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酝酿和爆发 课件(共4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6.3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酝酿和爆发 课件(共4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0-09 14:34:08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40张PPT)
历史人教版
选修2
挽救专制统治的“预备立宪”
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期间,挟光绪皇帝逃亡西安的慈禧太后,于1901年1月,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发布“上谕”,公开打起两年前拼死反对的“变法维新”的旗号。“清末新政'由此揭开序幕。其目的是,通过实行“新政”,对外取媚洋人,对内笼络人心,挽救清朝危局,继续维持其专制统治。
《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太后与外国公使夫人们在一起.
在“新政”的最初几年里,清政府主要进行了如下变法:改革官制,裁撤闲散衙门,添设新的机构,例如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位列六部之上;改革兵制,大规模扩练新军;改革学制,废科举,设学堂,奖留学:依法保护和奖励工商业等。这些举措虽有一定进步意义,但从总体上看,仍未能跳出“中体西用”的窠臼,没有涉及政治制度的变革。在实行“新政”的过程中,清政府大量增加捐税,更促使人民不断起来反抗,革命运动日益高涨。.
[资料回放]
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穷变通久,见于大易。损益可知,著于论语。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法令不更,锢习不破;欲求振作,当议更张。
——1901年1月29日以光绪帝名义发布“变法”上谕
为遏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清政府又被迫筹划实行“预备立宪"。1905
年秋,清政府派载泽、端方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揭开了“预备立宪”的序幕。第二年,出洋考察大臣回国,向清廷奏说,立宪可使“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弭”。
清政府经过筹议,宣布预备立宪,但并没有拿出实施的方案,而是以种种借口拖延。直到1907年夏,清政府才宣布在中央筹设资政院,各省筹设谘议局,作为议会的基础。一年后,又宣布“预备立宪”以九年为期。同时,清政府还颁布以保障“君上大权”为核心内容的《钦定宪法大纲》。不久,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继死去,宣统帝继位。新皇帝年幼,不能理政,由他父亲载沣任摄政王,总揽大权,继续推行“预备立宪”。
到1909年秋,全国多数省份建立起谘议局,当选的议员中,占多数的是资产阶级上层的代表和一些地方乡绅。他们反对革命,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形成立宪派的一股重要力量。立宪派从清政府宣布立宪中看到他们走上政治舞台的希望,就以谘议局为阵地,积极开展立宪活动,组织国会请愿,要求尽早召开国会,稳定清朝统治,以抵制革命。
1911
年春,清政府在立宪派的一再要求下,成立“责任内阁”。庆亲王奕劻(kuang)
任总理大臣,大权集中在皇亲贵戚手中。人们讥称它为“皇族内阁”。“预备立宪”成为一种骗局。
这就促使立宪派分化,部分人倾向革命。同时,皇族内阁的集权,引起汉官的离心,清朝专制统治陷于空前孤立境地。
【提示】 20世纪初,民主革命蓬勃发展,清政府决定实行君主立宪,颁布“宪法大纲”是其重要的举措,目的是为“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弭”,借“立宪法”之名继续加强封建专制集权的国家机器,保障“君上大权”,遏制并消灭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
知识小结:挽救专制统治的“预备立宪”
1.清末“新政”
(1)目的①主要:对外取媚洋人,对内笼络人心。
②根本:挽救清朝危局,维持专制统治。
(2)内容
①政治:改革官制,裁撤闲散衙门,添设新的机构。
②军事:改革兵制,大规模扩练新军。
③文化教育:改革学制,废科举,设学堂,奖留学。
④经济:以法保护和奖励工商业。
(3)评价
①进步性:这些举措客观上有利于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②局限性:从总体上看,没有涉及政治制度的变革;清政府大量增加捐税,促使人民不断反抗,革命运动日益高涨。
2.“预备立宪”
(1)目的:遏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
(3)实质:借“立宪”之名继续加强封建专制集权
国家机器,使满洲贵族继续专权。
(4)影响
①促使立宪派分化,部分人倾向革命。
②皇族内阁的集权,引起汉官的离心,清朝专制统治陷于空前孤立境地。
阶段
时间
概况
考察
1905年
清政府派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揭开了“预备立宪”的序幕
1906年
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
实施
1907年
