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五第四课《走向整体的世界》导学案
【学习目标】
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主要成就;了解垄断组织的出现;探讨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重点难点】
重点:1.电气时代到来促进世界联系更加紧密。2.世界连接成为一体。
难点:比较两次工业革命的异同点;世界一体化的多维影响。
【预习要求】(完成并记忆学案知识梳理部分,构建知识体系,时间25分钟内)
1、 归纳本节课涉及到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概念。
2、 如何理解世界连成一体?
【知识梳理】(精读教材,在课本上做批注,并标明不懂的问题)
知识点一:电气时代的来临
1.原因
(1)前提:19世纪下半叶, 最终在欧美主要国家确立下来,出现了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前提。(政治条件)
(2)条件
资本条件: 后,欧美国家实现了 ,促进了 ,大量积累的资本为 的创建和崛起提供了充足的资金。
劳动力条件:第一次工业革命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队伍进一步壮大起来。
技术条件: ,直接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
2、概况:
(1)中心: 和
(2)开始的标志:1866年德国 发明
(3)成就:电的发明和应用:电气时代 (完成表格)
主要成就 科学家及其国籍 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影响
领域 具体成果 德国人 美国人 、贝尔 为机器运转提供新动力;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方便了信息的交流与传递;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的广泛应用 发电机、电动机
电灯电话等电气产品
内燃机的创制与应用 以汽油、柴油为燃料的 德国人戴姆勒、本茨美国人莱特兄弟 为交通运输工具解决了 问题;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和 的产生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技术的发展 燃料、化肥、塑料药品炸药人造纤维 瑞典人 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新的工业部门—— 工业
传统工业的技术革新 炼钢技术的改进 钢铁逐渐取代了木材和铁,成为基本的工业原料和建筑材料,钢铁等重工业在工业中比例上升
3、经济结构的变化:
电气时代的 到来推动了 工业(史称 时代)、 工业、 工业、近代化技术和化学工业也发展起来的, 、 、人造纤维开始投入生产和实际使用,为 农业向 的转化准备了物质条件。
4、垄断的出现
伴随着 和 的高度集中,产生了 组织,现代意义上的 成为工业组织的支配形式,公司内部生产组织结构和管理体系也发生变化,1917年在福特汽车公司建成 , 年纽约股票交易所建立, 的形成为企业兼并创造了条件。
知识点二:瓜分世界的狂潮——19C末,20C初 (自学阅读)
知识点三、世界连接为一体(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1、原因: 极大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 、 、 世界变为 、 的整体性世界。
(1)交通工具的变革,使远程运输变得更为广泛、安全、便捷。
(2)电信工具的创新加速了商业信息的传播与交流,使人们的跨时空联系日趋频繁和便利。
(3)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扩张,使世界各地的生产、流通和消费更为紧密地联结在一起,人类朝着世界一体化的进程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2、形成: ,全世界基本完成了以 为框架,以 和 为手段,以物资和物种交流、人口迁徙与种族融合、各种文化交流与撞击,各种社会形态的冲突与选择为主要内容的一体化过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3、影响:
(1)积极
A、世界一体化,促进了人口的 ,也带来世界动植物物种的广泛交流,极大的促进了 。
B、 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生产的 提高。
C、世界一体化促进了 的扩大,工业文明地区与非工业文明地区的交流,不仅是物质的流动,更重要的是政治、思想和文化的交流,世界一体化客观上是历史的 。
(2)消极:
A、它扩大了 与 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并最终导致亚非拉人民 的民族民主运动高涨。
B、资本主义列强间的矛盾和冲突加剧,不可避免导致军备竞赛、军事结盟乃至军事对抗和战争,19世纪日趋复杂的国际关系,实际上是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在国际政治领域内的体现。
【知识体系】(用自己方式归纳知识结构如列表、大括号等。)
【课堂自主探究】
探究1、对比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原因进行归类,得出规律。
探究2、第二次工业革命同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有什么特点?
