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9张PPT)
历史人教版
选修4
(1870-1924)
年轻的反叛者
1870年春,列宁出生于伏尔加河畔的辛比尔斯克市。孩提时代的列宁聪明活泼,遇事喜欢动脑筋。他没有上过小学,但从5岁左右就跟着母亲识字读书,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这个习惯一直陪伴他一生。9岁半时,列宁开始进入当地的一所中学学习。他的学习成绩优秀,课余爱好主要是读书。这时期,他初步接触了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的一些著作,受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影响,中学时代的列宁就产生了相当强烈的革命热情。
中学毕业前一年,列宁的父亲去世了。第二年,哥哥又因预谋刺杀沙皇亚历山大三世而被捕,后被处以绞刑。哥哥死后,列宁开始认真阅读他留下的马克思的《资本论》等著作,经过认真思考,列宁认为,哥哥的行为虽然英勇可敬,但只要专制制度存在,即使暗杀了一个沙皇,还会冒出新沙皇,必须依靠人民群众,从根本上推翻旧制度,建设一个没有压迫、仇恨和谎言的新社会。
中学毕业后,列宁进入喀山大学法律系学习,但不久就因参加反对专制政府的学生运动而遭到流放。流放地的生活寂寞清苦,可列宁没有消沉,他阅读了大量革命书刊,还自学完大学法律系一、二年级的课程。流放结束,列宁以校外生的身份通过了圣彼得堡大学法律系的国家考试,获得了优等毕业文凭。1893年秋,他移居俄国革命中心圣彼得堡,在那里参加了一个马克思主义小组,还发动工人进行罢工斗争。
[历史纵横]
“列宁”是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的化名。为保密和革命事业需要,弗.伊,乌里扬诺夫一生中使用了不少化名或笔名,如彼得罗夫、迈耶尔、伊林、卡尔波夫、伊万诺夫斯基等。1907年,他在给普列汉诺夫写信时用了“尼.列宁”这个名字,并用这个笔名在《曙光》杂志上发表文章,从此,列宁成为他作为一个伟大人物的姓氏。
1895年,列宁取道奥地利前往瑞士的日内瓦,会晤了俄国劳动解放社的领导人普列汉诺夫,他的智慧与口才给普列汉诺夫等人留下深刻印象。
特别提醒:俄国劳动解放社是俄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团体,致力于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为社会民主主义奠定了基础,对俄国革命的发展发挥了重大推动作用。
17岁的列宁
当列宁因参加学生运动而被抓捕时,只有17岁。一个警察局长不解地问他:“我不明白.
你为什么要起来造反?年轻人,要知道在你面前是一堵墙.你不是在用脑袋往墙上撞吗?
"列宁藐视地回答:“是的.
一堵墙.不过已经腐朽了。一推就倒.我们可以从上面跨越过去.
