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历史人教版
选修2
一、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1927年秋,以汪精卫为首的武汉国民政府迁往南京,与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1928年8月,国民党召开中央全会,蒋介石打出“以党治国”的旗号,实行国民党独裁统治。为巩固独裁专制,蒋介石建立了特务组织,渗透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个领城,打击民主力量,实行恐怖统治。他还制定了名目繁多的反动法令,剥夺人民的自由、民主权利,对革命者、进步人士进行残酷迫害。1936年,国民政府用宪法的形式确立了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历史纵横]
中统陈果夫、
陈立夫1928年受蒋介石之命,以国民党中央组织部调查统计科为核心。建立秘密特务组织,主持各级清党委员会,迫害共产党员、进步人士和对蒋介石反动统治不满的人。1938年8月,国民党中央组织部调查统计科扩大为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军统国民政府
“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的简称。1938
年成立,主要头目是戴笠。专门从事反共、反人民的特务破坏活动。其特工人员分布到国民党军队、警察、行政机关和交通运输等部门内,进行监视控制.
保甲制度把一
个县划分为若干区。一个区划分为若干乡。乡下设保甲。以户为单位。户设户长:十户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保甲之内,经常清查户口,监视居民言行:实行连保连坐法,一户“犯法”。
各户连坐。保甲制度是国民政府在地方建立的严密统治网。
七七事变以后,国民党政府虽然与共产党的军队联合抗战,但对内仍然坚持独裁统治,并于1939年初确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针。以“中统”“军统”为代表的特务组织专门从事迫害共产党员和民主人士的罪恶活动。国民政府还强化保甲制度,与一党专政、特务统治互相结合、渗透,成为国民党反动独裁统治的特征。
武汉失守后,国民党政府虽然继续抗战,但表现出很大的动摇性,反共投降倾向日益明显。蒋介石集团把政策的重心由对外转向对内,开始执行一条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路线。
1940年秋,蒋介石强令黄河以南的八路军和新四军限期开到黄河以北。1941
年初,新四军九千多人从安徽泾县云岭出发,移师北上,在茂林地区遭到预先埋伏的国民党军队八万余人的包围袭击。新四军血战七昼夜,除少部分人突围外,大部分人壮烈牺牲,军长叶挺在谈判中被扣押,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接着,蒋介石宣布新四军为“叛军”,取消新四军番号。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顽固派破坏抗战的罪行坚决回击,一方面宣布重建新四军,另一方面公布大量事实,揭露国民党破坏抗战的阴谋。
皖南事变后,宋庆龄、何香凝、柳亚子等民主人士在香港发起抗议运动。在国际上,苏联严厉斥责了蒋介石反共反人民的行为:英美当时也不同意蒋介石这样做。国民党政府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做法,使中间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深感联合起来争取自由民主.维护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必要,并要求与共产党积极合作以反抗国民党的压迫。1941年,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在重庆正式成立,推动了民主力量的发展壮大。.
【提示】 “六面碰壁”意指关押犯人的牢房。
“居士”表现了作者在恶劣环境下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叶挺将军的心中,真正的“自由”是国家摆脱专制独裁的统治,人民在自由民主的社会中生活
“活棺材”意味着蒋介石的独裁统治。
知识小结: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1.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1)1927年秋,宁汉合流后的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2)1928年8月,蒋介石打出“以党治国”的旗号,实行国民党独裁统治。其表现:建立了特务组织;制定反动法令。
(3)1936年,国民政府用宪法的形式确立了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2.抗日战争时期
(1)1939年初,确定“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针。
(2)“中统”和“军统”特务组织专门从事迫害共产党员和民主人士的罪恶活动。
(3)强化保甲制度,与一党专政、特务统治相结合。
(4)制造“皖南事变”
背景
国民党抗战表现出动摇性,反共投降倾向日益明显,开始执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路线
概况
1941年初,新四军遭国民党的袭击;新四军大部分人牺牲,军长叶挺在谈判中被扣押
应对
中国共产党:坚决回击,重建新四军,公布事实,揭露国民党的阴谋民主人士:在香港发起抗议运动国际社会:苏联、英美反对蒋介石的行为为反抗国民党的压迫,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成立
1939年国民党制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针,但又一再强调:“党政机关避免直接出面,尤其避免党派斗争之痕迹。”这表明国民党对中共政策的特点是( )
A.用阴谋手段打击共产党
B.既要反共,又不敢彻底决裂
C.借民众力量,限制中国共产党发展
D.既要反共,又要避免舆论谴责
【解析】 1939年国民党制定的方针体现了国民党的反共政策;“党政机关避免直接出面,尤其避免党派斗争之痕迹”说明国民党不敢与中国共产党彻底决裂。【答案】 B
二、延安的民主政治建设
与国民党独裁统治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延安的抗日民主政权。抗战爆发后,陕甘宁边区政府开始实行民主选举。凡年满十八岁、赞成抗日和民主的中国人,不分阶级、民族、男女、信仰、党派、文化程度,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当政府认为必要时,可聘社会有名望人士为参议员,但名额不超过总数的十分之一。
参议员对人民负责,人民有权监督、罢免之。抗日民主政府的各级主要领导均由各级参议会选举、罢免,对各级参议会负责。参议员和政府的候选人在竞选时要当众说明自己的政见和施政方针,接受选民审查。在陕甘宁边区实行选举制度后,敌后各抗日根据地均陆续实行了选举制度。