宣布中央筹设资政院,各省设谘议局
1908年
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以保障“君上大权”
1911年
成立“责任内阁”,但大权集中在皇亲贵戚手中
(2)经过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在清王朝为挽救专制统治实行“预备立宪”的同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形势有了很大发展。
革命党人掀起传播民主革命思想的热潮。章炳麟、陈天华、邹容等都以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发表文章著作,声讨清朝统治者对外卖国、对内专制的罪恶,号召人民起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国家。
随着民主革命宣传热潮的兴起,华兴会、光复会、日知会等一批革命团体相继成立。孙中山领导的全国性的统一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于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它的政治纲领是“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孙中山将它阐发为包括民族、民权、
民生三项内容的“三民主义”,目标是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改变封建土地制度。
在中国同盟会的领导下,民主革命更加蓬勃发展。一方面,革命党人通过与抵制革命的保皇舆论进行论战,维护和发展了三民主义理论,极大地推进了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使革命主张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拥护。另一方面,革命党人相继举行多次起义。尽管这些起义都被清政府残酷镇压下去了,但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烘托出革命氛围,丰富了武装斗争的经验教训,为起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并且很快取得胜利。许多省份纷纷响应,宣布“光复",脱离清朝。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宣告成立。2月12日,清帝发布退位诏书,清王朝宣告终结。
[资料回放]
呜呼!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我中国今日欲脱满洲人之羁缚,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与世界列强并雄,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长存于二十世纪新世界.上,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为地球上名国,地球上主人翁,不可不革命...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革命者,世界之公理也....革命者,顺乎天而应乎人者也;革命者,去腐败而存良善者也;革命者,由野蛮而进文明者也:革命者,除奴隶而为主人者也。
——邹容《革命军》
知识小结: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1.辛亥革命爆发的条件
(1)思想条件:传播民主革命思想的热潮兴起,号召人民起来革命,建立民主共和国家。
(2)组织条件: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成立。
①华兴会、光复会、日知会等革命团体的成立。
②1905年,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
(3)革命纲领
十六字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三民主义
民族
民权
民生
目标
推翻清朝统治
建立民主共和国
改变封建土地制度
(4)实践活动
①革命党人与保皇舆论论战,维护和发展了三民主义理论,推进了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②举行多次起义,沉重打击了清王朝,丰富了武装斗争的经验教训,为起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2.革命的爆发、高潮、结果
(1)爆发: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
(2)高潮: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宣告成立。
(3)结果:1912年2月12日,清王朝宣告终结。
探究:1.清末中国的民主力量是怎样与专制势力进行斗争的?
答案提示:
(1)革命党人章炳麟、陈天华、邹容等发表著作,声讨清朝统治者对外卖国、对内专制的罪恶,号召人民起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国。
(2)
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成立了华兴会、光复会、日知会等革命团体和革命政党同盟会,并提出了政治纲领,后来发展成为“三民主义”。
(3)
革命党人同抵制革命的保皇舆论进行了论战,进一步传播了革命思想;同时领导了一系列的武装起义,特别是武昌起义,取得了胜利,1912年初成立了中华民国。
2.从清末民主与专制斗争的历程,可以得到怎样的启示?
