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1、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
升华和凝华是前面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的延续,由此让学生完整的知道物质状态的六种变化,并达到课标要求,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的意识。
2、内容结构和教材特点
本课内容线索是现象→分析→现象(实践)的过程。由于升华和凝华过程不容易被注意到,一般只能根据观察到的结果进行分析、推断。本节要从生活实例入手,尤其注意区别升华与汽化、凝华与凝固现象。
3、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知道升华吸热和凝华放热。
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探究碘的升华和凝华过程,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程序步骤,即提出问题→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应用结论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观察,了解碘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学习的意识。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学道理。
4、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升华、凝华现象,系统整理本章知识
难点:分析升华、凝华现象
二、教具
教师:多媒体
学生:碘管 酒精灯 火柴
三、学生分析
学生已有初步的物态变化知识,初步知道科学探究过程,因此,教师应在本节课注重强化学生物态变化的分析能力以及帮助学生辨清易混淆的物态变化。
四、学法
实验探究法 讨论法 总结归纳法
五、教法
根据本节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状况,本节课采用“课内探究,自主建构”的教学模式,着力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提高教与学双方的实效性。其结构为:
新课导入→课内探究→尝试分析→归纳总结→达标测评
六、教学过程
具体步骤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先观看视频影片,雪、霜等自然界中的现象,激发学生对美丽大自然探究的欲望。然后提问:你知道雪、霜是怎样形成的呢?最后回顾前面学习的物质固、液之间的变化以及液、气之间的变化,提出问题:物质固、气之间是否能够发生变化呢?从而引入新课。
2、互动平台----学习新知识。
(1)出示碘管引导学生探究实验。通过教师引导,师生共同分析得出实验步骤。然后学生进行实验。通过学生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分析升华和凝华概念及其吸放热。
(2)学生讨论后举例。日常生活中你见到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对学生的回答不求解释,只要属于升华和凝华即可。
(3)生活中常见的几种升华和凝华现象。
A:出示影片中雾凇、树挂、雪等图片,分析它们的形成原因,学生讨论后回答。它们属于凝华。而冰的形成属于凝固。有意识区别凝华与凝固。对于云的形成,鼓励学生课下上网查阅有关的资料,来了解它的形成原因。
B:教师展示烧黑的灯泡图片,提出问题:灯泡的内壁为什么是黑的?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分析,最后得出结论。钨丝由固态变为气态升华为气体,又由气态变为固态凝华在灯泡内壁上。
(4)分析升华和凝华现象。
A: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的第一题,为什么冻肉出冷库后比进冷库时重?
B:舞台烟雾缭绕的景象是怎么形成的。简单介绍人工降雨。
C:阅读科学世界“大漠里的故事” 。引导学生分析物态变化。有意识区别升华与汽化。
(5)通过练习,归纳总结六种物态变化名称及吸放热情况。
A:学生完成93页想想议议。
B:展示物态变化关系图,师生共同分析固、液、气三态之间的物态变化,理清关系。
3、学以致用----达标训练,体现理论联系实际。
说说下列各现象中物质状态的变化并说明吸放热情况。
A. 碘变成紫色的气体 B. 霜的形成,树挂 C. 冬天的积雪没有熔化,可是一天天减少
D. 雾、露的形成E. 水结冰 F. 夏天衣服被晒干 G. 冰化成水 H. 烧开水时冒得白气I. 冬天玻璃窗内表面结一层冰花 J.卫生球变小了K.冬天冰冻的衣服也会干。 L.灯泡用久了内壁会变黑M.冰箱冷冻室内的食品,冻的时间长了水分会减少。 N.夏天冰棒冒出的白气。O.放入衣柜中的樟脑丸时间长了变小了。P:吃冰棒解热 Q:钢水浇铸成火车轮
4、知识拓展---能力延伸。
动手动脑学物理第3题,此题是为了促进学生从单一、被动的学习转变为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使学生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5、课后反思
A 本节课以物态变化视频引入新课,学生兴趣高涨,印象深刻,效果较佳。
B 本节课学生活动较多,应注意对学生活动的适时引导,调控教学节奏。
C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物态变化,激发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物理道理。
板书设计:
升华和凝华
1、概念
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吸热
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放热
2、分析现象
初态——————→末态 物态变化
A 固态 气态 升华
B 气态 固态 凝华
C 固态 气态 升华
D 气态 液态 液化
3、六种物态变化
知识结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
认识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出示碘管引导学生探究实验
实验、观察、分析(升华和凝华的条件)
动态观察,创设情景,激发思维
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展示几种现象。引导学生分析有关现象的区别
观察、讨论、分析、回答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分析升华与凝华现象
展示“烧黑的灯泡”图片,提问:灯的内壁为什么是黑的?
