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中考冲刺点拨与提升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

文档属性

名称 2011中考冲刺点拨与提升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9-21 23:05: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1中考冲刺点拨与提升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
备考导航
知识盘点
考点梳理
文言文阅读是中考必考内容之一,“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文言文的目标要求是: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考试内容与目标要求”部分中指出,对古诗文的阅读,要做到:背诵、默写课程标准推荐的古诗及古文中的重点段和名言警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意义;理解和翻译文言句子的大意;阅读浅易文言文,能理解基本内容。加之纵观历年来各地中考试卷,“文言文阅读”部分主要有以下考点:
1.通假字的本字、读音与意义;
2.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的理解、辨析;
3.关键文言实词的意义;
4.重点文句的翻译;
5.文言语句朗读节奏;
6.文意的整体把握;
7.行文思路、作者情感、作品艺术特色的揣摩与探究。
常考题型
以选择、判断、填空、解释、翻译、简答、表述题型为主流,另外有还两类常考题型:开放探究题和比较阅读题。
提分妙招
锁定命题
研究近几年来各地中考题可以明晰看到,文言文阅读在试题中特点鲜明,大部分为主观题型,专注于字词、句意、文意的考查。多以考查课内语段为主,有的则外加一篇课外文言短文,个别考区则完全考课外文言文,考点则全是课内文言文内容的迁移。
今年的中考命题中,文言文阅读的命题趋势会是稳定中又有新变化。稳定在于保持往年命题思路,仍然以检测课内文言语段为主,题型仍是客观题和主观题并用,考点从字词翻译到内容理解到评价鉴赏,题目叙述简洁,富有启发性,成梯度排列,题量一般4—5道,分数一般会设定在14—18区间。
试题新的变化也将明显。课外文言文材料分析考查会呈上升趋势,一些文质兼美、富有教育意义和现实意义,在内容上与课内材料关联,写法上相近的语外文段将会更受命题者青睐。一则课内语段、一则课外语段的比较阅读命题方式,会继续流行。就设题来预测,题目的探究性、开放性会更高,一些题目会向课外延伸。灵活考查能力的创新型题目,有可能有更亮丽的展示。
复习策略
文言文是一项基础性知识,同时又颇具能力性。文言文阅读则是整合基础与能力的综合性思维活动,因此,复习中,既要重视基础,把握基础知识,又要加强能力训练,在训练中增加技能,提高水平。
1.重视基础的复习。
(1)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就是加强对文言文基础知识的复习与把握,重点复习以下内容:作者作品;有关文化知识;生字读音;通假字读音、所通字及意义;重点实词意义;重点虚词意义;重点文言语句翻译;常见文言句式等。对这些知识,要分门别类予以整理,并辅以例句阐释,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背诵,做到理解清楚,记忆牢固。
(2)重视基本课文的复习。就是对课本上学过的文言篇章的复习。对要求背诵的甚至课本没有要求背诵,但自己喜欢的文言篇章,要积极读背,背熟、背准、背牢,增加语感,以对文言知识形成迁移默化的理解。
2.注重能力的培养。在复习基础知识的同时,或拥有了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之后,必须加强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养成。阅读能力测试点主要包括: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归纳主旨,划分层次,概括段意,理清思路,体会重点词语、语句含义及作用,评价人物思想感情,把握作者观点,体会表达技巧,鉴赏艺术特色,探究理解等,在复习中,必须有意识加强这方面的练习,不求一次全对,但求不断总结,在反复比对、总结中,增加知识,消除不足,形成能力。
3.增加相应背景知识。祖国文化博大精深,要对作品有深入的理解,必须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只有知识丰富了,才能理解快捷,认识深刻,才能在中考中思路开阔,头脑灵活,做出的答案才能准确、深刻,彰显才华。增加背景知识,要靠不断地阅读来实现,要广泛阅读文言文篇章,阅读文学作品,阅读天文地理,阅读历史哲学,阅读各类各样的书刊,并且于阅读中深入思考,善于积累,从而汲取营养,丰富知识宝库,促进能力形成。
4.适当加强对课外文言文的阅读练习。随着文言知识的不断积累和考生思维品质的提高,课外文言文阅读测试将逐渐更多地进入考题,使用课外文言材料,或许会成为今后文言文阅读测试的一种命题新趋势。因此,要适当加强对课外文言文的阅读与练习,在不断地拓宽中,增加知识,并加强复习的针对性和全面性。当然,对课外文言文的复习不宜过深,要选用那些浅易、富有趣味性的文言短文来练习,寓言、人物故事、哲理随笔等,都是可选用的练习材料。
常用文言虚词集释:
1.之
(1)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如: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2)助词
①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
②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③音节助词。无义,一般不翻译。如: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④结构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如:何陋之有(《陋室铭》)
2.其
(1)代词,表示第三人称,译为“他”“他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也可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3)副词,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与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如: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不译)
3.者
(1)结构助词,译为“……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如: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
(2)语气助词,用在作主语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涉世家》)
4.而
连词,常表示以下关系:
(1)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2)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3)转折关系,译为“但是”“可是”“却”。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
(4)递进关系,译为“而且”“并且”或不译。如: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5)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如: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5.以
(1)介词
①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②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如: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2)连词
①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如: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②表示结果,可译为“以至”“因而”。如: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3)动词,可译为“认为”。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
6.于
作介词用:
(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为“在”“从”。如: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为“向”“对”“同”等。如: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
