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历史人教版
选修4
追求礼乐的一生
公元前551年,孔子出生于鲁国一个没落贵族家庭。孔子起初学习“六艺”,
15岁时立志学习礼乐。后来孔子刻苦自学,成为主持祭祀和丧葬礼仪的儒士。他以“
每事问”“好古敏求”的精神,苦研《诗》《书》《礼》《乐》,在礼崩乐坏的情况下,以传承礼乐文化为己任。
30岁时,孔子把后人尊为“六经”的《诗》《书》《礼》《乐》《易》《春秋》融会贯通,开始收徒讲学,办私学的成功使他闻名遐迩。50多岁时,他被鲁国国君任命为中都宰,孔子第一次获得施展政治抱负的机会。因治鲁颇有政绩,他官至司寇。
为了实现恢复礼治社会的理想,孔子试图加强君权、削弱大夫权、抑制陪臣,结果失败,结束了昙花一现的从政生涯。孔子离别父母之邦,带着弟子周游列国,先后到过卫、陈、宋、蔡、楚等国,向各国诸侯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却没被采纳。68岁时,他无奈地回到鲁国。从此,孔子专心整理文化典籍,删修《春秋》,献身于文化教育事业。
开创儒家思想
①春秋时期是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变的时期,充满新与旧的矛盾。“臣弑君、子杀父、少凌长、庶废嫡”等违背周礼的行为司空见惯,人际关系紧张。
②孔子决心通过恢复周礼,承担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成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背景
礼在孔子的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他认为,要改变春秋时期天下大乱的政治局面,就要恢复周礼的权威,使社会能够君臣有别、长幼有序。于是,他以“礼”来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把“礼”作为立国立身的基础。孔子要求人们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季氏大夫擅自用天子之礼,跳“八佾舞”,孔子愤慨地说:“是可忍孰不可忍?”他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孔子说:仁
就是爱人,仁包含着仁爱、关怀、体谅、容忍等一切美德。这种思想体现了人道主义和对百姓的关心与爱护。孔子主张以德和礼治理社会,反对政府向百姓收重税,说“苛政猛于虎”。
简要说明孔子提出的“仁”的意义。
积极意义:
仁即爱人,体现了人道主义的精神、和谐的人际关系,爱护人民的主张;仁还提出忘我的、无私的、积极奋发、自强不息的现实态度。
消极意义(目的):
“仁”的思想必须
“礼”
相结合,为统治阶级安定社会服务,为恢复西周贵贱有序的社会秩序服务,带有很大的落后性。极大地限制人的主观能动精神和创造欲望。
这种两重性作用于孔子以后的悠悠岁月,造成中华民族崇奉公德,压抑私欲,强调义务,蔑视权利,以及安贫乐道,因循保守的社会心理特征。
孔子将礼与仁结合起来,认为,如果只有礼而没有仁,就会加深社会对立,导致矛盾激化;只有仁没有礼,就会产生没有等级的仁爱,以致模糊上下尊卑的界线。这两极都是孔子不希望出现的。他希望恰当地协调礼与仁的关系,让礼体现仁的精神而不流于形式,让仁有礼的约束而不失于无序。
[学思之窗]
“儒”的含义,据许慎的《说文解字》注:儒,柔也,术士之称。儒最初是指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士,由古代神职人员演化而来,负责祭祀祖先、主持丧葬之礼,亦称为“相礼之儒”。
孔子起初就是主持丧葬礼仪的儒士,但是孔子有感于“礼崩乐坏”的形势,赋予儒一种维护礼制社会的道义,这样,儒就不仅仅是一种主持礼仪的职业了。
结合课文仔细分析,到孔子时代,“儒”的含义发生了哪些变化?
答案提示:儒最初是指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士,由古代神职人员演化而来,负责祭祀祖先主持丧葬之礼。春秋时期,孔子针对当时“礼崩乐坏”的形势,赋予儒一种维护礼制社会的道义,通过恢复周礼,宣传仁爱、关怀、体谅、容忍等一切美德,承担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
怎样协调礼和仁的关系呢?孔子又提出了中庸思想。他认为“过犹不及”,就是过头和不及同样不好,恰到好处才是中庸。达到这种恰当的方法,是“和而不同”。保持矛盾对立面的和谐叫作和;取消矛盾对立面的差异叫作同。孔子认为孤立的、单一的因素不能构成完善的事物,只有多种因素,特别是对立因素的统一与和谐才形成完美的事物。仁、礼、中庸思想是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
探究:我们应该怎样面对孔子的中庸思想?它是不讲原则吗?是墙头草两边倒吗?