探究3、垄断组织的影响。
材料一:垄断组织出现后,企业规模大了,在生产和经营方面可以产生一些优越性,比如:垄断组织出现后,可以充分利用拥有的大量生产资料,用最高效率的机器设备进行生产;大规模的生产可以实行更有效的社会分工;有条件设立自己的科研机构,利于技术改造;推动企业努力去了解市场、研究市场,自觉去接受市场,以减少生产的盲目性。
材料二:垄断并不排斥竞争……因此,发展科技,广罗人才,成为重要手段,从而,使科技与生产更为直接的结合起来,推动生产力的更大发展。
——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探究4、世界链接成一体的原因及影响。
【同步训练】
1.某论文把巴拿马运河开通、印度向英国出口棉花、华工赴美参与修建铁路、法国向俄国输出资本等作为重要证据。该论文的主题最可能是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B.美国经济的崛起 C.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 D.工业革命在欧洲扩散
2. 19世纪中期的一位英国记者报道:“没有一个曼彻斯特的工人没有钟表,这是他们须臾不可离开的东西……(他们)最通常的物品是那小小的荷兰机械,有一个忙碌的摆,在整个世界面前公开而公正地摆动着。”这一材料表明,当时的曼彻斯特
A.钟表工业非常发达 B.工厂纪律严格 C.工人消费水平较高 D.贫富差距缩小
3. 17~18世纪,欧洲大陆仍处于以土地贵族和依附农民为主体的社会,而英国较早发展成以土地贵族——中间阶级——工资劳动者为主体的新的社会结构,这表明
A.英国工业发展水平远高于欧洲大陆 B.欧洲大陆农业发展水平远高于英国
C.英国的社会结构更有利于工业革命 D.社会结构变迁与工业革命同步发生
4.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19世纪上半期英国出现的新社会问题是
A.清教徒受到迫害 B.童工现象开始出现 C.广大农民丧失土地 D.产业工人相对贫困
5.某历史著作中主要有“火车的发明”、“大清帝国的衰落”、“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逐渐缩小的世界”等章节。此著作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工业文明下的世界 B.晚清政府的徘徊与挣扎 C.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 D.东西方的隔绝与冲突
6. 历史学家罗荣渠指出:“英国发展的领先地位是17、18两个世纪中逐步形成的。”促成英国这一“领先地位”的因素不包括
A 海外市场的形成 B 垄断组织的出现 C 圈地运动的推进 D 民主制度的确立
7.下列关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出现新变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资本主义国际垄断集团形成 B、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C、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确立 D、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的趋势加强
8. 19世纪中叶,欧美国家出现了一次移民浪潮,1846~1875年间就有900多万人离开欧洲,其中大部分到了美国。这是因为
A.南方种植园主的需要 B.法西斯的种族灭绝C.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 D.美国政府鼓励移民
9、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反思学习】
1、基础知识方面:
2、学习方法方面:
3、情感认知方面:欧洲工业革命对我国工业化的启示
(1)发展工业与注重 并举。(2)提高目前我国工业的科技含量。(3)注重培养科技人才。
(4)坚定不移地走 道路。(5)坚持走 道路。(共44张PPT)
“导学—探究”式教学法的运用
以《走向整体的世界》为例
富春中学 叶秀芹
说课内容
一、教学理念
二、教材地位
三、教学目标
四、教学流程
五、教后感悟
学习活动的合理结构——先学后教
完整的学习活动
复习环节
40-50%
学习环节
40-50%
预习环节
10-20%
现实
复习环节
30%
学习环节
40%
预习环节
30%
合理
一、教学理念
理念:让学生的学走在教的前头,把学会学习的理念和要求,有效地落实和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主体性出发,紧紧围绕学生的学习设计和展开教学过程,它既是学习的路线图,又是思考问题的路标,把发现问题、研究和初步解决问题置于全过程,把导学指向学生的自我建构。同时,它是一种方案,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服务,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导学—探究”式教学法
