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之形——计算机硬件系统》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在观察实物及动手实践的基础上对计算机硬件系统有直观的认识,了解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及其作用。
(2)能通过计算机硬件的参数了解计算机的性能。
(3)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件展示、师生交流、学生交流、人机交流等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认知能力、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协作学习能力和创新探究能力。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未知世界,积极主动学习的精神,加深爱国主义教育,立志为我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做出贡献。
二、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面对的是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小学就已经接触过计算机,并对计算机有了一定的认识,但绝大部分学生没有见过主机箱内的硬件。本节课从实物和课件入手,教师在计算机教室中实际地拆装计算机,让学生亲自观察主机箱内的硬件,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并提供网络化学习的路径,由学生总结出计算机硬件的主要组成。
学校条件许可还可以分成四个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拆装计算机,亲身体验,了解计算机的各组成部分。
在说明计算机的基本组成时,可以分两个方面来说。一个是从外观上看,计算机由主机、显示器、键盘和鼠标等组成;二是从逻辑组成来看,计算机是由输入设备、输出设备、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组成,在教学过程中要讲述清楚。
另外,通过小组自主探究、交流讨论的方法,了解主机箱内硬件的参数及其功能,以达到本课的学习目的。
本节课完全遵循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宗旨,让学生多操作、多实践,教师起启发、指导作用,从而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对计算机硬件实物的识别,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四、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实践法、探究法。
五、教学准备
1、多媒体网络教室
2、可供拆装的计算机
3、相关教学课件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情景设置,问题导入
教师活动:提到信息,大家一定不会陌生,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一词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我们周围,也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那么,到底什么是信息呢?你知道飞鸽传书的事吗?你了解烽火台的作用吗?
同学们,“计算机”这个词语对于我们来说已经不再陌生,它已经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来到了我们的身边。那么你们知道哪些有关计算机的名词呢?你们知道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是怎么诞生的吗?你是否真正了解这个学习生活中的好帮手吗?
学生活动:学生思维、观察、师生互动。
能够说出显示器、键盘、鼠标、音箱、打印机等
学生探究: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在美国诞生。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激趣,使学生整堂课都能保持积极的心态去探索新知。
概念图设计:
教学策略:自主探究法
教师活动:老师最近想买台电脑,大家愿意和我一起去吗?可是买一台电脑到底要买哪些东西呢?
展示一份电脑配置清单。
学生活动:思考
设计意图:设置悬疑,引发学生思考。
(二)任务驱动,探索新知
1.观察计算机(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
学生活动:仔细观察一下你身边的计算机都有哪些组成部分,根据硬件的功能,进行归类。
教师活动:根据外观结构组成,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一些常见的输入设备、输出设备。
运用“人”与“计算机”对比,分析计算机的工作流程。
注:计算机硬件从外观上看,计算机由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等部分组成。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设备说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知计算机中哪些设备协助我们完成了输入信息、输出信息。
概念图设计:
教学策略:自主探究法
2.探秘主机箱(中央处理器和存储器)
教师活动: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让我们亲手打开主机箱,亲眼看一看主机箱里面的秘密。
教师给每个小组发放一套拥有完整硬件的主机箱,并给学生布置任务:观察各硬件的外部特征,给每个硬件贴上对应的标签。观察各个硬件的位置、安装、连接。可以通过网络,搜索主机箱内各硬件的基本功能及指标参数。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交流,辨认实物,最终完成任务。
学生探究: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节课的内容很容易激发起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因为学生很少甚至从来没看见主机箱内部都有什么部件,所以对这些部件很感兴趣。另外他们经常通过报纸杂志等媒介接触到:CPU、内存等硬件术语,很想知道这是一些什么部件,所以在这里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动手实践能力,让他们通过实践自主学习这部分知识,突破重点和难点。在小组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之间的协同合作关系,避免纸上谈兵,亲身实战,实现概念和实物的完美对接。
概念图设计:
教学策略:替代式教学策略,发现法,讨论法,小组合作学习
(三)展示交流,巩固新知
学生活动: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上台展示学习成果,描述各个硬件的外部特征及其功能,交流判断和区分不同硬件的心得体会。能讲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注:计算机硬件系统按逻辑组成可以分成五大部分,分别是:输入设备、输出设备、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冯·诺依曼体系结构)
设计意图:通过生生交流、教师及时评价,巩固本堂课的知识。
(四)知识抢答,拓展延伸
1.抢答小游戏
请同学们抢答说出教师手中的硬件的名称
教师总结抢答小游戏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抢答,进行知识的拓展,以增强他们学习的动力,并培养学生互相交流、沟通的能力,学生通过互相评价,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2.装机计时赛
每个小组推荐一名同学参加装机计时赛
每个小组推荐一名同学验收装机成果
教师宣布今天的“攒机小行家”。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3. 归纳总结
教师活动:教师帮助学生进行整理归纳,强化本堂课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学生活动: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总结,进一步巩固和梳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掌握学习的方法。
(五)结束语
现在我们再回到课堂刚开始时的那个小悬念(学生看电脑配置清单),这一回你们是不是豁然开朗了呢?
“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用这句话形容计算机的发展速度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今天我就为同学们布置一个小任务:“我的电脑,我做主”,你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去电子市场看一看,也可以到网上去了解更多的硬件知识,根据自己的不同需要为自己开据一份电脑配置清单,模拟DIY一台计算机,并通过网络搜索计算机各配件的功能参数及其价值。下节课我们一起进行交流讨论,一同去感受装机的快乐!
八、完整的概念图设计
九、教学反思
1.认识计算机硬件的这节课是偏理论型课。在计算机网络教室里组织教学,教师提供实物,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展示和讨论,突破以往满堂灌的形式,利用和整合现有资源,达到理想的目标。使枯燥的知识易于理解、掌握而且直观,通过实物与教学课件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对计算机有了更为系统的认识。
2.在探索新知时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通过互相讨论,交流思想,获取最大的成功。
3.在展示交流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相互交流的能力。
4.扩展的内容及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要握好,否则课时相对会紧张而使教学内容不能按计划完成。
5.将学习时间还给学生,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优势。
十、教学点评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 1.教学流程设计上符合认知规律。采用先从学生身边已知的知识过渡到未知的知识,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 2.教学过程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教学设计合理,学生容易接受。
3.在探索新知时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从完成提出的某一任务着手,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完成任务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4.鼓励学生自己动手,使枯燥的知识易于理解、掌握而且直观,通过实物与教学课件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对计算机有了更为系统的认识。
5.能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受益匪浅。
6.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让教的过程变成导的过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被动式接受为主动式探求,最终达到学习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