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2018-2020年中考生物试题分类(2)——生物与环境
一.选择题(共19小题)
1.(2020?鄂尔多斯)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叙述,与其他三项不一致的是( )
A.城市绿化改善了空气质量
B.北方多种树木入冬前会落叶
C.浮水植物的气孔主要分布在叶的上表皮
D.荒漠中生长的仙人掌的茎具有储水功能
2.(2020?赤峰)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下列现象中,能体现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
A.荒漠中的骆驼刺根系发达
B.水质污染造成赤潮
C.蚯蚓能疏松土壤,提高土壤肥力
D.鼠妇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
3.(2020?呼和浩特)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爱护生物、保护生物圈是现代公民的基本素养和行为准则。以下对此观点的理解,错误的是( )
A.强调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B.减少煤、石油的利用,开发太阳能、风能、水电等能源
C.人类社会应该高速发展,但不能以耕地减少为代价
D.开展围海造田、退耕还林、还草行动,还生物更多更好的生存环境
4.(2020?包头)习总书记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决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下列措施不符合此理念的是( )
A.建造三北防护林
B.燃烧作物秸秆
C.把某些濒危物种迁出原地,移入动、植物园
D.适时并有计划捕捞成鱼
5.(2020?通辽)如图为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草
B.图中鹰和蛇只有捕食关系
C.若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图中所示的成分外,还缺少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
D.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来自太阳能
6.(2020?通辽)一粒种子能够长成参天大树,池塘中的小鱼可以长成大鱼,我们从婴儿到成年,这些现象所体现的生物特征是( )
A.能进行呼吸
B.能变异
C.能生长
D.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7.(2020?通辽)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沙漠上到处是不毛之地,只有靠近水源的地方出现绿洲,这说明水分对植物的分布有影响
B.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去,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在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C.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生态因素
D.影响生物生活的生态因素只有阳光、温度、水、空气等非生物因素
8.(2020?赤峰)今年6月5日是新《环保法》实施后的首个“世界环境日”,中国成为2019年世界环境日活动主办国。今年世界环境日将聚焦“空气污染“主题。下列措施与该主题不相符的是( )
A.提倡绿色出行,发展公共交通
B.退耕还林还草
C.提倡使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
D.及时处理作物秸秆、就地焚烧
9.(2020?赤峰)生物能够表现出非生物所不具有的生命现象。下列古诗描述的现象中不包含生命现象的是( )
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B.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C.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D.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10.(2019?兴安盟)“雨露滋润禾苗壮”体现了影响植物生长的非生物因素是( )
A.阳光
B.水分
C.空气
D.温度
11.(2019?通辽)下列生命活动中,所有生物都具有的是( )
A.蒸腾作用
B.简单反射
C.自由运动
D.进行繁殖
12.(2019?赤峰)“望梅止渴”“青蛙鸣叫”中描述的现象,体现的生物基本特征分别是( )
①生物都有遗传的特性
②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③生物能进行呼吸
④生物能繁殖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3.(2019?包头)下列对“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描述的自然现象解释不科学的是( )
A.温度影响植物何时开花
B.“山寺桃花”适应了“山寺”的环境
C.“人间”属于生物因素
D.“山寺“属于非生物因素
14.(2019?兴安盟)“雨露滋润禾苗壮”体现了影响植物生长的非生物因素是( )
A.水分
B.阳光
C.空气
D.温度
