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2018-2020年中考生物试题分类(2)——生物与环境
一.选择题(共28小题)
1.(2020?盐城)盐城黄海湿地申遗成功,让我们更加坚定了“生物圈是生物的共同家园,人是生物圈中的普通一员”的理念。下列说法与这一理念不相符的是( )
A.围垦和开发湿地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更能改善环境
B.人类社会应该高速发展,但不能以湿地减少为代价
C.生物圈是人类的繁荣家园,也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
D.强调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2020?盐城)下列能够表示完整食物链的是( )
A.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B.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C.狼吃兔,兔吃草
D.猫头鹰吃田鼠,蛇也吃田鼠
3.(2020?连云港)在一定区域内,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所形成的联系就叫作食物链。下列能正确表示一条食物链的是( )
A.鼠→蛇→鹰
B.草→鼠→蛇→鹰
C.草←鼠←蛇←鹰
D.阳光→草→鼠→蛇→鹰
4.(2020?连云港)谚语、俗语和古诗词中蕴含着一些生物学原理。下列有关解释正确的是( )
A.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环境影响生物
B.春雨贵如油﹣﹣植物生长都需要无机盐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D.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这两种动物间是寄生关系
5.(2020?南通)晓玲为探究废旧电池对水质的影响,设计的实验方案如下表:
项目
对照组
实验组
加入无污染河水的量/毫升
1500
①
加入7号废旧电池的数量/节
不加
1
放入同种生长状况一致的金鱼的数量/条
5
5
该方案中的①应为( )
A.500
B.1000
C.1500
D.2000
6.(2020?南通)大雨过后,蚯蚓纷纷爬出洞穴。引起这一现象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
A.水分
B.空气
C.温度
D.土壤
7.(2020?苏州)生态系统中能量沿着食物链传递的特点是( )
A.逐级递增
B.逐级递减
C.基本不变
D.随机变化
8.(2019?泰州)下列不属生物基本特征的是( )
A.能繁殖后代
B.能生长发育
C.能适应环境
D.能随意运动
9.(2019?泰州)松树在寒冷的冬季仍然郁郁葱葱,显示不畏严寒的特性。这是( )
A.自然选择的结果
B.遗传变异的结果
C.人工选择的结果
D.环境变化的结果
10.(2019?泰州)菠萝是南方水果。在泰州很难生长。影响菠萝生长和结果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
A.温度
B.水
C.阳光
D.空气
11.(2019?泰州)下列各项中。表示一条食物链的是( )
A.草→鹿→野兔→狼
B.草→昆虫→食虫鸟→蛇
C.阳光→草→昆虫→食虫鸟
D.昆虫→食虫鸟→蛇→猫头鹰
12.(2019?泰州)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形态。下列生物的形态与干旱缺水环境相适应的是( )
A.枯叶蝶的叶状翅
B.猪笼草的捕虫囊
C.仙人掌的刺状叶
D.老虎身上的斑纹
13.(2019?盐城)生态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需要全人类的关注与合作。下列做法与导致结果不相符的是( )
A.大量使用农药→酸雨
B.大量砍伐森林→土地沙漠化
C.使用含氟制剂→臭氧层破坏
D.外来物种入侵→本地物种灭绝
14.(2019?盐城)如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成分关系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为该生态系统中的三种组成成分,A、B、C、D是乙中存在着食物关系的四种生物。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③表示的生理过程是呼吸作用
B.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是A→B→C→D
C.若某种有毒物质进入乙后,体内有毒物质含量最高的生物是D
D.从功能上看,图中丙所示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15.(2019?连云港)留住碧水蓝天,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正在成为人们的共识。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工业废水要加强治理,生活废水随意排放
B.治理废气和用清洁能源不能减轻大气污染
C.保护生物圈中的自然环境不利于保护生物
D.建自然保护区是对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
16.(2019?连云港)食物链是指一定区域内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所形成的联系。有关食物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都是由藻类、苔藓等低等植物开始的
B.位于食物链第2个环节的生物通常是植食性动物
C.食物链遭到破坏不可能危及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D.食物链只表示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与能量流动无关
17.(2019?南通)蝴蝶多在白天活动,蝙蝠多在夜晚活动。造成这种生活习性差异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
A.空气
B.水分
C.阳光
D.温度
18.(2018?苏州)自人们从国外引进了一种叫水葫芦(即凤眼莲)的水生植物后这种植物很快在太湖流域等区域的各河道中蔓延,并威胁到其他水生生物的生存。这说明生物体( )
A.都能很好地适应环境
B.不能对环境产生影响
C.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
D.既不能适应环境,也不能对环境产生影响
19.(2018?泰州)生物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一些基本特征。下列不属于生物基本特征的是( )
A.生物能生长发育
B.生物能遗传变异
C.生物能变化运动
D.生物能排泄
20.(2018?泰州)为了保护南极的生态环境,到南极考察的科学工作者们不仅要把塑料等难以降解的垃圾带离南极,还要把粪便等生活垃圾带离南极。这主要原因是( )
A.南极生态系统中缺少生产者
B.南极生态系统中缺少消费者
C.南极生态系统中缺少分解者
D.南极生态系统中缺少非生物成分
21.(2018?盐城)在生物生活的环境中,各种因素都能影响其生存。下列生命现象与其受到主要影响因素不相符的是( )
选项
生命现象
主要影响因素
A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温度
B
沙漠中仙人掌的叶变成刺状,茎膨大
水
C
鸟类经常在不同的季节飞往不同的地方
温度
D
海洋水域的不同水层,分布不同的藻类植物
含盐量
A.A
B.B
C.C
D.D