优点: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既努力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核心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又尽量克服“开放式”教学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导学案”以高效实用为原则,结合当前教学的实际情况,讲求知识与能力并重,素质与应试兼顾。“导学案”倡导教师与学生各尽其能,各司其职。教师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导学案”,从基础知识结构的掌握,解题技能的培养到创新能力的开发,对学生学习进行引导。学生借助“导学案”自主学习,在此基础上掌握知识,提高能力,通过师生互动,达到共同提高。
二、教材地位
(1)专题分析——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本专题突出的是两个概念:一是资本主义市场;
二是走向世界的。
本专题内在逻辑结构是:
1、资本主义市场的萌生——新航路的开辟
2、扩大海外市场——殖民扩张和争夺殖民霸权斗争
3、应市场之需而进行的产业革命——两次工业革命
4、最终形成资本主义市场——世界连成一体
(2)地位和作用分析
在本册书中,其所处的位置可谓承上启下。从这一单元起,结束中国经济发展史的学习,开始讲述世界经济发展史,而本书的最后落脚点是经济全球一体化。其在本册书中的具体位置如下:
中国古代、近代、现代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主义经济——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3)与政治、文化的联系:
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确立与发展都与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关。
政治格局的多极化正是根源于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也正是市场使西方有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三次科技革命紧密相关。
(4)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在现今全球一体化经济发展趋势下,经验显示,一国经济开放度的提高与其人均国民收入增长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而全球化在为世界提供“共赢”机遇的同时,也使发展中国家面临着掉入“国际分工陷阱”的挑战。 全球化收益的绝大部分由发达国家获得,发展中国家只能够获得其中的一小部分。其实,资本主义市场走向世界的过程其实就是对其落后地区的掠夺和扩张的过程。新航路开辟后对贵重金属和原料的掠夺,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对商品市场和原料的掠夺,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对资本市场的占有等,第三次科技革命后依靠其科技与经济实力的新掠夺。掠夺的手段逐渐隐蔽,获益更大。要让学生更好地认识现在,就必须了解资本主义市场走向世界的历史过程,学会从经济史的角度分析现今世界。
三、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
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史实;
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目标要求
学习要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电气时代的来临 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的出现 比较两次工业革命的不同特点 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
瓜分世界的狂潮 自学阅读
世界连接为一体 把握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探究第二次工业革命与世界一体化的关系 认识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政治旧秩序的影响
三维目标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
2010年陆续颁布的诺贝尔奖。
课前准备 发导学案,让学生预习
2010年诺贝尔奖
路透奥斯陆10月8日电——仍在狱中的中国作家刘晓波周五获得2010年诺贝尔和平奖,中国政府对此提出强烈批评。
刘晓波去年12月被判处11年徒刑,此前他参与起草了一份呼吁言论自由和多党选举的文件。
颁奖典礼将于12月10日在奥斯陆举行,诺贝尔和平奖奖金金额为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50万美元)。
中新网10月11日电据外电报道,瑞典皇家学院11日宣布,美国经济学家彼得·戴蒙德(Peter A. Diamond)、戴尔·莫特森(Dale T. Mortensen),英裔、塞浦路斯籍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Christopher A. Pissarides)三位学者共同获得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2010年诺贝尔经济奖
你所知道的诺贝尔?