15.(2019?常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青山”中植被丰富,能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这体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 )
A.生物影响环境
B.生物适应环境
C.环境影响生物
D.环境适应生物
16.(2018?通辽)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能影响和改变着环境。下列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
A.荒漠中的植物﹣骆驼刺,根系非常发达
B.雨露滋润禾苗壮
C.蚯蚓能松上壤,提高土壤肥力
D.南极企鹅的皮下脂肪很厚
17.(2018?赤峰)下列关于生物与环境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生态因素有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两类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体现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D.生物的生活环境是指生物的生存地点
18.(2018?内蒙古)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稻、昆虫都属于生产者
B.该图可以代表一个生态系统
C.生态系统中,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D.该生态系统中有三条食物链
19.(2018?内蒙古)葱的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颜色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
A.阳光
B.水分
C.温度
D.空气
二.解答题(共8小题)
20.(2020?鄂尔多斯)图1表示某生态系统示意图,图2表示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影响小麦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
。
(2)图1有
条食物链,该图中猫头鹰和蛇之间是
关系。
(3)下表数据表示图1某一条食物链各种生物体内汞(有毒物质)的含量,那么丙代表的生物是
。
生物体
甲
乙
丙
丁
汞含量(mg?kg﹣1)
6.1
0.05
0.8
0.003
(4)图2中表示二氧化碳从无机环境进入食物链的途径是
(填序号)。
21.(2020?赤峰)图一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间的关系图;图二表示图一中某条食物链各种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相对含量。请据图回答:
(1)若图一要表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需补充的成分是
。
(2)与兔相比,草的结构层次中没有
。
(3)图二中丙对应图一中的生物是
,此生物与兔构成
关系。
(4)与鹰用喙啄取食物不同的是,鼠和兔都用
切断和咀嚼食物,既提高了摄取食物的能力,又增强了对食物的消化能力。
22.(2020?呼和浩特)为了研究影响月季的生态因素,某实验小组对种植有月季花的某小区进行了调查。
(1)某小区的部分动物及所吃的食物如下表所示。
动物
黄刺蛾
蚜虫
瓢虫
食虫鸟
所吃的食物
月季的叶片
月季幼嫩器官的汁液
蚜虫
蚜虫、瓢虫
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来看,月季属于
。根据表中信息写出其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
。
(2)调查发现,在夏季烈日下,月季的叶片常有焦灼现象。为进一步研究光照对月季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人员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实验处理
株高/cm
茎粗/mm
花朵直径/cm
成花率/%
不遮阳(100%光照)
54.07
11.71
7.96
62.78
轻度遮阳(75%光照)
62.60
12.01
7.59
59.54
中度遮阳(50%光照)
55.20
9.76
6.97
56.64
重度遮阳(25%光照)
45.97
9.37
6.07
50.16
①据表中数据可知,随着遮阳程度的增加,月季成花率和茎粗的变化趋势分别为
。
②生活中,株高与茎粗代表月季长势,花朵直径和成花率是评价月季观赏品质的重要指标。据表中信息可知,栽培月季推荐使用
处理,原因是此条件下月季的长势最好,且对月季的观赏品质影响较小。
(3)综合(1)和(2)研究可知,影响月季的生态因素包括
。
23.(2019?赤峰)阅读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位于内蒙古的库布齐沙漠,是中国第七大沙漠。1988年在库布齐沙漠启动生态恢复项目,经过30多年的生态治理,如今成片的胡杨林、沙柳、梭梭树给曾经的不毛之地披上了绿衣。除了鼠、蝗虫等原有动物,绝迹多年的狼、狐狸、山鸡、野兔、苍鹰等野生动物也重回这里安家,生物种类增长了10倍,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明显恢复,随着降水量的增加和整体生态环境的修复,2013年夏天,消失千年的丹顶鹤也出现在库布齐。库布齐沙漠生态的修复,开启了荒漠的“绿时代”,是人们治理沙漠的成功案例。
(1)科学进行库布齐沙漠生态恢复,从生态系统的组成分析,生物部分应从
的恢复开始。
(2)根据食物网,写出一条与狼有关的食物链
。
(3)经过30多年的生态治理,生物多样性得到明显恢复,生物多样性的实质是
。该生态系统内生物的种类、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作
