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谣》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民音乐出版社三年级下册歌曲欣赏《卢沟谣》
【教材分析】
这首歌曲只有八句歌词,没有豪言壮语和空洞的口号,而是用简单、清新、贴切的语言,呈现卢沟桥地区的千年历史画卷,聚焦永定河、卢沟桥、宛平城这些特殊的深深打着中华民族烙印的具体载体,折射出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歌曲是一首F大调的合唱作品,采用了民族五声调式谱写主旋律。而低声部则大多采用高声部下的一个三度音程。曲调清新、悠扬。音域较宽,特别是高声部,从到。在 入围《唱响中国》终评的36首歌曲中,这首童声合唱《卢沟谣》是唯一的一首写给孩子们唱的歌,无论从歌词还是旋律上来说,都让人倍感清新流畅,并被评为“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大众最喜爱的10首爱国主题新歌”之一。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赏析歌曲《卢沟谣》清新悠扬的旋律,以及朗朗上口的歌词,让学生感受到歌曲所传递出的民族精神,从而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的熏陶;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完整而充分的聆听,并结合律动、节奏模仿、划旋律线、参与作品歌唱、对比探究等方式,在音乐情境中理解音乐的精神内涵。让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帮助学生积累多声部音乐的感性经验,激发学生学习合唱的兴趣,为今后的合唱学习及掌握合唱技巧做好准备。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四拍子的强弱规律;掌握歌曲的力度记号,并能在演唱中准确运用;了解倚音的演唱方法;能听辨合唱与齐唱两种演唱形式;掌握反复记号的使用。
【教学重点】能在欣赏优美流畅的音乐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感受合唱艺术的魅力,在歌曲中汲取能量,体会到卢沟桥的历史沉淀感,感悟歌曲主题,即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教学难点】感受歌曲旋律进行的特点,赏析音乐要素对于表达音乐情绪的作用。
【教学准备】电子琴 多媒体课件 歌谱 彩笔 白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随《卢沟谣》伴奏乐诵读一段诗词,创设歌曲学习氛围;
2.学生谈对配乐诗词的感受,引导学生一起有感情地随乐诵读第一段诗词,熟悉歌词内容:
X X X -∣X X X -∣ X X X X ∣ X X X - ∣
永 定 河, 出 西 山, 碧 水 环 绕 北 京 湾,
卢 沟 桥, 摆 渡 船, 渡 走 春 秋 渡 秦 汉。
金 中 都, 烟 云 散, 留 下 古 桥 写 江 山,
元 明 清, 七 百 年, 卢 沟 晓 月 照 大 川。
3.教师为诵读加入拍手、拍腿、捻指、拍腿的律动,让学生感受歌曲的节拍,并复习四拍子的强弱规律。(强 弱 次强 弱)
二、欣赏歌曲
1.完整聆听,听辨出歌曲中采用的演唱形式;
2.总结归纳合唱与齐唱的异同之处,并通过图片,以视听结合的方式来强化理解;
3.再次完整聆听歌曲,并在听赏到合唱旋律时举手示意,检验学习效果;
4.根据音乐情绪和歌词内容,听辨出歌曲所分的两个乐段;
5.听赏第一乐段,并听辨乐段的四个乐句,找出合唱乐句,认识联合谱表记号;
6.随琴跟唱齐唱的乐句,并通过对比学习的方式解决倚音演唱的知识点;
7.随乐唱谱并用彩笔在白纸上画出第1、2乐句的旋律线,感受旋律的平稳起伏,线条的自然流畅;
8.学生分享课前预习功课,通过对卢沟桥历史的初步了解,增强其民族自豪感,以情带声;
9.了解力度记号在音乐作品中的意义及作用,并能运用在演唱中;
10.欣赏合唱部分乐句,体会音乐各要素引起的音乐情绪的变化(音区变高,节奏舒缓,力度增强,情绪更激昂);
11.听辨合唱声部,并熟悉跟唱高声部旋律;
12.赏析乐曲第二乐段,了解本乐段所表达的内容,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情感来演唱该段;
13.对比观察第一乐段与第二乐段的旋律,找出变化的部分;
14.了解反复记号的演唱;
15.将第二乐段完整跟唱,并提示在合唱时,演唱高声部,聆听低声部,提示结束句的长音处可采用循环呼吸的方式进行处理。
三、情感升华
1.随音乐有感情地跟唱全曲;
2.学生交流赏析乐曲后的感受;
3.通过观赏卢沟桥风景图片,在音乐中再次领略它那怡人的风光,感受它那沉甸甸的历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四、课堂小结
小小的童谣里凝结着大大的情感,让我们用心聆听音乐,在优秀的音乐作品中汲取更多的正能量,将来,我们也像词曲作者一样,做生活的有心人,用音乐的语言来抒发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