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五四制)八年级全一册化学3.1 原子的构成 课时1 原子的构成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鲁教版(五四制)八年级全一册化学3.1 原子的构成 课时1 原子的构成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1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0-10-04 15:26: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节 原子的构成
课时1 原子的结构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2.知道原子中各粒子间的关系,理解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3.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评价科学家在科学上的贡献。
【情感目标】
通过教学原子结构的发展史,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评价科学家在科学上的贡献,培养科学研究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原子的结构、原子中各粒子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原子中各粒子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情景创设 引入新课】
【新课导入】 一:(资料导入见光盘)
展示幻灯片:道尔顿、汤姆森的原子观点。
教师:在化学变化中原子是不可再分的。汤姆森发现了电子,电子是所有物质的原子中共有的粒子。既然原子中存在更小的粒子,那么原子就是可分的。
【新课导入】 二:(情景导入)
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为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是否说明原子是不能再分的实心球体。请学生阅读教材第50页的内容,分析汤姆森发现原子可分的科学故事,知道原子是可分的。
【新课导入】 三:(复习——温故知新导入)
知识回顾:(1)分子有哪些特征?
(2)什么是原子?原子和分子有什么根本区别?
(3)化学变化的实质是什么?
教师: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历史上,人们曾经一度认为原子是最微小的粒子了,这么小的原子还能不能再分呢?
【提出问题 进行探究】
探究点:原子的结构
1.阅读教材,说出在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中,α粒子的运动轨迹发生了哪些变化?试分析其原因。
(1)绝大部分α粒子直接通过——原子中可能存在很大的空间。
(2)小部分α粒子发生偏转——原子内部可能存在带电的粒子。
(3)极少数α粒子发生反弹——可能存在一个质量集中的“核”。
2.阅读教材完成下列问题。
(1)你能描述原子的结构吗?
答案:
(2)原子中,原子核的质量和体积如何?
答案: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原子核的体积与原子的体积相比很小。
(3)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答案: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核跟核外电子所带电量相等,但电性相反。
【例题】 如图为某原子结构模型的示意图,其中a、b、c是构成该原子的三种不同粒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决定该原子种类的粒子是b
B.原子中b与c的数目一定相同
C.原子中a与c的数目一定相同
D.原子的质量集中在a和c上
【教师总结】 (1)原子的种类是由原子的质子数决定的,即同类原子质子数一定相同,不同类原子质子数一定不同;(2)原子中,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3)不是所有的原子的原子核中都有中子,如氢原子没有中子。
设计
第一节 原子的构成
课时1 原子的结构
1.
2.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检测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
A.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与其核电荷数相等
B.原子核中的质子数与中子数一定相等
C.原子核一定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D.原子中不存在带电荷的粒子,因此原子不显电性
2.铈(Ce)是一种常见的稀土元素,已知铈原子的原子核内有58个质子和82个中子,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B )
A.24 B.58 C.82 D.140
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 )
A.原子核由质子、中子构成
B.花香四溢主要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
C.保持水化学性质的微粒是水分子
D.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4.下列关于分子和原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D )
A.分子和原子都可以构成物质
B.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又可以结合成新的分子
D.分子和原子之间都有间隔,分子之间间隔较大,原子之间间隔较小
5.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质子数为1的氢原子和一个质子数为8的氧原子构成的,则每个水分子中共含有 3 个原子核, 10 个质子;铁原子质子数为26,中子数比质子数多4,该原子中微粒总数为 82 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