22.(2018?连云港)如图表示生态系统各成分间的相互关系(甲、乙、丙表示三类生物成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表示生产者、乙表示消费者
B.丙表示肉食性动物或杂食性动物
C.若甲遭受毁灭性破坏,则该生态系统可能崩溃
D.若甲乙丙表示地球上所有生物,则如图可表示生物圈
23.(2018?连云港)生物圈是人类与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我们必须保护生物圈。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过快增长不会带来自然资源匮乏问题
B.对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可减轻环境污染
C.生物资源无需保护就能实现可持续开发利用
D.多利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不能缓解空气污染
24.(2018?连云港)下列关于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食物链是指一定区域内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所形成的联系
B.食物网是指不同种类的多条食物链平行连接起来形成的简单结构
C.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它与能量流动无关
D.食物链和食物网破坏不会影响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
25.(2018?南通)仙人掌的叶变成刺状,引起这一变化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
A.光照
B.空气
C.水分
D.无机盐
26.(2018?泰州)变温动物即动物的体温随着外界温度的改变而改变,蛇属于变温动物,下列生物环境中,推测不适合蛇生存的是( )
A.热带雨林
B.亚热带森林
C.寒带冻原
D.温带草原
27.(2018?扬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下列叙述中,不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是( )
A.推广生物防治方法,减少环境污染
B.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废弃物的再循环
C.开发森林资源,多使用一次性木筷
D.建立各种自然保护区,保护生物多样性
28.(2018?泰州)下列各项中,表示一条食物链的是( )
A.阳光→草→昆虫→食虫鸟
B.蝉→螳螂→黄雀
C.草→鹿→野兔→狼
D.草→昆虫→食虫鸟→蛇
二.多选题(共1小题)
29.(2020?苏州)2020年5月27日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登顶成功。登顶过程中,随着海拔升高,空气越来越稀薄,当海拔超过8000米时,对人类来说,就意味着进入了“死亡地带”。限制人类在“死亡地带”存活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
A.氧气
B.阳光
C.温度
D.水分
三.解答题(共6小题)
30.(2020?南通)海安水稻种植历史悠久,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如图表示某稻田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请据图回答问题。
(1)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分析,图中属于生产者的是
,青蛙、蚱蜢等动物属于
。
(2)图中有
条食物链。写出包含青蛙的最短的一条食物链:
。
(3)图中含能量最多的生物是
。该生态系统中所需的能量最终都来自
。
(4)为提高水稻品质,稻农通常会利用青蛙等天敌防治农田害虫,这种防治方法称为
防治。
31.(2019?泰州)如图是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做的生态瓶,请据图回答。
(1)该生态瓶内有非生物成分。如:
、
等;同时,为了延长生态瓶的稳定时间,必须将生态瓶放在
(填“见光”或“不见光”)的地方。
(2)该生态瓶内的生产者有
。消费者有
等。应该还有
等分解者。
(3)不同兴趣小组做的生态瓶稳定时间不同。有同学认为生态瓶大且瓶内植物、动物等种类多的稳定时间会更长,还有同学认为生态瓶小且瓶内生物种类数越少的稳定时间会越长。你支持第一种说法还是第二种说法?
。
32.(2019?南通)“四大家鱼”混合养殖是世界公认的生态养鱼杰作。如图是“四大家鱼”混合养殖示意图,据图回答:
(1)从生态系统成分分析,水草属于
,“四大家鱼”属于
,淤泥中的微生物主要属于
。
(2)将含草鱼的一条食物链补充完整:
→人。
(3)“四大家鱼”混合养殖在一个池塘里,其优势是充分利用水域的
,以达到高产的目的。
(4)若气温升高,藻类等植物增加,会引起植食性鱼类增加,随之又导致藻类等植物减少,这一事实说明生态系统具有
能力。
33.(2018?盐城)图1是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链食物网,请根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中有
条食物链。
(2)若要表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图中还缺少的成分是
和分解者。
(3)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草通过
固定太阳能开始。
(4)在草原上,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一般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由于人类过渡放牧、毁草种地,就会破坏生态平衡。这说明生态系统的
能力是有限的。
(5)某探究性小组制作了一个密封的模拟生态系统装置,放在一定环境中(如图2所示),则小鱼生存时间最长的是
。
34.(2018?扬州)某研究性学习小组选取学校附近鱼塘中五种不同的生物(A、B、C、D、E)进行了研究:一是对它们消化道内食物组成进行分析,二是请专家对这五种生物体内的两种主要污染物含量进行了测定,三是根据表格中提供的信息,以食物网形式表示五种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其结果如下
生物种类
消化道内
食物组成
每千克体重污染物含量/mg
汞
某种杀虫剂
A
大鱼
小鱼
78
96
B
河蚌
①
25
57
C
小球藻
/
3
5
D
小鱼
②
10
31
E
水蚤
小球藻
5
15
(1)根据以食物网形式表示五种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以A、B、C、D、E代表五种生物),完成表中信息①
,②
。
(2)从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看,河蚌属于鱼塘生态系统的
。
(3)如图五种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中有
条食物链,生态系统中的
就是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进行,维持着生态系统的相对平衡。
(4)生活中原来爱吃大鱼的人较多,现在喜欢吃小鱼的人更多了,根据表格中数据分析其主要原因是
。
35.(2018?南通)如图为某池塘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间的食物关系图解,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所示生物属于生产者的是
、