效果:导入快速,联系当今时事,了解历史人物
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诺贝尔物理奖
诺贝尔文学奖
诺贝尔和平奖
瑞典---遗嘱
遗产作基金
1901年开始
12月10日颁
诺贝尔
诺贝尔化学奖
二、新课讲授
根据导学案,完成PPT关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
主要成果
时间
发明者
国别
发明与创造
作用
电力的广泛应用
内燃机的创制
电讯事业的发展
化学工业建立
不但解决了交通工具的发动机问题,而且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和石油化工工业的产生,同时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1866
西门子
德
发电机
70年代
实际可用的发电机
70-80年代
内燃机(煤气、汽油)
90年代
柴油机
80年代
卡尔 本茨
德
由内燃机驱动的汽车
70年代
贝尔
美
电话
90年代
马可尼
意
试拍无线电报成功
80年代起
从煤炭中提取氨苯染料等化学产品
1867
诺贝尔
瑞典
炸药
80年代
改良了制造无烟火药的技术
电的发明及广泛应用把人类从蒸汽时代推进到电气时代
电讯事业的发展为快速传递信息提供了方便,使世界各地的联系进一步加强
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
效果:充分利用导学案,落实基础知识
内燃机的发明
——在交通领域的革命
德国:戴姆勒 ——汽油内燃机
狄塞尔——柴油内燃机
应用:汽车、飞机
卡尔·本茨
卡尔·本茨和他发明的世界上第一辆三轮汽车
德国 奔驰专利1号车(1886)
亨利·福特
福特于1903年成立工厂后生产的汽车
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
政治前提: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制度在欧美确立
市场: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科学技术:
科技的突破性成果和创新(直接推动力)
资金:
劳动力: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城市化
大量积累的资金
探究1、根据导学案将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进行归类。
效果:让学生根据知识对比、归纳,形成知识归类
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成就
四个方面 国家及人物 主要成就
电力的广泛应用
内燃机和交通工具的创制
新通讯手段的发明
化学工业的建立
第一次工业革命主要成就
探究2 第二次工业革命同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有何特点?
德国人
西门子
发电机
(电灯、电车、电影放映机)
德国人 卡尔·本茨
内燃机、柴油机
汽车
内燃机车、远洋轮船、飞机
美国人
贝尔
意大利人马可尼
电话
无线电报
瑞典人
诺贝尔
炸药(甘油火药)
塑料、纤维
石油化工的产生
内容 国别 发明人
珍妮纺纱机 英国 哈格里夫斯
(织工)
水力纺纱机 英国 阿克莱特
(钟表匠)
水力织布机 英国 卡特莱特
骡机 英国 克隆普顿 (工人)
改良蒸气机 英国 瓦特
蒸汽机车 英国 史蒂芬孙
汽船 美国 富尔顿
凯恩斯主义出现
自由主义盛行
经济思想
产业结构发生巨大
变化:垄断组织
生产方式的变革:工厂取代手工工场
经济结构和
生产组织
德、俄、日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从手工工场中实现飞跃
运行基础
重工业部门
轻工业部门
起始部门
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先在英国发生,其他国家发展缓慢(德,日,俄)
发生时空
科学理论指导,
与生产紧密结合
经验主义,科学与技术未真正结合
科技含量
科学家、工程师
工匠,技师
发明者
电力
蒸汽
动力
第二次科技革命
第一次科技革命
项目
比较两次工业革命的不同点
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
速度快
范围广
规模大
交叉进行
经济结构
效果:对知识的分类,对比,找出不同点。
垄断组织的出现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
生产社会化趋势加强
企业间竞争加剧
到一定程度
垄断组织产生-
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
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影响
探究3、垄断组织的出现及影响。
材料一:垄断组织出现后,企业规模大了,在生产和经营方面可以产生一些优越性,比如:垄断组织出现后,可以充分利用拥有的大量生产资料,用最高效率的机器设备进行生产;大规模的生产可以实行更有效的社会分工;有条件设立自己的科研机构,利于技术改造;推动企业努力去了解市场、研究市场,自觉去接受市场,以减少生产的盲目性。
材料二:垄断并不排斥竞争……因此,发展科技,广罗人才,成为重要手段,从而,使科技与生产更为直接的结合起来,推动生产力的更大发展。
——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参议院议员正在辩论反托拉斯法
形如钱袋的肚皮上写着钢材、铜业、食糖、石油等托拉斯
木牌上写着:“这是一个为垄断者所有、为垄断者服务的参议院”
资本主义国家成为垄断组织的利益代表
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对内
对外
政治
经济
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资本主义国家成为垄断组织的利益代表者
殖民
扩张
国际
格局
形成国际垄断集团,要求从经济上瓜分世界,加紧对外侵略扩张,资本主义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使世界政治格局发生巨大变化,重新瓜分世界的矛盾加剧
“1870年以后的三十多年间,世界贸易额增长了三倍左右。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区的非工业国家生产的粮食和原料源源不断地运往工业化国家,工业化国家生产的工业品则销往全世界,国际分工日益明显。” ——《历史.必修2》
以上材料说明什么问题?
