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课件(共5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4.1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课件(共5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0-09 11:24:34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50张PPT)
历史人教版
选修4
一、弃医从政,图谋救国
孙中山名文,号逸仙,1866年出生在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因他后来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时,曾化名“中山樵”,故名孙中山。
孙中山早年曾入私塾读书,接受传统教育,后来在哥哥的帮助下,先后在檀香山、香港和广州等地上学,接受西方资本主义教育,眼界大开。21岁时,孙中山进入香港西医书院学习。他博览群书,手不释卷,五年后以全校最优的成绩毕业。随后,他先后在澳门和广州等地行医。这时,他认为“医国”比“医人”更重要,便“借医术为人世之媒”,联络有志改造中国的仁人志士,寻求救国的途径,开始从事政治活动。
【学思之窗】
1892年,26岁的孙中山在澳门挂牌行医。他十分擅长外科和治疗肺病。有一次,他为一位病人做手术,从病人体内取出一块如鸡蛋大小的胆结石,为患者解除了病痛,令许多人叹服。行医中,他对穷苦患者不收医金,还免费赠送药品。由于孙中山医德高尚,医术高明,中外求诊者很多。后来因受到葡萄牙籍医生的排挤,孙中山只好到广州行医。在那里,他遇到陆皓东等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经常倡言革命,抨击朝政。经过反复商讨,孙中山认识到,做一个医术高明的医生,只能为一小部分人治病,不能救国﹔要做一个医治整个中国的医生,就必须改革中国的政治。几年后,他由一位医生变成一位职业革命者。
你怎样看待孙中山对职业选择的认识?
答案提示:孙中山弃医从政,充分体现了个人职业选择以国家前途、民族未来为重。只有国家独立、富强,个人价值才能更好地实现。
甲午中日战争前夕,孙中山上书给清政府要员李鸿章,提出自己富强中国、发展生产的系统主张。但是,他既没有得到答复,也没能见到李鸿章。孙中山意识到,通过上书请愿的办法来改革中国的政治是行不通的。
特别提醒 孙中山在给李鸿章上书中提出的主张,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有进步意义的,但在近代中国社会里,企图依靠专制统治者自上而下地改革实现这些主张,自然是幻想。李鸿章的冷遇和中日甲午战争中中国的惨败,促使孙中山放弃了对清王朝的幻想,转而走上革命道路。
如图题为《饭桶》的漫画是张聿光1911年创作的。对这幅漫画含义解读正确的是(  )
A.批判清王朝为还债搜刮民脂民膏
B.反对思想禁锢,提倡民主和科学
C.讽刺野心家袁世凯窃夺革命果实
D.讽喻清王朝腐败无能、愚蠢自大
解析:选D 漫画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1911年辛亥革命斗争的主要矛头指向清政府。正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愚蠢自大,导致其成为民主革命的主要对象。
二、创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上书受挫使孙中山毅然抛弃改良幻想,走上了反清革命的道路。甲午战争爆发后不久,他来到檀香山,开始在当地华侨中进行革命宣传和组织活动。1894年,
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在《兴中会章程》中,他明确指出兴中会的宗旨是“振兴中华”。
兴中会
孙中山把斗争纲领概括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纲领。兴中会的建立标志着孙中山开始踏上民主革命道路。第二年,他在香港建立了兴中会总机关,积极策划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由于有人告密,这次起义没有正式发动就失败了,遭到通缉的孙中山从此开始了长期的海外流亡生活。
[历史纵横]
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流亡日本,之后,又到了英国。在英国,孙中山被清政府驻英使馆诱捕,经过友人救助,才得以脱离危险。为了让英国人民了解事情真相,孙中山用英文写了《伦敦蒙难记》一书,在英国出版。后来这本书又被译成日、俄、中等文字,孙逸仙的名字也为许多国家所知晓,他的革命事业得到各国正义人士的同情和支持。
1896年孙中山在伦敦蒙难时,他的老师康德黎奔走营救。这是康德黎交给警探辨认孙中山的照片。
1905年8月,孙中山以兴中会、华兴会为基础,联络光复会部分成员,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孙中山被推举为同盟会总理。他亲自制订章程,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作为同盟会政纲。不久,他又把十六字纲领归结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三民主义政纲比兴中会纲领有了进一步发展,是一个比较完备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尽管同盟会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都存在缺陷,但是,它的建立以及革命纲领的提出,还是极大地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使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进入一个新阶段。
三、领导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中国同盟会建立以后,一方面,在思想上与以康有为为首的保皇派展开针锋相对的论战;
另一方面,策划、组织和发动了一系列旨在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武装起义。
这些起义因为缺乏群众基础和条件不成熟而失败,
但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统治,为辛亥革命的到来作了重要准备。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清王朝土崩瓦解。正在美国的孙中山听到消息后,取道欧洲于年底回到国内。经宣布独立的17省代表投票选举,孙中山以绝对多数票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
