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新
温
知
故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朝代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亡国君
夏、商、西周灭亡的共同原因:
统治者的暴政;
夏、商、西周灭亡的启示:
?得民心者的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统治者要勤政爱民。
夏
约公元前2070年
禹
阳城
桀
商
约公元前1600年
汤
亳→殷
纣王
西周
公元前1046年
周武王
镐京
周幽王
东周
公元前770年
周平王
洛邑
?
导入新课
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王朝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创造了灿烂的文明,青铜器和甲骨文反映了当时高度发达的文明。青铜器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又具有怎样的高超工艺?甲骨文记事的内容及其造字特点又是什么呢?
学习目标
1.掌握我国青钢器制作工艺的主要成就及其代表,并能识别相关图片。
2.知道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了解甲骨文与今天汉字的关系,知道其造字方法。
3.知道青铜器和甲骨文反映了夏、商、西周时期发达的文明。
重点:青钢器;甲骨文。
难点:青铜器和甲骨文反映了夏、商、西周时期发达文明。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一
甲骨文
二
甘肃齐家文化遗址出土的铜镜
人类使用青铜制作生产工具、武器及生活用具的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叫做“青铜时代”。
了解:由铜、锡、铅的合金铸造的器具,因颜色清灰,所以叫青铜器。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一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一
1、青铜器
①我国在黄河流域的多个遗址出土了距今5000-4000年的铜器。
②代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了距今4000多年的铜容器残片,甘肃齐家文化遗址出土了距今4000年的铜镜。
(1)出现:原始社会后期
产品视觉识别
四羊方尊:最精美的青铜器
产品视觉识别
利簋,又名“武王征商簋”、“周代天灭簋”或“檀公簋”,西周早期青铜器,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县零口镇。利簋是迄今能确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利簋器侈口,兽首双耳垂珥,垂腹,圈足下连铸方座。器身、方座饰饕餮纹,方座平面四角饰蝉纹。此种方座青铜始见于西周初年。器内底铸铭文4行33字,记载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产品视觉识别
当时的工匠已准确地掌握铜、锡、铅的比例,用来制造不同用途的器具。在铸造技术上,采用“泥范鋳造法”,经过制模、雕刻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浇注液态金属、加工修整等工艺制成。到商代后期,青铜铸造业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能够铸造出大型器物。
这些沉重硕大的青铜器到底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呢?
史料研读
司母戊鼎
1.33米
1.1米
司母戊鼎重832.84千克
每个坩埚(gān guō用来熔化金属的器皿)能冶炼铜12.5千克,铸造该鼎需要70多个坩埚。铸造的时候需要两三百人同时操作.
这说明了什么?
2、商周青铜器的特点
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大青铜器
食器
兵器
农具
特点二:品种多
酒
器
盥(guàn)水器
乐器
铜镜
特点三:用途广
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方面,功能也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更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象征,其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材镇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现属炭河里遗址。整个器物用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鬼斧神工,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 ,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位列十大传世国宝之一 。
青铜立人像: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
青铜面具
司母戊鼎:河南安阳
西周利簋:陕西临潼
1.概况
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2.发现
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此后在安阳殷墟、陕
西、山东等地出土大量商代和西周甲骨文,至今已有16万片以上
,其中商代有字的甲骨10余万片,单字有4500个左右,已经识
别的有1500多字。
3.记载内容
甲骨文记载内容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
管制、 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甲骨文
二
4.发现意义
甲骨文是中国发现的古代文字年代最早、体系
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
深远的影响。
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甲骨文
二
(1)造字方法: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
(2)造字特点:甲骨文已经具备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5.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草书
甲骨文
金文
大篆
小篆
楷书
行书
隶书
文字的演变
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创造了灿烂的文明。青铜器和甲骨文反映了当时高度发达的文明。我们今天学习青铜器和甲骨文,有助于我们认识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明。回顾历史,让我们为我们的民族自豪吧!
课堂小结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