(3)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可译为“被”。如:“受制于人”的“于”。
(4)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如:霜叶红于二月花(《山行》)
7.为
(1)动词
①表判断,可译为“是”。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②表动作,可译为“成为,变成”“做”“作为,当作”“以为,认为”等。如: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
(2)介词(“为”除了表示被动读阳平声外,其余都读去声)
①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如: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②表示被动,译为“被”。如: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活板》)
③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如: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公输》)
④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如: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⑤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如: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8.焉
(1)疑问代词,相当于“怎么”“哪里”。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熟语)
(2)语气助词。如: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3)代词,相当于“之”。如:忽啼求之。父异焉(《伤仲永》)
(4)兼词,相当于“于何”“在哪里”。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5)兼词,相当于“于此”“在这里”“在那里”。如: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中考词类活用考点主要例字表:
方法淘宝
增删留换法。文言语句翻译是一个重要的语文考点,增删留换法是文言文翻译常用的方法。其要义为:增,对省略部分增补出来;删,对表语气、表停顿等无实在意义的文言虚词删去不译;留,对人名、时间、专用名词等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保留不译;换,把与现代汉语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句换用成与现代汉语意义、用法相同的词句。
典例精解
【典例一】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
(一)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耀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岳阳楼记》)
(二)初,范文正岱贬饶州①,朝廷方治朋党②,士大夫莫敢往别,王待制质③独扶病饯于国门。大臣责之日:“君,长者,何自陷朋党?”王曰:“范公天下贤者,顾质何敢望之。若得为范公党人,公之赐质厚矣!”闻者为之缩颈④。
(选自《渑水燕谈录》)
[注释]①范文正公贬饶州:范仲淹谥号文正,因上书主张革新与宰相发生冲突。遭诬告,贬官饶州。②朋党:同类的人为私利而结成的小集团。③王待制质:即王质,待制是官名。为人谨厚博学,正直敢言。④缩颈:缩头,表示吃惊害怕。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去国怀乡
②至若春和景明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
3.(一)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4.王公说“范公天下贤者”,从文段(一)来看范公之“贤”表现在哪些方面?在文段(二)中,范公之“贤”又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2010年河南中考试题)
【解密】第 1 题①中,“去”是一个古今异义词,对其解释不能和现代汉语意思相混;②辨析古今异义,需要解释其本义,与现代汉语意思已不同。
第2 题第①小题,“居庙堂之高”用意译法,译成“在朝廷上做官”;“处江湖之远”可以直译也可以意译。“忧”:为……担忧,替……忧虑;第②小题,“吾谁与归”为宾语前置句,调整成现代汉语语序应为:“吾与谁归”。依照现代汉语语序来翻译。“微”是“没有”的意思。
第3题,景物描写指《岳阳楼记》选文中第一段、第二段阴雨晦暗和晴朗明丽景物描写。作用既指对表达感情所起的作用,也指结构上引出下文的强烈抒情、议论,揭示中心的作用。
第4题答案着重在选文(一)的第三段中。作者所表达的进则“忧其民”、退则“忧其君”的忧国忧民之心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正表现了范公之“贤”。文段(二)是叙述文段,对范公之贤是用侧面描写的方法表现出来的。
文段(二)译文:当初,范文正公(范仲淹)被贬到饶州,朝廷正纠治朋党,士大夫都不敢前去告别,只有王质(侍制是官职名)抱病在国门为他饯别,大臣们责怪他说:“你,是长者,为什么要把自己搅进朋党里面去?”王质说:“范先生是天下的贤人,我哪敢和他比。如果让我做了范先生的朋党,那我感到太荣幸了。”听到的人都惭愧得缩脖子。
【答案】1.①离开 ②日光,阳光
2.①在朝廷上做官,就为平民百姓忧虑;在僻远的江湖间,就替君主担忧。 ② (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同道呢!
3.一阴一晴的自然风物,触发了迁客骚人的悲喜情感,引出下文对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这种更高境界的议论。(意思对即可。)
4.“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忧国忧民之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 范公之贤是通过王质的行动和语言从侧面表现出来的。
文段(二)译文:当初,范文正公(范仲淹)被贬到饶州,朝廷正纠治朋党,士大夫都不敢前去告别,只有王质(侍制是官职名)抱病在国门为他饯别,大臣们责怪他说:“你,是长者,为什么要把自己搅进朋党里面去?”王质说:“范先生是天下的贤人,我哪敢和他比。如果让我做了范先生的朋党,那我感到太荣幸了。”听到的人都惭愧得缩脖子。
【典例二】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各题。
马 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句子。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译文:
2.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
答:
3.文章第二段流露出作者对“千里马”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2007年广东中考试题)
【解密】三个题目测试点分别为语句翻译、内容理解和作者思想感情把握,题目虽不多,但是主要内容已经涵盖在测试之内。第1题,要注意对“以”、“策”、“材”的翻译要正确和突出,宜以直译为主,适当意译。第2题,通过对原文反复通读,找出关键性语句阐发理解,要以课文的观点或句子做为例证。“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对这个问题最好的证明和回答。第3题是对作者感情的把握,作者的感情渗透在全文的议论中,应整体感知和具体分析相结合,最后一段议论是作者感情的强烈流露,为千里马鸣不平的情感鲜明贯注其间。
【答案】1.驾驭(鞭打)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或者: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2.伯乐更重要。因为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或者:因为没有伯乐,千里马也就被埋没了。)
3.为“千里马”的被埋没鸣不平。(或:为“千里马”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而感到同情和惋惜。)
【典例三】
阅读文言短文,然后完成问题。
范仲淹读书
范文正公读书南都学舍,煮粟二升,做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齑数十茎啖之。留守有子居学,归告其父,以公厨室馈①,公置之,既而悉已败矣。
留守子曰:“大人闻公清苦,遗以食物,而不下筯②,得非以相浼为罪乎③?”公谢曰:“非不感厚意,盖食粥安之已久,今遽享盛馔,后日岂能啖此粥也!”
