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的冲击 课件(共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6.1 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的冲击 课件(共3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0-09 14:23: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历史人教版
选修2
“中体西用”
鸦片战争后,中国国门洞开,列强侵略不断加强,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冲击也日益强劲。在这种形势下,以魏源为代表的一批有识之士,以探索“制夷”之策为宗旨,察觉到西方国家的“长技”,呼吁国人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
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兴起时,冯桂芬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在冯桂芬的心目中,“伦常名教”是中国文化的根本,不得改变;“诸国富强之术”主要是指引进先进的器物和技艺,有益于国家的发展。后来不少人都阐述了类似主张。如早期维新派人物郑观应也说过:“中学其本也,西学其末也;主以中学,辅以西学。”
维新运动时期,有人直接使用“中体西用"的概念,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意思是说,坚持以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和儒家的“
伦常名教”为治国之本,在这一前提下,再学习利用西方近代在科技文教等领域先进的东西。赞同维新的清朝大臣孙家鼐就明确说:“自应以中学为主,西学为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898
年百日维新前夕,湖广总督张之洞发表《劝学篇》,阐述他的“中体西用”思想。书中说“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作为中学学之“本”的“三纲”、“四维”。等事决不可放弃,器械、工艺之类则尽可改进。《劝学篇》成为当时论述“中体西用”思想的代表作。但在维新运动中,“中体西用”思想并没有起到积极作用,反倒成为反对维新思想的武器。维新运动之后,“中体西用”论仍有流行。
[历史纵横]
冯桂芬(1809一1874),江苏人,进士出身。他既讲求传统的经世之学,又注意研讨西学。撰有《校郁庐抗议》,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提出了从多方面进行社会改革的设想,“中体西用”思想即贯穿其中。“早期维新派”是从洋务派中分化形成的一个群体,这派人物在参与洋务活动中,日益增进了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了解,逐渐察觉到它们的先进之处不仅仅是在“长技”方面,更在于政治制度,开始产生在政治上向西方学习的愿望,超越了洋务派的思想范畴。
“中体西用”不但是一些思想家的主张,而且也是清末统治者改革的主要指导思想。洋务运动就是以“中体西用”为思想纲领的。清末新政,在最初几年间也是以“中体西用”为主旨的。
知识小结:“中体西用”
1.背景
(1)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冲击日益强劲。
(2)以魏源为代表的一批有识之士,呼吁国人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
2.含义
(1)“中体”:坚持以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和儒家的“伦常名教”为治国之本。
(2)“西用”:在“中体”前提下,学习利用西方近代在科技文教等领域先进的东西。
3.演变
(1)萌发:魏源呼吁国人学习西方“长技”以“制夷”。
(2)初步提出
①时间: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兴起时②代表及观点:冯桂芬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3)明确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①时间:维新运动时期。
②代表人物:孙家鼐、张之洞。
③代表著作:张之洞的《劝学篇》。
④作用:成为反对维新思想的武器。
4.实践:是清末统治者改革的主要指导思想。
(1)洋务运动以“中体西用”为思想纲领。
(2)清末新政,最初以“中体西用”为主旨。
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思想提出的根本目的是(  )
A.维护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纲常礼教的权威
B.维护封建专制制度和清朝的统治
C.维护传统的政治文化的延续性
D.走抵御外侮、谋求自强之路
【解析】 “中体西用”思想的根本目的是学习西方先进科技,维护本国的封建统治。【答案】 B
小试牛刀
2.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而洋务派主张“采西学,制洋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对他们的主张解释准确的有(  )
①都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 ②都是为了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 ③都认为中国政治制度先进,反对学习外国任何制度方面的东西 ④都具有抵抗外国侵略的目的
A.①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地主阶级内部无论是抵抗派还是洋务派,在向西方学习的目的上是一致的,在学习内容上侧重“长技”,运用先进的技术。地主阶级抵抗派未涉及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的问题。故选B项。
3.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而洋务派主张“采西学,制洋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对他们的主张解释准确的有(  )
①都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 ②都是为了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 ③都认为中国政治制度先进,反对学习外国任何制度方面的东西 ④都具有抵抗外国侵略的目的
A.①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地主阶级内部无论是抵抗派还是洋务派,在向西方学习的目的上是一致的,在学习内容上侧重“长技”,运用先进的技术。地主阶级抵抗派未涉及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的问题。故选B项。
(1)积极方面
①继承了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并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使之更趋系统化、纲领化。
②冲击了保守派的传统思想,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③它所起到的承上启下和开启近代化的作用是不容抹杀的。
(2)局限性
①这一思想中的“中学”与“西学”、传统和现代之间的矛盾冲突并未消除,影响了其对西方文化的深入理解和运用。
②把西学的“用”嫁接到中学的“体”上,无法弥合中、西学之间的冲突,直接导致了在此思想指导下进行了30多年洋务运动“欲强而不强”的悲剧性结局。
③19世纪末,它还与触及封建制度“体”“本”的更具现代意识的维新变法思想发生不可避免的抵触,最终被维新变法思想所取代。
探究:对“中体西用”思想的评价
主张“中体西用”的洋务派,是封建统治集团中的一个派别。在如何认识和处理中西文化关系问题上,他们与同属封建统治集团的顽固派产生分歧,甚至进行过激烈争论。两派分歧和争论的焦点在于,要不要学习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方面的“长技”来“自强”。
晚清社会各阶层对西方民主政治的反应
洋务派认为需要。顽固派坚持!认为,学习西方这类东西是“用夷变夏",违背了“祖宗成法”和“立国之道”。不过,在维护封建统治制度和“
纲常名教”这一根本问题,两派并没有原则性的分歧,即使洋务派也并不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制度。
