起步晚,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过度追求速度,从而陷入了一种浮躁的状态,很多人追求的是多、快、好、省,追求的是一夜暴富,而不是脚踏实地和精益求精。企业家们认为,在________发展的市场环境中,形成了一种对贪大求全生产规模的崇拜。没有人坚守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都在想方设法实现利益最大化。中国在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道路上,那种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焕然一新 推崇 投机倒把 开放式
B.耳目一新 推崇 投机取巧 粗放式
C.耳目一新 崇拜 投机倒把 粗放式
D.焕然一新 崇拜 投机取巧 开放式
解析 “耳目一新”指听到的、看到的都换了样子,感到很新鲜。“焕然一新”形容出现了崭新的面貌。与语境不符。“推崇”指尊崇,推重崇敬。“崇拜”搭配的对象是人,此处不合适。“投机倒把”指以买空卖空、囤积居奇、套购转卖等手段牟取暴利。“投机取巧”指利用时机和巧妙手段谋取个人私利,也指不愿意下苦功夫,凭小聪明侥幸取得成功。与“脚踏实地”对应,应选“投机取巧”。“粗放式”是一个专用名词,指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靠能源资源的高投入、高消耗来拉动的,有的甚至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
答案 B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企业缺失“工匠精神”,主要原因是因为中国工业化起步晚,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过度追求速度,从而陷入了一种浮躁的状态造成的。
B.中国企业丢失“工匠精神”,主要原因是中国工业化起步晚,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过度追求速度,从而陷入了一种浮躁的状态。
C.中国企业缺失“工匠精神”,主要原因是中国工业化起步晚,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过度追求速度,从而陷入了一种浮躁的状态。
D.中国企业缺失“工匠精神”,所以说中国工业化起步晚,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过度抬升速度,从而陷入了一种浮躁的状态。
解析 画线句“主要原因是因为”句式杂糅,保留其一。
答案 C
20.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是全社会都必须补齐的“短板”
B.这一“短板”是全社会都必须补齐的
C.是必须补齐的全社会的“短板”
D.这一全社会的“短板”是必须补齐的
解析 括号前讲的是“工匠精神”,它理应成为主语,因此可首先排除B、D两项,C项语序不当,故应选A。
答案 A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个字。(6分)
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受瞩目的机器人应用市场。作为智能机器人在医疗领域的高端应用,__①__?现实中,医生已经感受到来自手术机器人的压力。不过,现在说手术机器人将完全取代医生还为时尚早。手术机器人虽然更灵活、更精准,但是还不能完成所有外科手术。另外,__②__。首先是普及中的费用关。与传统手术相比,机器人手术会多花上千元至数万元不等。其次是患者心理关。如果推广普及机器人来做手术,__③__,“机器人会不会乱挥刀?”“万一程序被黑客入侵怎么办?”更重要的是,现在手术机器人仍需医生操作,因为真正给患者安全感的还是操作机器的医生。
解析 第一处注意问句,“取代医生”;第二处注意关键词“普及”“两道关”;第三处注意上下文,紧扣“患者难以接受”或者“心怀担忧”。
答案 ①手术机器人会不会有朝一日取代医生呢 ②手术机器人要普及还需要跨过两道关 ③还不是所有的患者都能接受
22.作家刘诚龙曾经做过一个很有趣的试验,他把两份名单给十个人看,问他们对这些人是否熟悉,结果很出人意料。请概括调查结果给人带来的启示。要求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5分)
第一份名单是:傅以渐、王式丹、林召堂、王云锦、刘子壮、陈沆、刘福姚、刘春霖。
第二份名单是:李渔、洪升、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洪秀全。
十个人中对第一份名单中的人物一个都不知道的有七人,而十个人对第二份名单中的大多数人都知道。应当说,熟悉第二份名单的人比熟悉第一份名单的肯定多得多。为什么?因为第一份名单里的人,全是清朝的科举状元,曾经比第二份名单中的人物显赫得多;而第二份里的则全是落第秀才。