1939年,中共中央在延安发动人民群众积极地参与宪政运动。不久,延安各界宪政促进会成立。1940年3月,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了《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正式提出著名的“三三制”原则,即在民主选举的基础上,抗日民主政权中的人员分配按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分子和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比例执行。“三三制”政权充分保障各抗日阶级、阶层的广泛民主权利,由中共领导并与其他抗日党派真诚合作的民主制度。延安的民主政治制度,为新中国建立人民民主政权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提示】 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抗日根据地,开展了民主政治建设,尤以中共中央所在的陕甘宁边区的民主政治建设成绩斐然。毛泽东再三强调:“边区是第一个根据地,统一战线的策源地,全国有名的、政治的、文化的中心”,“要做得比全国都好,不但成为抗战的堡垒,而且要成为模范的抗日堡垒”,“使边区成为民主的模范,推动整个国家的民主化”。1940年,毛泽东系统提出新民主主义理论后,就把陕甘宁边区作为一个“试验区”,明确指出:“边区的方向,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方向。现在全国要办新民主主义,有没有一个样子呢?我讲已经有了,陕甘宁边区就是模范。”
学思之窗
[历史纵横]
1937年制定的《陕廿宁边区选举条例》规定“采取普遍、直接、平等、无记名之投票选举制”。“各抗日政党及各职业团体。可提出候选人名单。进行竞选运动。在不妨害选举秩序下,选举委员会不得加以干涉或阻止”。
当选为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的开明士绅李鼎铭指出:“当我把选举和旧日国民党统治之下的选举比较之后。我发现我们的选举绝对诚实、自由、平等,绝没有旧日的贿赂、强迫、暴行等现象。”
知识小结:延安的民主政治建设
1.措施
(1)陕甘宁边区政府和各抗日根据地实行民主选举制度。
(2)1939年,中共中央在延安发动人民群众积极地参与宪政运动,并成立延安各界宪政促进会。
(3)1940年3月,毛泽东提出了著名的“三三制”原则。
①内容:在民主选举的基础上,抗日民主政权中的人员分配按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分子和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比例执行。
②意义:团结了广大群众,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意义
(1)充分保障了各抗日阶级、阶层的广泛民主权利。
(2)为新中国建立人民民主政权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探究:全面认识“三三制”原则
(1)含义: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中普遍采用了“三三制”,即在政权人员构成比例上实行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派人士各占三分之一的制度。
(2)性质:通过“三三制”原则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权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这体现在:
①从目的上看,实行“三三制”原则的目的在于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增强抗日力量,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②从人员组成上看,在“三三制”原则下,工农群众、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加入民主政权,这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组成基本一致。
(3)实施目的
①在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背景下,动员和争取一切抗日力量争取抗战胜利是其根本目的。
(3)实施目的
①在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背景下,动员和争取一切抗日力量争取抗战胜利是其根本目的。
②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抗日根据地建立抗日民主的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是“三三制”原则实施的直接目的。
(3)历史意义
①团结了广大人民群众,争取了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其他中间力量,孤立了反共顽固势力,加强了根据地内部各阶层的抗日团结性,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②保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威信和感召力,培养了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和参政热情。
③是中国共产党在政权建设中同党外人士合作共事的开端,也是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雏形,是中国近代史上推进民主进程的杰作。
1941年,抗日根据地政权机构在人员分配上实行“三三制”原则。有关中共在民主选举上提出的“三三制”原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提出
B.抗日民主政权中的人员包括共产党员、非党左派分子和国民党
C.“三三制”政权充分保障了中国共产党的广泛民主权利
D.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并与其他抗日党派真诚合作的民主制度
【解析】 “三三制”原则是指共产党员大体占三分之一,党外左派进步分子大体占三分之一,党外中间分子和其他分子大体占三分之一,因此B项错误;该原则在《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中首先提出,A项错误;“三三制”政权保障的不只是中国共产党的广泛民主权利,C项错误。【答案】 D
三、中国面临两种命运的抉择
在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的前夕,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是中国向何处去的紧迫问题,中国面临着民主与专制、和平与内战、联合政府与国民党一党独裁的不同命运。1943年春,国民党出版了以蒋介石名义发表的《中国之命运》。这本小册子伪造中国历史,提倡大汉族主义,宣扬封建思想糟粕,鼓吹法西斯主义,反对共产主义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攻击马克思主义,污蔑中国共产党“割据地方”“妨碍统一”“
破坏抗战”,是“变相军阀”“新式封建”,暗示要在“二年之中”铲除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决定中国的命运。国民党军队在关中等地进行了几十次试探性挑衅,企图掀起新的反共高潮。