(选自郑瑄《昨非庵日纂》)
[注释]①以公厨室馈:让官府厨房做好饭菜送给范仲淹。②筯:筷子。③得非以相浼为罪乎:难道认为我们送你好饭菜是错误的吗?
1.文中“归告其父”中“归”的意思是: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所记叙的范仲淹读书时的轶事。
3.本文表现了范仲淹哪些优秀品质?
(2009年吉林中考试题)
【解密】第1题根据语境可推断出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第2题可根据文意,细分成读书时“甘于食粥”和“拒绝享盛馔”两件事,使回答具体。不能只作笼统概括。第3题,从不同角度予以挖掘,使答案要点全面。从生活上看:不贪图享乐,甘于吃苦;从意志上看:努力磨炼自己;从学习上看:条件艰苦,但勤奋学习。
译文:范仲淹在南都学舍读书时,煮粟米二升,作成浓粥一器,经过一宿就凝结了;用刀画为四块,早晚取二块,切断数十茎葱蒜来吃它当饭。南都留守有个儿子也在学,回去告诉他父亲,以公家厨房里的美好食物送给范仲淹,范放在那里不理会,后来那些食物全都坏掉了。
留守的儿子说:“我父亲听说您清苦,送来一些食物,可是您都不下筷子,难道认为我们送你好饭菜是错误的吗?”范抱歉说:“我不是不感谢你父亲的厚意,而是食粥习惯很久了,现在一下子突然享受这么丰盛的佳肴,以后还哪能吃这种冷粥呢!”
【答案】1.返回或回家
2.范仲淹读书时甘于食粥的清苦生活,拒绝留守赠送的好饭菜。
3.围绕甘于吃苦,不贪图享乐,努力磨炼自己的意志等”回答即可。
围猎中考
真题演练
1.(2010,浙江宁波中考)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②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2)下面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此城危急存亡之秋也 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
B.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C.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
D.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 虽杀臣,不能绝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4)子墨子在与楚王的最后交锋中,为什么要提及“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的情况?
2.(2010,重庆中考)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加点的字。
①可爱者甚蕃 蕃
②濯清涟而不妖 濯
③不蔓不枝 枝
④陶后鲜有闻 鲜
(2)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君子”应是怎样的人?(用自己的话回答)
(4)你喜欢什么花?请谈谈你喜欢这种花的原因或它寄托了你怎样的思想感情。(可只谈原因或只谈思想感情)
3.(2010,广东省中考)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1)~(3)题。
三 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郦道元堪称写水的高手,他用“□□□□,□□□□”描写水势盛大,又用“□□□□,□□□□”描写江水清澈,语言凝练而意蕴丰富。(用原文的语句填空)
(3)文末描写“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突现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4.(2010,江苏中考)阅读《愚公移山》中的两段文字,完成(1)—(5)题。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
毕力平险
录毕,走送之(《送东阳马生序》)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争高直指(《与朱元思书》)
杂然相许
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何苦而不平
必先苦其心志(《生于忱患,死于安乐》)
(2)下面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是哪一项?
A.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B.将军身被坚执锐 (《陈涉世家》)
C.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岳阳楼记》)
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捕蛇者说》)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4)本文语言简洁,但又不失生动,请以“始龀,跳往助之”为例作简要分析。
(5)文中画线的句子是愚公之妻与智叟对愚公移山提出的看法,请加以比较,说说有什么不同之处。
5.(2010,上海中考)阅读下文,完成第(1)—(3)题。
记承天寺夜游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③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本文作者是 (朝代)的 (人名)。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句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和起因。
B.第②句写出了作者与张怀民的情趣相投。
C.第③句描写了承天寺庭院清幽空明之顾亭林居家恒服布衣,俯身者无寸缕之丝景。
D.第④句流露出作者遭贬后复杂的内心感受。
6. (2010,湖北襄樊中考)阅读文言文《桃花源记》,完成(1)—(5)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大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阡陌交通( ) ②欣然规往( )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芳草鲜美 陶后鲜有闻
B.悉如外人 悉以咨之
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
D.设酒杀鸡作食 食之不能尽其材
(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请用简洁的文字补充下面对“渔人”行踪的概括:
发现桃花源→ →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 。
(4)“桃花源”是作者追求的社会理想,请谈谈你对作者这一社会理想的积极意义的认识。
7. (2010,黑龙江哈尔滨中考)阅读《桃花源记》,回答(1)—(4)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阡陌: ②向:
(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填序号)
① 其中往来种作 ② 见渔人,乃大惊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③ 既出,得其船 ④ 设酒杀鸡作食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3)把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初极狭,才通人。
②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4)南阳刘子骥“闻之,欣然规往”说明了什么?
8. (2010,北京中考)阅读《陈涉世家》(节选),完成第(1)~(3)题。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①。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②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③”陈胜、吴广喜,念贵,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④“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注]①有教材为“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②有教材此处为逗号。③有教材此处为叹号。④有教材此处有冒号。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今亡亦死 亡:
②宜多应者 应: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①上使外将兵 翻译:
②置人所罾鱼腹中 翻译:
(3)阅读选文,写出引发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用原文回答)
9.(2010,吉林省中考)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论语(节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
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曰:“默而识①之,学而不厌②,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③,敏以求之者。”(《述而》)
子曰:“学如不及④,犹恐失之。”(《泰伯》)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⑤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子罕》)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⑥,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子张》)
[注释]①识(zhì):记住。②厌:满足。③好古:爱好古代文化。④及:赶上,追上。⑤鄙夫:鄙陋浅薄的人。⑥亡:指不知道的东西。
(1)《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     家经典著作之一。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读音和意义都不同的一组是      。
①学而时习之/学如不及 ②吾日三省吾身/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③诲女知之乎/诲人不倦 ④是知也/日知其所亡
(3)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吾日三省吾身”的具体内容。
(4)请写出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理解。
(5)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原因。
(6)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我们为人处世有什么启示?