,其余都属于
。
(2)除图示外,组成生态系统的成分还包括
者以及非生物成分,非生物成分主要包括
(3)图中有
条食物链。写出含有四个环节的一条食物链:
。
江苏省2018-2020年中考生物试题分类(2)——生物与环境
一.选择题(共28小题)
1.(2020?盐城)盐城黄海湿地申遗成功,让我们更加坚定了“生物圈是生物的共同家园,人是生物圈中的普通一员”的理念。下列说法与这一理念不相符的是( )
A.围垦和开发湿地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更能改善环境
B.人类社会应该高速发展,但不能以湿地减少为代价
C.生物圈是人类的繁荣家园,也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
D.强调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答案】A
【解答】解:A、围垦和开发湿地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但破坏环境,破坏生物圈,A符合题意;
B、人类社会应该高速发展,但不能以湿地减少为代价,是为了保护生物圈,B不符合题意;
C、生物圈是人类的繁荣家园,也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我们要爱护它,C不符合题意;
D、强调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保护生物圈,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结合题意灵活解答本题。
2.(2020?盐城)下列能够表示完整食物链的是( )
A.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B.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C.狼吃兔,兔吃草
D.猫头鹰吃田鼠,蛇也吃田鼠
【答案】C
【解答】解:ABD、螳螂、蝉、黄雀,大鱼、小鱼、虾米,猫头鹰、田鼠、蛇,都是动物是消费者,都缺少生产者,因此食物链不完整,ABD不正确;
C、狼、兔子是消费者,草是生产者,狼吃兔子,兔子吃草表示的食物链是草→兔子→狼,食物链完整,C正确。
故选:C。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食物链的概念和组成。
3.(2020?连云港)在一定区域内,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所形成的联系就叫作食物链。下列能正确表示一条食物链的是( )
A.鼠→蛇→鹰
B.草→鼠→蛇→鹰
C.草←鼠←蛇←鹰
D.阳光→草→鼠→蛇→鹰
【答案】B
【解答】解:A、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该链状结构没有生产者,不能构成食物链。A错误;
B、该链状结构正确的表示了生产者草与消费者鼠、蛇、鹰它们四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构成食物链。B正确;
C、食物链中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该链状结构箭头方向指向错误。C错误;
D、阳光是非生物部分,既不属于生产者也不属于消费者,食物链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D错误。
故选:B。
【点评】熟练掌握食物链的概念及书写原则是解题的关键。
4.(2020?连云港)谚语、俗语和古诗词中蕴含着一些生物学原理。下列有关解释正确的是( )
A.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环境影响生物
B.春雨贵如油﹣﹣植物生长都需要无机盐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D.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这两种动物间是寄生关系
【答案】C
【解答】解:A、“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意思是白蚁在大堤内挖洞影响了大堤的牢固性,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A错误;
B、“春雨贵如油”说明植物生长都需要水分,B错误;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草原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C正确;
D、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这两种动物间是捕食关系,D错误;
故选:C。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5.(2020?南通)晓玲为探究废旧电池对水质的影响,设计的实验方案如下表:
项目
对照组
实验组
加入无污染河水的量/毫升
1500
①
加入7号废旧电池的数量/节
不加
1
放入同种生长状况一致的金鱼的数量/条
5
5
该方案中的①应为( )
A.500
B.1000
C.1500
D.2000
【答案】C
【解答】解:对照实验是指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为探究废旧电池对水质的影响,设置水中有无废电池为变量,其他条件相同。所以①为1500。
故选:C。
【点评】探究成功的关键是制定出恰当的科学探究计划。
6.(2020?南通)大雨过后,蚯蚓纷纷爬出洞穴。引起这一现象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
A.水分
B.空气
C.温度
D.土壤
【答案】B
【解答】解:蚯蚓是用湿润的体壁进行呼吸的,呼吸的是空气中的氧气。大雨过后,雨水把土壤缝隙中的氧气排挤出来,土壤中的氧气减少,蚯蚓在土壤中无法呼吸,为了呼吸蚯蚓纷纷钻出地。
故选:B。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蚯蚓呼吸的是空气中的氧气。
7.(2020?苏州)生态系统中能量沿着食物链传递的特点是( )
A.逐级递增
B.逐级递减
C.基本不变
D.随机变化
【答案】B
【解答】解: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传递(流入下一营养级,流入分解者)和散失(各生物的呼吸作用散失)的过程。由于各营养级生物呼吸作用的散失等原因,能量沿食物链(网)传递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单向的,不循环的。
故选:B。
【点评】理解掌握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8.(2019?泰州)下列不属生物基本特征的是( )
A.能繁殖后代
B.能生长发育
C.能适应环境
D.能随意运动
【答案】D
【解答】解:据分析可见:A、B、C都属于生物的特征;A、B、C不符合题意;
D、运动不属于生物的特征,如植物不能运动,动物可以运动,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的特征。
9.(2019?泰州)松树在寒冷的冬季仍然郁郁葱葱,显示不畏严寒的特性。这是( )
A.自然选择的结果
B.遗传变异的结果
C.人工选择的结果
D.环境变化的结果
【答案】A
