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一、教材分析
三、教学理念
二、学情定位
四、教法学法
五、教学过程
六、预期反思
《走向整体的世界》是必修二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的第4课。必修二《经济发展历程》这一模块聚焦中西两大领域、围绕经济与科技两大线索展开论述。着重反映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而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力量,是构成和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石。
这就决定了本节课在教材和高考考察中的重要地位。
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
一、教材分析
新航路开辟
殖民扩张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
拓展了世界市场
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
e-Business _Fulfill Demand
第三次科技革命
经济全球化
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
二、学情定位
我校是浙江省三级重点中学———萧山六中。由于地处偏远农村,相对生源不理想。
我校学生的整体素质偏低,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相对薄弱,学习习惯较差,学习自觉性和学习积极性较低,但我们的学生也渴求知识,渴求进步。
本节授课的主体是高一学生,认知水平有限,对于本课涉及的基本概念,认知困难,不会构建知识体系,也不愿主动与现实和生活进行联系来产生情感的共鸣。
三、教学理念
从2009年9月开始,以导学案为载体,秉持“以学为主”、“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学理论的教学改革在我校全面铺开。目前,六中的教改课题《基于导学案推行的教学常规管理改进与提升的实践研究》已经被列为浙江省教育规划课题。随之而来,历史课堂在悄然发生变化,学生的学习面貌也在变化着。
在我校的历史课堂中,始终贯彻三个原则:“这是学生的课堂”、“我的教服从于学”、“一切为了学会”。
四、教法学法
教法: 学法:
导学案教学法 利用导学案,“自主学习”
导学案教学法是我校教学改革的具体操作模式,又叫“114”教学模式。其中的第一个“1”指秉持一个理念—“以学为主”;第二个“1”指依托一个载体—“导学案;“4”指课堂必备4个环节—“导、议、练、理”。导学案教学法体现的核心理念是“以学为主”、“以学定教”。
教法:
利用导学案,“自主学习”。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探索式学习、互动式学习、发现式学习。
学法:
张圣浩 朱一可
俞嘉佳 来丽敏 章哲涛 沈立炯 汪佳伟 倪张良 吴佳峰
史鑫燕 潘如意 朱俊飞 曹芜霜 莫飞阳 施佳炜 娄颖聪 王思莹
罗立圣 褚旭涛 钟苏倩 周颖姿 汤 莹 方 丹 孙殿波 褚力琪
沈飞扬 陈 芳 孔佳威 胡怡康 周 青 沈汝娜 曹宇莎 韩冬颖
漏玉烽 李 权 王 燕 高芳萍 吴莎莎 俆狄燕 楼丹丽 楼 纤
俞夏琼 杨飞飞 黄钟杰 韩泽忠 葛钗儿 李永超 王林伟 魏欧阳
下划线的同学为讨论小组的组长,负责本讨论小组的导学案答疑和讨论组织。
102班导学案讨论小组
第一个环节:“导 ”
五、教学过程:在导学案教学过程中,历史课堂必须必备四个环节:“导、议、练、理”
“导”——引导聚焦。
一是课前引导预习,教师编制出具体的预习提纲,以问题为主要形式,引导学生自学、思考、探索;
二是课中引导学习,教师在把握学生预习情况的基础上,有目的有价值地引导学生,聚焦课堂的主体活动,激励学生的探索欲望。
(一)、课前引导预习:教师编制出具体的预习提纲,以问题为主要形式,引导学生自学、思考、探索。
课前引导预习:教师编制出具体的预习提纲,以问题为主要形式,引导学生自学、思考、探索。
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设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突破
【课标要求】: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基本事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基本要求 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知道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了解垄断组织的出现;探讨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学习辩证地看待世界整体化进程,树立正确的世界意识,尊重经济文化发展的多样化
发展要求
说明 探讨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教学时竟可能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感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浙江省学科指导意见】:
解读课标
制定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结合预习反馈,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引
导学生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条件、成就,认识第二次工业革命
对人类生活的巨大影响;培养辩证思维能力和综合归纳及分析探
究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结合教材,通过“导、议、练、理”4个环节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互动探究,加深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成就
和影响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确科学技术
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正确认识整体世界形成对人类文明进步的
影响和其中的罪恶活动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形成正确的世界意
识;尊重经济文化发展的多样性;了解科学家的活动,学习他们
为科学不断探求的精神和执著追求的人生态度,树立崇尚科学的
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和对资本