思路引领:清末民主与专制斗争,从形式上看有思想、组织、武装斗争等;从过程上看,经历了从失败走向胜利;从结果看,具有很大的妥协性即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答案提示:思想斗争明确,从章炳麟等号召革命,到孙中山提出革命的指导思想“三民主义”,再到同保皇派论战,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步步深入人心。有统-的革命领导组织一中国同盟会。有敢于斗争、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如经历多次武装起义失败后,终于赢来了武昌起义的胜利。
列强对辛亥革命的干涉
西方列强并不真心希望中国实行它们在本国倡导的民主,更令它们担心的倒是辛亥革命会威胁自己在华的实际利益。俄国驻北京公使向自己的政府报告说:“主要的危险在于叛乱可能延长,或具有敌视外国人的性质。”他甚至认为清政府在无法平定“叛乱”
的情形下,“可能试图把反清朝的运动转成反外国人的运动,正如1900年它所做的一样。”日本驻华盛顿的代办也向美国政府表示,“
如任此种情势继续发展,不仅影响商务,恐将爆发类似拳乱之排外运动”。
所以,武昌起义爆发后,它们立即调集军队,准备干涉中国革命。但是,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使列强认识到,公开的武装干涉难以达到阻止革命的目的,于是就在“严守中立”的伪装下,积极扶植新的代理人,作为它们统治中国、保护自己在华利益的工具。它们相中了袁世凯,指望他收拾中国的“乱局’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以后,列强采取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等手段,向革命政权施加压力,帮助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革命政权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也乘机向革命派进攻。孙中山被迫向袁世凯妥协退让,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宣布赞成共和,可以保举袁为临时大总统。
[历史纵横]
为支持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在军事上,英、美、德、日等国军舰驶入长江,炫耀武力;俄日两国屯兵我国东北,集结待命。在外交上,列强拒不承认南京临时政府,而以让袁世凯出山统一南北作为承认中华民国的条件。在财政上,列强拒绝将海关税收等款项交给南京临时政府,致使南京临时政府的财政和军费开支极度困难。
袁世凯与外国公使合影
[学思之窗]
南京临时政府的组织成员各部中,只有陆军、外交和教育三个部的总长是同盟会会员,其余均为立宪派或旧官僚。这些立宪派或旧官僚的总长有些长期不到职,有些偶尔参与部内会议,大都由次长代行,人称“次长内阁”。
请思考,为什么南京临时政府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①封建反动势力过于强大,武昌起义后,许多省份是由立宪派和封建旧官僚相勾结控制地方政权的。
②是由资产阶级革命派软弱性与妥协性决定的。
袁世凯得到孙中山的保证后,加紧逼迫清帝退位。他还指示段祺瑞等北洋军的众多将领联名发出通电,要求清政府立即采用共和政体。宣统帝被迫下诏退位。次日,袁世凯通电表明赞成共和,孙中山提出辞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位。临时大总统的职位被袁世凯窃得。
虽然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没有能够保住,但这次革命的意义仍然重大。它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民主革命运动,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创建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人人心,有着伟大的历史功绩。在这场革命运动中,众多的志士仁人为反抗专制、争取民主,英勇奋斗、不怕牺牲,“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显示了可贵的斗争精神。当然,辛亥革命并未最终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此后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依然持续了很久。
[历史纵横]
袁世凯当选为总统后,美、英、法、德等国政府驻华公使.立刻登门祝贺,并向袁世凯政权接洽贷款。美国国会还特别通过一项祝贺中国“共和政体告成”的议案。
[资料回放]
从孙先生开始的革命,五十年来,有它胜利的地方,也有它失败的地方。你们看,辛亥革命.把皇帝赶跑,这不是胜利了吗?说它失败,是说辛亥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
一毛泽东《青年运动的方向》
知识小结:列强对辛亥革命的干涉
1.原因:列强担心其在华的实际利益受威胁。
2.表现
(1)调集军队,准备武装干涉中国革命。
(2)武昌起义后,在“严守中立”的伪装下,积极扶植袁世凯。
(3)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列强采取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等手段,向革命政权施加压力,帮助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3.结果: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4.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民主革命运动。
(2)功绩
①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封建帝制,创建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②众多的志士仁人显示了可贵的斗争精神。
(3)局限: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本课测评
1.清政府为什么要实行“预备立宪"
?
答案提示:
20世纪初民主革命迅速发展,特别是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成立的同盟会,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
沉重打击了清王朝,
为遏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维护封建专制统治,以“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弭”
2.简述辛亥革命志士反封建专制斗争的主要历程。
答案提示:思想斗争方面,20
世纪初章炳麟等,号召人民革命,主张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孙中山提出了明确的奋斗目标——三民主义;革命党人与抵制革命的保皇舆论进行论战,极大地推动了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成立革命的领导组织,革命团体和革命政党,如华兴会、光复会、日知会和中国同盟会。发动一系列的武装起义,最终武昌起义取得了胜利。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