李鸿章就曾明确说过:“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维新派属于新兴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政治代表。19世纪七八十年代,早期维新派的思想主张开始超越“中体西用”的界限。他们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不仅停留在宣传介绍上,而且开始表露出羡慕和学习的愿望。他们认为西方国家的“君主”、“君民共主”和“民主”三种制度中,“君民共主”制度最好,甚至有人希望在中国实行议会制度。可见,早期维新派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民主政治思想。
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对西方民主政治的认识有了明显深化。他们加强对西方民主政治的宣传,呼吁中国要学习借鉴,实行“变政”。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不过,维新派人物所宣传和主张的,也并非要在中国实行民主共和制,而是实行君主立宪制。
资产阶级革命派对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反应,比维新派明显进步。他们推崇和要学习的,已不是君主立宪制而是民主共和制。自19世纪末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开始,革命党人的这种政治主张就很明确,兴中会的誓词,就喊出了“创立合众政府”,表明他们对民主共和制的向往。进入20世纪以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队伍迅速壮大,涌现出许多革命思想家和宣传家。他们创办刊物,翻译西方社会政治方面的名著,以西方民主的思想武器,掀起鼓吹反清革命的热潮。
邹容在他的名著《革命军》中,大力赞扬卢梭等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家的学说,认为这是拯救中国的灵丹妙药,呼吁用革命手段“扫除数千年种种之专制政体”,恢复人民本应享有的民主权利。宋教仁经过对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的认真探究,对它们的议会政治特别关注和欣赏,翻译了有关英美政治制度方面的著作,为在中国建立共和制度和实行议会政治,绘制他理想中的蓝图。
[资料回放]
夫卢梭诸大哲之微言大义,为起死回生之灵药,返魄还魂之宝方。金丹换骨,刀圭奏效,法美文明之胚胎,皆基于是。我祖国今日病矣,死矣,岂不欲食灵药投宝方而生手?苟其欲之,则吾请执卢梭诸大哲之宝幡,以招展于我神州土。
————邹容
《革命军》
[历史纵横]
严复
严复不但自己撰写了大量相关内容的政论文章,
还翻译介绍了一批西方名著,其中不少是有关社会政治学说的。如《法意》.原为法国著名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盂德斯鸠所著,该书探寻和阐释法律的精神,论述实行立宪、分权和法治的合理性,宣扬君主立完和三权分立,否定封建专制制度。严复有的放矢地进行了翻译和介绍,对孟德斯鸠民主政治学说有选择地接受和推崇。
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在对西方民主政治进行学习的过程中,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加以改造借鉴。孙中山还鉴于西方国家社会矛盾不断激化的现实,设想在中国同时进行建立民主共和制度的“政治革命”
和解决民生主义问题的“社会革命”。
知识小结:晚清社会各阶层对西方民主政治的反应
1.地主阶级
(1)分歧
①顽固派:学习西方违背了“祖宗成法”和“立国之道”。
②洋务派: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
(2)相同点:都主张维护封建统治制度和“纲常名教”,反对学习西方的民主制度。
政治派别
主要观点
主要活动
学习层面
早期
维新派
维新派
革命派
民族资产阶级
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希望在中国实行议会制度(已经具备了一定民主政治思想)
宣传介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
呼吁中国学习借鉴西方民主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
加强对西方民主政治的宣传,推动戊戌变法
创建革命团体,创办刊物、翻译著作,宣传和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学习西方民主共和制和议会制度,在中国进行“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
西方民主政治制度
1.近代中国有人提出:“议院者,公议政事之院也……使昏庸之君无所施其虐,跋扈之君无所擅其权……”从中可以看出,此人主张在中国实行(  )
A.君主专制制度
B.君主立宪制度
C.议会内阁制度
D.民主共和制度
【解析】 从题干中的主张设“议院”,以此使“君无所擅其权”可知,此人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
2.郑观应在《盛世危害》中提出:“欲致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这说明以他为代表的部分早期维新派已经(  )
A.与儒家学说的传统文化决裂
B.倡导学习西方的价值观念
C.注意到西方政治制度的先进性
D.力主实行政治改革
【解析】 根据材料的关键信息“欲致强……改良政治”可知郑观应认识到要想强国富民必须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故选C项。
本课测评
1.“中体西用”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答案提示:“中学为体"就是要坚持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和儒家的“伦常名教”为治国之本;“西学为用”就是学习西方近代在科技文教等领域先进的东西。其中“中学”是根本和前提,西学是辅助和补充。
2.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是怎样宣传和利用西方民主政治学说的?
答案提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对西方民主政治学说的宣传主要有:在兴中会誓词中,革命派提出了“创立合众政府”的想法,表明他们对民主共和制的向往:进人20世纪以来,许多的革命思想家和宣传家纷纷创办刊物,翻译西方社会政治方面的名著,以西方民主的思想为武器,掀起鼓吹反清革命的热潮。其中以邹容和宋教仁最为著名。
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对西方民主政治学说的利用主要有: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加以改造和借鉴。如孙中山提出在中国同时进行“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
学习延伸
比较分析洋务派、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对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学说的态度。
答案提示:洋务派与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同:洋务派不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制度,对于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学说持反对态度;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则主张学习和借鉴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
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
相同:都主张学习和借鉴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反对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
不同:维新派所宣传和主张的是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而资产阶级革命派要比维新派进步,他们所推崇和要学习的是民主共和制。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