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运动的水分子
一.选择题
1.建立宏观与微观之间的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
A.50mL酒精与50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100mL﹣﹣分子体积变小了
B.“酒香四溢”﹣﹣分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
C.酒精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
D.酒精溶液不能导电﹣﹣酒精在水中不会解离出可以导电的离子
2.从分子的角度分析并解释下列事实,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可燃冰变成天然气,状态变化,分子大小随之变化
B.糖水是混合物,由不同的分子构成
C.冰不容易分割,水易分割,冰中水分子间作用力大
D.水通电分解,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
3.下列关于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
A.浓氨水挥发﹣﹣氨分子不断运动
B.氢气燃烧生成水﹣﹣分子种类改变
C.温度计内汞柱液面上升﹣﹣汞原子体积变大
D.氧气能被液化贮存于钢瓶﹣﹣分子间有间隔且间隔能改变
4.下列宏观事实对应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
A.白糖在热水中比冷水中溶解快﹣﹣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B.H2O和H2O2的化学性质不同﹣﹣分子间的间隔不同
C.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差异大﹣﹣原子的种类不同
D.把液化石油气压缩进钢瓶﹣﹣分子体积变小
5.下列对有关事实的解释错误的是( )
A.干冰升华﹣﹣分子的体积变大
B.冰水共存物属于纯净物﹣﹣冰和水都由水分子构成
C.氧化汞受热分解﹣﹣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为原子
D.酒精挥发﹣﹣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
6.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其中不合理的是( )
A.水结成冰﹣﹣0℃分子停止运动
B.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分子发生了变化
C.气体可以压缩﹣﹣分子间有间隔
D.1g水约有3.01×1023个分子﹣﹣分子质量很小
7.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其中不合理的是( )
A.水结成冰﹣﹣分子停止运动
B.氢气和氧气生成水﹣﹣分子本身发生变化
C.1体积水和1体积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变小﹣﹣分子间有间隔
D.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很小
8.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不合理的是( )
A.粮食酿酒﹣﹣分子构成发生了变化
B.汽油挥发﹣﹣分子大小发生了变化
C.热胀冷缩﹣﹣分子间间隔改变
D.花香四溢﹣﹣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二.实验探究题
9.小明学习了分子的性质后做了如下实验:
(1)教材实验(如图甲所示):该实验可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实验结论是 。
(2)改进实验:先在一支试管中装一半红墨水,再在液面上注满酒精(缓缓注入),加盖密封后静置,30日后再观察,现象如图乙所示。小明做的实验还可以说明的分子性质是 ;混合均匀后,分子 (填“继续”或“停止”)运动。
(3)如果继续完成图丙实验操作,对比实验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4)相比于教材中的实验设计,小明的实验改进最主要的优点有 。
10.用科学方法研究。观察、比较、对比等是常用的科学方法。如图是氢分子、氧分子在不同条件下运动速率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对比图片(填序号) 能得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这一结论。
(2)对比图片(填序号) 可知,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除温度外,还与 有关。
(3)选择其中一种影响因素,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11.如图1所示,将滴有酚酞的滤纸条放在试管里,如图所示放在实验桌上:
(1)用胶头滴管吸取浓氨水,滴在脱脂棉上。胶头滴管的用途是 。
(2)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从微观角度看,此现象说明 。
(3)小明同学在做此实验时,发现滤纸条上没有变色,而试管中所塞的脱脂棉却变成了红色。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错误操作可能是 ;这一实验还说明,两种试剂中 具有挥发性。
(4)与图2课本中装置相比,用图1的装置证明分子在不断运动,其优点是 。
12.图Ⅰ是小红按课本进行的一个化学实验,在实验时同学们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于是小明对原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装置如图Ⅱ。
【实验操作】
a.向B、C、E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mL的蒸馏水,各滴入1~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观察溶液颜色。
b.在A、D试管中分别加入2mL浓氨水,立即用带橡皮塞的导管按实验图Ⅱ连接好,并将D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几分钟。
【分析讨论】
(1)图I中和图E中仪器的名称分别为 、 ;
(2)E试管盛有酚酞溶液的目的是 ;
(3)进行操作b时观察到的现象是 ;
(4)由此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① ,② 。