为回击国民党的反共高潮,中国共产党专门开会分析了《中国之命运》的内容,组织撰写批判文章反击,延安《解放日报》连续发表《杜绝国内的法西斯宣传》《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等文章,揭露《中国之命运》反动实质和蒋介石推行法西斯独裁统治的阴谋;指出中国共产党为民族和人民谋利益,人所共见,消灭不了。
申明中国共产党人可以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团结合作:呼吁一切爱国的国民党人坚持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反对封建法西斯主义,为建立民主的新中国而奋斗。同时,严正抗议国民党顽固派的武装挑衅,通电呼吁团结,反对内战。各解放区也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反对内战、保卫边区的群众运动,阻止了国民党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行动。
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的中心任务,是讨论夺取抗战胜利和解决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重要问题。毛泽东指出,我们的任务就是用全力去争取光明的前途和光明的命运,反对另外一种黑暗的前途和黑暗的命运。他强调指出,必须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必须团结全国人民,巩固和扩大抗日力量,努力争取实现光明的前途。大会制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路线,那就是:“
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1945年5月,国民党“六大”也在重庆召开。蒋介石在开幕词中污蔑共产党成立联合政府的主张是“假借民主名义,僭窃民权,便利私图,陷国事于紊乱无法的状态”。这次大会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继续维护国民党一党专政的专制独裁统治,拒绝建立联合政府。大会重点讨论了坚持一党专政、拒绝建立联合政府和加强反共力量、准备发动内战等议题。大会决定成立特别委员会,专门进行反共活动。
[历史纵横]
蒋介石集团在国民党“六大”,上装扮出“还政于民”的姿态,宣布委在1945年11月召开国民大会,并由国民大会通过一部宪法。但是,这些国民丈会的“代表",都是国民党在抗战前包办“选举”或圈定的,这个国民大会要讨论的“宪法”。也是抗战前国民党政府制定.的,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旧宪法草案。
国民党“六大”上装扮出“还政于民”的姿态,宣布要召开国民大会并通过一部宪法。但国民大会的“代表”、讨论的“宪法”,都由国民党一手包办。在国统区实行专制、独裁;对外则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资料回放]
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
..立即宣布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成立一个由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同盟和无党无派分子的代表人物联合组成的临时的中夹政府,发布一个民主的施政钢领.......毛泽东还指出,国民党“准备把一条绳索套在自己的脖子,上,并且让它永远也解不开,这条绳索的名称就叫做“国民大会"。他们的原意是想把所谓●国民大会’当作法宝,祭起来,一则抵制联合政府,二则维持独裁统治,三则准各内战理由。可是。历史的逻辑将向他们所设想的反面走去,‘搬起石头打自已的脚””。
知识小结:中国面临两种命运的抉择
1.背景: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
2.抉择
(1)国民党:企图在中国建立专制、独裁的反动政府。
①1943年春,发表《中国之命运》,鼓吹法西斯主义。
②国民党军队企图掀起新的反共高潮。
③1945年5月,国民党“六大”继续维护国民党一党专政,拒绝建立联合政府,并成立特别委员会,专门进行反共活动。
(2)共产党:希望建立一个独立、民主、自由的联合政府。
①发表文章,揭露《中国之命运》的反动实质。
②阻止国民党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③1945年,召开中共七大,提出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制定了中共的政治路线。
1.蒋介石集团在国民党“六大”上表现出“还政于民”的姿态,污蔑共产党成立联合政府的主张。下列议题不符合国民党“六大”的是( )
A.坚持一党专政
B.拒绝建立联合政府
C.加紧反共,准备内战
D.打败日本侵略者
【解析】 国民党“六大”是一次反共反人民的会议,A、B、C三项均是会议议题,只有D项不是。
2.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以“三三制”原则建立抗日民主政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与其他党派的真诚合作,抗日民主政府的各级领导均由参议会选举、罢免,并对参议会负责。由此可以看出( )
A.陕甘宁边区政府是多党派的联合政权
B.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政权缺少监督机制
C.参议会是陕甘宁边区政府最高权力机关
D.边区参议会的存在削弱了抗日民主力量
【解析】 结合史实可知“三三制”原则中,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其他各党派共占三分之一,故该政权是中共领导的,故A项错误;从“抗日民主政府的各级领导均由参议会选举、罢免,并对参议会负责”,可知B项错误、C项正确;“三三制”原则加强了抗日民主力量,故D项错误。【答案】 C
1.国民党独裁统治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
本课测评
答案提示:南京国民政府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权,为实行独裁统治,蒋介石建立特务组织,打击民主力量,实行恐怖统治,并于1936年用宪法的形式确立了其独裁统治。保甲制度、一党专政、特务统治的互相结合和渗透,成为国民党反动独裁统治的特征。
2.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民主政权建设上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案提示:中共是代表广大人民利益的政党。全国抗战爆发后,陕甘宁边区政府开始实行民主选举,之后扩大到各敌后抗日根据地;
1939年,延安各界宪政会成立;
1940年3月,在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方面,实行“三三制”原则;
1943年,晋察冀边区第届参政会以“豆选法”进行边区领导机构的选举,已初见民主选举的雏形。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