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四+素材(2课时,29+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四+素材(2课时,29+3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0-03 18:59:49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2020年秋人教部编版语文精品课件
六年级上册
语文园地四
第1课时
回顾本组课文内容。
《桥》这篇课文中,老村支书冒着生命危险,沉着镇定、不存私念地指挥一百多号人有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了。
交流平台
《穷人》这篇小说写的是渔夫和他的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毅然收养她的两个孩子。
《在柏林》描写了一个在战争中失去三个儿子的老兵,在重返战场之前,将他神志不清的妻子送往疯人院的故事。
文章的主人公都是谁?他们具有怎样的性格品质呢?
《桥》中的老支书忠于职守、舍己为人。
《穷人》中的桑娜心地善良、乐于助人。
《在柏林》中的老兵厌恶战争、孤独无奈。
这三篇课文,都是小说,小说一般有比较鲜明的人物形象。例如《穷人》中桑娜的质朴、善良就打动了很多人,那么我们在读小说的时候怎样理解桑娜这一人物形象呢?
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留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帮助我们深入地理解人物形象。
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关注小说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可以感受人物形象。
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
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
环境描写也可以衬托人物形象,凸显人物鲜明的特点。
我们通过对《穷人》一文中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描写的感悟,故事情节的回顾,环境描写的分析,理解了小说中桑娜这一人物形象。
你能从这三个方面谈一谈,《桥》这一课,是怎样刻画老支书这个人物形象的?请按下暂停键,到课文中寻找相关的信息。你可以用“
”划出描写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句子,用“~~~~~~~”划出环境描写,用★标识你印象深刻的情节。
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群。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
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的老汉
忠于职守
舍己为人
不惧危险
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描写
“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
故事情节曲折

)的老汉
忠于职守
爱儿子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如魔的洪水衬托出如山的老汉
环境描写
人物描写
小说情节
环境描写
理解人物形象
桑娜的语言、心理、动作描写
(对丈夫的体贴、担忧,对邻居的关心)
老支书的语言、动作描写
(对群众的负责,对儿子的爱)
把两个孤儿抱回家
(宁愿自己受苦也要照顾孤儿的善良)
祭奠丈夫和儿子
(老支书的忠于职守与父亲之爱)
风雨大作,又黑又冷的夜晚
(穷人生活的艰难,桑娜夫妇的热心)
如魔的洪水
(如山的老支书忠于职守)
学习从故事情节中理解人物形象。
(曹)操教酾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关云长温酒斩华雄
词句段运用
说说这一经典情节突出人物怎样的形象。
“关云长温酒斩华雄”讲述关羽在汜水关前斩杀董卓部将华雄的故事。从故事中感受到关羽的英勇。
抓住“酒”这一关键字在语段中的作用体会:关羽斩杀华雄的快、狠、准。
学习从故事情节中理解人物形象。
(曹)操教酾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关云长温酒斩华雄
词句段运用
蔺相如的话,后来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惭愧极了。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了一捆荆条,直奔蔺相如家。蔺相如连忙出来迎接廉颇。廉颇对着蔺相如跪下来,双手捧着荆条,请蔺相如鞭打自己。蔺相如把荆条扔在地上,急忙用双手扶起廉颇,给他穿好衣服,拉着他的手请他坐下。
学习从故事情节中理解人物形象。
——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顾全大局
知错就改
围绕人物心理活动,理解人物形象。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说说桑娜此时的心情以及你对桑娜人物的理解。
桑娜先是非常不安、紧张、犹豫不决,后来又下定决心要收养。从她内心矛盾、复杂的心理变化中,看到桑娜的朴实、善良、有同情心。
我的心绷得紧紧的。这怎么忍受得了呢?我担心邱少云会突然跳起来,或者突然叫起来。我不敢朝这个年轻的战士那儿看,不忍眼巴巴地看着我的战友活活地烧死。但我忍不住不看,我盼望出现什么奇迹——火突然间熄灭。我的心像刀绞一般,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
“我”此时此刻是怎样的心情?
从“绷”“怎么忍受得了”“不敢”“不忍”“忍不住”“盼望”等一系列的心理描写,看出“我”的想救却不能救的矛盾心理。一方面希望他跳起来离开火场,一方面又不希望他跳起来,一方面想看,又害怕看,一方面又期待发生奇迹。
从对“我”的心理描写中,你如何理解邱少云这一人物形象?
语段中没有直接写邱少云,但从“我”矛盾的心理活动中,看到邱少云正忍受着常人无法忍受的痛苦与煎熬,看到邱少云宁愿被活活烧死也不暴露位置的决心,看到他在危急时刻也要一动不动遵守纪律,哪怕是牺牲自己也在所不惜。
回顾语段,明确心理活动表现出来的忐忑不安和犹豫不决。
第一个语段直接从人物忐忑不安的矛盾心理感受人物朴实、善良的人物形象。
第二个语段从人物紧张、担心的矛盾心理侧面烘托人物高尚的英雄形象。
小练笔:
试着写一段自己忐忑不安或犹豫不决的心理活动。
“睡觉了!”一阵急促的催促声后,我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我的课外书。此时的我正计划着怎样把书看完,我有主意了,立即跑进被窝里,拿起手电,在被里面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突然,我听到了一阵走向我这里的脚步声,我赶忙钻出来,一看没什么动静,又钻了回去。我在被窝里忐忑不安地想:如果妈妈来了怎么办?……不!她不会来的!……如果被发现了该怎么办?被训一顿?……反正我看书也没有什么错。……不!毕竟我不该在被窝里看书。明天再看?不行,明天未必有时间呢!……算了,那也不看了!等有时间再看吧。经过一番心理斗争后,我又将书偷偷地放了回去。
范文示例