。
(4)2013年夏天,消失千年的丹顶鹤也出现在库布齐,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分析,这体现了
。
24.(2019?通辽)图一是某些生物结构或部分结构示意图,图二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图三表示该生态系统中构成一条食物链的四种生物所占的数量关系,图四表示该生态系统中某些生物间的关系,请据图分析回答问题:
(1)在图一中由于A细胞没有
(填序号)的支持作用,所以它往往不呈方形。
(2)克隆羊“多莉”的出生与三只母羊有关,其中甲羊提供细胞核,乙羊提供去核卵细胞,丙羊是代孕母羊,结果“多莉”长得最像甲羊,说明遗传信息主要储存于图一中细胞的
(填序号)中。
(3)在图一中C、F与D的结构相比,C、F的主要特征是
;E与A、B、C、D、F相比,它的结构最简单,没有
。
(4)图二中只表示出了该生态系统的部分生物成分,缺少的生物成分可以是图一中的
(填字母)。
(5)图三中,a、b、c、d构成了图二中含鼠的一条食物链,则该食物链中消费者为
(填字母)。如果把a、b、d这三种生物分成两类,一类是d,另一类是a和b,从生殖方式上看,其分类的依据是
。
(6)在图二中蛇与鹰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图四中
(填字母)表示。
25.(2019?呼和浩特)呼伦贝尔草原广袤辽阔,夏季绿草茵茵,鸟语花香,牛羊成群。
(l)草原上草的长势、生物种类和数量在一年四季会发生较大的波动,影响其波动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
(2)有人为了防止鸟吃草籽儿,把一片草原用网罩了起来,过了一段时间发现,草几乎被虫吃光了,而未加罩网的天然草原,牧草却生长良好,这个实例说明
。
(3)如果由于过度放牧、鼠害、虫害等原因,导致该草原出现荒漠化。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看,这种现象属于
。
(4)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总是相伴随而发生的,没有单纯的物质循环,也没有单纯的能量流动,这是因为能量总是以
的形式存在于生物体内。
26.(2018?赤峰)如图为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部分生物。有人为了防止鸟吃草籽,把人工种草的试验区用网罩了起来,一段时间后发现,草几乎被虫吃光,而未加罩网的天然草场,牧草生长良好。请用相关知识回答问题。
(1)草原生态系统是由多种生物和生物生存所需要的
共同构成。
(2)草原生态系统的分解者是
。
(3)图中的虫与兔构成
关系。
(4)写出图中最长的食物链
。
(5)将网罩拿走后,过一段时间牧草又恢复了良好的长势,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能力。
27.(2018?呼和浩特)如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成分关系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为该生态系统中的三种组成成分,A、B、C、D是乙中存在吃与被吃关系的四种生物,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该草原生态系统的草场被难以分解、无法排出的有毒物质污染,图中
(填字母)代表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积累得最多。
(2)写出该草原生态系统中存在的食物链
。
(3)山羊比绵羊好养,因为它连草根都啃食;一些牧区大量饲养山羊,造成草场被破坏。上述事实反映了生物对环境的
。
(4)图中A和B之间以及B个体之间信息交流的方式有
。
内蒙古2018-2020年中考生物试题分类(2)——生物与环境
一.选择题(共19小题)
1.(2020?鄂尔多斯)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叙述,与其他三项不一致的是( )
A.城市绿化改善了空气质量
B.北方多种树木入冬前会落叶
C.浮水植物的气孔主要分布在叶的上表皮
D.荒漠中生长的仙人掌的茎具有储水功能
【答案】A
【解答】解:A、城市绿化改善了空气质量说明生物影响环境。
B、北方多种树木入冬会自动落叶,可以减少体内水分的消耗,适应寒冷的环境,说明了生物适应环境;
C、气孔位于叶的表皮,对于浮水植物的气孔主要分布在叶的上表皮,利用水分的散失,说明了生物适应环境;
D、沙漠地区干旱缺水,仙人掌的茎具有储水功能,是对沙漠干旱环境的适应,说明了生物适应环境;
故选:A。
2.(2020?赤峰)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下列现象中,能体现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
A.荒漠中的骆驼刺根系发达
B.水质污染造成赤潮
C.蚯蚓能疏松土壤,提高土壤肥力
D.鼠妇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
【答案】C
【解答】解:A、荒漠地区干旱缺水,不适于植物生长,因此荒漠中生物种类稀少,是环境影响生物,A不符合题意;
B、水质污染造成赤潮,鱼虾等海洋生物大量死亡,给捕捞业和养殖业带来巨大损失,是环境影响生物,B不符合题意;
C、蚯蚓的活动使得土壤变得肥沃和疏松,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C符合题意;
D、鼠妇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是生物对阴暗环境的一种适应,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2020?呼和浩特)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爱护生物、保护生物圈是现代公民的基本素养和行为准则。以下对此观点的理解,错误的是( )