观察、讨论、分析、回答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整理六种物态变化
出示物态变化关系图
分析完成93页的想想议议(填物态变化和吸放热)
归纳,小结。并整理本章的内容。
液态
固态
气态
熔化(吸热)
凝固(放热)
汽化(吸热)
液化(放热)
升华(吸热)
凝华(放热)升华和凝华说课案
说课教师:白翠松
一、 教材分析
1、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
升华和凝华是7年级第四章物态变化第3节的内容。本节课是前面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的延续,由此让学生完整的知道物质状态的六种变化,并达到课标要求,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的意识。
2、内容结构和教材特点
本课内容线索是现象→分析→现象(实践)的过程。由于升华和凝华过程不容易被注意到,一般只能根据观察到的结果进行分析、推断。本节要从生活实例入手,尤其注意区别升华与汽化、凝华与凝固现象。
3、说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知道升华吸热和凝华放热。
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探究碘的升华和凝华过程,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程序步骤,即提出问题→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应用结论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观察了解碘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学习的意识。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学道理。
4、说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升华、凝华现象,系统整理本章知识
难点:分析升华、凝华现象
二、说教具
教师:多媒体
学生:碘管 火柴 酒精灯
三、说学生
学生已有初步的物态变化知识,初步知道科学探究过程,因此,教师应在本节课注重强化学生物态变化的分析能力以及帮助学生辨清易混淆的物态变化。
四、说学法
实验探究法 讨论法 总结归纳法
五、说教法
根据本节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状况,本节课采用“课内探究,自主建构”的教学模式,着力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提高教与学双方的实效性。其结构为:
新课导入→课内探究→尝试分析→归纳总结→达标测评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先观看视频影片,雪、霜等自然界中的现象,激发学生对美丽大自然探究的欲望。然后提问:你知道雪、霜是怎样形成的呢?最后回顾前面学习的物质固、液之间的变化以及液、气之间的变化,提出问题:物质固、气之间是否能够发生变化呢?从而引入新课。
2、互动平台----学习新知识。
(1)出示碘管引导学生探究实验。通过教师引导,师生共同分析得出实验步骤。然后学生进行实验。通过学生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分析升华和凝华概念及其吸放热。
(2)学生讨论后举例。日常生活中你见到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对学生的回答不求解释,只要属于升华和凝华即可。
(3)生活中常见的几种升华和凝华现象。
A:出示影片中雾凇、树挂、雪等图片,分析它们的形成原因,学生讨论后回答。它们属于凝华。而冰的形成属于凝固。有意识区别凝华与凝固。对于云的形成,鼓励学生课下上网查阅有关的资料,来了解它的形成原因。
B:教师展示烧黑的灯泡图片,提出问题:灯泡的内壁为什么是黑的?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分析,最后得出结论。钨丝由固态变为气态升华为气体,又由气态变为固态凝华在灯泡内壁上。
(4)分析升华和凝华现象。
A: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的第一题,为什么冻肉出冷库后比进冷库时重?
