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孤独之旅

文档属性

名称 10 孤独之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9-21 17:54: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0 孤独之旅
曹文轩
备课人:尹超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文中的字词;了解故事情节,培养概括基本内容的能力;理解小说的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运用快速浏览的方法,把握课文故事情节的梗概;理解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渲染气氛、抒发感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加深对“孤独”“成长”“哭泣”“坚强”“责任”等情感的认识,在探究中感悟人生,自主形成学生积极的人生观。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的生字词的音、形、义。 2.速读课文,列出故事情节提纲。 3.欣赏景物描写的句段。教学难点:1.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2.联系实际,谈谈学习本文后的“感悟联想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巴尔扎克的名言:“苦难是人生的老师” )。在人生旅途上,有快乐,有痛苦,有的人在欢乐幸福中成长,有的人在孤独艰辛中成长。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课文 《孤独之旅》,去看看杜小康成长的一段经历吧。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出示“学习目标”(视频展示)(1).了解作者及长篇小说《草房子》(2).掌握文中的生字词的音、形、义。(3).速读课文,列出故事情节提纲。(4).欣赏景物描写的句段,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5).联系实际,谈谈学习本文后的“感悟联想”。2.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A、介绍作者及长篇小说《草房子》(视频) B、给加横线的字注音(视频) C、速读课文,比一比,看谁读得又快又好!(8—10分钟) 要求:(视 频)(8分钟后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补充概述的不足。) 按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环境,有感情的品读文章,品味语言特点,思考文题的含义和主题思想。 (提示:同学们可以抓住课文要点,概括杜小康的放鸭经历,分辨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试书面列出故事情节提纲。) 教师强调:小说的故事情节就是作品中的生活事件,是杜小康离家跟随父亲到芦苇荡放鸭的行程生活及定点生活所经历的艰辛与孤独的具体事件,这是一段人物成长过程中生活艰辛、精神孤独的人生旅程,是人生中的一笔财富,是生命中的一种追求。 三、欣赏景物描写句段,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学生活动: (1)用波浪线画出课文中景物描写的句段,重点围绕下列内容:a.芦苇荡景色的描写(第12、13段;P72页21、24、25段)b.鸭群活动情景的描写(第4、5、10、15、34、38、43、45、46、50段)c. 暴风雨的描写(P75页第36——38段;还有47段“雨后天晴的天空”描写) (2)欣赏第三部分的录音朗读,请注意暴风雨的景物描写的句段,品味这段景物描写的语言技法。 (3)探讨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一边自由跟读句段,一边欣赏与之相关的屏幕画面,文字、画面结合,引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体会杜小康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中的内心活动,感受杜小康在寂寥环境中的孤独情感,从而探究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师归纳:同学们要领会小说中的景物描写,除渲染气氛、抒发感情外,还有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视频)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了文章孤独的气氛,烘托人物孤独害怕的心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同时增加了文章的美感,具有浓郁的乡土文学气息。课文中的景物描写与杜小康的成长旅程有着直接的关系。 四、拓展延伸: 问:请同学们说说“感悟联想”?(学生思考2—3分钟后回答,可以举一些亲身经历的事例和大家分享。) 学生如果说得不理想,教师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启发诱导,如: 杜小康面对陌生的自然环境,心理由恐慌、孤独走向坚强的经过,体现了人的力量是无穷的。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 本文告诉我们,人除了要战胜大自然外,更重要的是要战胜自我。 本文启迪我们,人由幼稚到成熟,这是生命中的一种渴望与追求。所以,当代青少年应该坦然面对成长岁月里的坎坎坷坷,曲曲折折,走过风风雨雨,便是那缤纷的彩虹。(“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就是这个道理。) (鼓励学生要联系生活实际,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及时给予鼓励肯定) 五、作业布置:
课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