A.强调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B.减少煤、石油的利用,开发太阳能、风能、水电等能源
C.人类社会应该高速发展,但不能以耕地减少为代价
D.开展围海造田、退耕还林、还草行动,还生物更多更好的生存环境
【答案】D
【解答】解:A、强调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利于保护生物圈,正确;
B、减少煤炭、石油的利用,开发太阳能、风能、水电等能源,体现了低碳环保的生活意识,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正确。
C、人类社会应该高速发展,但不能以耕地减少为了代价,是为了保护生物圈,正确。
D、围海造田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但不能改善环境,是破坏了生物圈,退耕还林、还草行动,能还生物更多更好的生存环境,错误。
故选:D。
4.(2020?包头)习总书记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决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下列措施不符合此理念的是( )
A.建造三北防护林
B.燃烧作物秸秆
C.把某些濒危物种迁出原地,移入动、植物园
D.适时并有计划捕捞成鱼
【答案】B
【解答】解:A、建造三北防护林能够防风固沙,保护农田,防止水土流失。符合此理念。
B、燃烧作物秸秆降低了能量利用率,还引起大气污染。B不符合此理念。
C、把某些濒危物种迁出原地,移入动、植物园,有利于保护生物的多样性。C符合此理念。
D、适时并有计划捕捞成鱼,有利于保护鱼类,利于可持续发展。D符合此理念。
故选:B。
5.(2020?通辽)如图为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草
B.图中鹰和蛇只有捕食关系
C.若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图中所示的成分外,还缺少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
D.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来自太阳能
【答案】B
【解答】解:A、该生态系统中,草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所以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A正确;
B、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构成食物链。图中存在食物链:草→鼠→鹰,草→鼠→蛇→鹰。所以,鹰和蛇是捕食和竞争关系。B错误;
C、生态系统由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组成,食物网中含有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要构成生态系统,还要有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C正确;
D、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一般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的。所以,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来自太阳能。D正确。
故选:B.
6.(2020?通辽)一粒种子能够长成参天大树,池塘中的小鱼可以长成大鱼,我们从婴儿到成年,这些现象所体现的生物特征是( )
A.能进行呼吸
B.能变异
C.能生长
D.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答案】C
【解答】解:生物能生长和繁殖,一粒种子能够长成参天大树,池塘中的小鱼可以长成大鱼,我们从婴儿到成年,这些现象体现了生物能生长的特征。
故选:C。
7.(2020?通辽)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沙漠上到处是不毛之地,只有靠近水源的地方出现绿洲,这说明水分对植物的分布有影响
B.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去,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在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C.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生态因素
D.影响生物生活的生态因素只有阳光、温度、水、空气等非生物因素
【答案】D
【解答】解:A、沙漠上到处是不毛之地,只有靠近水源的地方出现绿洲,这说明水分对植物的分布有影响,说明生物的生活受环境的影响。A正确;
B、生物在适应环境得以生存的同时,能不断地影响环境并改变环境。B正确;
C、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C正确;
D、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光、温度、水、空气等非生物因素,另一类是生物因素。D错误。
故选:D。
8.(2020?赤峰)今年6月5日是新《环保法》实施后的首个“世界环境日”,中国成为2019年世界环境日活动主办国。今年世界环境日将聚焦“空气污染“主题。下列措施与该主题不相符的是( )
A.提倡绿色出行,发展公共交通
B.退耕还林还草