B:舞台烟雾缭绕的景象是怎么形成的。简单介绍人工降雨。
C:阅读科学世界“大漠里的故事” 。引导学生分析物态变化。有意识区别升华与汽化。
(5)通过练习,归纳总结六种物态变化名称及吸放热情况。
A:学生完成93页想想议议。
B:展示物态变化关系图,师生共同分析固、液、气三态之间的物态变化,理清关系。
3、学以致用----达标训练,体现理论联系实际。
说说下列各现象中物质状态的变化并说明吸放热情况。
A. 碘变成紫色的气体 B. 霜的形成,树挂 C. 冬天的积雪没有熔化,可是一天天减少
D. 雾、露的形成E. 水结冰 F. 夏天衣服被晒干 G. 冰化成水 H. 烧开水时冒得白气I. 冬天玻璃窗内表面结一层冰花 J.卫生球变小了K.冬天冰冻的衣服也会干。 L.灯泡用久了内壁会变黑M.冰箱冷冻室内的食品,冻的时间长了水分会减少。 N.夏天冰棒冒出的白气。O.放入衣柜中的樟脑丸时间长了变小了。P:吃冰棒解热 Q:钢水浇铸成火车轮
4、知识拓展---能力延伸。
动手动脑学物理第3题,此题是为了促进学生从单一、被动的学习转变为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使学生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5、课后反思
A 本节课以物态变化视频引入新课,学生兴趣高涨,印象深刻,效果较佳。
B 本节课学生活动较多,应注意对学生活动的适时引导,调控教学节奏。
C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物态变化,激发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物理道理。
板书设计:
升华和凝华
1、概念
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吸热
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放热
2、分析现象
初态——————→末态 物态变化
A 固态 气态 升华
B 气态 固态 凝华
C 固态 气态 升华
D 气态 液态 液化
3、六种物态变化
液态
固态
气态
熔化(吸热)
凝固(放热)
汽化(吸热)
液化(放热)
升华(吸热)
凝华(放热)(共41张PPT)
《升华和凝华》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三、学生分析
四、教法和学法分析
五、教学设计分析
二、说教具
六、教学反思
1、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
升华和凝华是7年级第四章物态变化第3节的内容。本节课是前面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的延续,由此让学生完整的知道物质状态的六种变化,并达到课标要求,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的意识。
2 内容结构和教材特点
本课内容线索是现象→分析→现象(实践)的过程。由于升华和凝华过程不容易被注意到,一般只能根据观察到的结果进行分析、推断。本节要从生活实例入手,尤其注意区别升华与汽化、凝华与凝固的现象。
3、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知道升华要吸热和凝华要放热。
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探究碘的升华过程,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程序步骤,即提出问题→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应用结论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观察了解碘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学习的意识。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学道理。
4、说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升华、凝华现象,系统整理本章知识
难点:分析升华、凝华现象
学生已具有初步的物态变化知识,初步知道科学探究过程,因此,教师应在本节课注重强化学生物态变化的分析能力以及帮助学生辨清易混淆的物态变化。
说学生
学法 教法
实验探究法 讨论法
总结归纳法
根据本节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状况,本节课采用“课内探究,自主建构”的教学模式,着力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提高教与学双方的实效性。其结构为:
新课导入→课内探究→尝试分析→归纳总结→达标测评
说教具
教师:多媒体
学生:碘管 酒精灯 火柴
讨论:从刚才的影片中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
教学过程
气
固
液
凝固
熔化
液化
汽化
吸热
吸热
放热
放热
3分钟
想想做做
把碘管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发生的现象。通过现象你想到了什么?
移开碘管,熄灭酒精灯,观察现象,你又看到了什么?通过现象你又想到了什么?
5分钟
升华和凝华
一、升华:
1、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
2、升华吸热。
3、举例:
二、凝华:
1、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2、凝华放热。
3、举例:
4分钟
下面这些图片中的现象你知道是怎么形成的吗?