建党活动
同普列汉诺夫等人会晤前,列宁就在圣彼得堡着手建党活动。他将圣彼得堡的马克思主义小组联合成一个统一组织——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这是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雏形。列宁从国外回来后,去了莫斯科等不少城市,同那里的革命者取得联系,以便把分散的马克思主义小组统一成为一个工人政党,但不久他就因革命活动而被捕。
1897年,列宁被判流放西伯利亚三年。流放期间,他的女友克鲁普斯卡娅来到流放地,与列宁举行了结婚仪式。从此,列宁不仅有了一个能干又贤惠善良的妻子,身边还多了一位风雨同舟的战友与同志。两人在以后几十年的生活中,在共同的理想和追求下,为全世界劳动人民的解放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并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流放生活刚结束,列宁又继续从事建党工作。他决定先办一份全国性的报纸,以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团结广大群众,并将报纸定名为《火星报》。1900年初,列宁夫妇开始到国外流亡并着手办报。当年底,第一张《火星报》在德国莱比锡出版。这是全俄第一份马克思主义报纸,列宁等人多次撰文,宣传革命理论,并想方设法将报纸运回国内,为建党做理论宣传。
[历史纵横]
在狱中,列宁想方设法同外面的同志联系。他用黑面包做成“墨水瓶”,倒上牛奶,再用牛奶在书的空白处写上秘密文件或传单。当家人来探监时,就让他们把书带出去,在火上烤,字迹便显露出来。如果被警察发现,列宁就迅速地将“墨水瓶”吃掉。待警察走远,再做一个,继续写作。有一天,他在信的附言中写道:“今天真不走运,一连吃了6个‘墨水瓶’。
1903年夏,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在国外秘密召开了第二次代表大会,列宁亲自出席。大会经过激烈的斗争,通过了在列宁领导下制定的党纲,即明确提出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革命纲领。在选举党的中央领导机关时,拥护列宁的人占多数,被称为布尔什维克派。从此,布尔什维主义就“作为一种政治思潮,作为一个政党而存在”了。这就是说,在俄国建立了主张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也标志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列宁主义诞生了。
特别提醒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标志着布尔什维主义的产生和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正如列宁所说:“布尔什维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潮,作为一个政党而存在,是从1903年开始的。”
特别提醒:布尔什维克党从马克思主义和俄国革命实际出发,认为当时的俄国应该依靠工人阶级的力量,进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与农民的专政”。
[历史纵横]
布尔什维克,俄语为多数派之意;与之相对的是孟什维克,俄语为少数派之意。列宁曾总结道:布尔什维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潮,作为一个政党而存在,是从1903年开始的。
列宁主又是列宁理论观点的科学体系,是列宁在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时期对马克思主义.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列宁主义”一词最早在20世纪初由孟什维克提出,1923年以前俄共党内很少使用,通常用布尔什维主义一词。1923年列宁病重期间,加米涅夫在一篇文章中公开使用,后广泛传播,逐渐取代布尔什维主义的说法。
领导十月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流亡在外的列宁及时撰写文章,指出这场战争的性质是帝国主义战争,并提出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策略。后来他又发表文章提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这是在新形势下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这一思想成为俄国十月革命的指导理论。
1917年,在俄国发生了二月革命,统治俄国300多年之久的罗曼诺夫王朝被推翻,在俄国出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4月,列宁回到国内。在党的会议上,他作了一次发言,指出目前俄国革命必须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过渡,并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
1917年4月列宁在一次群众集会上发表演说
这个发言就是著名的《四月提纲》,它是列宁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俄国革命问题的典范,为布尔什维克党夺取政权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根据。
《四月提纲》的意义
1917年7月,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对游行示威的群众进行了武装镇压,制造了七月事件。为躲避临时政府的迫害,列宁被迫转入地下,后来转移到芬兰。这期间,他一边写作《国家与革命》一书,系统论述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一边多次写信,敦促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委员会立即组织武装起义。10月下旬,列宁化装后返回国内,领导了伟大的十月革命,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列宁宣布苏维埃政府成立