【解答】解: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由于生物所在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经过自然选择也就形成了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如松树在寒冷的冬季仍然郁郁葱葱,显示不畏严寒的特性,因此冬季松树仍然郁郁葱葱是植物对冬季寒冷环境的一种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故选:A。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不同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同。
10.(2019?泰州)菠萝是南方水果。在泰州很难生长。影响菠萝生长和结果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
A.温度
B.水
C.阳光
D.空气
【答案】A
【解答】解: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非生物因素温度对植物的分布有着重要影响。菠萝在南方生长得得很好,在北方生长不好。主要是南方、北方温度不同造成的。
故选:A。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11.(2019?泰州)下列各项中。表示一条食物链的是( )
A.草→鹿→野兔→狼
B.草→昆虫→食虫鸟→蛇
C.阳光→草→昆虫→食虫鸟
D.昆虫→食虫鸟→蛇→猫头鹰
【答案】B
【解答】解:A、食物链起点是草,属于生产者,终点是狼,狼吃鹿和野兔,但是野兔不吃鹿,A错误;
B、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所以该链状结构构成一条食物链,B正确;
C、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阳光属于非生物部分,C错误;
D、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该链状结构没有生产者,D错误。
故选:B。
【点评】理解掌握食物链的正确书写是解题的关键。
12.(2019?泰州)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形态。下列生物的形态与干旱缺水环境相适应的是( )
A.枯叶蝶的叶状翅
B.猪笼草的捕虫囊
C.仙人掌的刺状叶
D.老虎身上的斑纹
【答案】C
【解答】解:A、枯叶蝶的体色与体形与一片枯叶非常相似,目的是为了与环境颜色一致,避免敌害发现,属于保护色,是生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应;
B、猪笼草的捕虫囊能够捕食昆虫,是它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C、仙人掌一般生活在沙漠地区,环境极其干旱,仙人掌茎变得非常肥厚,叶成刺状,可以减少水分的散失,是对干旱环境的一种适应。
D、老虎身上的斑纹属于警戒色,可以使敌害易于识别,避免自身遭到攻击。这是长期适应环境的表现。
故选:C。
【点评】对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可从生物的器官特征去分析。
13.(2019?盐城)生态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需要全人类的关注与合作。下列做法与导致结果不相符的是( )
A.大量使用农药→酸雨
B.大量砍伐森林→土地沙漠化
C.使用含氟制剂→臭氧层破坏
D.外来物种入侵→本地物种灭绝
【答案】A
【解答】解:A、大气污染,燃煤排放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气体,二氧化硫形成酸雨,对生物造成了巨大的伤害,污染原因和结果不相符,错误;
B、大量砍伐森林使土地沙漠化,正确;
C、使用含氟制剂破坏臭氧层,正确;
D、外来物种入侵造成本地物种灭绝,正确;
故选:A。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其中绝大部分是不利的。平时注意多搜集相关的资料,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原因以及危害,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14.(2019?盐城)如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成分关系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为该生态系统中的三种组成成分,A、B、C、D是乙中存在着食物关系的四种生物。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③表示的生理过程是呼吸作用
B.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是A→B→C→D
C.若某种有毒物质进入乙后,体内有毒物质含量最高的生物是D
D.从功能上看,图中丙所示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答案】B
【解答】解:A、呼吸作用是指在线粒体里把有机物分解出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所以①③④表示呼吸作用,A正确;
B、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在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相对数量越少,营养级越低,相对数量越多。图乙中A数量最多,即A位于第二营养级,D的数量最少,位于最高营养级,因此生物的是数量从多到少依次是A、B、C、D,构成的食物链正确的是:甲→A→B→C→D,B错误;
C、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D的生物数量最少,其营养级别最高,体内有毒物质积累得最多,C正确;
D、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可以和大气之间进行双向物质交换,可以确定甲是生产者;甲和乙均有物质流向丙,丙从动植物尸体或腐烂组织获取营养维持自身生活,因此丙是分解者,乙直接消耗有机物获取营养,则乙是消费者,D正确。
故选:B。
【点评】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及食物链的正确书写是解答此题关键。
15.(2019?连云港)留住碧水蓝天,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正在成为人们的共识。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工业废水要加强治理,生活废水随意排放
B.治理废气和用清洁能源不能减轻大气污染
C.保护生物圈中的自然环境不利于保护生物
D.建自然保护区是对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
【答案】D
【解答】解:A、工业废水要加强治理,生活废水不能随意排放,错误;
B、治理废气和用清洁能源能减轻大气污染,错误;
C、保护生物圈中的自然环境有利于保护生物,错误;
D、建自然保护区是对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正确;
故选:D。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其中绝大部分是不利的。平时注意多搜集相关的资料,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原因以及危害,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16.(2019?连云港)食物链是指一定区域内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所形成的联系。有关食物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都是由藻类、苔藓等低等植物开始的
