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一单元
提高测试卷
一、选择题
1.某一远古人类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已经会使用天然火。这一远古人类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2.为了纪念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发现90周年,2019年5月18日,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开展了“承载历史
展望未来”主题系列活动。下列图片能反映北京人生活状况的是(
)
A.人面鱼纹彩陶盆
B.干栏式建筑
C.打制石器
D.骨耜
3.北京人用砍斫器来砍伐树木、敲砸动物骨头,用刮削器来剥去树皮、修整木棒,用尖状器来剔肉、钻孔,用石锥来抠挖骨髓。推测出这些北京人的生活细节的主要证据是在北京人遗址(
)
A.出土了完整的头盖骨化石
B.发现了数处很厚的灰烬堆
C.发掘出大量的打制石器
D.发现许多烧过的兽骨、树籽
4.古人类学家认为:“假若给他们穿戴上现代人的服饰和我们站在一起,谁也不会用奇异的眼光多看他们一眼。”请你推断这指的是下列哪一种古人类(
)
A.山顶洞人
B.蓝田人
C.北京人
D.元谋人
5.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早期人类是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等,下列关于他们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元谋人使用石器劳动
B.北京人用火御寒、照明
C.北京人使用磨制石器猎取动物
D.山顶洞人用穿孔骨针缝制衣服
6.下列各项属于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的是(
)
①农作物种植
②家畜饲养的出现
③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
④国家的产生
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7.过着农耕生活的原始居民能够根据不同的气候条件建造不同风格的房屋,居住在右图房屋的居民是(
)
A.元谋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8.一位同学在某处原始居民遗址博物馆里看到了下列展品。据此判断,当时生活在这里的原始居民(
)
干栏式建筑复原图
猪纹陶钵
骨耜
栽培稻谷遗存
A.已经发明和使用了文字
B.逐渐产生了阶级分化
C.过上定居生活,从事农业生产
D.实行禅让制
9.过上农耕生活的原始居民已经会建造房屋,下图所示居住在该样式房屋中的原始居民是(
)
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10.对谷类的栽培和对动物的驯养,是人类历史上自掌握火以后最伟大的经济革命之一。实现这一“经济革命”的是(
)
①元谋人
②北京人
③河姆渡人
④半坡居民
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1.有一个游戏叫《轩辕圣战录》,内容讲述轩辕氏(即黄帝)联合炎帝,打败了一个会呼风唤雨、制造迷雾的大魔头。游戏中的“大魔头”是下列哪一个传说人物(
)
A.夸父
B.舜
C.蚩尤
D.盘古
12.“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史料讲述的是哪一位传说人物(
)
A.禹
B.炎帝
C.黄帝
D.舜
13.远古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下列几组黄帝时期的发明,前后对应正确的是(
)
A.仓颉——缫丝
B.隶首——文字
C.嫘祖——算盘
D.伶伦——音律
14.《千字文》中有一句“始制文字,乃服衣裳。推位让国,有虞陶唐。”文中的“推位让国”是指(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科举制
15.禹是治水英雄,下列关于禹治水说法正确的有(
)
①吸取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
②采用疏导的办法
③把汹涌的洪水引入大海
④他全身心投入治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
①②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16.中国广袤的大地曾孕育早期的人类。北京人是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七年级(1)班的学生以“北京人”为主题进行探究活动。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图片说史】
北京人的“一天”
(1)从上述图片中读到的信息有哪些?
【材料析史】
材料一
北京人的头骨,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他们的身高平均为157厘米,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较上肢略长,能够直立行走。
材料二
北京人用火的证据十分明显。发掘北京人化石地点的中段靠近南北裂隙的堆积时,曾发现过三层灰烬堆。上层灰烬很厚,最厚处达6米,位于整个堆积的中上部;中层灰烬较薄,最厚处达4米,位于堆积的中下部;下层灰烬最薄,最厚处只有1米,位于堆积的底部。……灰烬的发现不仅证明北京人已经使用了火,而且由于灰烬在同一层中,有时很厚,有时很薄,有时又间断,这可以证明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控制火的能力。
(2)根据材料一,说明北京人与现代人的不同点。
根据材料二,指出北京人已能使用火的证据。写出北京人已具备“控制火的能力”的理由。答出两点即可)
【明辨真史】
(4)网上曾流行一首诗:“我来自云南元谋,你来自北京周口,牵起你毛茸茸的手,爱让我们直立行走。”诗中的“我”和“你”能牵起手吗?为什么?
17.某中学七年级(1)班的同学在学习了“原始农耕生活”的知识后,举行探讨“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的课外活动,请你参与。
【实地参观】
具有原始村落风格的大门装饰,鱼池中树立的正在汲水的半坡姑娘的石雕以及遗址大
厅正面郭沫若先生题写的“半坡遗趾”(郭沫若先生当年题写的是“趾”而非“址”)四个遒劲隽美的大字,都为西安半坡博物馆的文化氛围平添了一种风趣,使人们产生一种回归自然、
回归历史、回归艺术的真情实感。
(1)下图所示是同学们在西安半坡博物馆看到的文物。这些文物距今约多少年?请你依据这些文物推断半坡人的生产生活情况。
【板报展览】
(2)开篇序语:河姆渡,中国远古文明的摇篮之一,距今约________年,一个昭示人类古老之最的地方;发现了木结构水井,这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水井……
(3)图片展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列举河姆渡遗址中的三个文物的名称)
【拓展探究】
(4)由上述两处遗址可知,我们了解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生产生活情况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5)“人类的祖先发现一些谷类可以在土地上栽种,捕获的小动物可以在家饲养。年深日久,终于进入了‘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农业时代。这样,人类自己生产粮食,在农闲时改进工具,逐渐跨入文明的大门。所以,农业是文明之母。”根据上文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孙中山
材料二
(他)从太阳升起的地方跑到太阳落山的地方,不顾风吹雨打,不怕艰险劳累,一直率领人们从事治水的艰苦劳动。经过13年,终于把洪渊填平了,河道疏通了,洪水由高处流入低处……一块块平原露出水面,人们又重新搬回了陆地,修房盖屋,垦荒种地,养牛牧羊,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杨思华、陈鲁编著《画说中国历史》
(1)材料一中的“轩辕”与谁联合在什么战役中打败了蚩尤部落?