他在南京宣誓就职,组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宣告诞生。
同年2月12日,
清朝宣统皇帝溥仪被迫宣布退位,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
[历史纵横]
武昌起义后,各省革命党人纷纷响应,到1911年11月下旬,
全国25个省区中,已有十几个宣布独立,其他各省的反清斗争也风起云涌。孙中山当时正在美国,他得知武昌起义的消息后,便思考要不要回国参加战斗。经过再三考虑,他认为自己当前的主要工作,是应该在海外展开外交活动,断绝清政府后援。同时,也为新成立的共和政府争取更多资本主义国家的支持。事实上,从那时起,直到逝世,孙中山都没有得到所期望的支持。相反,列强却支持反动军阀在中国展开混战。十多年后,孙中山才认清这种事实,对三民主义作了重新解释。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公布了一系列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和法令。1912年3月,
他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成文法。它的基本精神是按照西方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则,在中国建立一个实行议会制和责任内阁制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它用法律形式否定了独裁专制的君权,赋予国民自由权利,这体现了中国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愿望,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要求,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之一。
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仅仅三个月时间,在内外反动势力的压迫下,将临时大总统职位让给旧势力的代表人物袁世凯。从此,共和制度名存实亡。
孙中山的总统办公室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场革命最直接的结果,是通过暴力方式,一举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度。这是一个伟大创举,也是辛亥革命最伟大的历史功绩。
四、为捍卫民主共和而斗争
在辞去临时大总统时,孙中山认为,中国发展的政治障碍已经扫除,三民主义中的两个主义已经实现,接下来就可以一心一意地致力于民生主义了。而实现民生主义最切实的举措,就是发展实业,孙中山对此满怀信心。他把实业建设的重点放在交通运输业上,尤其是铁路建设方面。他还亲自担任全国铁路督办,到处发表演讲,表示自己计划在十年之内,修建二十万里铁路,使中国早日富强。
1915年孙中山与宋庆龄结婚.这是他们在日本的合影。
袁世凯在接替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之前,曾信誓旦旦地表示自己要忠于共和。但是在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成果后,他很快便撕下了民主共和的伪装,向革命党人举起屠刀。1913年3月,袁世凯在上海制造血案,派人刺杀了主张议会政治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宋教仁。随后,又与西方财团签订了2
500万英镑的“善后大借款”合同,用来购买军械,扩大军队,准备镇压革命力量。
[历史纵横]
1912年8月,应袁世凯的一再邀请,孙中山由沪赴京,与他商讨国事。到北京后,老谋深算的袁世凯表现出“以国家与人民为念”的虚情假意,孙中山被他所迷惑。孙中山推心置腹地对袁世凯说:“袁总统于练兵一道很在行的,彼作十年总统必能为中国练五百万雄兵。我于造铁道之事,颇有研究,使全国人民赞成我的政策,我十年之内必能为中国造二十万里铁道,以统一中国。”但后来的事实证明,这只是孙中山的一厢情愿。
1912年8月,孙中山应袁世凯之邀自上海北上,这是在天津开往北京的专车上。
残酷的事实使孙中山等革命派清醒过来,再次举起斗争旗帜。1913年7月,孙中山组织发动了讨袁的“二次革命”,但很快失败。1915年,
袁世凯复辟帝制。为此,他不惜出卖国家利益,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中的大部分条款,以换取帝国主义的支持。袁世凯的倒行逆施,引发了全国规模的反袁护国运动。孙中山等革命派积极参加了这场运动。在全国人民的反对下,
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并在人民的唾骂声中,结束了可耻的一生。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直、皖、奉三大派系。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把持中央政权,不仅出卖国家主权,还拒绝恢复象征民主共和制度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国会。
为反对段祺瑞的卖国独裁统治,维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孙中山于1917年发起了第一次护法运动,并在广州召集非常国会,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他担任大元帅。由于遭到滇、桂军阀的排挤,护法运动很快失败。但是,孙中山没有气馁,继续探索中国的出路。1920年底,他返回广州,重新组织军政府,发动了第二次护法运动。两年后,由于陈炯明发动叛乱,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
特别提醒:复辟帝制失败说明民主共和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任何逆历史潮流而动的行为都是注定要失败的。革命派的斗争都失败了,并未改变中国社会的性质,说明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1913年夏秋之际,“二次革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党人要通过这次革命(  )
A.迫使袁世凯实行民主政治
B.废除“善后大借款”合同
C.推翻袁世凯专制独裁统治
D.要求政府实行政党政治
解析:选C “二次革命”爆发前,一些革命党人对袁世凯的真实面目逐渐有了较为清醒的认识。他们进行革命,就是要反对袁世凯的专制独裁统治。
1918年,孙中山在《建国方略·自序》中写道:“夫去一满洲之专制,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其为毒之烈,较前尤甚。于是而民愈不聊生矣!”这说明当时中国(  )
