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百家争鸣 导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 百家争鸣 导学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0-04 07:52: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第8课
百家争鸣
01思维导图
02知识梳理
一、老子
1.简介:老子是春秋后________国人,________学派的创始人。
2.主张:老子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________;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
双方是可以________的。老子在政治上主张“________”。其学说集中在《老子》(又称《道德经》)一书中。这部书成为道家的经典。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3.孔子春秋后期________人,大思想家、大教育家。________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后来由其弟子整理成《________》一书。
4.政治主张:核心思想是“________”,提出“仁者爱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张________,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
5.教育贡献: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________”,注重________教育和________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6.影响: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百家争鸣
7.背景: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____________”。
8.代表:
(1)__________是墨家的创始人,他主张“兼爱”“非攻”;他还提出要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提倡节俭。
(2)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
①孟子:主张实行“__________”;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反对一切__________的战争。
②荀子:主张实行“__________”,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
(3)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是庄子,他强调治国要____________________。
(4)战国末期的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强调以________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9.意义: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________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易错易混
注意区分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与道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拓展延伸
战国时期山西籍的思想家
(1)法家:李悝、吴起、商鞅(其变法为秦国最终统一六国奠定基础)、申不害、韩非子等。
(2)纵横家:张仪、公孙衍。
(3)儒法合璧:荀子(以“法”辅“礼”理论的开创者,提出“国君是舟,百姓是水,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观点,对后世影响很大)。
03课后作业
一、选择题
1.“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蕴含了对立事物能够互相转化的道理,这跟我国古代一位思想家的主张不谋而合。这位思想家是(
)
A.老子
B.墨子
C.韩非子
D.庄子
2.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在政治上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这体现出(
)
A.法治思想
B.人本思想
C.辩证思想
D.民主思想
3.(2019秋·晋中平遥县校级期中)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没有贫穷、地域等的区分。这就是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主张的(
)
A.有教无类
B.因材施教
C.以德治国
D.实行仁政
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提出:促成中国文明的内聚性的最重要因素,也许是通称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文化遗产。”现在要了解儒家思想的精髓,应查阅(
)
A.《春秋》
B.《尚书》
C.《论语》
D.《道德经》
5.(2019秋·晋中榆次区校级期中)王国维说:“自周之衰,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国民之智力成熟于内,政治之纷乱乘之于外,上无统一之制度,下迫于社会之要求,于是诸于九流各创其学说。”他意在说明(
)
A.世袭制的崩溃
B.中华文化的勃兴
C.兼并战争的后果
D.百家争鸣的原因
6.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促进了文化的空前繁荣,涌现出了许多大思想家,对后世乃至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宝贵的历史遗产和精神财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促进了我国古代学术思想的发展。其中法家学派代表人物韩非的主张是(
)
A.“无为而治”
B.“兼爱”“非攻
C.“以德治国”
D.以法治国
7.(2019·泰安中考)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正确思想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这一评论中“孟子的一个正确思想”应该是(
)
A.“兼爱”“非攻”
B.“无为而治”
C.“仁政”治国
D.依法治国
8.从两千多年前墨子和学生做成小孔成像实验,到今天“墨子号”系列成果引领“第二次量子革命”,量子科学领域有望成为中国对外的新名片,闪耀世界。而墨子的思想主张则是(
)
A.“春秋无义战”
B.“无为而治”
C.“兼爱”“非攻”
D.“为政以德”
9.学习历史有一个基本的结论就是“思想文化是一定现实的反映”,“百家争鸣”学术局面反映的社会现实是(
)
A.孔子“有教无类”,使社会上有学问的人增多
B.统治者实行暴政,人民怨声四起
C.列国争霸,群雄并立
D.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剧烈变革阶段
10.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其中,某一学派的思想“在两千五百年内中国人始终奉之为天经地义,虽然有时际遇稍衰,但终必衰而复振,而且声势益隆”。下列经典名言属于这一学派的是(
)
A.“兼相爱,交相利”
B.“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
C.“安危相易,祸福相生”
D.“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
二、材料解析题
11.(2019秋·吕梁文水县期末)春秋战国时期,错综复杂的阶级斗争在思想战线上,反映出群星灿烂的各种不同流派的学说,互相争辩的异常活跃局面。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纷争,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崩溃,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儒、法、道、墨、阴阳的学派针对治理国家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主张;各家学派之间进行激烈的争论,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1)根据材料一,指出“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和各学派争论的共同问题。
材料二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
“夫仁者,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孟子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孔子的核心主张。援引材料二中的一句原话说明要如何实现这一主张。
(3)材料二中孟子的这句话体现了什么思想?这种思想对我们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
材料三
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而严刑重
罚之可以治国也。
——《韩非子》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面对战乱和社会巨变,韩非提出了怎样的济世良方。
三、探究题
12.【感悟“诸子百家”】
背景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历史进入思想文化空前繁荣的时代,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的不同学派称为“诸子百家”。
步骤一
在历史留言板上,贴上下列四位人物,并写出他们代表的派别。
(1)①墨子:____________;②孟子:____________;③庄子:____________;④韩非:____________
步骤二
在历史活动课上,百家争鸣电视台要招聘四个栏目主持人。
(2)根据提供的栏目名称,你会给他们安排最适合的主持栏目吗?
A.《人与自然》
B.《法制在线》
C.《和平使者》
D.《关爱民生》
①墨子——__________;②孟子——__________;③庄子——__________;④韩非——__________。
步骤三
学习“诸子百家”思想后,围绕班级出现乱扔纸屑的现象,大家对解决问题的意见不一:
卫生委员:“一定要严厉惩罚,罚值日,实在不行,一次罚款5元。”
班长:“还是说服教育为主吧,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相信他们会改变的。”
生活委员:“随他们去吧,扔了几张纸而已,无所谓的事情,根本不用管。”
(3)上述材料中,三人的话分别蕴含了战国时期三家学派的观点,请你分别指出他们运用的是哪
一学派的学说,并指出他们各自的主张。
《第8课
百家争鸣》参考答案
知识梳理
1.楚;道家
2.顺应自然;相互转化;无为而治
3.鲁国;儒家;论语
4.仁;以德治国
5.有教无类;道德;文化知识
7.诸子百家
8.(1)墨子;(2)①仁政;非正义;②礼治;(3)顺应自然和民心;(4)法
9.思想文化
课后作业
1.a
2.b
3.a
4.c
5.d
6.d
7.c
8.C
9.D
10.D
11.(1)背景: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崩溃,井田制、分封制的瓦解,私学的兴起和诸侯争霸,新的社会
制度逐步确立。问题:如何治理国家。
(2)“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或夫仁者,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3)思想:持续发展思想(或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思想)。现实意义: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要遵循保护性、合理性、可持续性的开发利用原则,不能破坏和毁灭性地占有,只有这样社会经济才能发展,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4)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12.(1)①墨家;②儒家;③道家;④法家;
(2)①C;②D;③A;④B;
(3)卫生委员运用的是法家学说,主张法治;班长运用的是儒家学说,主张“德治”“仁政”;生活委员运用的是道家学说,主张“无为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