主义世界市场发展产生的影响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垄断组织形成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
制定教学重难点
(一)认识世界——人类科技的奠基
(二)、课中引导学习:教师在把握学生预习情况的基础上,有目的有价值地引导学生,聚焦课堂的主体活动,激励学生的探索欲望。
(二)改造世界——人类文明的引擎
(二)、课中引导学习:教师在把握学生预习情况的基础上,有目的有价值地引导学生,聚焦课堂的主体活动,激励学生的探索欲望。
埃菲尔铁塔是1889年举办世博会的标志性建筑,高320米、重9000吨、由18000多个钢制构件和数百万个铆钉组装而成。1925年,巴黎准备用电灯装饰铁塔,汽车制造商André Citroën(雪铁龙)出资赞助,条件是要用灯光组成其汽车公司标志。
1889年,法国大革命100周年,巴黎举办了大型国际博览会以示庆祝。博览会上最引人注目的展品便是埃菲尔铁塔。它成为当时席卷世界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象征。
资本主义经济作为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它的正常发展需要具备:一个保障--国家政策(政权、社会稳定),五个条件:一是要有比较稳定的商品销售市场;二是有一定水平的生产技术,这是产品质量的保证;三是有相对稳定和必需的资金来源;四是有比较充足的劳动力来源(包括数量和质量都能满足生产发展的需要);五必备的资源来保证产品的原料。
这六个条件是否完备,优劣状况,综合起来就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速度和水平。
经济正常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基本条件: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的原因:
主要成果
时间
发明者
国别
发明与创造
作用
电力的广泛应用
内燃机的创制
电讯事业的发展
化学工业的建立
推动了石油开采和化工的发展,同时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1866
德
发电机
70年代
实际可用的发电机
70-80年代
内燃机(煤气、汽油)
90年代
柴油机
80年代
卡尔 本茨
德
由内燃机驱动的汽车
70年代
美
电话
90年代
马可尼
意
试拍无线电报成功
1867
瑞典
炸药
80年代
改良无烟火药的技术
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使世界各地的联系进一步加强
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
(二)改造世界——人类文明的引擎
材料一: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涨。 1870—1900年间,世界工业总产值增长了200%,而在1900年的总产值中,美、德、英、法四国就占了72%。这四国正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明创造最集中的国家,尤其是德国和美国。
三、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的影响:
材料二: 1879年,爱迪生创办了“爱迪生电力照明公司”,1880年,白炽灯上市
销售,1890年,爱迪生已经将其各种业务组建成为爱迪生通用电器公司。1891
年,爱迪生的细灯丝、高真空白炽灯泡获得专利。1892年,汤姆休斯顿公司与
爱迪生电力照明公司合并成立了通用电器公司,开始了通用电器在电器领域长达
一个世纪的统治地位。
材料三:到1900年为止,世界殖民地面积共计7300万平方公里,人口达5.3亿。其
中,英国占有3270万平方公里,人口3.6亿;法国占有1098万平方公里,人口
5600万;俄国吞并邻近各国17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人口2500万。
材料四:“1870年以后的三十多年间,世界贸易额增长了三倍左右。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区的非工业国家生产的粮食和原料源源不断地运往工业化国家,工业化国家生产的工业品则销往全世界,国际分工日益明显。”
根据材料概括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什么影响?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促进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垄断组织的形成;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1).垄断的方式
(2).垄断的表现
(3).垄断的目的
垄断组织──大企业之间为控制生产与市场以获取更大利润而结成的经济联合体。这种控制是通过订立各种协议规定价格、划分市场、分配产量来实现的。 ——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兼并或相互联合
控制某一种或几种产品的产量、价格和市场
追求更多的利润
形如钱袋的肚皮上写着钢材、铜业、食糖、石油等托拉斯
木牌上写着:“这是一个为垄断者所有、为垄断者服务的参议院”
1890年前后,美国画家约瑟夫.克普勒所作的一幅漫画,原名是《参议院的老板们》
材料:垄断组织出现后,企业规模大了,在生产和经营方面可以产生一些优越性,比如:垄断组织出现后,可以充分利用拥有的大量生产资料,用最高效率的机器设备进行生产;大规模的生产可以实行更有效的社会分工;有条件设立自己的科研机构,利于技术改造;推动企业努力去了解市场、研究市场,自觉去接受市场,以减少生产的盲目性。
材料:垄断并不排斥竞争……因此,发展科技,广罗人才,成为重要手段,从而,使科技与生产更为直接的结合起来,推动生产力的更大发展。
——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4).垄断的实质和历史作用:
第二个环节:“议”
五、教学过程:在导学案教学过程中,历史课堂必须必备四个环节:“导、议、练、理”
“议”——质疑探究。
一是学生在小组内提出预习的疑惑,同组学生解决;不能解决的,由组长反馈。
二是教师根据学生的预习和课堂中小组学习实际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开展讨论,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教师可穿梭于学生中,适当地给予点拨、追问、总结、
点评。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市场体系最终确立,这时资本主义国家对亚非拉国家的侵略较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有何变化?为什么?