“中庸”
的本意:也就是去除偏激,选择正确的道路。
中庸思想倡导崇尚和平,讲究信义,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人与群体的和谐,是社会政治稳定与发展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对调适、化解、规范社会各方面利益的矛盾与冲突,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历史纵横]
孔子认为个人修养方面的中庸标准是:“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大意是:做人如果质朴多于文采,便显得粗野;如果文采胜过质朴,便显得浮夸。只有文采和质朴兼备,才是君子。
古代大教育家
春秋以前,文化一向被贵族垄断。孔子开创私学,只要愿意行“束佾”之礼,都可以成为孔门弟子。从贵族子弟到清贫寒士,不分贫富贵贱,都平等地师从孔子。学生冉雍的父亲是个“贱而恶”的人,冉雍却很有德行,孔子认为谁也不能剥夺他的受教育的机会。而对自己儿子孔鲤,他也是一视同仁。
有教无类
孔子教学的目的不是培养具有某种技能的专门人才,而是使学生们“成人”。他主要教授《诗》《书》《礼》《乐》,进而使学生们举止合乎礼数,言行合乎“忠”“信”,以“忠”
和“信”
对待普通人,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君臣关系上,应该“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但孔子的忠君是有条件的,就是“以道事君”“邦有道则仕,无道则隐”“道不同不相为谋”,并不提倡愚忠。
后来孔子的教育目标提高了,他不仅要把学生培养“成人”,而且要培养成“君子”。君子要将礼与仁、言与行完美地统-起来,不仅具有独善其身的自我修养,还要兼济天下。所以孔子还教学生“政事”和治国的本领。
[学思之窗]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见賢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些是孔子对君子人格的规范。想一想,这样的君子人格体现了孔子怎样的价值追求?今天看来,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
答案提示:孔子对君子的人格规范包括:君子要将礼与仁、言与行完美地统—起来,不仅具有独善其身的自我修养,还要兼济天下,有治国的本领。孔子的价值追求是:要做一个有为的人,做一个讲求仁和礼的人。
孔子注重因材施教。他对不同性格、不同接受能力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学生子路问他:“听到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行?”孔子说:“你有父兄在,应该先向你的父兄请教,为什么要马上做呢?”冉有问他同样的问题,孔子却回答:“当然应该马上去做。”孔子的另一个学生问他,为什么同样的问题回答却不同呢?孔子说:“冉有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勇敢:仲由遇事轻率,所以要叮嘱他慎重.”孔子还注重言传身教,在列国奔波危难之时,他泰然地讲诗书,教君子之德,抚琴抒志。他用自己的行为告诉学生什么是君子之道。
尽管孔子的政治抱负没有实现,但他整理编订的古代文化典籍《诗》《书》《礼》《乐》《易》《春秋》,倾注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使中国古典文化传统绵绵不绝,树立了继往开来的里程碑。据说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弟子们把孔子的思想整理成《论语》,这成为儒家学派的经典。
对后世的影响
孔子整理和修订的“六经”是留给中国最宝贵的遗产。除《乐》毁于秦火没能流传下来,其他五部经典传承至今,既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由于孔子的思想有利于稳定社会、缓和矛盾、维护一统,所以,在中国封建社会,历代君主,不论贤君还是昏王,几乎都尊崇孔子,加封孔子各种谥号,利用孔子的思想统治国家。以仁、礼、义为核心的儒家深层思想内涵,经历代的损益,积淀下来,渗透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之中。
孔子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他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办学形式等方面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他改变了以往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为教育的推广创造了条件。私学的形式也保证了中国文化免受朝代变迁的影响,连续不断地发展下来。
孔子学说对亚洲甚至世界都产生了影响。
汉朝以后,儒家典籍传人越南、朝鲜、日本等国,这些国家分别建立孔庙或文宜王庙,实行以儒学为主的开科取士。
明清以后,孔子学说传到西方,《论语》被翻译成拉丁文、英文,欧洲一些思想家也从儒学中得到启发借鉴和鼓舞。
1.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孔子说:“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齐景公高兴地说:“对呀,要不这样,即使有很多粮食,我还能吃得着吗?”这说明孔子提倡( )
A.仁者爱人,理解和体贴他人
B.克己复礼,人们应贵贱有序
C.政在爱民,国君要严于律己
D.仁政治国,人际关系要和谐
解析:选B 孔子的话体现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他想按照周礼要求恢复社会等级秩序,达到贵贱有序,反映了他“礼”的思想。
2.全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于1988年在巴黎聚会,讨论新世纪世界的前途,他们竟然得出一致的结论,认为21世纪,人类如果要过和平幸福的生活,就应该回到2
500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他们回到孔子那里去寻找的“智慧”是( )
A.“尚贤”
B.“制天命而用之”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以法为本”
解析:选C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从而使人类过上和平幸福的生活。
(一)本课测评
1、归纳孔子一生追求的主要目标。
恩路引领:孔子的一生大致经历了幼年学礼、从政失败、周游列国、献身文教等几个阶段。
答案提示:孔子的一生是追求礼乐的一生,为了实现恢复礼治社会的理想,他学礼、从政、整理文化典籍、献身教育事业。
2。总结孔子开剑的儒家学派的核心思想。
答案提示;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要恢复“礼乐制度”,恢复一个“天下有道”的社会。要恢复这种社会,就应该把他人当“人”看,即实行“仁政”,爱护他人。而且礼与仁是不可分的,要用—种仁爱的精神来讲礼乐,以便赋予礼乐以爱人的精神内涵。
3.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答案提示:孔子的教育思想包括:人不论责贱,都应有接受数育的机会和权利,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成人”和“君子”,应该采用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等多种教育方法,教学内容是孔子整理过的“六经”
(二)学习延伸
(2)看一本有关孔子的书,说说孔子对中国的影响还有哪些。举—些例子,说明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习惯或思想是受孔子影响的。
答案提示玫治方面,我国现阶段提出“以德治国”“以人为本””的思想,建设和谐社会的思想等,都受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道德规范方面:如尊老爱幼、尊师重教、或信、礼貌、孝敬等道德规范都被现阶段中国人民继承下来。教育方面:孔子通过他的长期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出不少有益的教育方法,今天看来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如人的知识来源于学习,可以从古代文献和典章制度方面学习知识,也可以从现实生活中得到知识,“因材施教”“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等教育思想。
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汉城正式揭牌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