①清政府已经被推翻,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结束 ②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③辛亥革命没有取得彻底成功 ④出现了军阀割据的局面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
解析:选C 
“去一满洲之专制”说明①正确;“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其为毒之烈,较前尤甚”说明②③④正确。故答案选择C项。
段祺瑞公开叫嚣:一不要约法,二不要国会,三不要旧总统。为此孙中山发起了(  )
A.二次革命
B.护国运动
C.护法运动
D.国民大革命运动
解析:选C 由于段祺瑞拒不恢复国会和《临时约法》,1917年,孙中山号召发起了护法运动。
五、促成国共合作
捍卫共和斗争的屡屡失败,给孙中山带来极大困惑。而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五四运动的爆发,使孙中山受到很大的鼓舞和启发。中国共产党给处于困境中的孙中山以真诚帮助。第二次护法失败以后,孙中山避居上海,中国共产党人李大钊等多次与他接触,说明中共主张,商讨合作事宜。这使他逐渐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革命运动是革命的坚定力量。孙中山排除一切阻力和干扰,适时作出了顺应时代潮流的转变。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孙中山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主张,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奠定了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项目
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内容
民族

不同
民权

不同
都主张反对民族压迫
突出的是反满,矛头指向清王朝
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都主张自由平等的权力
只是抽象地提倡“自由、平等、博爱”(民权由资产阶级掌握)
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民权国民共有)




项目
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内容
民生

不同
实践
都主张平均地权
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平均地权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谋求改善工人和农民的生活
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理论基础
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国民革命的发展
扶助农工
“三大政策”在新三民主义中的体现 
1.新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突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要求,这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基本一致,体现了与中国共产党的联合。而在帝国主义包围下反对帝国主义,“联俄”成为必然的要求。
2.新三民主义中“民权主义”强调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体现了“唤起民众”的思想。
3.新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增加了“节制资本”和“耕者有其田”的内容,分别体现了对工人和农民的扶助。
4.新“民族主义”体现了“联俄”“联共”政策。而新“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分别在政治上和经济上体现了“扶助农工”的政策。
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直系将领冯玉祥从前线倒戈回师,发动北京政变,并电邀孙中山北上主持大计,共商国是。孙中山为了谋求国家的和平统一
,毅然抱病北上。在北上途中,他反复宣传召集国民会议和废除不平等条约的政治主张。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因病在北京逝世。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后,邀请孙中山北上,商议和平统一中国问题。当时孙中山认为,要实现和平统一就必须(  )
A.召开国民会议
B.恢复国会和《临时约法》
C.与共产党合作
D.打倒军阀和帝国主义
解析:选D 1924年孙中山在北上途中发表宣言,反复宣传召集国民会议和废除不平等条约,指出阻碍国家统一的是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因此,必须打倒军阀和帝国主义才能实现和平统一。
中国近代某历史人物逝世后,有人撰写了这样的挽联:“此老是世界英雄扫万里风烟,定一统山河名流百代;其人作中华元首抱三民主义,伸五权宪法志矢千秋。”下列挽联同为悼念此人的是(  )
A.有名作,有群众,有青年,先生不死;不做官,不爱钱,不变节,是我良师B.薄华盛顿而不为,何况明祖;于马克思为后进,庶几列宁
C.勒马黄河悲壮士;挥戈易水哭将军
D.创造着盖世丰功,阶级解放,民族解放,人类解放;永远是我们模范,志气超群,道义超群,谋略超群
解析:选B 据材料“此老是世界英雄扫万里风烟,定一统山河名流百代;其人作中华元首抱三民主义,伸五权宪法志矢千秋”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悼念孙中山的挽联。A项是鲁迅的挚友日本人佐藤村夫在鲁迅死后写的挽联。B项是孙中山1925年3月12日逝世后,柳亚子送的挽联。
挽联的大意是:孙中山超越了华盛顿和朱元璋,能和马克思与列宁相并。C项是刘伯承将军写给叶挺的挽联。D项是1943年4月,陕北根据地创建者刘志丹在战斗中牺牲,悼念刘志丹的挽联。故选B。
黄埔军校旧址
[历史纵横]
经历了数次革命后,孙中山深感中国革命之所以不能成功,原因之一就是没有自己的革命武装。他决定筹建军校。1924年,在广州黄埔成立陆军军官学校,由蒋介石担任校长。中国共产党派周恩来担任政治部主任,并派许多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到军校学习。黄埔军校为中国革命培养了一批军事骨干。
[资料回放]
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最近主张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尤须于最短期间促其实现。是所至嘱!