本节课通过回顾课文内容,理解小说人物形象,分析语段,学会如何进行小说人物形象的阅读,学会如何进行心理活动的描写来体现人物特点。相信同学们在今后的小说阅读中能认识更多的有特点的人物。(共33张PPT)
2020年秋人教部编版语文精品课件
六年级上册
语文园地四
第2课时
每年春节人们都会赶着回家过年,为了买一张回家的车票甚至不惜整夜守候在车站,多么感人的思乡之情啊!
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对从小生长的故乡非常依恋,有着浓浓的故乡情结,人在外地却常常心系故乡。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描写回家的古诗《回乡偶书》。
回乡偶书

偶:偶然。
偶书:偶然间写下的诗。
作者简介
贺知章(约659—约744),字季真,唐代著名诗人、书法家,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少时就以诗文知名,后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
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有《咏柳》《回乡偶书》。
作者简介
贺知章在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时已八十六岁。此时距他离开家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他心头有无限感慨,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读准生字的字音,有节奏地读通诗句。
自由读诗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乡音
无改
鬓毛衰
相识
笑问

鬓毛衰
鬓:脸旁靠近耳朵的头发。
鬓毛衰:老年人头发稀疏减少。
听着录音读,和老师对读,自己读一读。
反复诵读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每句诗大概讲了什么内容?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孩子们看见我都不认识,笑着问我这个客人是从哪里来的。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我年少时离开家乡,到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鬓角的毛发却已斑白。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齐读古诗
读诗悟情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观察对比两幅图,说说你想带着怎样的情感读这句诗呢?
通过观察对比两幅图,说说你想带着怎样的情感读这句诗呢?
带着有些难过的心情来读这句诗。离开的时候还是小孩子,而回来的时候头发都已经白了,很伤感。
这时候的贺知章看着家乡的变化,听着家乡话真是悲喜交加啊!他不由地发出感叹——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诗人迫不及待地回到了家乡,心中无比激动的诗人回到家乡后又有什么感受呢?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请同学们观察图画,假如你就是这位小朋友,你会对贺知章爷爷说些什么话呢?
《回乡偶书》把诗人重回离别了数十年的家乡时那种又喜又悲的感情,表现得亲切自然。让我们再把这两句连起来读一读,看谁能把作者的又喜又悲的情感读出来。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又喜)
(又悲)
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每当中秋月明时,贺知章会怎样思念家乡?每当九月重阳,贺知章会怎样思念家乡呢?一年过去了,又是除夕了,贺知章又会怎样思念家乡呢?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思考一下。
把对家乡的思念寄托于明月,对着明月想象家乡的月亮是否和离开时一样。
九月重阳节,登上山顶,望着远方的家乡,想到儿时的伙伴是否也和他一样在登高。
除夕夜,正是一家团圆的日子,想到曾经一家其乐融融,现在却不能和他们团圆,多么伤感。
今天,他终于回到了朝思暮想的家乡,可是家乡已经不是以前的模样,同学们想象一下家乡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朋友?亲人?诗人自己……
昔日朝夕相处的朋友再也不见身影。诗人不由感叹起来——
往日一家人团圆欢乐的景象再也无处找寻。诗人不禁叹息起来——
如今老态龙钟,白发苍苍,物是人非,诗人不由得伤感起来——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朗诵诗词
岁月在少年的脸上留下了深深的皱纹,日子给乌黑的头发染上了白霜。漂泊在外的游子已不再是从前的模样,家乡的人与事每天也在变化,但唯一不改的是游子的那颗回家的心,唯一不变的是对家乡深深的爱。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朗诵诗词
阅读闯关
第一关
《回乡偶书》的作者是??
朝诗人。这是一首久客异乡、返回故
里的感怀诗,抒发了作者????????????????????的感慨。?
答案:唐
人生易老,世事沧桑
阅读闯关
第二关
诗的感情自然、逼真,尤其是一个“?
??

字,不只是说
诗作得之偶然,还泄露了诗情来自生活,发于心底的这层意思。?
答案:偶
阅读闯关
第三关
钱钟书先生在《谈中国诗》一文里说:中国诗人要使你从
“易见”里望见了“无垠”。
请就《回乡偶书》一诗对此加以说明。
答案:“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是重重的一击,引出了无穷感慨。同时,儿童天真活泼、淳朴无邪的笑貌,与诗人鬓毛疏落、老迈衰颓的沧桑形象呼之欲出,又强化了这种感慨伤怀。全诗在这有问有答处悄然作结,留下无穷的想象与回味。
回乡偶书(其二)
[唐]贺知章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阅读续篇
回乡偶书(其二)
[唐]贺知章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我离别家乡的时间实在已经是很长久了,回家后才感觉到家乡的人事变迁实在是太大了。
只有门前那镜湖的碧水,和春风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的波纹,还和五十多年前一模一样。
阅读续篇
板书设计
留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理解人物形象;
通过小说的情节,理解人物形象;
注意环境描写,理解人物形象。
回乡偶书:思念家乡(贺知章)
语文园地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