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六第2课-罗斯福新政(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六第2课-罗斯福新政(3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0-05 17:30: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罗斯福新政
 
专题六第2课
一、罗斯福简介
二、罗斯福新政
1.罗斯福新政背景
2.罗斯福新政内容
3.罗斯福新政特点
4.罗斯福新政作用
三、启示
Franklin?Roosevelt
身残志坚
乐观而充满信心
雅尔塔会议上的罗斯福
1.罗斯福新政背景
1.1929—1933世界经济危机
材料1:
到1929年,在美国占人口2%的富人的收入几乎占全部国民收入的60%,而贫困户家庭占总数的60%。
材料2:
1920年到1929年,美国工厂中生产率增长55%,而工人的工资增长仅为2%。农业工人的工资还不到非农业工人的40%。
贫富分化严重,社会普遍购买力低下,消费水平不及生产水平,供过于求
材料3:美国在20年代盛行分期付款的购买方式,虚假繁荣的经济使很多美国人对自己的还贷能力相当自信,农民贷款买土地和农用设备,城里人贷款买汽车、收音机、洗衣机,投资者贷款买股票。据统计,1926年售出的汽车,约有70%是用分期付款的形式购买的
分期付款销售额的过渡膨胀,打乱正常的经济秩序,加速危机的到来
材料4:1928年8月底,美国股票市场的平均价格相当于5年前的四倍。一般市民把本来可用于购买生活必需品的钱疯狂地投入股市;资本家甚至把利润大多转到股市;连银行等金融机构都卷入了股市的投机。
股票投机活动过度,股票严重背离实际价格,无法反应经济运行的真实情况,造成了经济虚假的繁荣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一、“黑色星期四”
1、原因: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2)具体原因:
①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
②贫富分化严重,限制了社会购买力
③信贷消费过度刺激了市场虚假繁荣
(3)直接原因:股票投机过度,股市崩溃
2、开始标志
——
黑色星期四
1929年10月24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股市的崩溃。标志经济危机爆发
3、经济危机对美国的影响
①经济一片萧条
②银行倒闭、企业破产、生产下降、失业剧增
③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
思考: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的特点是什么?
1、特点:
①时间长:
1929到1933,长达4年
②范围广:
波及到所有经济部门;从美国蔓延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③破坏性大: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缩减了36%,,进出口贸易后退了30-40年,损失2500亿美元,比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物质损失还多800亿。
对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影响
(1)沉重的打击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和生产力
(2)国际关系日趋恶化
(3)加深了政治危机,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摇摇欲坠,人们对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产生怀疑
美国面对经济危机最初采取什么措施?
资料回放:胡佛在大萧条期间的言论
政府的唯一职能是创造便于私营企业有利发展的条件。实际上并没有人在挨饿。比如,那些失业游民现在比他们一向吃得还好。纽约有一位流浪者在一天之内吃了10餐。问题出在心理上,并不是美国经济有什么毛病;只要喜剧演员多向人们讲笑话,就可以解决问题。
知识链接:看不见的手
自由放任主义认为,市场经济中有一只能自动平衡商品的供给和需求的手,被称为“看不见的手”。因此,自由放任主义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鼓吹自由放任和自由竞争。认为政府的作用就是防止暴力、欺骗,确保个人自由和公民机会平等。这种经济理论的信条是:“管得最少的政府就是管得最好的政府。”
2、最初摆脱危机办法
1、自由放任,不干预政策
2、以邻为壑,转嫁危机
①提高关税,阻止外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
②实行贬值,让本国商品打入别国市场
第一组材料:
1929——1933年在任的美国总统胡佛说:“联邦政府应该最少最少地介入经济领域,即使介入也是暂时的迫不得已的”

经济危机爆发后,纽约记者通过电话与胡佛取得联系。问政府将采取什么措施,胡佛直截了当地说:“政府将不采取任何行动干预市场”。
——《美国总统咨文汇编》
特点:自由放任
结果:经济濒临崩溃,社会动荡不安
问:胡佛政策特点是什么?结果如何?
第二组材料:
1933年3月4日罗斯福就职演说:我们的国过去经得起考验,今后还会经得起考验,复兴起来,繁荣下去。因此,让我首先表明我们的坚定信念:我们唯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
我们不能只要有所得,也要有所贡献;我们要前进,我们就必须象一支有训练而忠诚的军队那样,为了共同的纪律而乐意有所牺牲,因为没有这样的纪律就不可能前进,就不可能实现有效的领导。
——罗斯福首次就职演说
罗斯福面对经济危机表现的态度是什么?他对美国人民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答:对摆脱经济危机充满信心。希望得到美国人民的支持,强调“纪律”和“实现有效的领导”。
项目


