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会展示--辛亥革命(胡炜)

文档属性

名称 2011年会展示--辛亥革命(胡炜)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09-21 19:53: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4张PPT)
[衡阳] 谭燕忠
衡阳县第三中学
The Enlightenment
一.教材分析和设计理念
(1)教材地位
(2)教学目标
(3)教学重点、难点
(4)设计理念
(1)教材地位
必修1
人类社会的政治活动
必修2
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
必修3
人类社会的思想文化活动
专题一
专题二
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第三课 辛亥革命) 专题四
专题五
专题六
专题七
专题八
专题九
确定依据:在新课程理念指引下,依据《课程标准》结合《教学指导意见》和教学实际对教学目标进行分解和细化
《课程标准》表述:
知道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的爆发、中华民国的成立、清帝退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等史实。
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从近代化角度认识辛亥革命的意义
体会革命先烈追求“民主”“自由”的高尚情怀和变革的艰难历程
(2)教学目标
①教学重点:
辛亥革命的背景、经过、结果
(3)教学重点、难点
②教学难点:
辛亥革命如何推动中国的近代化
辛亥革命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地位
(4)设计理念
1、总体设计:书本知识重新整合,除了基础知识的掌握,教学过程中更体现层次感(以初看、再看、三看辛亥革命的形式)
(2)通过与太平天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之比价,体现辛亥革命在中国革命进程中承上启下的作用,凸显教材在单元中的地位。同时从近代化的角度来看待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呈现新史观(三看辛亥革命)
3、理性设计: (1)为体现辛亥革命在整个高一必修中的地位,通过革命背景的分析,来提前了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必修2)同时培养学生有意识的养成“政治是经济的反映”这一观点。 (再看辛亥革命)
2、感性设计:为使得整节课更生动,以中国人发型的变化为载体,串联全文,凸显中国政治体制的变迁这一主题。
创设情景
引入新课
初看辛亥革命: 了解其过程、结果
三看辛亥革命: 深入了解辛亥革命的影响,并进行不同革命的比较
再看辛亥革命: 分析辛亥革命背景
由浅入深 层层递进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是从形象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过渡时期,他们承继了初中生的特点,仍然喜欢直观的、趣味性的知识。只有心情愉快的参与进来,知识才能发挥作用,情感和能力才能得以升华。
(1)教法
在教学中主要采用提问法、图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启发式、探究式教学,由浅入深。
(2)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和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材料能力,提取信息能力,比较事物异同的能力。
三.教法学法
四.教学流程
创设情景
引入新课
初看辛亥革命: 了解其过程、结果
三看辛亥革命: 深入了解辛亥革命的影响,并进行不同革命的比较
再看辛亥革命: 分析辛亥革命背景
由浅入深 层层递进
四.教学流程——如何导入
设计:展示著名球星贝克汉姆十年来发型的变迁史
意图:利用体育和时尚元素吸引学生,同时引出本文的载体——发型变迁,来导入本课内容。
小贝十年发型史
1998年
2000年
2002年
2004年
2008年
四.教学流程——如何突破重点
重点1:辛亥革命的过程——初看辛亥革命
相关知识点
辛亥革命经过:1、武昌起义
2、中华民国的成立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四.教学流程——如何突破重点
重点1:辛亥革命的过程——初看辛亥革命
设计:展示两组对比鲜明的图片
意图:利用对比,设置悬念,激起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的兴趣,引出相关历史事件。
多尔衮: “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明清发型的演变
1911年 武昌 黎元洪
1912年 南京街头
扎辫— 大清王朝的象征
剪辫—抗争的标志