B.位于食物链第2个环节的生物通常是植食性动物
C.食物链遭到破坏不可能危及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D.食物链只表示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与能量流动无关
【答案】B
【解答】解:A、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即绿色植物开始,A错误;
B、位于食物链第2个环节的生物通常是植食性动物,B正确;
C、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食物链遭到破坏可能危及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C错误;
D、食物链是指一定区域内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所形成的联系,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两个营养结构,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D错误。
故选:B。
【点评】掌握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解题的关键。
17.(2019?南通)蝴蝶多在白天活动,蝙蝠多在夜晚活动。造成这种生活习性差异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
A.空气
B.水分
C.阳光
D.温度
【答案】C
【解答】解:由分析可知,蝴蝶多在白天活动,蝙蝠多在夜晚活动。可见影响蝴蝶、蝙蝠生活习性的环境因素是受光照影响形成的昼夜节律。
故选:C。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18.(2018?苏州)自人们从国外引进了一种叫水葫芦(即凤眼莲)的水生植物后这种植物很快在太湖流域等区域的各河道中蔓延,并威胁到其他水生生物的生存。这说明生物体( )
A.都能很好地适应环境
B.不能对环境产生影响
C.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
D.既不能适应环境,也不能对环境产生影响
【答案】C
【解答】解: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蚯蚓改良土壤,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等。“水葫芦”的植物引种到某池塘后,这种植物很快在池塘中蔓延,表明水葫芦适应池塘的环境,又缺少天敌,因此大量繁殖;甚至威胁到其它生物的生存,表明生物影响环境,挤占了当地生物的生存环境。
故选:C。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19.(2018?泰州)生物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一些基本特征。下列不属于生物基本特征的是( )
A.生物能生长发育
B.生物能遗传变异
C.生物能变化运动
D.生物能排泄
【答案】C
【解答】解:ABD、此三项都属于生物的基本特征,正确。
C、能运动不是生物的基本特征,如植物一般不能运动,错误。
故选:C。
【点评】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生物的特征。
20.(2018?泰州)为了保护南极的生态环境,到南极考察的科学工作者们不仅要把塑料等难以降解的垃圾带离南极,还要把粪便等生活垃圾带离南极。这主要原因是( )
A.南极生态系统中缺少生产者
B.南极生态系统中缺少消费者
C.南极生态系统中缺少分解者
D.南极生态系统中缺少非生物成分
【答案】C
【解答】解:细菌和真菌的生活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水分、适宜的温度、还有有机物。南极的温度很低,而且南极的有机物较少,因此不适于细菌真菌的生长繁殖。若把粪便等生活垃放在南极,由于细菌真菌较少,分解缓慢,会造成环境污染,故科学工作者不仅要把塑料等难以降解的垃圾带离南极,还要把粪便等生活垃圾带离南极,这是因为南极缺少分解者。
故选:C。
【点评】理解掌握细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1.(2018?盐城)在生物生活的环境中,各种因素都能影响其生存。下列生命现象与其受到主要影响因素不相符的是( )
选项
生命现象
主要影响因素
A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温度
B
沙漠中仙人掌的叶变成刺状,茎膨大
水
C
鸟类经常在不同的季节飞往不同的地方
温度
D
海洋水域的不同水层,分布不同的藻类植物
含盐量
A.A
B.B
C.C
D.D
【答案】D
【解答】解:A、“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表明环境影响生物的生长开花等,海拔每升高1千米气温下降6℃左右,因此山上的温度比山下低,山上的桃花比山下的开的晚。才有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自然现象,造成这一差异的环境因素是温度,A正确;
B、沙漠中仙人掌的叶变成刺状,可以降低植物的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茎膨大可以储存大量的水分,B正确;
C、鸟类经常在不同的季节飞往不同的地方,主要受温度影响形成的季节节律,C正确;
D、光在海水中的穿透性有浅到深越来越弱,最浅处光最强,有红光也有蓝紫光,有利于绿藻利用,所以是绿藻;往下一些红光穿透性不强被海水吸收,能利用起来用作光合作用的只剩蓝紫光,褐藻有利于吸收蓝紫光,是褐藻;再往下,蓝紫光也被吸收一部分,是红藻;最深处没有光,因此没有植物生存,D错误。
故选:D。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22.(2018?连云港)如图表示生态系统各成分间的相互关系(甲、乙、丙表示三类生物成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表示生产者、乙表示消费者
B.丙表示肉食性动物或杂食性动物
C.若甲遭受毁灭性破坏,则该生态系统可能崩溃
D.若甲乙丙表示地球上所有生物,则如图可表示生物圈
【答案】B
【解答】解:A、甲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制造有机物,所以甲为生产者;乙以甲为食,是消费者,A正确;
B、丙能分解甲、乙的遗体遗物中的有机物,形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进入生态循环,丙是分解者,B错误;
C、甲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成分,若甲遭受毁灭性破坏,则该生态系统可能崩溃,C正确;
D、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若甲乙丙表示地球上所有生物,则如图可构成最大的生态系统,故图中可表示生物圈,D正确。
故选:B。
【点评】理解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
23.(2018?连云港)生物圈是人类与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我们必须保护生物圈。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过快增长不会带来自然资源匮乏问题
B.对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可减轻环境污染