[历史纵横]
在俄国历史上,存在过两个封建王朝,即留里克王朝和罗曼诺夫王朝。罗曼诺夫王朝(1613~1917年)
的最后一位沙皇是尼古拉二世,1917年3月12日宣布退位,从此俄国沙皇专制制度结束。1918年7月
17日,尼古拉二世及全家和几个随从在乌拉尔被当地苏维埃执行枪决。
[历史纵横]
1917年11月6日,列宁冒着生命危险穿过敌人的几道封锁线,来到彼得格勒”斯莫尔尼宫亲自指挥了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武装起义。革命士兵和赤卫队员迅速占领了彼得格勒市的主要机构,苏维埃代表大会先后发布了《告俄国公民书》《和平法令》《土地法令》等文件,宣告无产阶级新政权的建立。一位美国新闻记者约翰.里德对十月武装起义过程作了实地采访,之后写了《震撼世界的十天》一书,真实记录了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夺取政权的伟大壮举。这本书曾受到列宁的热情赞扬。
巩固新生政权
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结束战争,以恢复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列宁领导俄国同德国、奥匈帝国议和,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他在随后召开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七大上,提出布尔什维克党的工作重心应由军事斗争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1918年3月,苏维埃俄国首都从彼得格勒迁到莫斯科。
1918年春,苏维埃政权在俄国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了。俄国各族人民转入和平的、创造性的劳动,他们恢复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但是,帝国主义国家对苏维埃俄国发动了武装干涉。在它们的怂恿下,俄国的地主和资本家,沙皇的将军和军官,建立了反革命的白卫军,掀起了叛乱。国内外的反动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把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里。苏俄被迫放下刚刚开始的和平建设,把工作重心重新转向军事方面。
在红场参加群众大会
号召大家都去与叛军做斗争
在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苏俄人民以极大的爱国热情投入反对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的斗争中,列宁则常常以领袖的感染力唤起人民群众的劳动热情和爱国情感。他经常不顾个人安危在工地上与工人一同劳动,到各地发表演讲。在前线,红军战士也在同敌人进行殊死斗争。到1920年底,苏俄人民终于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历史纵横]
1919年4月12日,莫斯科一喀山铁路分局一个机车库的党支部成员和积极分子,在下班后的休息时间里加紧修理被损坏的机车,以支援前线。分局党委以此为例,号召工人们每星期六下班后继续进行6小时义务劳动,称为“星期六义务劳动”。这年夏,列宁写了《伟大的创举》一文,称颂工人们的首创精神。1920年5月1
日,列宁还亲自到克里姆林宫广场,和军事学校的学员们一起劳动。图为列宁参加星期六义务劳动。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在1918~1920年反对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时期,苏维埃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非常的经济政策与措施,包括实行余粮收集制、将全部企业没收为国有、实行国内贸易国有化和实物配给制等等。这些措施被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项政策的实施,对集中全国人力物力争取战争的胜利起了很大作用。
1921年初,大规模国内战争基本结束,而此时苏俄经济和社会秩序却面临危机。农民们对余粮征集制表现出极大不满,1920年底,全国许多地区的农村就开始发生骚乱和暴动。1921年初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提出“不要共产党参加的苏维埃”口号。尽管叛乱被平息,但对苏俄政府提出了探索新的经济政策的问题。
以列宁为首的俄共(布)中央决定实行有秩序的退却,1921年3月,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它的主要内容包括以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开放市场,允许自由贸易以及实行租让制、租赁制等方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资料回放]
1921年4月,列宁在《论粮食税》中写道:
“用粮食税来代替余粮收集制这一政策的实质何在呢?
....
“粮食税,是从极度贫困、经济破坏和战争迫使我们所实行的特殊的“战时共产主义’向正常的社会主义的产品交换过渡的一种形式。....
“特殊的‘战时共产主义’就是:我们实际上从农民手里拿来了全部余粮,甚至有时不仅是余粮,而是农民的一部分必需的粮食,我们拿来这些粮食,为的是供给军队和养活工人。....
......‘战时共产主义’....它是一种临时的办法。在小农国家内实现本阶级专政的无产阶级,其正确政策是要用农民所必需的工业品去换取粮食。只有这样的粮食政策才能适应无产阶级的任务,只有这样的粮食政策才能巩固社会主义的基础,才能使社会主义取得完全的胜利。
“粮食税就是向这种粮食政策的过渡。....
粮食税是怎样一种政策?