世界市场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探究4、世界连接成一体的原因及影响。
世界市场形成过程
① 世界市场雏形形成
——16世纪,新航路开辟
② 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
——17至18世纪西方殖民国家的殖民扩张
③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七十年代,
第一次工业革命
④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19世纪末20世纪初,
第二次工业革命
思考: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如何推动世界市场发展的?
(1)推动工业生产空前发展,殖民扩张更加激烈,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
(2)新交通工具和通信手段,为世界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物质条件。
(3)进行资本输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效果:知识的回顾、梳理,帮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整体线索。
对世界整体化的认识
材料一:巴西人对全球化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也进行了讨论。有观点认为,全球化、市场化与实行私有化,使那些拥有巨大潜力参与世界经济发展的国家处于“二等公民”的地位,“全球化从来不是为了弱者的发展。”
――张宝宇《巴西的全球化意识》
材料二:阿尔及利亚总统布特弗利卡曾说,“经济全球化的列车已经开动,不管你是否坐在车上。”
材料三:美国总统克林顿说:我们的父辈和祖父辈所经历的那个世界上的壁垒、障碍和边界正在被打破。哪一个国家不向美国和西方开放市场,同时接纳美国的信息、思想、文化、观念、生活方式,哪一个国家就会被时代所抛弃。
你怎样看待世界链接为一体?
一场辩论赛
正方:世界一体化利大于弊
反方:世界一体化弊大于利
效果:激发思维、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在辩论中充分理解世界一体化的多维影响。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经济的发展需要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
3、经济的发展需要雄厚的资金。
4、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
请结合两次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谈谈工业革命给你带来的启示。
四 走向整体的世界
条件
成果
影响
政治前提——资义制度确立、生产方式
科技——直接推动
市场、资本——物质基础
生产力:电气时代,钢铁时代(产业)
生产关系:垄断产生 帝国主义阶段
世界链接成一体
新能源、交通、石油化工、电信、农机
发源地:美国和德国
瓜分世界的狂潮
成就:
五、教后感悟
增强学习主动 培养学习兴趣
自觉要求批改 积极争取优秀
课堂效率提高 减轻学生负担
学案整理成册 易于复习查看
电子文本存储 调阅打印方便
学案编辑辛苦 一劳永逸甘甜
《十二英尺的战利品》是美国摄影家肯塞·达利尤斯于1908年拍摄的。 这张图片构图精巧,显示出大自然造物的伟大和人类的渺小。工业革命的飞速发展是以迅速消灭森林为代价的。 图中几位伐木工人正骄傲地炫耀即将被他们伐倒得巨树,这种场面在20世纪初仍被认为人类的杰作。巨树轰然倒下,随之而来的是自然对人类的惩罚。
请思考:人类应该怎样与自然和谐相处?
1、知识与能力: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认识电气时代的到来对人类生活的巨大影响;通过比较两次工业革命,归纳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从世界交流频率、规模、联系方式等方面认识整体世界到来的含义。总结世界市场形成的历史阶段及各阶段的基本特点;科技革命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也促进了西方殖民手段的变化,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对各国影响的区别。
2、过程与方法:举例说明自己身边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认识第二次工业革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比较两次工业革命的不同,了解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历程,学会用批判的眼光看待世界整体化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整体世界形成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影响和其中的罪恶活动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形成正确的世界意识,尊重经济文化发展的多样性。了解科学家的活动,学习他们为科学不断探求的精神和执著追求的人生态度,树立崇尚科学的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