(7)选文后五则内容都与学习有关,请你选择感悟最深的一则,写出在学习方面所获得的启示。
10.(2010,江苏南京中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顾恺之,字长康,晋陵无锡人也,博学有才气。人问以会稽山川之状,恺之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若云兴霞蔚。”恺之每食甘蔗,恒自梢至根。人或怪之,云:“渐入佳境。”
尤善丹青①,图写特妙,谢安深重之,以为有苍生以来未之有也。每图起人形,妙绝于时。尝图裴楷象,颊上加三毛,观者觉神明殊胜。
尤信小术②,以为求之必得。人尝以一柳叶绐③之,曰:“此蝉所翳叶也,取以自蔽,人不见己。”恺之喜,引叶自蔽,信其不见己也,甚以珍之。
故俗传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
[注]①丹青:指绘画。②小术:小技巧,小法术。③绐:欺骗。
(选自《晋书·文苑》,有删改)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若云兴霞蔚 ②恒自梢至根
③尤善丹青 ④故俗传恺之有三绝
(2)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山川之状”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B.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C.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D.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每图起人形,妙绝于时。
②以为求之必得。
(3)根据文章内容,用文中词语填空。
谢安对顾恺之非常器重,是因为顾恺之的 ”;顾恺之竟然相信一片柳叶能遮蔽自己,并非常珍视它,足以显示他的“ ”。
11. (2010,浙江宁波中考)
疑人窃履
昔楚人有宿于其友之家者,其仆窃友人之履以归,楚人不知也。适使其仆市履于肆,仆私其直而以窃履进,楚人不知也。他日,友人来过,·见其履在楚人之足,大骇曰:“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遂与之绝。逾年而事暴,友人踵①楚人之门,而悔谢曰:“吾不能知子,而缪②以疑子,吾之罪也。请为以如初。” 21世纪教育网
(选自《历代寓言大观》,作者王守仁)
[注释]①踵:到,走到。②缪:“谬”,错误,荒谬。
(1)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提供的主要义项,为下面句中加点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①友人来过( )
A.走过,经过 B.胜过,超越
C.错误,过失 D.访,探望
②逾年而事暴( )
A.暴露,显露 B.凶恶残酷的
C.突然 D.欺凌,损害
(3)下面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逐与之绝。
A.甚意,汝之不惠 B.乃入见
C.微斯人,吾谁与归? D.行者休于树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
(5)联系全文,你认为友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并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加以评价。
12. (2010,天津中考)阅读文言文,回答(1)~(3)题。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①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②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③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④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⑤,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选自《列子·汤问》)
[注释]①志:志趣、心意。②峨峨:高耸的样子。③洋洋:宽广的样子。④卒:通“猝”,突然。⑤操:琴曲。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伯牙善鼓琴 善:
②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善:
(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3)“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
13. (2010,广东深圳中考)阅读下面甲、乙两篇选文,完成(1)—(2)题。
(甲)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乙)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中?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袍蔽衣处其间,略无慕艳盖。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②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2)甲文“故时有物外之趣”中的“趣”和乙文“以中有足乐者”中的“乐”分别具体指什么?结合选文,就如何在生活中获得乐趣谈谈你得到的启示(回答两点即可)。
14.(2010,江苏盐城中考)比较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1)—(5)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馀,不鼓不成列。”
(选自《子鱼论战》)
[注释]宋公:宋襄公。泓:泓水,河名。成列:指摆好阵势。既:尽,全部。司马:官名,这里指子鱼。陈:通“阵”,指摆好阵势。门官:国君的卫士。重(chónɡ):重复,再次。二毛:头发斑白的人。亡国之馀:亡国者的后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神弗福也 福: ②公伤股,门官歼焉 股:
(2)请用“/”给下面两个句子标出朗读停顿。(每句只划一处)
①下 视 其 辙 ②宋 公 及 楚 人 战 于 弘
(3)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彼众和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4)理解文段内容,然后用原句回答。
①[甲]文曹刿“请见”的原因是 ,他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

②[乙]文子鱼认为发动进攻的有利时机是 。
(5)从选段文字看,长勺之战和泓水之战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结局?
