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2020年秋人教部编版语文精品课件
四年级上册
9
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
[宋]苏轼
书写
西林寺
墙壁
庐山,又名匡山、匡庐,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市境内。长约25千米,宽约10千米,主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山体呈椭圆形,典型的地垒式断块山。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誉。庐山群峰间散布有许多壑谷、岩洞、瀑布、溪涧,地形地貌复杂多样。最为著名的三叠泉瀑布,落差达155米,有“不到三叠泉,不算庐山客”之美句。
西林寺,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北麓,建于东晋太和二年,由太府卿陶范创建,为庐山北山第一寺。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主要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作者简介
苏轼曾到庐山脚下的西林寺游玩,看到一面墙壁上前人题诗甚多,顿时兴起,提笔在墙壁上写下千古流传的《题西林壁》。这种题写在墙壁上的诗词作品被称为“题壁诗”,唐宋时期风靡一时。除了苏轼的《题西林壁》之外,唐代崔颢的《黄鹤楼》、林升的《题临安邸》也都是题壁诗中的佼佼者。
知识链接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shì
yuán
古诗诵读
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古诗诵读
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古诗诵读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从正面看,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山峰巍峨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会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从正面看庐山,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从侧面看庐山,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别有一番气势。
横看——正面看
岭:高大的山脉。
侧看
峰:山的突出的尖顶。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等不同角度看去,庐山的样子也不一样。
远看
近看
低头俯视
抬头仰望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人感觉到之所以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是因为他自己身在庐山之中。
诗文解读
诗人想借用自己的感受,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诗人想告诉我们,身在庐山之中,是无法看清庐山的全貌的。想要全面地看清庐山,我们要置身山外,站在更高的位置,从不同的角度全面地观察,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
诗文解读
我们从中又获得了什么启发呢?
想要全面地看待问题,就不能只看局部,而要从整体上进行观察。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前两句写庐山的景色,后两句讲述获得的人生道理。这种写作方法就叫借景说理。同时,诗人也告诉我们一种观察方法,那就是全面观察。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西林壁
[宋]
苏轼
(
)侧成峰,
(
)各不同。
不识(
),
(
)此山中。
(
)西林壁
[宋]
苏轼
(
)侧成峰,
(
)各不同。
不识(
),
(
)此山中。
题
横
看
成
岭
远
近
高
低
庐
山
真
面
目
只
缘
身
在
题西林壁
写景
横看——成岭
侧看——成峰
远近高低——不同
不识——真面目
只缘——此山中
赞美庐山奇景
蕴藏深刻哲理
结构梳理
明理
变幻莫测
寄意深远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