C.提倡使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
D.及时处理作物秸秆、就地焚烧
【答案】D
【解答】解:A、提倡绿色出行,发展公共交通,有利于或改善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正确;
B、退耕还林还草,有利于或改善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正确;
C、提倡使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有利于或改善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正确;
D、处理作物秸秆、就地焚烧,不利于或破坏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错误;
故选:D。
9.(2020?赤峰)生物能够表现出非生物所不具有的生命现象。下列古诗描述的现象中不包含生命现象的是( )
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B.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C.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D.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答案】C
【解答】解: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体现了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正确;
B、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体现了生物能够生长繁殖和生物的新陈代谢现象,正确;
C、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自然现象,不是生命现象,错误;
D、花落知多少,体现了生物的新陈代谢现象;正确;
故选:C。
10.(2019?兴安盟)“雨露滋润禾苗壮”体现了影响植物生长的非生物因素是( )
A.阳光
B.水分
C.空气
D.温度
【答案】B
【解答】解:“雨露滋润禾苗壮”,体现了水(非生物因)影响了生物禾苗的生活。
故选:B。
11.(2019?通辽)下列生命活动中,所有生物都具有的是( )
A.蒸腾作用
B.简单反射
C.自由运动
D.进行繁殖
【答案】D
【解答】解:A、蒸腾作用是绿色植物所特有的,动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不属于生物的基本特征。不符合题意;
B、反射只能是具有神经系统的动物才具有,植物和低等动物等没有,不符合题意;
C、运动,相对于动物而言一般植物不运动,不属于生物的基本特征。不符合题意;
D、繁殖新个体是生物产生后代的过程,如种子的萌发、母鸡生蛋等。属于生物的基本特征,符合题意。
故选:D。
12.(2019?赤峰)“望梅止渴”“青蛙鸣叫”中描述的现象,体现的生物基本特征分别是( )
①生物都有遗传的特性
②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③生物能进行呼吸
④生物能繁殖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解答】解:“望梅止渴”是多次吃过梅子的人,当他望到梅子的时候,也会流口水。这就是他在曾经吃过梅子流口水的基础上通过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想到了梅子的很酸的滋味才完成的,体现了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蛙分雌蛙和雄蛙两种,但会叫的只有雄蛙,它的口角边有一对鸣囊,鸣叫时鸣囊鼓起来又瘪下去。青蛙鸣叫是招引雌蛙抱对,体现生物能繁殖。
故选:D。
13.(2019?包头)下列对“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描述的自然现象解释不科学的是( )
A.温度影响植物何时开花
B.“山寺桃花”适应了“山寺”的环境
C.“人间”属于生物因素
D.“山寺“属于非生物因素
【答案】C
【解答】解:A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表明环境影响生物的生长开花等,海拔每升高1千米气温下降6℃左右,因此山上的温度比山下低,山上的桃花比山下的开的晚。才有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自然现象,造成这一差异的环境因素是温度,“山寺桃花”适应了“山寺”的环境。AB正确
CD、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非生物因素温度对植物的分布有着重要影响。“人间”、“山寺“属于非生物因素,C错误,D正确
故选:C。
14.(2019?兴安盟)“雨露滋润禾苗壮”体现了影响植物生长的非生物因素是( )
A.水分
B.阳光
C.空气
D.温度
【答案】A
【解答】解:雨露滋润禾苗壮”,体现了水(非生物因)影响了生物禾苗的生活。
故选:A。
15.(2019?常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青山”中植被丰富,能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这体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 )
A.生物影响环境
B.生物适应环境
C.环境影响生物
D.环境适应生物
【答案】A
【解答】解:“青山”中植被丰富,能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作用。
故选:A.