阅读材料:1.中国承认朝鲜的独立自主,废绝中朝宗藩关系。
2.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
3.赔偿日本军费银二亿两。4.开放重庆、沙市、苏州和杭州为商埠。
5.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马关条约》
(2)国际分工明显:粮食和原料生产集中于亚非拉 ;工业生产集中于欧美国家和日本等工业化国家
政治:划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瓜分世界
经济(1)由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为辅转为商品输出为辅,资本输出为主
第三个环节:“练”
五、教学过程:在导学案教学过程中,历史课堂必须必备四个环节:“导、议、练、理”
“练”——达标训练。紧扣课堂学习的目标和学习的进程,让学生在有预设和生成的训练中检验学习的成效,发现新的问题,激发新的学习欲望。
第四个环节:“理”
五、教学过程:在导学案教学过程中,历史课堂必须必备四个环节:“导、议、练、理”
“理”——整合梳理。
学生对课堂前阶段学习中的重难点进行自主性整合、互动性梳理。也可以是教师对课堂学习活动过程作综合性梳理和点评,并在梳理和点评的过程中促进学习方法的提升。
四 走向整体的世界
原因
成就
影响
政治前提——资义制度确立、生产方式
科技——直接推动
市场、资本——物质基础
生产力:电气时代
生产关系:垄断产生
世界链接成一体
电力、交通、电讯、石油化工
中心: 美国和德国
瓜分世界的狂潮
成就:
六、预期反思
本课第二目“瓜分世界的狂潮”,由于课标没有要求,并且学生对于这段历史比较熟悉,所以授课时一笔带过。本课第一目中“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原因”由于导学案中学生的预习效果较好也作简化处理。
通过本节课的导学案教学使我感受到在现代教学的大环境下,必须切合“以学为主”的基本理念,重在引导学生“学会”,进而帮助学生“会学”、“乐学”。导学案教学模式既发展了学生的能力,又提高了教学的效果,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但学生“动起来”的同时也需要他们的合作者(教师)及时起到领航员的作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功地到达理想的彼岸。
六、预期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困惑:
如何把握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
如何进行预习作业的有效反馈?
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如何体现面向全体,给每个学生以展示机会?