15. (2010,辽宁朝阳中考)阅读[甲][乙]两篇选文,回答(1)—(4)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 有人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②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③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④而马价十倍。 (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比:副词,接连地。 ②还:通“环”,环绕。 ③朝:早晨。 ④一旦:一天。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才美不外见。 见:
②执策而临之。 临:
③愿子还而视之。 子:
④去而顾之。 顾:
(2)翻译选文中划“ ”的句子。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②比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3)[甲]文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当今社会,商家请名人作广告已成时尚。请结合甲、乙二文相关内容,简要谈谈“名人效应”的利或弊。
[真题演练]答案
1.(1)①“圉”通“御”,抵挡;②入侵。(2)B (3)我知道你用来抵御我的方法,我不说。 (4)明白告诉公输盘与楚王,宋国已做好充分准备,使公输盘与楚王不敢轻举妄动,迫使楚王打消攻宋的念头。
2.(1)①多② 洗涤 ③长枝节 ④很少 (2)①我则惟独喜爱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 ②(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3)具有不慕富贵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品德的人。(或君子的美好形象: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正直不苟,豁达大度,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4)示例l;兰花,兰花无论后于何处都是默默无闻的绽放,默默散发出幽香,具有纯朴高雅,不张扬、不媚俗的品质。示例2:梅花,“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能凌霜傲雪,展示了逆境中奋进、战胜困难的精神。示例3:桂花,桂花不仅香气浓郁,而且可以作为香料,入药、人茶,有很强的实用价值,自然让人联想到无私的奉献。(由桂冠、月中的桂树想到桂花的高贵亦可)
3.(1)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2)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3)一是突现了三峡秋季凄清肃杀的环境特点;二是突现三峡山高、峡长、岭连的地形特点。
4.(1)C (2)D (3)于是率领挑担子的三个儿孙,敲凿石头,挖掘泥土,用箕畚运到渤海的边上。
(4)寥寥六字,把一个邻家小孩积极参与挖山的动作、神情写活了。作者不直接写孩子小,而是用“始龀”这一典型特征来表现他的幼小,孩子天真、可爱的样子跃然纸上。“跳往助之”中只一个“跳”字,就把孩子兴奋得跳来跳去的那种稚气生动地描摹了出来。这样就大大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
(5)不同一:出发点不同。其妻是在“杂然相许”的前提下“献疑”,一个“献”字表明她对愚公的关心;智叟不是提出疑问,“笑而止之”是对愚公的否定,“甚矣,汝之不惠”更加强了否定的意思。不同二:语气不同。两人虽然都用了反问的句式,但其妻的语气是委婉的,智叟的语气是刻薄的。如“以君之力”与“以残年余力”相比,前者是委婉的提醒,后者则带有不敬之意;“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与“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相比,前者是一种担心,后者则是一种嘲讽。
5.(1)北宋 苏轼 (2)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起到院子里漫步。 (3)B
6. (1)①交错相通 ②计划 (2)B
(3)(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用说了。或: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何世”“乃”“无论”必须译正确)
(4)进入桃花源 复寻(迷失)桃花源
(5)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寄托了作者对和平的向往,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客观上反映的是人民的意愿。或:作者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只要答出要点“对和平的向往”“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即可)
7. (1)①阡陌:田间小路 ②向:从前的、旧的 (2)④ (3)①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 ②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 (4)说明桃花源神奇美好,令其向往。
8. (1)①逃亡(逃走) ②响应 (2)①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 ②放在别人所捕(获)的鱼的肚子里。 (3)失期,法皆斩。(或: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9.(1)儒 (2)④ (3)围绕“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了呢?”回答即可。
(4)围绕“只读书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疑惑)。”回答即可。
(5)围绕“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回答即可。
(6)围绕“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能施加在别人身上”或“推己及人,以仁爱之心待人”回答即可。
(7)围绕“默默地记住知识,勤奋学习而不满足;爱好古代文化,勤勉求学;勤奋好学;谦虚诚恳;温故而知新,日积月累”等回答即可。
后五则选文的大意: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知识,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不知疲倦,除此之外,我还做了些什么呢?”
孔子说:“我不是天生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文化,勤勉求学获得知识的人。”
孔子说:“学习起来就好像总怕赶不上似的,还怕丢掉了应该学习的东西。”
孔子说:“我是无所不知的吗?不是的!如果一个鄙陋浅薄的人诚恳地向我请教,我就从他所提出的问题的各方面反问到底而详尽地告诉我。”
子夏说:“每天都能学到自己不会的知识,每月都不忘掉自己学会的东西,这就可以说是好学了啊。”
10.(1)①好像 ②常常 ③擅长 ④流传、传说(,意对即可) (2)A (3)①(顾恺之)每每画起人像,在当时都是极好的。②(顾恺之)认为追求它一定会得到。(意对即可) (4)画绝 痴绝
11. (1)①D;②A (2)B (3)我本来(就)怀疑你,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4)友人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往往也会有误解别人的事情发生,但我们如果能在了解事情的真相后勇于承认并改正错误,这也是难能可贵的。
12. (1)①擅长 ②好 (2)你听琴时所想到的,就像我弹琴时所想到的。(意思对即可) (3)“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或“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真正的“知音”是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意相通的人。(意思对即可)
13. (1)①(我)抬头看它们(或蚊子),脖子因此(变得)僵硬了。 ②(我)背着箱子,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巨谷中。
(2)第1问示例:“趣”:①把叫声如雷的蚊子看作在空中飞舞的群鹤(或: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②把冲烟飞鸣的蚊子看作青云白鹤的景象(或: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乐”指读书(或“从师求学”)。
第2问示例:①学会观察,在生活中发现乐趣。②保持一颗好奇心,善于从平淡的生活中寻找乐趣。③展开联想、想象,让平凡的事物变得神奇、有趣。④通过读书,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⑤能以乐观的心态对待艰苦的生活。
14.(1)①赐福,保佑。②大腿。 (2)①下/视其辙 ②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3)①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弄清楚,也一定会根据实情来处理。 ②敌人多我方人少,乘他们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请下令出击。
(4)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及其未既济
(5)长勺之战鲁庄公取信于民且善于听取曹刿的建议,战争中善于抓住战机,因此取胜;泓水之战宋公不能听取子鱼的意见,固执己见,不能抓住战机,因此失败。
15. (1)①见,通“现”,表现。 ②临,面对。 ③子,你。 ④顾,回头看。
(2) ①不能用正确的方法使用它,不能按千里马的标准喂养它。(直译、意译均可。)②连续三天在集市上卖马,没有一个识马的。
(3)多出人才,人尽其才。(意思接近即可)
(4)联系“伯乐”“马”,“名人效应”的利或弊(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考前劲练
1.【冲刺题】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耀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淫雨霏霏,连月不开 开:
②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去:
(2)将下列各句用现代汉语准确表述。(4分)
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赏析下面两个句子。
①浮光耀金,静影沉璧。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
(4)下面一则材料所体现的孟子的民本观点,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观有怎样的相同和不同?