整顿金融
下令银行休业整顿,逐步恢复银行信用,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复兴工业
通过工业复兴法,规定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工资标准和工作时数等,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
调整农业
奖励农民调整生产结构,稳定农产品价格,改善生产环境
以工代赈
兴办公共工程,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稳定社会秩序
社会保障
对失业工人、残疾者、病人、老年人、贫苦妇女儿童等提供社会保障形式的救济。
罗斯福新政内容
田纳西水利工程
第三组材料
新政一开始就遭到一部分资本家反对。他们嫌罗斯福太迁就工人,课了垄断资本家的商税,在报纸上咒骂他天天都吃“烤百万富翁”,说《社会保障法》是从《共产党宣言》第18页逐字逐句抄来的。
阅读上面材料结合新政内容,你认为新政当时最大限度保护了哪些阶层的利益?其最终目的和实质又是什么?
答:最大限定地保护了中小资产阶级和下层群众的利益,使社会秩序逐渐稳定。最终目的:克服危机,稳固统治。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第四组材料反映了什么情况?
1929
31
33
35
37
39
41
1929
1933
1936
1929-1936年美国
工业生产指数
1929-1941年美国
失业率示意图
危机缓解,生产恢复,失业减少
第五组材料:
经济危机时,美国国内法西斯的火种已经吐出火苗,有人口出狂言“如果美国什么时候需要一个墨索里尼的话,那就是现在。……宁可受独裁者的统治,也不要国家(经济)瘫痪”。
美国资本主义在财政上还有办法来实施像新政这样的改良方案,而不必采用法西斯主义这样攸关命运的武器。
——威廉·福斯特《美国共产党史》
新政作用和影响是什么?
答:遏止了美国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第六组材料: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固有矛盾造成的,危机期间,单靠私人垄断和自发市场机制已无法缓解矛盾,无法畅通再生产循环过程,只有国家才能充当调和矛盾、挽救危机的“救世主”
欧洲主要国家普遍认为,美国实行的政府干预经济的做法是成功的。因此,二战结束以后,“政府干预经济”及按照这一思路“实行经济改革”等举措在主要西欧国家风靡一时。
——吴于廑
齐世荣主编
《世界史·现代史编》
影响:开创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新政影响是什么?
答:不同社会制度可以互相学习借鉴
第七组材料:
1930——1935年间,(美英法)具有雄厚影响力的社会经济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一时间“计划”一词成为政界最时髦的名词。
——[英]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上》第138页
从左面材料,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6.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和民族可以互相学习借鉴。
1.改革必须适应社会和时代发展的要求才能成功。
2.改革只有考虑到大多数国民的利益和要求才能成功。
3.改革者的个人素质是改革成败的重要因素。
?4.机遇和挑战是并存的,要善于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5.在困难与压力面前,要树立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要知难而上,敢为天下先。
7.改革是历史发展的永恒动力。
课堂小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开创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的是(

A、罗斯福新政
B、新经济政策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凯恩斯主义
2、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是:(

A、整顿财政金融系统
B、对工业加强计划指导?C、调整农业政策
D、推行“以工代赈”
3.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

A、生产资料国有化
B、国家成为资本家
C、取消自由竞争
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4、罗斯福新政的下列措施中,具有建立诚信机制作用的是(
)
A、对压缩产量的农民,政府以优惠贷款补偿其损失
B、兴建田纳西水利工程,给失业者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
C、政府对银行存款进行担保,让人们把藏起来的钱存在银行,使银行信用得到恢复
D、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5、罗斯福新政期间,通过工业复兴法,要求各工业企业制定并遵守公平经营章程,这实质上是:(
)
A、限制工业企业进行自由竞争
B、由国家干预经济.
C、要求企业遵循政府的经济法令
D、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
6、罗斯福新政不能从根本上遏制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是因为(

A、新政没有顾及劳动人民的利益
B、新政没有建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C、新政削弱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D、新政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
7、罗斯福说:“为了永远纠正我们经济体制中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这表明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
A、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性调整
B、用提高国家垄断的程度来消除经济危机
C、在保护资本家利益的前提下改善工人和小生产者的状况
D、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整,扩大国营经济成分
8、罗斯福新政对当时的美国政治最深刻的影响是()
A、减轻了危机对美国经济的破坏
B、遏制了法西斯势力,维护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C、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D、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材料解析题:
材料一:它(罗斯福新政)大体具有三方面内容:一是恢复陷入空前严重的经济;二是救济大规模失业者和贫民;三是革除垄断资本主义的某些弊病。
罗斯福虽然坚信平衡预算的所谓“健全财政”,但在出现大量失业和饥寒交迫的人群时,他仍然不顾强大政敌的反对,藐视经济规律,实现大规模的赤字开支。
材料二:(有些学者将罗斯福的经济理论概括为)“私营企业——个人利润经济不应消灭,应当保留。可是,这种经济的营运,并不总是有利于、并不总是促进普遍福利。因此,只要是必要,这种营运就必需由各州和联邦政府作出努力,加以改进和补充。”
材料三:(罗斯福新政)是为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摸索出一条延长垄断资本主义生命的唯一可行途径,即大力发展非法西斯式的、走所谓“福利国家”道路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罗斯福“新政”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摘自《富兰克林·D·罗斯福时代1929—1945》
回答:
⑴结合材料一,将你知道的新政措施,按三方面归类,并说明新政财政赤字开支庞大的原因。
⑵材料二中的“不应消灭”指什么?“经济的营运”指什么?“改进和补充”指什么?并说明“罗斯福的经济理论”给30年代的美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⑶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克服30年代的经济危机所采取的不同途径,并指出不同之处在哪里?
(1)恢复经济类:整顿财政金融,调速农业政策;救济工作类:兴办公共工程,增加就业,以工代赈;革除弊病类:制订工业复兴法,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由于救济工作始终贯穿于新政措施的各个方面,所以财政赤字庞大。
(2)“不应消灭”指保持资本主义;“经济的营运”指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改进和补充”指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通过加强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美国减轻了经济危机的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遏制了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3)为克服30年代经济大萧条,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推动了一般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改变,但是转变的性质不同:一种是德意日的法西斯专政类型,对内独裁专制,对外侵略扩张;一种是以罗斯福新政为典型的“福利国家”类型。两种不同的途径,形成社会体制不同的两类资本主义国家。他们之间固然存在着争夺霸权的斗争,更存在着社会体制的冲突:英法反对德意的斗争,以及美国对德日的宣战,都具有进步性质的一面。
古往今来,人类这群会思考的芦苇以其无限的智慧不断探索着最适生存与发展的环境,也在世代繁衍中不断去旧取新,追寻着最有利社会进步的规则。我相信,随着更新、更完善的规则的制定,我们这颗星球会被装点得熠熠生辉,无限灿烂。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