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经济领域:工业化(以机器生产为标志)——富强
政治领域:反侵略——民族独立
反封建——民主自由
思想文化领域:学习西方——思想解放
19世纪中期,近代化是世界性的进步潮流,它是指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化社会的转变过程。
中国近代化
近代化的探索
洋务运动
维新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
(19世纪60-90年代)
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
洋务派:是指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外交困,对如何摆脱困境,统治阶级内部意见分歧,恭亲王奕?和地方官员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和练兵方法,建设现代化的国防,这些人就被称为“洋务派”。
洋务运动的兴起
洋 务 派
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
“洋”原意外国,“洋务”即指一切涉及外国的事务。
洋 务
洋 务 运动
是指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清政府中的一部分官员打着“自强” 、 “求富”的旗号,通过采用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和创建近代海军,企图摆脱内忧外患、维护清政府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
阅读课本前两目,完成关于洋务运动的表格
背景
时间
主张
口号
代表人物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外交困
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
“师夷长技以自强”
前期:“自强” 后期:“求富”
中央:奕? 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
19世纪50-60年代的清政府
太
平
天
国
英法联军
内忧
外患
天京
天津
北京
我要自强!给我药方!
英法联军攻占北京
左宗棠
李鸿章
奕?
张之洞
曾国藩
我来也!找病因,下良药!
企业名称 时间 创办者 地点
江南制造总局
1865年
李鸿章
上海
福州船政局
1866年
左宗棠
药方一 兴办军事工业
福州
北洋海军
福建海军
南洋海军
旅 顺
威海卫
筹 划 海 防
药方二
药方三 创办民用工业
企业名称
创办人
地点
轮船招商局
上海机器织布局
汉阳铁厂
天津电报总局
李鸿章
李鸿章
张之洞
李鸿章
上海
上海
湖北
天津
湖北织布官局
张之洞
湖北
轮船、铁路与电报业的出现
1872年 上海 轮船招商局 李鸿章
1873年 唐胥铁路建成通车(全长276千米)
1880年 在天津设立电报总局
洋务运动的结局:
(1)、北洋水师于一八九四~一八九四年甲午中日战争中覆灭,它的覆灭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2)、福建水师于一八八四年马尾海战中覆灭。与此同时,福州船政局也被法国舰队摧毁。
(3)、上海轮船招商局,在一八八四年中法战争发生和一八九四年中日战争发生时,两次押售给外国,以求庇护。以后分别赎回,两进两出,亏损甚巨,使洋务派为“求富”办的第一个企业,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4)、开平煤矿,一八八四年被英国侵略者夺去。
A、西方列强不希望中国富强;
B、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
C、在中央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
D、只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而不彻底变 革封建制度,导致洋务运动失败
四、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
根本原因
洋务运动的失败标志: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
药方四 实业救国
詹天佑
京张铁路
药方五 各尽所学
“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詹天佑)
詹天佑是“中国人的光荣”
——周恩来
1909年9月24日中国人自行设计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通车典礼
近代工业的兴起
洋务派
爱国知识分子
从“自强”到“求富”
轮船、铁路、电报业的出现
状元实业家——张謇
詹天佑与京张铁路
问题:奕?等人学习西洋先进技术的出发点是?
材料 奕?等人认为,只要在封建制度中加进一些西洋先进技术,可以镇压人民,可以自主自强,封建统治便可长治久安,并认为筹办洋务,必定能得到列强的支持。
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探究题1:
江南制造总局炮厂机房
后膛钢炮
“轮船招商局成立近十年间,将中国航运权成功收回五分之三,已有“中国之航权,唯贵局是赖”的美誉。使“洋商垄断收入锐减,中国少外流白银当在数千万两之巨”。破除了西方人的封锁垄断。
问题: 通过以上图片和材料,我们应该对洋务运动做出怎样的评价?
探究题2:
探究3:观看视频思考:张謇为什么历经重重困难弃官从商?
1、洋务运动在“求富”口号下创办的近代工业是( ) A.安庆内军械所 B.江南制造总局 C.轮船招商局 D.福州船政局
2、洋务派办洋务的根本目的是( )
A、镇压农民起义 B、抵抗列强侵略
C、维护清朝统治 D、师夷长技以自强
3、洋务运动的作用不包括( )
A、使中国走上了富强的道路
B、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D、引进了一些先进的生产技术
甲午中日战争后,李鸿章说“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读材料回答问题:
1、李鸿章所说的“练兵”、“海军”跟哪一事件有关?
2、从材料来看,李鸿章当时的心情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