[材料]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
(5)拓展链接
水调歌头
[宋]林正大
欲状巴陵胜,千古岳之阳。洞庭在目,远衔山色俯长江。浩浩汤汤无涯际,爽气北通巫峡,南去极潇湘。迁人与骚客,览物兴尤长。
锦鳞游,汀兰郁,水鸥翔。波澜万顷,碧色上下一天光。皓月浮金万里,把酒登临对景,喜极自洋洋。忧乐有谁知?宠辱两皆忘。
①联系本词内容,解释下列各句中“胜”的含义。
1)欲状巴陵胜
2)高处不胜寒
3)予观夫巴陵胜状
4)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②从体裁上来看,《岳阳楼记》一文是 ,而这首《水调歌头》则是 。
③《岳阳楼记》中与本词中的“迁人与骚客,览物兴尤长”这句相对应的一句是:
④请比较“锦鳞游,汀兰郁,水鸥翔”和“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在表达方式上的不同。
2.【预测题】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请用“/”为下句做适当的朗读停顿。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①蹴尔而与之 蹴:
②万钟于我何加焉 钟:
③贤者能勿丧耳 丧:
④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为宫室之美
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故不为苟得也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非独贤者有是心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呼尔而与之
(4)将下面一个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5)从全文看,本文先后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来论证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这一观点?你如何理解孟子所说的“义”?
3.【模拟题】阅读《论语》八则,回答问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学而》)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学而时习之 ②有朋自远方来
③思而不学则殆 ④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写出两个即可)。
(3)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从汉朝初年到“五四运动”以前,一直是蒙童教育的必读书,这部伟大的儒学经典蕴含着深奥的道理。请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句,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谈一谈你的体会。
                                    
                                    
4.【预测题】阅读《爱莲说》,完成文后问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用“/”标出下面一句的朗读节奏。
晋 陶 渊 明 独 爱 菊
(2)《爱莲说》一文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旨在托物言志。文中牡丹、莲花各比喻生活中的什么人?你怎样看待拜金主义者信奉“有钱能使鬼推磨”的“牡丹之爱”?
牡丹比喻:
莲花比喻:
看法:
(3)“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从字面的角度而言,是说爱牡丹的多而爱莲者少,作者的言外之意是 ,这句话讽刺的社会世态是 。
(4)下列诗句中咏菊的有 ,咏莲的有 ,咏牡丹的有 。
A.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B.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C.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D.惟有绿荷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E.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5.【冲刺题】阅读《三峡》,完成各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不见曦月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其间千二百里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B.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朝而往,暮而归
C.属引凄异           属予作文以记之
D.哀转久绝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4)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寥寥几笔,便能将景物的神韵表现出来,如只用“□□□□,□□□□”8个字,便写出了春冬之时的江水澄澈,景色明媚。
(5)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条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
理由1:
原句:
理由2:
原句:
6.【模拟题】阅读下文,完成第(1)—(4)题。
兽有猱①,小而善缘,利爪。虎首痒,辄使猱爬搔之不休。成穴,虎殊快②,不觉也。猱徐取其脑啖之,而汰其余③以奉虎,曰:“余偶有所获腥,不敢私,以献左右。”虎曰:“忠哉猱也,爱我而忘其口腹。”啖已,又弗觉也。
久而虎脑空,痛发。迹猱,猱则已走避高木,虎跳踉④大吼乃死。
明·刘元卿《贤弈编·譬喻录》
[注]①猱:古书上说的一种猴。②殊快:很舒服。③汰其余:要扔掉的余渣。汰,扔掉。余,剩下的。 ④跳踉:腾跃跳动。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①辄使猱爬搔之不休 ②猱则已走避高木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
余偶有所获腥,不敢私,以献左右。
(3)表现虎深受蒙蔽、认敌为友的典型句子是 。(用原文语句回答)
(4)“虎跳踉大吼乃死”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
7.【名题】阅读下列语段,完成问题。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袆 、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吏、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1)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②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2)诸葛亮在安排内政和军事时,推荐郭攸之、向宠等人的理由分别是什么?(用原文章句回答)
(3)画线句“此悉贞良死节之臣”中的“贞良死节”的意思是什么?举出一个中华民族历史上可谓贞良死节之臣的例子。(举课本以外的例子)
(4)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了怎样的用人建议?诸葛亮的用人建议在当时和现在有什么重要意义?
8.【热题】文言文阅读。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水尤清冽 ②俶尔远逝
③悄怆幽邃 ④隶而从者
(2)在本文第三段中描写的溪身和岸势各有什么特点?(请用自己语言概括回答)
(3)文章前边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忧一乐是否矛盾?为什么?
(4)柳宗元贬官永州十年,这一转折却造就了他的文学辉煌成就,也为柳州增光添彩。由此你感悟到了什么?
9.【冲刺题】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文一]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鱼我所欲也》)
[文二]
公孙仪①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②受鱼,必有下人③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韩非子 外储说右下》)
[注释]①公孙仪:春秋时鲁穆公的相。②即:假如。③下人:迁就他人。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蹴尔而与之 蹴:
②公孙仪相鲁而嗜鱼 嗜: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3)根据语段内容填空。
[文一]中“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代 ;[文二]中“ ”一句表达了公孙仪的观点。
10.【冲刺题】阅读下面课外文言短文,完成问题。
晏子谏景公①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阶。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 ”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②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选自刘向《晏子春秋》)
[注]①晏子:名婴,齐国宰相。景公:齐国国君。②闻命:齐景公自谦的话。意为听您的话;受到教诲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晏子入见,立有间
②公被狐白之裘
(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3)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中景公或晏子的性格特征。
11.【名题】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完成(1)—(6)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欣然起行 ②念无与为乐者
③遂至承天寺 ④如积水空明
(2)概括写出本文“记”的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3)翻译语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文章集中写景的句子是哪一句?内容可用那四个字简括之?
