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5 较大数的估计北京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5 较大数的估计北京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10-04 12:19: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较大数的估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对万以内数进行估计的过程。
  2.能用估计的数表达和交流信息,探索和理解估计的方法。
  3.培养学生初步的估计预测兴趣和能力,培养数感。
  教学重点:
  理解估计的含义,感受估计是实际生活的需要,掌握初步的估计方法。
  教学难点:
  探索估计方法,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课前准备:
  铅笔47枝、透明笔筒、白纸一张、课件。
  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激趣引入
  今天上课前,想和大家做个小小的猜数游戏,愿意吗?我这里有一筒铅笔,请你猜一猜,大概有多少枝?看谁猜得准。
  学生猜,老师把学生猜的数板书在黑板上。
  生1:32枝
  生2:60枝
  生3:40枝
  生4:55枝
  生5:47枝
  生6:51枝
  ……
  师:到底这里有多少枝呢?我们把它倒出来数一数,好吗?
  师:××同学猜得很准。像刚才我们猜数这个过程,在数学上叫做“估一估”,也叫做“估计”。
  板书课题:较大数的估计。
  【设计意图:从孩子们喜欢的游戏引入,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激起孩子们学习新知的欲望。】
  2.探究新知
  (1)探索估计方法,理解估计含义
  师:在生活中,为了方便,人们常把它(出示笔筒中的铅笔)看做一个整十数,这个47,离几十最近?
  生:50。
  师:对,但50是这些笔的准确数吗?
  生:不是。
  师:所以我们把它叫做大约50。
  板书:大约50。生齐读两遍。
  师:在生活中,许多情况下,对数的要求不一定很准确,就可以用到估计。
  师:如果有2筒这样的,大约有多少枝?
  生1:100枝。
  师:3筒呢?
  生2:150枝。
  师:4筒呢?
  生3:200枝。
  师:这一次为什么没有人说错,估得那么准确?
  生1:因为1筒大约50枝,4筒就是50 50 50 50=200(枝)。
  生2:因为1筒大约50枝,3筒就是3个50加起来,50 50 50=150(枝)。
  生3:2筒就是2个50加起来,就是100枝。
  师:太棒了!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我们要想估计4筒铅笔有几枝,需要先估计出几筒铅笔的枝数?
  生:1筒。
  师:1筒就是1份。(板书:1份。)我们先估计出1份有几枝,用它作为参考标准,再估计2筒、3筒有几枝笔,这样就容易多了,不会错了。这是一种非常好的估计方法,被同学们在学习中发现了,真了不起!
  【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的教学,让学生初步建立估计的思想方法。要先估出1份作为标准,然后再去推测其他较大的数,就比较容易了。】
  (2)学习例1
  师:下面,咱们再比较几种物品的多少。
  出示例1情景图
  师:这里有3堆水果,分别是什么?你要知道它们的数量,想用谁作标准?
  师:仔细观察,这3堆水果每堆大小是不是差不多?
  生:是。
  师:但个数是同样多吗?
  生:不是。
  师:你认为哪种水果的数量会多一些,哪种会少一些?为什么?
  生:因为橘子个头小,所以数量多;柚子个头大,所以要少一些。
  师:那到底有多少个呢?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1:橘子1000个,柚子400个。
  生2:在1000下面画“√”,在400下面画“○”。
  学生小声附和“对”。
  师:你们怎么知道?
  生3:因为橘子的个数比苹果多一些,苹果是900个,橘子就是1000个。柚子的个数比苹果少得多,就是400个。
  师:原来他是从小朋友提供给我们的信息中得到的。咱们就来分析分析图上小朋友提供的信息,共同验证一下这位同学的答案是否正确。
  师:(读出小朋友的话)橘子和谁比?橘子的个数比苹果多一些,其实就是橘子的个数比几多一些?
  生:比900多一些。
  师:这里的4个答案,哪个最合适?
  生:1000。
  师:对于××同学的回答,谁还有什么话要说吗?
  师:(读另一个小朋友的话)柚子和谁比?其实就是比几少得多?选哪个答案合适?
  【设计意图:由于二年级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差,通过老师进一步引导、点拨,可以使中等及中下等学生明白谁和谁比,明确估算方法,使优等学生思路更清晰。】
  师:为什么不在1000和400下面都用“√”或“○”表示,而在1000下面画“√”,在400下面画“○”?
  生1:因为题上说的是橘子大约多少个?画上“√”;柚子大约多少个?画上“○”。
  生2:如果都画“√”或“○”就分不清哪个数量表示橘子,哪个数量表示柚子了。
  生3:我们做题时要看清楚,不能画反了。
  师:同学们真是太聪明了,观察得那么仔细,完成得那么出色,为自己的成功鼓掌吧!
  【设计意图:①让学生在情景中感受,对较大数的估计是实际生活的需要。②通过教师具有启发性的提问,让学生逐步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充分为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相互的交流活动中不断提高和完善对自己的认识。】
  3.应用提高
  学习例3
  出示一张白纸
  师:这是什么?
  生:纸。
  师:1张纸有几面?
  生:2面。
  师:如果编页码时,这边为第1页,反过来为第几页?
  生:第2页。
  师:也就是说2页是1张纸,对吗?那么10页是几张纸?20页呢?40页呢?80页呢?100页呢?
  学生分别说出5张、10张、20张、40张、50张纸。
  师:那么120页有多少张纸?
  生:60张。
  师:140页有多少张纸?
  生:70张纸。
  师:那你知道咱们这本数学书大约有多少张纸吗?
  生1:我们看了页码,142页。
  师:如果看成整十数,大约是多少张纸?
  生2:大约70张。
  板书:70张。
  师:请同学们动手量一量,这本书大约有多厚?
  生3:1cm。
  板书:大约1cm。
  师:那么700张纸大约是几cm?
  生1:大约10cm。
  生2:因为10个70是700,10个1是10,所以700张纸大约10cm。
  生3:因为1本书是大约70张纸,10本书就是大约700张纸,1本书大约1cm厚,10本书就是大约10cm了。
  板书:700张大约10cm
  师:700张再加700张,你知道是多少张吗?
  生4:1400张。
  师:猜猜看,1400张纸大约有多厚?
  生5:20cm。
  师:为什么?
  生6:700加700是1400,700张是10cm,再加1个700,就是再加10cm,所以是20cm。
  生7:因为700加700等于1400,就是10再加10等于20(学生用手势表示)。
  生8:因为2个700合起来是1400,2个10合起来就是20。
  板书:1400张大约20cm
  【设计意图:①先让学生搞清楚张数和页数,2页是1张。在后面的推理过程中,不至于把70张和70页混淆。只有分清概念,才利于后续教学。②由于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还没有学习三位数的加减法,推理起来很困难,这里采用直觉思维,引导学生推理,既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又让学生经历了估算的推理过程,发展了学生的数感,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
  4.巩固练习
  轻松一刻。
  完成课堂活动1~3题。
  5.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评价一下自己这节课的表现。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反思中对所学知识再认识,凸显教学重点,通过评价自己和他人,体验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