一孙中山遗嘱
孙中山毕生致力于中国民主革命事业,直至生命的最后-刻。他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振兴,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尽管孙中山也有种种缺点,但是,作为站在时代潮流前面,领导中国人民结束旧时代、开拓新时代的伟大革命家,他将永远为人们所铭记。
《孙中山——壮志未酬的爱国者》中写道:“他反复地呼吁对他所领导的政府的同情、财政资助和国际上的承认……他明白地翘首海外,寻找中国问题的解决。”这段话的核心观点是孙中山(  )
A.十分重视与其他国家的关系
B.没有认清帝国主义的侵略性质,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C.其三民主义脱离中国实际,对中国革命没有指导意义
D.在中国革命中有坚定信念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材料表明孙中山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希望临时政府能得到帝国主义的承认和支持,B项正确;C项表述有误;A、D两项材料体现不出来。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是孙中山的一句名言。孙中山自己也一直是不断超越自己,紧跟历史发展潮流,与时俱进的。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A.甲午战争爆发后,抛弃改良幻想,走上反清革命道路
B.同盟会成立时,把原兴中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斗争纲领发展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字纲领
C.辞去临时大总统,把这一职务让给袁世凯
D.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
解析:选C 本题是否定选择,考查孙中山思想的与时俱进。选项C不是思想内容,同时也是对封建势力妥协的结果,不能算作与时俱进
孙中山先生认为中国虽四万万之众,实等于一盘散沙,民众对国事毫不关心,国家民族观念相当薄弱,只知有自己不知有国家,不能团结。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自古即以天朝上国自居,人民无法产生国家认同
B.人民“天高皇帝远”的心态,喜明哲保身而不涉政治
C.专制统治剥夺人民政治自由,人民无从辨识国家问题
D.列强对中国采取挑拨与分化,使人民彼此猜忌
解析:选C 根据材料中的“民众对国事毫不关心,国家民族观念相当薄弱,只知有自己不知有国家,不能团结”,可以看出原因是专制统治导致人民无从辨识国家问题,故答案为C项;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是统治者,排除A项;B项是对题干内容的概括,没有说出原因,排除;D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一)本课测评
1.孙中山对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做出了哪些贡献?
答案提示:推翻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促成国共合作。
2,如何评价孙中山的历史功绩
答案提示:孙中山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为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的精力,在历史上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他所领导的辛亥革命引发了20世纪中国社会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捍卫民主共和,促成国共合作,对中国和世界革命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20世纪中国站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位伟人,是亚洲觉醒的先驱。
2.阅读与思考在以上材料中,孙中山认为中国之大患各是什么?将材料二与材料一对比,可以看出孙中山在思想认识上有哪些进步?
答案提示:材料一认为中国之大患是军阀混战,材料二认为中国之大患是北洋军阀的封建统治和帝国主义的压迫、奴役。
其进步:由最初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到认清帝国主义的真实面目,认识到要使中国独立富强必须推翻帝国主义及其走狗。
(二)学习延伸
孙中山精神:
①反对列强侵略和军阀割据,争取国家统一和平,一生致力于救国救民的革命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
②为振兴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计个人安危,处处以民族、国家利益为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民族精神。
③勇于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不断追求真理,百折不挠的进取和斗争精神。
④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和放眼世界的开放心态
第1阶段孙中山大事记回顾
第1阶段
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之前
大事记
①1894年上书李鸿章,力倡改革,无果而终
②1894年在美国檀香山创建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③1895-1911年策划或参与多起反清的武装起义,如广州黄花岗起义
④1905年在日本东京创建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将同盟会16字纲领在《民报·发刊词》上阐发为三民主义
认识
①从对清政府幻想,和平改革救中国→用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②革命指导思想形成
小结:孙中山的一生
第2阶段孙中山大事记回顾
第2阶段
1911年武昌起义--1919年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开始
大事记
①1912年1月1日成立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
②1912年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③为使清帝退位,辞去临时大总统,袁上台
④1913-1919年组织策划多起反袁与反段独裁统治,捍卫民主共和的武装斗争,如二次革命、护国运动、两次护法运动等
认识
①始终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不计个人得失
②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屡败屡战
第3阶段孙中山大事记回顾
第3阶段
1919年五四运动--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
大事记
①遭遇多次失败的苦闷与彷徨
②接受过苏俄(1924年后称苏联)、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建议与帮助
③1924年1月召开国民党一大,改组了国民党,确立了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
④1924年5月创办黄埔军校,培养军事干部
认识
①超越党派界线,与时俱进,实现人生跨越
②促成国共首次合作,推动国民革命达高潮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