吉林雾凇
雾淞 在北风呼啸的隆冬季节,北国江城吉林却盛开着“冰花”,这就是驰名中外的吉林雾淞。雾淞,俗称树挂,是严冬时节出现在吉林松花江畔十里长堤的自然现象,与桂林山水、长江三峡、云南石林并称为中国四大奇观。
树挂即雾淞,是由雾、水气冻结而成的、是凝聚在地面物体迎风面上呈针状和粒状的乳白色疏松的微小冰晶或冰粒,远远看去,就像层霜薄薄地涂在枝条上。吉林市的雾淞多属于晶状雾淞、是由于江上游大坝的冰层高于冰点,便从丰满到九站这一段江面不冻而引起的。吉林市的雾淞比别的省份如黑龙江哈尔滨的时间长,就是在零下40摄氏度的数九严冬,暖水江面仍然源源不断地蒸发着水气,特别是年前年后寒冷的日子里,吉林的雾淞树挂最为壮观奇丽。
漂亮的雪景
冰凌
大雾中的城市
天空的云朵
灯泡用久了为什么内壁会变黑?
钨由固态变为气态升华为气体,钨的气体又由气态变为固态凝华在灯的内壁上
思考?
冻肉出冷库后比进冷库时重,
这是为什么 ?
分析:
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的凝华,冻肉出冷库后有一部分霜附在肉上,所以出库后会使重量稍有增加。
你能回答吗?
你一定看过中央电视台文艺晚会吧,向舞台上喷洒干冰,能产生缕缕青云或淡淡薄雾,这种特殊效果是如何产生的?
舞台上“烟雾缭绕”的景象是怎样形成的呢?
分析:
干冰升华吸收空气中大量的热量,空气中的热的水蒸气液化成许多小水珠,便形成了缕缕青云或淡淡薄雾。
阅读: 科学世界
<<大漠里的故事>>
你能告诉夏研究员这是为什么吗?
9分钟
小结:
1。物质直接从固态变为气态叫升华,物质直接从气态变为固态 叫凝华。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2。升华现象:樟脑片变小、冰冻衣服干了、灯泡的灯丝变细了。
3。凝华现象:霜的形成、窗玻璃上的冰花、雾淞的形成。灯泡变黑了。
3分钟
固态
液态
气态
熔化(吸热)
凝固(放热)
汽化(吸热)
液化(放热)
升华(吸热)
凝华(放热)
总结:物态变化
5分钟
知识结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
认识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出示碘管引导学生探究实验
实验、观察、分析(升华和凝华的条件)
动态观察,创设情景,激发思维
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展示几种现象引导学生分析有关现象的区别
观察、讨论,分析 ,回答
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分析升华与凝华现象
展示“烧黑的灯泡”图片,提问:灯的内壁为什么是黑的?
观察,讨论,分析 ,回答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整理六种物态变化
出示物态变化关系图
分析完成93页的想想议议(加填物态变化及吸放热)
归纳,小结。并整理本章的内容。
知识结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
认识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出示碘管引导学生探究实验
实验、 观察、分析(升华和凝华的条件)
动态观察,创设情景,激发思维
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展示几种现象引导学生分析有关现象的区别
观察,讨论分析,回答
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分析升华与凝华现象
展示“烧黑的灯泡”图片,提问:灯的内壁为什么是黑的?