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的革命党人发动武装起义。11日,起义军攻克总督衙门,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1、辛亥革命高潮——武昌起义
★武昌
武昌起义后宣布独立地区
北京
2、中华民国的成立
(1)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民国元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临时大总统合影
五色即代表汉、满、蒙、回、藏五个民族,象征“五族共和”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相关知识点
辛亥革命结果:
1、推翻清王朝统治,结束君主专制制度
2、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重点2:辛亥革命的结果——初看辛亥革命
四.教学流程——如何突破重点
关键点:如何利用发型这一载体体现出来?
重点2:辛亥革命的结果——初看辛亥革命
设计:呈现关于袁世凯和末代皇帝溥仪两组照片,同时辅以精简的问题
意图:利用袁世凯和溥仪形象的改变,映射出辛亥革命的结果
四.教学流程——如何突破重点
漫画:袁世凯剪辫图
袁世凯临时大总统像
设问:袁世凯为什么剪辫子,也是革命的象征么?
他当上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又意味着什么?
设计:组图1—袁世凯的辫子
青年的溥仪
中年的溥仪
设计:组图2—溥仪的辫子
设问:末代皇帝溥仪的发型、装束发生了什么变化?这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
四.教学流程——如何突破难点
重点3:辛亥革命的背景——再看辛亥革命
相关知识点
辛亥革命背景:
1、社会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3、思想基础: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4、组织基础:革命团体、政党的建立
如何以较为直观生动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流程——如何突破难点
重点3:辛亥革命的背景——再看辛亥革命
设计:以再探辛亥革命的形式,使内容凸显层次感,围绕发型这一载体,提供漫画、材料和照片等各种丰富信息
意图:培养学生自我提取信息并概括和分析材料的能力,同时形成“政治活动是经济发展的反映”的理念
漫画里的中国:拖着辫子的抵抗者
照片里的孙中山:断发改装的革命者
社会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组织基础:革命团体、政党的建立
材料1:1898年,有人谓辫发贻害甚大,如机器房中执役者一时不慎,致为机器所掣,不免性命之虞者;有谓辫发或被车轮牵扯,致受辗转者。
章炳麟
邹容
陈天华
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根本原因)
思想基础: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传播
四.教学流程——如何突破难点,拓展思路
难点1:辛亥革命的影响—三看辛亥革命
相关知识点
辛亥革命影响:
积极:
1、政治:推翻清王朝统治,结束君主专制
2、经济: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思想: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消极:
1、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没有改变中国社会性质
2、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四.教学流程——如何突破难点,拓展思路
难点1:从近代化角度看待辛亥革命(积极影响)—三看辛亥革命
设计:1、展现近代化概念
2、整合所有图片,展示相关的材料,辅以精简问题
近代化含义
政治现代化:民主法制取代专制人治
经济工业化:机器大生产的普及和发展
思想科学化:民主科学取代愚昧落后
清朝男子标准发型:金钱鼠尾辫
1912年南京街头剪辫图
组图1:剪掉了辫子
多尔衮: “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政治上:结束了清朝统治
大清皇帝:宣统帝
民国总统:孙中山
普通公民:溥仪
组图2: 赶跑了皇上
政治上: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设问:材料如何体现民主取代专制这一历史发展潮流?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的部分条目: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十六条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四十五条 国务委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第五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
根本上否定了君主专制
三权分立,体现权利的制衡,防止专制独裁
体现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原则
从1912年到1919年,中国新建厂房六百多家,新增资产达一亿三千多万元其中纺织业发展最为迅速。张謇的南通大生集团在1921年期间获利一千六百多万两。这样丰厚的利润,在旧中国民族工业史上是空前的。
——《中学历史教学必修2》
经济上: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组图3:迎来了春天
组图4:短暂君主梦
原始凯称帝:83天
张勋拥戴溥仪复辟:12天
思想上: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
——林伯渠
难点2:辛亥革命的影响(局限)—三看辛亥革命
四.教学流程——如何突破难点,拓展思路
设计:1、展示图片,辅以问题
2、展示《阿Q正传》文章的片段,辅以问题
意图:通过图片和材料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的不足之处:没有真正改变社会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
设计1:展示图片—谁真心剪辫
设问:谁剪掉了心中的辫子,谁只是剪掉了脑袋上的辫子?
“革命党虽然进了城,倒还没有什么大异样。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
——《阿Q正传》
设计2:《阿Q正传》片段
四.教学流程——如何突破难点,拓展思路
难点3:如何凸显辛亥革命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三看辛亥革命
设计:1、比较辛亥革命与太平天国运动的不同
2、比较辛亥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
意图:通过对比,再次体会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不足,体现它在中国革命中特殊的历史地位,凸显本课在整个单元的地位
材料1:定都天京后,天王洪秀全的出行时轿子是64抬,东王杨秀清48人抬,他们一出来天京城就全城戒严,老百姓都得跪在路边,如果你冲撞他的仪仗队,斩首不留。
设问:与太平天国运动相比,辛亥革命最大的进步之处在哪里?体现了世界发展的哪股潮流?
设计1:“蓄发”与“断发”之别
1、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2、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临时约法》节选
——政治体制的变革
太平军蓄发以示反清,人称“长毛”
辛亥革命断发以示反清
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 阿Q心里想到:以为革命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所以一向是“深恶而痛绝之”。
赵秀才消息灵,一知道革命党已夜间进城,便将辫子盘在顶上,一早去拜访那历来也不相能的钱洋鬼子。
——《阿Q正传》
1949年,淮海战役中山东农民踊跃支援前线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手推车推出来的
—陈毅
设问:《阿Q正传》中的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相比,辛亥革命存在哪些不足之处?
设计2:造反与革命之别
——没有深入群众,没有解决土地问题
四.教学流程—如何提升主题,实现情感目标
设计:展示辛亥革命后关于辫子的相关图片和材料。
意图:通过材料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到社会变革的重要性和曲折性,达到教学情感目标,知识得到升华。
材料1:1912年7月1日,山东都督周自齐派宣传员到昌邑宣传新政,劝导剪辫子,不成想激起民众大哗。剪辫宣传员和无辫者27人被杀.
材料2:1917年,军阀拥戴溥仪复辟,张勋手下的军队因为一直留着辫子,人称“辫子军”。
材料3:南京路上,只见剪发队络绎不绝,其间有不愿割爱的,多是跪地求免,也有手提断发垂泪而归。
——《剪辫子:中国近代革新的象征 》
头上的辫子易剪,心中的辫子难剪
。有待深入思考的教学问题
1、如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较大的收获
2、如何兼顾增强课堂活力与保证教学质量
3、如何在一节课中将如此多的知识点落实到位?
五.教学反思
谢 谢!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