(5)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
(6)文中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实际不是这样,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对这句话如何理解
12.【预测题】比较阅读苏轼三篇短文,完成(1)—(5)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①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②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磓③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④,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⑤中流,掬弄珠璧。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⑥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注释』①幼子过:苏轼的第三子苏过。②殆:大概,恐怕。③磓:通“缒”,用绳子拴住物放下去。④倒行:顺来路往回去。⑤汰:水波。⑥余甘:橄榄的别称。
(苏轼《游白水书付过》)
[丙]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①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林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②,退则死法,当恁么③时也不妨熟歇④。
『注释』①纵:放;纵步:放开脚步。②死敌:即“死于敌手”,中间省略介词“于”;后句的“死法”用法同,即“死于法”。 ③恁么:如此,这样。④熟歇:好好地休息一番。
(苏轼《记游松风亭》)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折处辄为潭
③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 ④思欲就林止息
(2)翻译下列语句。
①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②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③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
(3)[甲]文“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一句中,“入户”二字生动传神,下列语句与此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雪溅雷怒,可喜可畏。 B.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C.击汰中流,掬弄珠璧。 D.进则死敌,退则死法,
(4)[甲][乙][丙]三文语言练达,层次分明。都是以什么为顺序来记游的?[乙]文主要记游了哪几件事?用简要语言概括出来。
顺序:
事件:
(5)苏轼这三篇文章分别写于被贬黄州、惠州期间,尽管所处时期不同、年龄不同、地点不同,但所展露的胸怀却是不变的。这贯穿一致的胸怀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能做到这样?用[丙]文中的一句话来作答,并略作阐释。
①胸怀:
②原因:
③阐释:
13.【热题】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4)题。
与朱元思书
吴 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各组中加点的词语。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天下独绝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猿则百叫无绝
负势竞上 急湍甚箭
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不求甚解
(2)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语句。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3)文中从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的对偶句是 。
(4)作者在欣赏了奇山秀水后发出了感慨,这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14.【热题】阅读后完成各题
①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②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⑴吾欲之南海,何如 ”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③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④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⑵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1)古今异义是古文中一种常见现象。下面各句中加点字古今意义有什么不同?分别写出来。
①蜀之鄙有二僧 古义: 今义:
②贫者语于富者曰 古义: 今义:
③子何恃而往 古义: 今义:
④欲买舟而下 古义: 今义:
(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注意体现语气词所表达的语气。
①吾欲之南海,何如?
②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3)下面两个“学”字有什么不同?试作一简要比较。
①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②学之,则难者亦易矣。
(4)富者两次说“子何恃而往”,前后语气有什么不同?
(5)本文借蜀鄙之僧的故事告诉了我们怎样的道理?
(6)文章中有那些议论性语段?作用分别是什么?
15.【预测题】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景春①曰:“公孙衍②、张仪③岂不诚④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⑤”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⑥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⑦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⑧者,妾妇之道⑨也。
居天下之广居, 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⑩。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孟子 滕文公下》)
[注释]①景春:人名,纵横家,与孟子同时代的人。②公孙衍:人名,即魏国人犀首,战国时纵横家,著名说客。③张仪:魏国人,秦惠王时任秦相,他主张连横,瓦解六国的合纵,使六国臣服于秦国。④诚:确实的,真正的。⑤熄:同“息”,平息。⑥冠:名词用做动词。古代男子到二十岁时,举行加冠礼,表示已成为成年人。⑦女:同“汝”,你。⑧正:原则,准则。⑨妾妇之道:妇人之道,这里是蔑视的说法。⑩广居、正位、大道:朱熹注释为:广居,仁也;正位,礼也;大道,义也。
(1)翻译画线语句。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2)儒家经典话语“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与文中哪句话相近?
(3)本文反驳的观点是什么?运用什么方法进行反驳的?
(4)能从学过的课文或平常的阅读中再默写出一句孟子圣言吗?
16.【名题】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文一]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文二]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用[文一]中的一个词语分别注释[文二]中加点的字。
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怀民亦未寝
(2)释释加点的词语。
念无与为乐者 何夜无月
相与步于中庭 何事长向别时圆
(3)文中表现作者复杂感情的语句是: ;词中表达诗人与亲人共赏人间美景的愿望的句子是: 。
(4)“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中的“寻”字和“起舞弄清影”中的“弄”字各好在哪里?试赏析。
①寻:
②弄:
(5)苏轼擅长借月抒怀。[文一]与[文二]同是写月,但在表现内容和艺术特色上各有什么不同?试分说。
①[文一]:
②[文二]:
[考前劲练]答案
1.(1)①放晴 ②[答案]离开
(2)①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②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3)①比喻贴切(动静互衬),形象地描摹出月光下跃动的水波和沉璧似的月影的美好之态。 ②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兼有,表达了作者希望与古人同道的思想感情;强烈而又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自勉之意及对朋友的期望之情。