C.生物资源无需保护就能实现可持续开发利用
D.多利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不能缓解空气污染
【答案】B
【解答】解:A、人口过多和过快增长会带来自然资源匮乏问题,会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A错误;
B、垃圾、污水无害化处理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B正确;
C、保护生物资源,才能实现可持续开发利用,C错误;
D、大力开发风能、太阳能、核能,有利于实现“低碳经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缓解空气污染,D错误。
故选:B。
【点评】做这题需要我们结合课本的基础知识以及搜集其它资料才能做出解答,因此平时要注意知识的积累和拓展,多搜集相关的材料。
24.(2018?连云港)下列关于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食物链是指一定区域内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所形成的联系
B.食物网是指不同种类的多条食物链平行连接起来形成的简单结构
C.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它与能量流动无关
D.食物链和食物网破坏不会影响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
【答案】A
【解答】解:A、食物链是指一定区域内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所形成的联系,A正确;
B、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的复杂的营养关系,叫做食物网,B错误;
C、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两个营养结构,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C错误;
D、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所以食物链和食物网破坏会影响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D错误。
故选:A。
【点评】掌握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解题的关键。
25.(2018?南通)仙人掌的叶变成刺状,引起这一变化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
A.光照
B.空气
C.水分
D.无机盐
【答案】C
【解答】解:沙漠中仙人掌的叶变成刺状,可以降低植物的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茎膨大可以储存大量的水分,体现了水分对生物的影响。
故选:C。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26.(2018?泰州)变温动物即动物的体温随着外界温度的改变而改变,蛇属于变温动物,下列生物环境中,推测不适合蛇生存的是( )
A.热带雨林
B.亚热带森林
C.寒带冻原
D.温带草原
【答案】C
【解答】解:蛇为变温动物,也就是体温随着外界的温度而改变,外界温度高蛇的体温高,外界温度低蛇的体温低,当环境温度过低时,如寒带冻原蛇的血液会凝固而导致死亡。
故选:C。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变温动物蛇的体温随着外界环境温度而改变。
27.(2018?扬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下列叙述中,不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是( )
A.推广生物防治方法,减少环境污染
B.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废弃物的再循环
C.开发森林资源,多使用一次性木筷
D.建立各种自然保护区,保护生物多样性
【答案】C
【解答】解:推广生物防治方法,通过以鸟治虫、以虫治虫等方法,可以减少环境污染,A正确;
B、发展生态农业,可以提高废弃物的再循环利用,节约能源,B正确;
C、多使用一次性木筷,会造成森林大面积的砍伐,破坏生态环境,C错误;
D、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措施,D正确。
故选:C。
【点评】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28.(2018?泰州)下列各项中,表示一条食物链的是( )
A.阳光→草→昆虫→食虫鸟
B.蝉→螳螂→黄雀
C.草→鹿→野兔→狼
D.草→昆虫→食虫鸟→蛇
【答案】D
【解答】解:通过分析知道
A:阳光→草→昆虫→食虫鸟不是一条食物链,因为起点不是生产者。故不符合题意。
B:蝉→螳螂→黄雀不能完整地表示一条食物链,因为其中缺少生产者。故不符合题意。
C:草→鹿→野兔→狼不能完整地表示一条食物链,因为不能反映吃与被吃的关系。故不符合题意。
D:草→昆虫→食虫鸟→蛇
能完整地表示一条食物链,故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食物链的书写方法中,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要记清。这是判断一条食物链是否正确的一个主要依据。
二.多选题(共1小题)
29.(2020?苏州)2020年5月27日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登顶成功。登顶过程中,随着海拔升高,空气越来越稀薄,当海拔超过8000米时,对人类来说,就意味着进入了“死亡地带”。限制人类在“死亡地带”存活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
A.氧气
B.阳光
C.温度
D.水分
【答案】AC
【解答】解: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空气稀薄、氧气含量较少,因此导致人体血液中氧合血红蛋白含量少,血液运输的氧气减少,为了适应高原生活氧气较少的环境特点,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多,可以运输更多的氧气。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约6℃,限制人类在“死亡地带”存活的主要环境因素是氧气和温度。
故选:AC。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三.解答题(共6小题)
30.(2020?南通)海安水稻种植历史悠久,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如图表示某稻田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请据图回答问题。
(1)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分析,图中属于生产者的是 水稻 ,青蛙、蚱蜢等动物属于 消费者 。
(2)图中有 4 条食物链。写出包含青蛙的最短的一条食物链: 水稻→蚱蜢→青蛙 。
(3)图中含能量最多的生物是 水稻 。该生态系统中所需的能量最终都来自 太阳能 。
(4)为提高水稻品质,稻农通常会利用青蛙等天敌防治农田害虫,这种防治方法称为 生物 防治。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在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有机物中储存着来自阳光的能量。植物制造的有机物,不仅养活了植物自身,还为动物的生存提供食物,因此,图中的水稻属于生产者。青蛙、蚱蜢等动物不能制造有机物,属于消费者。
