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01思维导图
02知识梳理
一、张骞通西域
1.西域:汉代人把今天甘肃________、________以西,也就是现在________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
2.第一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38年,为了________________,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影响: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
3.第二次出使西域:公元前________年,为了加强与西域各国的联系,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影响: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二、丝绸之路
4.陆上丝绸之路:
(1)路线:______——河西走廊—西域一中亚、西亚—欧洲。
(2)商品: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________、凿井、________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
葡萄、石榴、苜蓿、________、香料、玻璃、________等,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
(3)地位:丝绸之路是古代__________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5.海上丝绸之路(汉武帝时):
(1)路线一:山东沿岸——黄海——朝鲜、日本。
(2)路线二:东南沿海港口——中南半岛——马来半岛——__________——孟加拉湾沿岸——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今斯里兰卡)。
三、对西域的管理
6.西域都护的设置:
(1)时间:公元前________年。
(2)设立的意义: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________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________及________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7.东汉对西域的管理:东汉明帝时,派________出使西域。班超在西域期间,还派________出使大秦。
易错易混
1.丝绸之路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最远到达欧洲,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到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
2.注意区分西域都护府与西域都护
西域都护府是管理西域的行政机构;西域都护是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
3.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开通的联系
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相互了解与往来,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拓展延伸
1.“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
——《汉书·张骞传》
【解读】张骞开辟了通西域的道路,后来的使者出使国外也都自称博望侯,以此来取信于他国,他国也因而信任他们。史料充分说明张骞通西域意义重大。
2.如何从丝绸之路的相关史实中看出中国当时的科技水平领先世界?
在丝绸之路上,汉朝输往西域的是丝织品、漆器以及铸铁、凿井、开渠等技术,属于手工业品和生产技术;而西域东传的宝石、良种马、瓜果等产品都属于特产。由此可见,当时中国的科技领先世界。
03课后作业
一、选择题
1.当代史学研究者在评价我国古代的“丝绸之路”时称:“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它把黄河文明、恒河文明、两河文明和希腊文明等诸多人类文明最重要的起源地,串联在了一起,被喻为世界历史展开的主轴。”那么这一主轴的起点是(
)
A.秦朝的咸阳
B.西汉的长安
C.东汉的洛阳
D.宋朝的东京
2.(史料实证)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如图所示壁画反映的是(
)
A.佛教传入中原
B.西汉诸侯把封地分给其子
C.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
D.在丝绸之路上跋涉的商队
3.(2020·温州中考)西晋《古今注·音乐篇》记载:“横吹,胡乐也。张博望(张骞)入西域,传其法于西京(长安),惟得摩诃兜勒(马其顿)一曲。”据此可知(
)
A.张骞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贡献
B.汉朝以武力加强对西域的控制
C.中国与马其顿的交流始于西晋
D.文明互鉴促进了西域经济发展
4.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下列史料能证实丝绸之路存在的是(
)
A.河姆渡出土的骨耜
B.半坡出土的纺轮
C.陕西出土的秦兵马俑
D.新疆出土的东汉丝袜
5.季羡林先生曾说:“在世界上延续时间长、真正形成独立体系的文化只有四个:中国、印度、阿拉伯和西欧。这四大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新疆地区。其所以能够在这里汇流,则须归功于贯穿全区的丝绸之路。”这段话不能说明(
)
A.世界古老文化的源头在中国的新疆地区
B.丝绸之路促进了不同地区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C.丝绸之路是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
D.丝绸之路是一条世界多元文化融汇的通道
6.“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如图中①②③④分别是(
)
A.南海、斯里兰卡马来半岛、印度半岛
B.徐闻、马来半岛、斯里兰卡、印度半岛
C.南海、马来半岛、印度半岛、斯里兰卡
D.徐闻斯里兰卡马来半岛、印度半岛
7.(2019秋·阳泉盂县期末)习近平在“一带一路”论坛中讲道:“古丝绸之路跨越尼罗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黄河和长江流域,跨越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信众的汇集地,跨越不同国度和肤色人民的聚居地。打开了各国友好交往的新窗口,不断书写人类发展进步的新篇章。”下面对这段话解读不正确的是(
)
A.古丝绸之路沟通了不同区域的文明
B.古丝绸之路的开通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
C.古丝绸之路使世界三大宗教有机融合在一起
D.古丝绸之路体现了开放包容、友好合作的丝路精神
8.(2020·河南中考)“不是张骞通异域,安能佳种自西来?”一支支驼队驮着茶叶、桃、梨、杏去了西域,又驮着苜蓿、蚕豆、石榴、黄瓜来到中原。材料反映了丝绸之路的开通(
)
A.巩固了国家统一
B.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
C.促进了物种交流
D.改变了古代经济结构
9.下列关于古代丝绸之路史实与推论的搭配,正确的是(
)
二、简答题
10.认真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图1反映了西汉时期的什么历史事件?其目的是什么?他此次西行的目的达到了吗?
(2)图2中这个行政机构是西汉政府在什么时候设置的?它的设置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
(3)图3是一条已经存在两千多年的古老商路,这条商路的起止点分别在哪里?这条古老的商
路有什么作用?
(4)结合图2和图3及所学知识,说说图1人物的西行有什么重要意义。
三、材料解析题
1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材料二
“无有张骞通西域,安能佳种自西来?”
材料三
…中国汉代,一支从长安出发的和平使团,开始打通东方通往西方的道路,完成了“凿
空之旅”……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
(1)材料一中的哪些内容反映了这次出使的艰难?体现了张骞的什么精神?
(2)“自西来”的“佳种”具体指什么?(一例即可)
(3)自“东”向“西”传播的东西有哪些?
(4)根据材料三归纳“丝路精神”。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答案
知识梳理
1.阳关;玉门关;新疆
2.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3.119
4.(1)长安;(2)开渠;铸铁;良种马;宝石;(3)东西方往来
5.(2)六甲海峡
6.(1)60;(2)西域;新疆;巴尔喀什湖
7.班超;甘英
课后作业
1.b
2.c
3.a
4.d
5.a
6.c
7.c
8.C
9.D
10.(1)张骞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没有,当时大月氏西迁已久,安居乐业,不愿再与匈奴打仗。
(2)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3)起点是中国长安,终点是欧洲的大秦。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4)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促使西汉政府设置了西域都护,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言之有理即可)
11.(1)“去十三岁”表明时间长,“唯二人得还”说明过程艰险。体现了张骞报效祖国、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无畏精神。
(2)西域的良种马,以及葡萄石榴、核桃、苜蓿等。
(3)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和丝绸、漆器等物品。
(4)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