(4)相同:孟子“与民同乐”的民本思想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观具有一致性,后者是对前者的继承。 不同:范仲淹对孟子“与民同乐”的民本思想加以发展,民本观点更加突出,强调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比孟子同甘共苦民本观点更进了一步。
(5)① 1)胜景,美好的景色 2)忍受,能承受 3)优美,美好 4)尽 ②散文(记);词 ③迁客骚人,多会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④“锦鳞游,汀兰郁,水鸥翔”采用了概括叙述的方式,生动简洁地写出了洞庭湖上的景物;“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则使用了描写的方式,描摹了一幅湖上的春色图,读之如美景就在眼前。
2.(1)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2)①用脚践踏 ②古代的一种量器 ③丢掉、遗失 ④天性、天良
(3)C (4)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
(5)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性”丧失,就能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
3.(1)①温习,实践; ②志同道合的人; ③疑惑; ④以之为乐
(2)①“说”通“悦”,愉快;②“女”通“汝”,你;“罔”通“惘”,迷惑
(3)①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品德高尚的人么? ②见到贤人就想要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是不是也有类似的问题)。
(4)示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谈的是学习态度,对我们的学习指导作用非常大。在学习中,我们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知就是知,不知就是不知,切莫不懂装懂。只有做到谦虚谨慎、诚实好学,才能有所进步。
4.(1)晋 /陶 渊 明 /独 爱 菊
(2)富贵的人 品德高尚的人 对有些拜金主义者的贪图富贵追逐名利行为表示鄙夷和厌恶,他们的“有钱能使鬼推磨”是造成世风日衰的祸根,这种牡丹之爱要受到批评和否定。
(3)爱慕富贵的人多,作者的知己少。 讽刺了追逐名利的世态。
(4)BC DE A
5.(1)①阳光 ②飞奔的马 (2)B
(3)至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句中“襄”沿“溯”等词语必须正确翻译。)
(4)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理由1:水流急(或速度快或水势迅猛或水流湍急等相同意思均可)原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或:虽乘风御风不以急也) 理由2:落差大(意思相同均可)原句: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6.(1)①就;②逃跑。 (2)我难得获得这荤腥,不敢私自吃,特地献给您吃。
(3)忠哉猱也,爱我而忘其口腹。 (4)爱听恭维话,错把坏人当好人,认敌为友,就会自食恶果。
7.(1)①希望陛下您亲近他们,信任他们,(这样)那么汉朝的兴隆,就为期不远了。 ②后来正遇危亡关头,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至今已有二十一年了。
(2)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3)坚贞可靠,以死报国;示例: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报效祖国。(举其他符合要求的中国的人物都可。)
(4)亲贤臣,远小人;对当时加强内政建设、实行清明政治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亲贤臣,远小人”用人原则对今天仍然有积极指导意义。(言之成理即可。)
8.(1)①格外 ②忽然 ③忧伤的样子 ④跟随
(2)溪身的特点:曲折蜿蜒时隐时现。岸势的特点:参差不齐凸凹不平。
(3)不矛盾。柳宗元改革失败心生郁闷,所以凄苦是他文章的主调,寄情山水时的放松愉悦是暂时的。被贬的身世和忧伤的感情,一经自然景物触发就会复活和流露。所以不矛盾。
(4)任何事物都是两面的,上天把窗户关上就会为你打开一扇大门,要乐观从容面对人生。(类似说法即可,写成几句话)
9.(1)①用脚踢 ②特别喜欢(很爱好) (2)过去宁可死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为了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我而接受了它。
(3)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10.(1)①晋见或拜见 ②通“披”,披着
(2)奇怪啊!雨雪下了三天(或几天),天气却不寒冷。
(3)景公:虚心纳谏,知错能改。晏子:体恤民情(关心百姓),善于进谏。(任选一人作答。)
11.(1)①高兴的样子 ②考虑,想到 ③于是,就 ④清明澄澈
(2)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承天寺;“我”、张怀民;夜游承天寺
(3)庭院中的月光,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有像交错纵横的藻和荇似的水草,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枝叶在月光下的影子。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色竹影
(5)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又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
(6)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处”句点明了这一真谛。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
12.(1)①只是 ②就 ③曾经 ④靠近
(2)①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②水边的山石上有几十处巨人的脚印,这便是人们所说的“佛迹”。 ③看见松风亭的屋檐还在树林的远处,心想怎样才能到得了?
(3)A (4)作者的游踪;浴温泉、赏悬瀑、看佛迹、观山火、月下击水。
(5)①旷达乐观,随缘自适; ②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③“熟歇”既是旅途意义上的休息, 也暗指仕途之休歇,作者心底早已顿悟人生,心灵获得解脱,摆脱了官场名利等世俗的束缚,心生旷达。
13.(1)用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相当于“来” 地方 独一无二的 停止 凭依 背 超过、厉害 非常
(2)烟雾都消散尽了,天和山呈现出相同的颜色。
(3)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4)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和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或淡泊名利)
14.(1)① 边境 品质恶劣或轻蔑 ②告诉 话或语言 ③敬称,相当于“您” 儿子 ④顺江而下表示方位
(2)①我想去南海,怎么样?②富和尚不能到贫穷的和尚却到了。
(3)① 名词,学问;②动词,学习。
(4)疑问 鄙视、嘲笑
(5)开放性试题,可以自己概括,也可以用文中语句回答。从立志、学习等方面谈都可以。示例:学之,则难者亦易乎,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6)第1自然段、第4自然段运用议论,分别通过对比,提出中心论点和总结中心论点,深化中心
15.(1)则应该住在“仁”这所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礼”这个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在“义”这条天下最光明的大道上。
(2)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3)“一怒而诸侯惧, 安居而天下熄”为大丈夫;从反面切入,举例论证、对比论证进行强有力的反驳。
(4)示例:①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③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④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16.(1)①我 ②眠
(2)①和;一起 ②哪(个);为什么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①“寻”含有“急切地找”的意思,突出了约友赏月的急切心情,衬托了内心的孤寂; ②“弄”是“做出”“弄玩”的意思,表明舞姿的不断变化,使人想象到舞姿的美妙。
(5)①既有政治上失意的苦闷心情的流露,也表达了乐观的个性和对兄弟的怀念之情。 其明显特色是想象丰富,在写景抒情的同时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②主要抒发作者赏月的欣喜和被贬的悲凉相互交错的复杂感情。 其艺术特色是:文笔凝练,比喻新奇,写景清丽淡雅。
A..。.....。。
B..。.....。。
C..。.....。。
D..。.....。。
A
B
C
D
②何
①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