(2)材料二中从事治水长达13年的人是谁?
(3)他在治水过程中最典型的故事是什么?你从这故事中受到了什么启示?
(4)结合两则材料,你认为作为一名领袖人物,怎样做才能赢得人民的爱戴?
答案
1.B
由题干中的“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会使用天然火”等关键信息,可知这一远古人类是北京人。故选B。
2.C
依据所学可知,北京人使用的是打制石器;人面鱼纹彩陶盆是半坡居民制作的;干栏式建筑是河姆渡居民建造的房屋;骨耜是河姆渡居民使用的工具。故A、B、D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正确答案选C。
3.C
根据题干中的“砍斫器”“刮削器”“尖状器”等信息并联系所学可知,推测出题于中这些北京人的生活细节的主要证据是在北京人遗址发掘出大量的打制石器。
4.A
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3万年前,他们的模样与现代人基本相同。故选A。
5.C
考古学者在云南元谋县发掘出一些粗糙的石器,证明元谋人已经会使用石器,A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证明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B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北京人制作石器的技术比较成熟,采用不同的打制方法,制作成不同类型的工具,这种工具为打制石器,C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山顶洞人会用骨针缝制衣服,D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6.D
农业首先涉及农作物种植,所以农作物种植是标志之一;从事农业生产还需要生产工具,所以磨制石器也是标志之一;从事农业生产使得远古居民有了稳定的生活来源,开始过上定居生活,于是聚落出现;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远古居民学会了饲养家畜,比如猪、狗等。④国家的产生不属于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故选D。
7.C
题干所给图片为干栏式建筑复原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以木桩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故选C。
8.C
根据“干栏式建筑复原图”及“猪纹陶钵”可判断出这里的原始居民已过上定居生活,根据“骨耜”及“栽培稻谷遗存”可判断出这里的原始居民从事农业生产,故选C项。
9.D
题干给出的图片反映的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生活在距今6000年陕西西安半坡村一带(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里,过着定居生活,故选D。
10.B
据“对谷类的栽培和对动物的驯B”并结合所学可知,元谋人和北京人都没有掌握这两项技能,而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均已从事农业生产、会饲养家畜,③④符合题意,所以选择B。
11.C
根据所学“炎黄战蚩尤”的传说和题目中的“皇帝”可知,相传,五六千年前,炎黄部落与东方的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战,炎黄部落最终打败蚩尤。故选C。
12.B
由史料中的信息“神农”“教民农作”可知,史料讲述的是炎帝。炎帝即神农氏,传说中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故选B。
13.D
相传在黄帝时期,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黄帝的妻子嫘祖会缫丝,擅长纺织。故选D。
14.A
据题干中的“推位让国,有虞陶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相传在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有许多部族。为了增强实力,陶唐氏、有虞氏和夏后氏三个部族结成联盟,尧、舜、禹依次成为联盟的首领。尧在年老时推举品行高尚的舜为继承人,舜年老后采用同样的办法把位子传给治水有功的禹,他们之间这种推举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制”。故文中的“推位让国”是指禅让制。
15.D
禹吸取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采用疏导的办法,把汹涌的洪水引入大海,他全身心投入治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四个选项都符合题意,故选D。
16.答案:(1)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会使用火,会制作工具,以狩猎为生。
(2)北京人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脑容量比现代人小,身高比现代人矮。
(3)在北京人遗址中曾发现过三层灰烬堆,上层灰烬最厚处有6米,中层灰烬最厚处达4米、下层灰烬最厚处有1米,这些都佐证了北京人已能使用火。灰烬在同一层中有时很厚,有时很薄,有时又间断,证明北京人已具备“控制火的能力”。
(4)不能。因为“我”是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你”是北京人,距今约70万—20万年。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第(1)问从图中可以看出,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会使用火,会制作工具,以狩猎为生。第(2)问,北京人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脑容量比现代人小,身高比现代人矮,这些都是北京人与现代人的不同点。第(3)问依据材料二回答即可。第(4)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回答即可。
17.答案:(1)距今约6000年。使用磨制石器,从事农业生产,会纺织、制衣。
(2)7000。
(3)骨耜
稻谷
猪纹陶钵
(4)考古发现。
(5)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和综合分析能力。第(1)问,半坡遗址距今约6000年;结合图片文字说明中的“石斧”“粟”“菜籽”“纺轮”可知,半坡人使用磨制石器,从事农业生产,会纺织、制衣。第(2)(3)问考查与河姆渡人有关的基础知识,结合所学回答即可。第(4)问根据出土文物判断,考古发现是我们研究古人类生产生活情况的主要依据。第(5)问根据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18.答案:(1)炎帝。涿鹿之战。
(2)大禹。
(3)三过家门而不入,要学习大禹艰苦奋斗的精神,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4)心系人民,为人民服务,等。
解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轩辕”指的是黄帝。炎黄部落在涿鹿之战中败了蚩尤部落。(2)由材料二“经过13年,终于把洪渊填平了,河道疏通了,洪水由高处流入低处”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大禹治水。(3)第一小问,大禹在治水过程中最典型的故事是三过家门而不入;第二小问为开放性问题,言之有理即可。(4)本问为开放性问题,言之有理即可。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