观察,讨论
分析,回答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整理六种物态变化
出示物态变化关系图
分析完成93页的想想议议(加填物态变化及吸放热)
归纳,小结。并整理本章的内容
学以致用----达标训练
1. 说说下列各现象中物质状态的变化并说明吸放热情况。
A. 碘变成紫色的气体 B. 霜的形成,树挂 C. 冬天的积雪没有熔化,可是一天天减少D. 雾、露的形成E. 水结冰 F. 夏天衣服被晒干 G. 冰化成水 H. 烧开水时冒得白气I. 冬天玻璃窗内表面结一层冰花 J.卫生球变小了K.冬天冰冻的衣服也会干。 L.灯泡用久了内壁会变黑M.冰箱冷冻室内的食品,冻的时间长了水分会减少。 N.夏天冰棒冒出的白气。O.放入衣柜中的樟脑丸时间长了变小了。P:吃冰棒解热 Q:钢水浇铸成火车轮
知识拓展---能力延伸
动手动脑学物理3题 此题是为了促进学生从单一、被动的学习转变为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使学生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板书设计:
升华和凝华
1、概念
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吸热
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放热
2、现象
初态——————→末态 物态变化
A 固态 气态 升华
B 气态 固态 凝华
C 固态 气态 升华
D 气态 液态 液化
3、六种物态变化
液态
固态
气态
熔化(吸热)
凝固(放热)
汽化(吸热)
液化(放热)
升华(吸热)
凝华(放热)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物态变化视频引入新课,学生兴趣高涨,印象深刻,效果较佳。
本节课学生活动较多,应注意对学生活动的适时引导,调控教学节奏。
本节课联系日常生活实际,结合生活中的现象分析,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符合从物理走向生活。(共23张PPT)
讨论:从刚才的影片中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
气
固
液
凝固
熔化
液化
汽化
吸热
吸热
放热
放热
3分钟
想想做做
把碘管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发生的现象。通过现象你想到了什么?
移开碘管,熄灭酒精灯,观察现象,你又看到了什么?通过现象你又想到了什么?
5分钟
升华和凝华
一、升华:
1、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
2、升华吸热。
3、举例:
二、凝华:
1、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2、凝华放热。
3、举例:
4分钟
下面这些图片中的现象你知道是怎么形成的吗?
吉林雾凇
雾淞 在北风呼啸的隆冬季节,北国江城吉林却盛开着“冰花”,这就是驰名中外的吉林雾淞。雾淞,俗称树挂,是严冬时节出现在吉林松花江畔十里长堤的自然现象,与桂林山水、长江三峡、云南石林并称为中国四大奇观。
树挂即雾淞,是由雾、水气冻结而成的、是凝聚在地面物体迎风面上呈针状和粒状的乳白色疏松的微小冰晶或冰粒,远远看去,就像层霜薄薄地涂在枝条上。吉林市的雾淞多属于晶状雾淞、是由于江上游大坝的冰层高于冰点,便从丰满到九站这一段江面不冻而引起的。吉林市的雾淞比别的省份如黑龙江哈尔滨的时间长,就是在零下40摄氏度的数九严冬,暖水江面仍然源源不断地蒸发着水气,特别是年前年后寒冷的日子里,吉林的雾淞树挂最为壮观奇丽。
漂亮的雪景
冰凌
大雾中的城市
天空的云朵
灯泡用久了为什么内壁会变黑?
钨由固态变为气态升华为气体,钨的气体又由气态变为固态凝华在灯的内壁上。
8分钟
思考?
冻肉出冷库后比进冷库时重,
这是为什么 ?
分析:
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的凝华,冻肉出冷库后有一部分霜附在肉上,所以出库后会使重量稍有增加。
你能回答吗?
你一定看过中央电视台文艺晚会吧,向舞台上喷洒干冰,能产生缕缕青云或淡淡薄雾,这种特殊效果是如何产生的?
舞台上“烟雾缭绕”的景象是怎样形成的呢?
分析:
干冰升华吸收空气中大量的热量,空气中的热的水蒸气液化成许多小水珠,便形成了缕缕青云或淡淡薄雾。
阅读: 科学世界
<<大漠里的故事>>
你能告诉夏研究员这是为什么吗?
9分钟
小结:
1。物质直接从固态变为气态叫升华,物质直接从气态变为固态 叫凝华。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2。升华现象:樟脑片变小、冰冻衣服干了、灯泡的灯丝变细了。
3。凝华现象:霜的形成、窗玻璃上的冰花、雾淞的形成。灯泡变黑了。
3分钟
固态
液态
气态
熔化(吸热)
凝固(放热)
汽化(吸热)
液化(放热)
升华(吸热)
凝华(放热)
总结:物态变化
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