(2)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食物链中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该食物网有4条食物链分别是:水稻→蚱蜢→青蛙;水稻→蚱蜢→螳螂→青蛙;水稻→蚱蜢→螳螂→食虫鸟;水稻→蚱蜢→食虫鸟,其中包含青蛙的最短的一条食物链:水稻→蚱蜢→青蛙。
(3)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从固定在生产者体内的太阳能开始,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能量在沿食物链各个环节的传递过程中,流动的特点:单向的,逐级递减的。生产者水稻是食物链的起始环节,所含能量最多。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储存能量,同时释放出氧气,有机物中储存着来自阳光的能量,因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自于太阳能。
(4)为提高水稻品质,稻农通常会利用青蛙等天敌防治农田害虫,这种利用生物来防治病虫害的方法叫做生物防治。常用的方法有以虫治虫、以鸟治虫和以菌治虫等。
故答案为:(1)水稻;消费者
(2)4;水稻→蚱蜢→青蛙
(3)水稻;太阳能
(4)生物
【点评】回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明确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流动,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各部分功能以及正确的书写食物链等知识。
31.(2019?泰州)如图是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做的生态瓶,请据图回答。
(1)该生态瓶内有非生物成分。如: 水 、 空气 等;同时,为了延长生态瓶的稳定时间,必须将生态瓶放在 见光 (填“见光”或“不见光”)的地方。
(2)该生态瓶内的生产者有 金鱼藻和绿萍 。消费者有 虾和螺蛳 等。应该还有 细菌和真菌 等分解者。
(3)不同兴趣小组做的生态瓶稳定时间不同。有同学认为生态瓶大且瓶内植物、动物等种类多的稳定时间会更长,还有同学认为生态瓶小且瓶内生物种类数越少的稳定时间会越长。你支持第一种说法还是第二种说法? 支持第一种说法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生态系统是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组成的,非生物成分包括水分、阳光、空气、温度和土壤等。该生态瓶内有非生物成分。如:水、空气、土壤等;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源头是太阳能,生物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最终来自太阳,所以为了延长生态瓶的稳定时间,必须将生态瓶放在见光的地方;
(2)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绿萍和金鱼藻。消费者是虾和螺蛳,分解者是细菌和真菌;
(3)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调节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它自身结构特点,但生态系统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所以,其自动调节能力也是有限的。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反之,调节能力就小,因此评价小生态瓶制作的主要标准是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及其决定的生态瓶维持稳定的时间长短,故支持第一种说法。
故答案为:(1)水;空气(土壤等);见光;
(2)金鱼藻和绿萍;虾和螺蛳;细菌和真菌;
(3)支持第一种说法。
【点评】明确生态系统的组成及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能力即能正确答题。
32.(2019?南通)“四大家鱼”混合养殖是世界公认的生态养鱼杰作。如图是“四大家鱼”混合养殖示意图,据图回答:
(1)从生态系统成分分析,水草属于 生产者 ,“四大家鱼”属于 消费者 ,淤泥中的微生物主要属于 分解者 。
(2)将含草鱼的一条食物链补充完整: 水草→草鱼(或植物→草鱼) →人。
(3)“四大家鱼”混合养殖在一个池塘里,其优势是充分利用水域的 立体空间和天然饵料(或空间,或食物,或饵料) ,以达到高产的目的。
(4)若气温升高,藻类等植物增加,会引起植食性鱼类增加,随之又导致藻类等植物减少,这一事实说明生态系统具有 自我调节(或自动调节) 能力。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在这些小生态系统中,作为绿色植物的水草是生产者,“四大家鱼”是动物属于消费者,淤泥中的细菌等微生物营腐生生活属于分解者。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含草鱼的食物链:水草→草鱼→人或植物→草鱼→人。
(3)将不同的鱼根据栖息水层和食性的不同混合放养在一个池塘里,不但可以充分利用池塘水体的立体空间,又全面而又合理地利用各种天然饵料,提高人工饲料的利用率,还可以发挥不同鱼类之间的互利作用,维持有利的生态环境,提供多品种的商品鱼,并达到高产的目的。
(4)若气温升高,藻类等植物增加,会引起植食性鱼类增加,随之又导致藻类等植物减少,但最后会达到一个新的稳定状态。这一事实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故答案为:
(1)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2)水草→草鱼(或植物→草鱼)
(3)立体空间和天然饵料(或空间,或食物,或饵料)
(4)自我调节(或自动调节)
【点评】这类试题综合性比较强,考查的内容跨度大,要做好这类试题,不但要知识掌握牢固,还要有对知识的整合能力。
33.(2018?盐城)图1是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链食物网,请根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中有 5 条食物链。
(2)若要表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图中还缺少的成分是 非生物部分 和分解者。
(3)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草通过 光合作用 固定太阳能开始。
(4)在草原上,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一般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由于人类过渡放牧、毁草种地,就会破坏生态平衡。这说明生态系统的 自我调节 能力是有限的。
(5)某探究性小组制作了一个密封的模拟生态系统装置,放在一定环境中(如图2所示),则小鱼生存时间最长的是 C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图中有5条食物链,分别是:①草→鼠→蛇→鹰;②草→鼠→鹰;③草→鼠→狐;④草→兔→鹰;⑤草→兔→狐。