苏俄为什么要用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答案提示:
(1)粮食税是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正常社会主义产品交换过渡的-种政策。(2)
原因:
1921年初内战基本结束后,由于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苏俄经济和社会秩序面临严重危机;农民暴动,水兵叛乱。
新经济政策是以列宁为首的俄共(布)中央在新形势下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它的实施,使俄国国民经济开始恢复,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为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打下基础。
就在苏俄人民刚刚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列宁却病倒了。多年的革命活动,流放地的艰苦生活,已使列宁的身体受到损伤。1918年列宁遇刺,身受重伤。从1921年起,列宁的身体每况愈下。
即使在身体条件很差的情况下,列宁仍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他非常重视现代化大生产的发展,曾在1920年提出一个著名公式一“共产
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
1922
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前后,列宁还就民族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他亲自撰写文章,阐述共产党执政条件下正确处理民族问题的一系列重要原则。而在他晚年所著的其他文章中,对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改善国家机关工作作风、反对官僚主义等问题都有论述,反映出一位领袖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深入思考。
1924年初,列宁病逝,终年54岁。噩耗传出,全世界震惊了。整个苏联立即陷入了悲痛的海洋。几天后,苏共中央执委会主席团做出决议:在克里姆林宫墙边的红场上建造陵墓,以保存列宁的遗体,供苏联人民和各国社会主义者瞻仰。
列宁是继马克思、恩格斯之后国际无产阶级的伟大领袖,他领导的十月革命,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作为俄罗斯人民伟大的儿子,他用自己的智慧、果敢和革命的灵活性为俄国、为世界人民开创了一条走向社会主义的新路。
列宁主义诞生的条件
1.阶级基础:19世纪70年代,俄国无产阶级人数大增,开始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
2.经济条件:农奴制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有了较大发展,为列宁主义的诞生创造了经济条件。
3.思想条件:19世纪80年代,普列汉诺夫开始在俄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翻译了《共产党宣言》等著作,撰写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著作。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列宁主义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4.组织条件:19世纪80年代,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俄国出现了第一批马克思主义小组;20世纪初,列宁通过创办《火星报》奠定了建党的思想基础,同时把各地的组织联系起来,为列宁主义的诞生提供了组织上的必要准备。
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俄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列宁在新的历史条
件下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主要有以下方面:
1.帝国主义理论:指出帝国主义是垄断的、腐朽的、垂死的资本主义,是无产级革命的前夜,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理论。
2.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能首先在一国或几国内取得胜利,并提到了无产阶级在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
3.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提出了新经济政策,找到了在落后国家如何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道路。
列宁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4.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列宁丰富了马克思的国家学说,指出无产阶级专政是其精髓,其阶级基础是工农联盟。
5.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理论:指出无产阶级政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的领导者。
6.民族殖民地问题理论:指出殖民地问题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问题的组成部分。只有国际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才能推翻帝国主义。认为被压迫民族可以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1.列宁在二月革命后回到俄国,并发表了重要演说。一位支持者在整理这一演说的内容时列举了四条,其中错误的是( )
A.要坚决以革命方式推翻沙皇统治
B.无产阶级需要夺取政权,然后实行土地改革
C.要实现社会主义革命
D.提出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解析:选A 二月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沙皇的封建专制统治,在俄国建立起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列宁回国时,A项提到的任务已经完成了。
2.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提出了“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以及土地改革、银行国有化、工人监督企业、退出帝国主义战争等一系列目标,却没有直接提出建立公有制等社会主义革命的内容。由此可见( )
①夺取政权是布尔什维克面临的主要任务 ②列宁抓住了当时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 ③实行公有制不是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目标 ④革命由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的过渡已经实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
D.③④
解析:选C 据“全部政权归苏维埃”可知,①正确;土地、面包、和平是当时俄国人民最关心的问题,列宁提出的目标即围绕这些内容,目的在于争取群众的支持,②正确;没有直接提出建立公有制不等于就不是目标,③错误;《四月提纲》只是指导革命任务的转变,它提出的时候还是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由民主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过渡还未实现,④错误。
(一)本课测评
1.列宁为建立俄国无产阶级政党从事了哪些活动?
答案提示:将圣彼得堡的马克思主义小组联合成一个统-组织--工
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同各地革命者联系,计划把分散的马克思主义小组统一为工人政党:
1900
年创办《火星报》宣传革命理论,为建党做理论宣传。
2.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哪些理论与实践探索?
答案提示:
1918-
-1920
年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试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以失败而告终;
1921
年列宁提出“新经济政策”,探索出-
-条符合俄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列宁晚年还在理论上对工业化、民族关系、政权建设和政党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