答案 (示例)①那些追名逐利、显赫一时的人总会被历史忘却,而真正为社会做出贡献、创造财富的人,尽管当时默默无闻,并不得意,终究会被历史记住,让后人敬仰。②赢在起点并不能保证赢到终点,一时的显赫并不能保证终生的辉煌。起点低的人,同样有机会赢到最后。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宋]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劳动是人类存在的基础和手段,是一个人在体格、智慧和道德上臻于完善的源泉。——[俄]乌申斯基
你在苏联的大学毕业了,这很好,但学的是书本上的知识,可以说这只是知识的一半。你还需要上一个大学,就是劳动大学。
——毛泽东与毛岸英的谈话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进程中,每一个人都要通过劳动创造自己的人生价值。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 分析三则材料的内容可知,材料一写农村夏日的劳动场面,男男女女各劳其事,连孩子也耳濡目染,喜欢劳动;材料二写劳动对人的意义,是人在内外各方面趋于完善的源泉;材料三借毛泽东对儿子的寄语说明人需要在劳动中获取书本之外的知识。三则材料写出了劳动之于人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因此立意需围绕此进行。另外写作要求中设置了具体情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进程中。这提示我们在写作中应联系当代现实生活,写出时代感。
【参考立意】 劳动创造人生价值;“中国梦”需要每个人的劳动创造;各劳其事,共建强国;生命在于劳动;等等。
【佳作赏读】
各服其劳,共建强国
“我觉得人生求乐的方法,最好莫过于尊重劳动。一切乐境,都可由劳动得来,一切苦境,都可由劳动解脱。”一百年前,李大钊曾在《现代青年活动的方向》中这样写道。诚如斯言,对于个体来说,劳动可以帮助我们摆脱许多负面影响,从而完善我们的道德与心灵;而对一个国家而言,其发展强盛,也源自每一个人“努力去作人的活动”。
一百年后的今天,劳动依然是我们的必然选择,各服其劳,万众归心,才能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共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国家的强大,需要以财富的积累为基础。而财富,源自人们劳动的创造。
法国作家拉·封登曾劝告世人:“要工作,要勤劳:劳作是最可靠的财富。”与其说劳动是财富,不如说财富是由人自身的劳动创造出来的。“老干妈”品牌从摆地摊到走向中国,甚至走向世界,依靠的就是脚踏实地的劳动;义乌小商品的经营从清朝的“鸡毛换糖”到今天的义乌小商品市场,依靠的就是点滴劳动的积累。无数身怀梦想的人们就是通过自己的勤奋劳动、诚实劳动、创造劳动实现了个人事业的腾飞和财富的积累,国家的强大也在这一财富积累的过程中逐渐成为现实。
国家的强大,需要每个个体实现自身的价值,而劳动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好方式。
劳动创造的不只是财富,更包括人人皆欲成就的人生价值。一个清洁工,他所能创造的物质财富或许极少,但在维护城市清洁的过程中,他通过自己的劳动让城市变得更美,让其他居民的生活变得更干净、舒适,这种劳动让他获得了比物质财富更重要的价值认同;一位作家,几十年的笔耕不辍看似没有给社会增加物质财富,但他通过脑力劳动所创作的作品让人在文字间感受到真情与美好,让人受到人生启迪,所以即使不能拥有过多的物质财富他也甘之如饴。这是劳动更伟大的魅力所在。无数个体通过劳动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丰盈自己的人生,从而助力国家也变得更加强大。
国家的强大,还需要社会有序,人皆敬业。而各服其劳,即是敬业。
一个司机,在道路上文明驾驶,这是敬业;一个老师,教育好自己的学生,这是敬业;一个警察,把本职工作做好,保一方平安,这也是敬业。能够在自己的工作中、在各自的领域内认真劳动,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这就是敬业。当敬业已成风气的时候,社会才会变得井然有序,国家才有可能变得强盛。
于己,劳动可以创造财富,助我们实现人生价值;于国,劳动可以让社会有序,助力国家腾飞。正因如此,我们才会大声呼唤:让我们各服其劳,共建强国。
【名师点评】
文章采用分论点并列式论述结构,本论部分从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实现人生价值、劳动让社会有序三个方面,论述了劳动对于国家发展强大的重要意义。文章在论述时将引用论证、事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做到了论证有力,同时结构完整,主题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