(5)对比改进前的实验,改进后实验的优点是 (任写一点)。
13.某兴趣小组做如图实验探究粒子的运动。请回答实验中的有关问题。
(已知:浓氨水极易挥发,产生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的氨气,氨气密度小于空气)
(1)如图1所示,注射器内封闭一段空气,右手堵住注射器口,左手向内推,发现注射器内气体被压缩了,说明 。
(2)如图2所示,烧杯C装入浓氨水,A、B盛放滴有无色酚酞试液的蒸馏水,一段时间后烧杯A液体变红,说明分子 ,烧杯B的作用是 。
(3)图3实验中用胶头滴管吸取少许浓氨水,将其滴入T形三通管的细弯管处,然后用橡皮帽封闭管口。一会儿,观察到 (填“ba”或“bc”)段纱布条先变成红色。
(4)图3实验与图2实验对比,改进后的优点是 。
14.某兴趣小组做以下实验,探究微粒的运动。请回答实验中的有关问题。
查阅资料: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联氨(N2H4)溶于水形成联氨溶液。
(1)实验1:在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3滴酚酞试液,酚酞不变色,说明 ,再向其中滴加氨水,酚酞变红,说明 。
(2)实验2(如右图实验甲所示):烧杯A中的现象是 ,通过与实验1对比可知 。
(3)该兴趣小组又同时做了实验甲和实验乙,发现两组实验中的A烧杯现象一致,但实验甲所需时间更短,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
15.浩然按图A所示装置进行试验,子晗在密闭的试管中进行实验(如图B所示),实验时,将胶头滴管里盛有的浓氨水滴入试管中。
(1)浩然在大烧杯外放一杯酚酞溶液的作用是 。
(2)与浩然的实验相比,子晗设计的实验的优点是: 。
(3)子晗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他们实验探究的目的是 。
(4)馨月按图C进行实验,容易被压缩的物质是 ,该实验证明了 。
16.科学家用先进的科学仪器不仅能够直接观察到一些分子和原子,还能移动原子。在化学课上,我们做过有关分子运动的实验,请回答以下问题。
(1)有人说:“要计算每一勺水里的分子的数量,就像用勺子计算大西洋的水一样。”这句话说明分子具有的基本性质是 。
(2)向盛有约20ml蒸馏水的小烧杯A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用 搅拌均匀(填仪器名称),观察溶液的颜色 。
(3)从烧杯A中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到溶液颜色 .
(4)如图所示,从烧杯A再倒取部分溶液于B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加入约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
①烧杯A的现象是 。
产生此现象的原因 。
②B烧杯在实验中是不可缺少的,它体现了一种实验探究的方法,这种方法是 。
③由此实验得出结论: 。
17.某化学兴趣小组做了如图甲、乙、丙三个化学实验:
根据已学过的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甲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 ,该实验证明 。
(2)乙实验可证明 。
(3)丙实验中滴有酚酞的水变红,原因可能是 。
(4)由实验 (填实验序号)可证明分子不断运动。
(5)实验中同学们闻到了刺激性气味,于是大家对实验进行了改进,装置如图Ⅱ所示。
①其中C试管的作用是 。
②与改进前对比,改进后实验的优点是 。
(6)结合上述实验,实验室保存浓氨水等药品时,应该注意事项是 。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A。
2. A。
3. C。
4. A。
5. A。
6. A。
7. A。
8. B。
二.实验探究题
9.(1)烧杯B中的溶液变红;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2)分子间有间隔;继续
(3)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4)减少对空气的污染(或还能探究温度对分子运动速率的影响)
10.
(1)BC
(2)AB 分子种类(分子本身的性质/分子质量)
(3)步骤:向两个烧杯中分别加入等体积的热水、冷水,分别加入等质量、颗粒大小相同的品红(糖),观察;
现象:热水的烧杯中品红(糖溶解)扩散速率快;
结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此题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
11.
(1)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2)滤纸条上滴有酚酞试液处由右向左依次变红;分子在不断运动;(3)将酚酞溶液和浓氨水滴反了;浓氨水;(4)实验更环保、更节约。
12.(1)烧杯,试管;
(2)对比;
(3)C中酚酞变红的快,B中酚酞变红的慢;
(4)分子在不断的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越快;
(5)有利于环境保护。
13.(1)微观粒子之间有间隔;
(2)不断运动;对比;
(3)ba。
(4)更环保,节约药品。
14.(1)蒸馏水不能使酚酞变色;(2)酚酞变红;分子在不断运动;(3)氨分子的质量小于联氨分子的质量,所以运动速率更快。
15.
(1)做对照实验,说明空气中成分不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2)节约药品,环保;(3)棉花团变红色;分子在不断运动;(4)空气;气态分子之间间隔比液态分子之间间隔大。
16.
(1)体积很小; (2)玻璃棒;无明显变化(或不变色);
(3)变红;
(4)①变红;浓氨水具有挥发性,C中的氨分子运动到了A中,
②对照实验;
③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17.(1)无明显变化;水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
(2)氨水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3)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来的氨气分子运动到滴有酚酞的水中,与水反应生成氨水,酚酞试液变红色;
(4)乙、丙;
(5)①对比;
②装置是密封的,不会对空气造成污染;
(6)密封于阴凉处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