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中国美女标准百年变迁
1910—1919年
自由恋爱、
新式婚礼
杨步伟
林徽因
1920—1929年
1930—1939年
胡蝶
1940-1949年
中西合璧旗袍
时装发布会
美丽高雅、多才
多艺的新偶像
夫人外交
风靡美国
宋美龄
1950—1959年
灿烂、健康、忠贞,
50
年代中国的大众情人
喀秋莎
1960—1969
年
邢燕子
整齐划一
,不在乎自己的容貌和个人情感。短发,皮肤黝黑铁姑娘
1970-1979年
邓丽君
小家碧玉式的温润、柔美、柔情蜜意
刘晓庆
1980—1989年
张扬自我的个性魅力
1990—1999年
张曼玉
多变新鲜,纯真
妖媚的造型变化
折射、交融与变迁
课程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
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1.帝制印痕
畸形审美
2.国门洞开
西服东渐
旗袍的演变
3.共和新貌
服饰鼎革
中山装
民国上袄下裙
礼
义
廉
耻
以文治国
五权分立
三民
主义
一、变化中的男女近代服饰
1.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新中国成立
代表性服饰:
男装:长袍马褂
西装
中山装
女装:旗袍
上衣下裙
服饰特征:
中西合璧
不土不洋
新旧并存
原
因:
西方资本主义入侵及其影响;
国内资产阶级运动的影响;
民主、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
穿着舒适度和实用度;
以中山装和改良旗袍为例,请同学们分析这一时期的服饰特征是什么呢?
4.激情岁月
朴素衣着
50年代的时尚:列宁装
20世纪50年代初年轻人中流行的一句顺口溜
:
“做套列宁装,留着结婚穿”
60年代的流行——绿军装
现代服饰:
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十一届三中全会前
代表服饰:
列宁装
绿军装
服饰特征:
强烈的政治色彩,朴素单一
原
因:
受当时政治经济状况的影响和制约;
巩固人民政权的需要;
国家政策在社会生活上的反映;
改革开放以来的服饰,请给它一个主题吧!
5.变革年代
无限风光
流行酷时装
第三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
代表性服饰:
异彩纷呈
服饰特征:
个性、大方、多样、时尚
原
因:
改革开放,思想解放;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外来影响;
现代服饰:
阶
段
表
现
服
饰
特
征
时代特征
鸦片战争后——新中国成立
长袍马褂
上衣下裙
西装、中山装
旗袍
中式与西式、传统与现代并存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新中国成立后——十一届三中全会
列宁装
绿军装
政治色彩强烈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独立自主
巩固独立
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
异彩纷呈
美观大方
彰显个性
解放思想
改革开放
近现代服饰的变迁简表
世界三大烹饪流派:
东方烹饪流派:以中国为代表
西方烹饪流派:以法国为代表
阿拉伯烹饪流派:以土耳其为代表
■“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
1.中餐——中国四大菜系
川菜
香辣炒蟹
鲁菜
迎宾花篮
淮扬菜
清炖蟹粉
狮子球
粤菜
金牌烧乳鸽
时间
概况
19世纪40年代
19世纪60年代
19世纪七八十年代
通商口岸出现了由外国人经营的西餐馆。
上海福州路出现了由国人经营的第一家西菜馆——“一品香”,以后又陆续开办了一批西菜馆
。
西餐成为一种时尚
“中西大菜”
2.西餐
(1)
①西餐常用原料进入餐桌;
②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
③西餐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2)影响:
(3)中西餐饮食文化的区别:
中方饮食追求美味奉为首要目的,“以味为核心”;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讲求营养成分,搭配合宜。
此外,在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餐具、礼节等方面也存在着差异。
中餐上菜顺序应是:先上冷菜、饮料及酒,后上热菜,然后上主食,最后上甜食点和水果。宴会上桌数很多时,各桌的每一道菜应同时上。
西餐上菜程序通常是:面包黄油→冷菜→汤斗海鲜→主菜→甜点心→咖啡和水果。冷菜、汤,同时就着面包吃。
3.完全欧化(花园、别墅)
江南水乡传统民居
2.中西合璧(上海的石库门)
1.传统住宅(北京四合院)
■安身之所——居住文化
■
老北京的四合院
天圆地方的四合院
(内向性和封闭性)
西方建筑
西方建筑文化以
外向和开放著称
■移风易俗——习俗风尚的变革■
1、近现代婚姻风俗的变迁
:
古
代: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近
代:
婚姻自由;礼俗也开始删繁就简
现
代:
自由恋爱、婚姻自主成为时尚
当时结婚照不过是记录夫妻合影的影像.
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结婚照,
五四前
见证浪漫时刻
20世纪各时期结婚照大全
清末传统婚礼
20年代的婚礼
在那个阶级斗争,政治挂帅的时代,敢穿婚纱和西服的人不多,否则要被说成向往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结婚是人性的需要也被排在其次,取而代之的是革命的需要,工作的需要。?
50年代
60年代
70年代
现代的结婚照
■移风易俗——习俗风尚的变革■
2、丧葬:
3、其他风俗也发生巨大改变:
1、近现代婚姻风俗的变迁
:
剪辫易服
迫令放足
破神权、反迷信
公历
点头鞠躬、握手
思想观念
(1)19世纪末20世纪初:
城市:新式葬礼、殡仪馆、公墓
农村:传统葬礼
(2)新中国成立后:火葬改革
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下令剪辫、易服、放足。
辛亥革命前,仁人志士、青年学生剪掉象征清王朝的辫子,表示反对封建专制的决心。
断发:
章炳麟
邹容
一双绣花鞋竟不及一个巴掌大,而最宽的鞋跟部分,也最多不过一寸。
见面礼:跪拜、作揖
礼节上的尊卑观念已为平等观念所取代
鞠躬、握手
跪拜
作揖
称呼上:
“老爷”“大人”
“先生”“同志”
社交礼仪
历法上:
农历
公历
并添加国庆、
元旦等新节日
外因
内因
鸦片战争后,西方的思想文化、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的涌入;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推动;
吸收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改革开放等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社会生产力;
政治变革:
经济发展:
1840年后,“向西方学习”的思潮;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改革开放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
思想解放:
西学东渐:
近代以来我国人民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为什么会发生变化的因素。
实战演练
作业:练习册、训练与测评
观点一:这是一种进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发展,这时候旧的文化显然是不合时宜的,西方文化的进入,给我们带来新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中国逐渐改掉了一些传统陋习,与世界接轨。
观点二:这是一种文化侵略,西方文化的进入,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一步步沦丧,特别当我们过着西方的圣诞节时,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已经被韩国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告诉我们,我们应该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
??
请同学们阐述这两种观点的合理之处,再总结它们的不足之处,思考作为当代青少年面对东西方文明碰撞时,应做出怎样的正确选择?
课后探究: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
①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②随着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③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
④实质上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方文化逐渐融合,且保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
⑤有利于消除封建因素和促进中国社会向前发展。
探讨: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
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西方国家的生产生活方式影响
政府政策的变化
政治运动和社会思潮的影响
社会经济状况的影响
国人审美观念的变化
领袖人物的影响
归纳:外因:西方国家的生产生活方式影响
内因: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
革引起物质生活的社会习俗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