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质量》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选自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六章第一节《质量》,本节课既是一节概念课又是一节实验课,本节教材共两大模块:质量、质量的测量。第一模块给出质量的定义及单位;第二模块包括“天平的调节”“天平的使用”“学生活动”(课堂中的学习活动,包括演示实验、自主实验、讨论等),其中“活动”是本节课的重难点。透过研读教材文本,我发现,课堂的重心不在掌握使用天平的技能,而是通过对质量的测量加深对质量这一核心概念的认识,尤其是比较法物理思想的理解应用。
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好奇心较强,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研究问题的能力,但思维方式还是比较形象,欠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的思维过程。对于托盘天平的使用,动手操作学生基本可以完成,但对于为什么要这样使用还会感到一些疑惑。本节课就将天平的原理(比较法),让学生通过物理原理将天平使用过程中为什么要这样使用理解透彻。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思考、比较,理解质量的概念,正确说出质量的单位和进率,能进行简单的质量单位换算,并形成较为具体的质量量级观念。
2、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认识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
3、通过观察和操作,学会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质量的基本方法和实验操作技能,养成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质量的概念,质量的测量(天平)的测量原理(比较法)。
突破方法
为突出重点,本课以引导性提问为主线,拓展学生思维,用引导让学生逐渐靠近问题实质,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得出结论。
教学难点
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及理解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突破方法
为突破难点,采用演示实验,以生动的感观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并用探究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突破本节难点。
教法学法
为了能让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会学知识,本节课主要采用了引导法、自主学习法、讨论归纳法和实验法。通过教师提问引导总结归纳的能力并理解质量的概念;通过讨论归纳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实验的过程也是学生创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的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
本节课涉及到的质量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可能一下理解到质量的本质,本节课的引入力图通过生活让学生感知物体所含物质有多有少,于是引入质量概念就很有必要。选取的素材力图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提问:下列两个物体含有黄金的多少相同么?哪个物体所含的黄金多?
在引入的基础上提出质量的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用
m
表示。
反复纠缠于物体与物质的区别,企图清晰界定物质的概念,却陷入把材料和物质混淆、把物质的量(摩尔数)和物质的多少混淆等歧途。物质、能量、相互作用,是初中物理课程内容的一级主题,也是整个物理学最基本最核心的概念,有关以上概念的认知会随着学习不断修正、不断深化,试图在一节课的引入环节就一步到位无异于“一蛇吞象”。因此,通过试教发现比较明智的做法是,把“质量”这一表述先交给学生用起来,并在使用的过程中慢慢丰富对“质量”的认识。
新课教学
1、质量的概念及单位
抓住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的标准作为切入点,引出质量的标准,这里可以提一下质量的标准(国际单位)是人为规定的。
通过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体的质量,提出这些物理的质量是如何测量出来的呢?
2、质量的测量
引导学生思考能够进行比较法测量质量的前提是什么?怎么做?进而进入天平的使用环节。
生活中除了天平可以测量出物理的质量之外,还有哪些工具可以测量出物理的质量呢?引入质量的测量工具
3、质量的性质
这里的教学设计立足教材,进行整合,并不是说要拘泥于教材,力图备课内容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试图充分解读教材各模块的编写意图、理顺各模块间的内在逻辑和以及物理思想。
力图让学生拉近物理和生活的距离,对生活中的常见物体的质量有一个初步认识和直观感受,也让学生初步理解比较法的物理思想,为后面天平的引入做铺垫。
让通过过程让学生理解其他物理单位不是凭空引入的,而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为物理后续的学习以及单位换算、理解铺好路。
在前面的铺垫之下,让学生理解测量质量的物理原理,进而理解为什么必须用镊子夹取砝码,不能用手拿砝码,不能弄湿砝码,以及不能使用磨损或生锈的砝码的根本原因。
力图让学生充分理解天平测量的原理。力图避免陷入“花式”总结的教学陷阱:“放、看、调、测、读”。教师共计六大步骤的总结,是简单化还是复杂化?热衷于总结,并“花式”命名,表述是否科学?科学应该是简洁的,更应该是严谨的,就物理所有的测量工具的使用而言,多大可概括为两大环节:调试(如调天平平衡、停表的调零、温度计的调零)、测量。教师个人的归纳并非通用的科学语言,把这些口诀当成知识来识记是极不规范的。物理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应该力图避免让学生陷入识记的低级认知范畴。
物理仪器的使用不可能通过背诵使用说明和老师加以掌握,好比学游泳,仅记住动作要领而不下手练习,是极其荒谬的。教师把问题嚼的细而碎,让学生不用深层次思考就能得出结果。本处教学设计力图留给学生整体思考和完整表达的机会,这个环节想降低课堂的预设性增强生成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批判精神。
引导学生物理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STS)
导向学生“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是否改变”这一核心命题,通过测量加深对质量这一核心概念的理解。
课堂小结
力图通过总结为学生创造体验机会,确保学习行为的发生;促进学生的理解而教,促使浅表学习转向深度学习;引导学生自我反思和调控,使学生学会学习。
教学反思
物理课堂如何基于学科核心素养进行备课,如何才能教学生简单的让其学会复杂,是个值得不断探究摸索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