再次,历史问题的讨论只能依托于史料才能使讨论不沦为空谈,课堂上提供大量的史料(文字或其他),势必不能有充分时间让学生阅读分析。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时间 主备人 审核人 使用人
课题 课 型 编 号
学习目标
重难点
高 年级 学科导学案(样版)
注:在页脚插入人文警句
预习及反馈
引导梳理
限时训练
学后反思时间 2010.03 主备人 李琦 审核人 李琦 使用人
课题 走向整体的世界 课 型 新授课 编 号 050
学习目标 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主要成就;了解垄断组织的出现;探讨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重难点 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和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产生的影响 难点:垄断组织形成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
高 一 年级 历史 学科导学案
一:电气时代的来临
1.原因:(1)前提:19世纪下半叶, 最终在欧美主要国家确立下来,出现了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前提。(政治条件)
(2)条件
资本条件: 后,欧美国家实现了 ,促进了 ,大量积累的资本为 的创建和崛起提供了充足的资金。
劳动力条件:第一次工业革命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队伍进一步壮大起来。
技术条件: ,直接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
2、概况:(1)中心: 和 (2)开始的标志:1866年德国 发明
(3)成就:电的发明和应用:电气时代 (完成表格)
3、经济结构的变化:
电气时代的 到来推动了 工业(史称 时代)、 工业、 工业、近代化技术和化学工业也发展起来的, 、 、人造纤维开始投入生产和实际使用,为 农业向 的转化准备了物质条件。
4、垄断的出现
伴随着 和 的高度集中,产生了 组织,现代意义上的 成为工业组织的支配形式,公司内部生产组织结构和管理体系也发生变化,1917年在福特汽车公司建成 , 年纽约股票交易所建立, 的形成为企业兼并创造了条件。
二:瓜分世界的狂潮——19C末,20C初 (自学阅读)
三、世界连接为一体(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1、原因: 极大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 、 、 世界变为 、 的整体性世界。
(1)交通工具的变革,使远程运输变得更为广泛、安全、便捷。
(2)电信工具的创新加速了商业信息的传播与交流,使人们的跨时空联系日趋频繁和便利。
(3)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扩张,使世界各地的生产、流通和消费更为紧密地联结在一起,人类朝着世界一体化的进程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2、形成: ,全世界基本完成了以 为框架,以 和 为手段,以物资和物种交流、人口迁徙与种族融合、各种文化交流与撞击,各种社会形态的冲突与选择为主要内容的一体化过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3、影响:
(1)积极
A、世界一体化,促进了人口的 ,也带来世界动植物物种的广泛交流,极大的促进了 。
B、 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生产的 提高。
C、世界一体化促进了 的扩大,工业文明地区与非工业文明地区的交流,不仅是物质的流动,更重要的是政治、思想和文化的交流,世界一体化客观上是历史的 。
(2)消极:
A、它扩大了 与 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并最终导致亚非拉人民 的民族民主运动高涨。
B、资本主义列强间的矛盾和冲突加剧,不可避免导致军备竞赛、军事结盟乃至军事对抗和战争,19世纪日趋复杂的国际关系,实际上是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在国际政治领域内的体现。
1.直接推动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是
A.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B.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
C.资本主义列强全球扩张积累大量资本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和中心
A.英国和美国 B.美国和德国 C.英国和德国 D.德国和法国
3.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
A.爱迪生发明钨丝灯泡 B.莱特兄弟发明飞机 C.西门子发明大功率发电机 D.诺贝尔发明炸药
4.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显著特点是
A.汽车的发明 B.石油化工工业的产生 C.石油开采业的发展 D.电力的广泛应用
5.1898年,人们可以使用的最新发明的交通工具是 A.汽船 B.汽车 C.火车 D.飞机
6.按因果关系排列下列各项,正确的是①第二次工业革命 ②垄断组织产生 ③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 ④帝国主义形成
A.①一②一③一④ B.②—③一①一④ C.①—③一②一④ D.①一③一④一②
7.垄断组织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 B.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 C.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D.资本家对企业的兼并和联合
8.垄断组织形成实际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主要表现为
A.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在少数资本财阀手中 B.扩大生产规模,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生产率
C.垄断组织通过兼并实行生产社会化 D.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发生变化
9.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狂潮的直接原因是
A.扩大商品销售 B.寻求和扩大投资场所 C.寻找黄金 D.寻求劳动力
10.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非拉大多数国家沦为了殖民地、半殖民地,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资本主义市场以全世界为活动舞台 B.亚非拉各国政治经济落后,被迫接受奴役
C.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建立起对全球控制 D.闭关锁国在工业国面前不堪一击
11.19世界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的手段
A.文化交流 B.人口迁徙和民族融合 C.国际贸易和殖民主义 D.物资与物种交流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预习及反馈
主要成果
时间
发明者
国别
发明与创造
作用
电力的广泛应用
内燃机的创制
电讯事业的发展
化学工业的建立
推动了石油开采和化工的发展,同时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1866
德
发电机
70年代
实际可用的发电机
70-80年代
内燃机(煤气、汽油)
90年代
柴油机
80年代
卡尔 本茨
德
由内燃机驱动的汽车
70年代
美
电话
90年代
马可尼
意
试拍无线电报成功
1867
瑞典
炸药
80年代
改良无烟火药的技术
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使世界各地的联系进一步加强
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引导梳理
限时训练
学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