(2)生态系统是由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两部分组成的。生物成分包括生态系统中的全部生物。根据获得的营养和能量的方式,生物成分又可以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若要构成一个生态系统,图中还缺少的成分是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3)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开始,能量随着物质通过食物链依次传递,其特点是单向的、不循环的,并且是逐级递减的。
(4)若此生态系统表示草原生态系统,由于人类过渡放牧、毁草种地,就会破坏生态平衡。这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5)由图可知:A瓶与B瓶对照,变量是水藻,说明水藻的作用。C比B多了非生物因素河泥,它们为生物提供能量、营养和生存空间。D瓶在黑暗环境中水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小鱼和水藻只能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释放产生二氧化碳,密闭的D瓶里面的氧气是有限的。所以该瓶内的氧气是被耗尽最早的,瓶中生物的生存时间最短。由于小鱼呼吸排出的二氧化碳是水藻光合作用的原料。而光合作用产生的氧,除了满足水藻自己呼吸的需要外,还供给小鱼呼吸。因此C瓶中生物的生存时间最长。故选C。
故答案为:(1)5(2)非生物部分(3)光合作用(4)自我调节(5)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的生态系统中各生物成分的作用、数食物网中食物链的条数、食物链(网)能量的流动、生态平衡,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知识点掌握情况,包含的知识点较多,考生答题要细心。
34.(2018?扬州)某研究性学习小组选取学校附近鱼塘中五种不同的生物(A、B、C、D、E)进行了研究:一是对它们消化道内食物组成进行分析,二是请专家对这五种生物体内的两种主要污染物含量进行了测定,三是根据表格中提供的信息,以食物网形式表示五种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其结果如下
生物种类
消化道内
食物组成
每千克体重污染物含量/mg
汞
某种杀虫剂
A
大鱼
小鱼
78
96
B
河蚌
①
25
57
C
小球藻
/
3
5
D
小鱼
②
10
31
E
水蚤
小球藻
5
15
(1)根据以食物网形式表示五种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以A、B、C、D、E代表五种生物),完成表中信息① 水蚤、小球藻 ,② 水蚤 。
(2)从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看,河蚌属于鱼塘生态系统的 消费者 。
(3)如图五种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中有 3 条食物链,生态系统中的 物质和能量 就是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进行,维持着生态系统的相对平衡。
(4)生活中原来爱吃大鱼的人较多,现在喜欢吃小鱼的人更多了,根据表格中数据分析其主要原因是 大鱼体内有毒物质多,小鱼体内有毒物质少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从表中提供的信息分析,根据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5种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如图:
可以确定表中信息①为水蚤、小球藻;②为水蚤。
(2)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图中的C小球藻是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它们利用光能,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并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A、B、D、E都直接或间接以C小球藻为食物是动物,为消费者。因此从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看,河蚌属于鱼塘生态系统的消费者。
(3)从表格中生物种类和消化道内的食物组成看出,以食物网形式表示五种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
,
其中含有3条食物链为:小球藻→河蚌,小球藻→水蚤→河蚌,小球藻→水蚤→小鱼→大鱼。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在流动过程中逐渐递减。生产者进行光合作用所固定的能量决定了消费者的数目。所以物质和能量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流动,维持着生态系统的相对平衡。
(4)各种有毒物质,如铅、汞等重金属以及杀虫剂等,一旦进入生态系统,便参与物质循环。在物质循环过程中性质稳定、容易被生物体吸收、又不易从生物体排出的有毒物质沿着食物链逐渐富集,越是处在较高营养级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浓度越高。大鱼的营养级高,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多,小鱼营养级低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少,因此原来爱吃大鱼的人较多,现在很多人更喜欢吃小鱼了。
故答案为:
(1)水蚤、小球藻;水蚤;
(2)消费者;
(3)3;物质和能量;
(4)大鱼体内有毒物质多,小鱼体内有毒物质少。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35.(2018?南通)如图为某池塘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间的食物关系图解,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所示生物属于生产者的是 藻类 、 水草 ,其余都属于 消费者 。
(2)除图示外,组成生态系统的成分还包括 分解 者以及非生物成分,非生物成分主要包括 阳光、空气、水、温度等
(3)图中有 4 条食物链。写出含有四个环节的一条食物链: 藻类﹣浮游动物﹣摇蚊﹣太阳鱼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藻类、水草是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因此图中的藻类、水草属于生产者,浮游动物、摇蚊、太阳鱼,都是动物必须直接或间接吃草,都属于消费者。
(2)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图示中具有生产者、消费者,缺少生物部分中的分解者。
(3)图中食物链有:藻类→浮游动物→太阳鱼、藻类→摇蚊→太阳鱼、藻类→浮游动物→摇蚊→太阳鱼、水草→摇蚊→太阳鱼,所以该食物网由4条食物链组成。营养级越多食物链越长,其中最长的含有四个环节的一条食物链:藻类→浮游动物→摇蚊→太阳鱼。
故答案为:
(1)藻类;水草;消费者
(2)分解;阳光、空气、水、温度等
(3)4;
藻类﹣浮游动物﹣摇蚊﹣太阳鱼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的概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