16.(2018?通辽)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能影响和改变着环境。下列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
A.荒漠中的植物﹣骆驼刺,根系非常发达
B.雨露滋润禾苗壮
C.蚯蚓能松上壤,提高土壤肥力
D.南极企鹅的皮下脂肪很厚
【答案】C
【解答】解:A、荒漠中生活的骆驼刺,根比地上部分长许多。是因为荒漠干旱缺水,根比地上部分长许多,可以吸收到荒漠深处的水分,适应干旱缺水的沙漠环境,A不符合题意;
B、雨露滋润禾苗壮,禾苗可以吸收水分,满足树的生长需要,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水对生物的影响,B不符合题意;
C、蚯蚓在土壤中在土壤中钻洞,可以使土壤疏松,有利于植物根的呼吸、生长;
蚯蚓能富集养分,生活着的蚯蚓每时每刻都在吞食大量的有机物和土壤,把蚓粪和其他代谢产物排泄到土壤中,从而增加了土壤的肥力。试验证明,有蚯蚓栖息的周围土壤中,许多无机盐的元素,如磷、钾、钙、镁等增加数倍。因此蚯蚓对环境有影响,C符合题意;
D、企鹅生活在南极,皮下脂肪很厚,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7.(2018?赤峰)下列关于生物与环境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生态因素有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两类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体现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D.生物的生活环境是指生物的生存地点
【答案】D
【解答】解:A、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称为生态因素,可以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A正确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表明环境影响生物的生长开花等,海拔每升高1千米气温下降6℃左右,因此山上的温度比山下低,山上的桃花比山下的开的晚。才有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自然现象,造成这一差异的环境因素是温度。B正确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意思是白蚁在大堤内挖洞影响了大堤的牢固性,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C正确
D、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生物的生活环境不仅指生物的生存空间,还包括在于它周围的各种因素。非生物因素如:温度、食物、光、空气、水等。而阳光、空气、水、营养物质、适宜的温度、一定的生存空间等,这些都属于环境,因此单一说生物的生活环境是指生物的生存地点具有片面性。D错误
故选:D。
18.(2018?内蒙古)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稻、昆虫都属于生产者
B.该图可以代表一个生态系统
C.生态系统中,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D.该生态系统中有三条食物链
【答案】C
【解答】解:A、水稻属于生产者,昆虫属于消费者,而不是都属于生产者,错误;
B、图中只有生物成分,还缺少非生物成分,因此该图不可以代表一个生态系统,错误;
C、生态系统中,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正确;
D、图中有2条食物链:水稻→昆虫→鸟,水稻→昆虫→青蛙,错误。
故选:C。
19.(2018?内蒙古)葱的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颜色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
A.阳光
B.水分
C.温度
D.空气
【答案】A
【解答】解:叶绿素只有在有光的条件下才能形成。葱长在土壤以上的部分见光,能够形成叶绿素,故颜色是绿色的;而埋在土里的不能够接收到阳光的照射,不能形成叶绿素,因而是白色的,影响葱地下部分和地上部分颜色差异的环境因素是光照。
故选:A。
二.解答题(共8小题)
20.(2020?鄂尔多斯)图1表示某生态系统示意图,图2表示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影响小麦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 生态因素 。
(2)图1有 2 条食物链,该图中猫头鹰和蛇之间是 捕食和竞争 关系。
(3)下表数据表示图1某一条食物链各种生物体内汞(有毒物质)的含量,那么丙代表的生物是 蛇 。
生物体
甲
乙
丙
丁
汞含量(mg?kg﹣1)
6.1
0.05
0.8
0.003
(4)图2中表示二氧化碳从无机环境进入食物链的途径是 ⑥ (填序号)。
【答案】(1)生态因素
(2)2;捕食和竞争
(3)蛇
(4)⑥
【解答】解:(1)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称为生态因素,可以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2)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图中草是生产者,图中的食物链有:小麦→鼠→猫头鹰
小麦→鼠→蛇→猫头鹰,因此该食物网中共有2条食物链。猫头鹰吃蛇属于捕食关系,猫头鹰和蛇都吃鼠属于竞争关系,所以此蛇与鹰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3)有毒物质沿食物链流动逐级积累,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积累越多。因此图2表示图1中某条食物链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相对含量,则四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是丁→乙→丙→甲,图1中有四个营养级的生物是小麦→鼠→蛇→猫头鹰,因此丙对应图1中的生物是蛇。
(4)在生态系统中,只有生产者(绿色植物)才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并将光能储存在有机物中,为自身和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因此,二氧化碳是从生产者进行光合作用进入生物体内的。即图中的⑥。
故答案为:(1)生态因素
(2)2;捕食和竞争
(3)蛇
(4)⑥
21.(2020?赤峰)图一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间的关系图;图二表示图一中某条食物链各种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相对含量。请据图回答:
(1)若图一要表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需补充的成分是 非生物成分 。
(2)与兔相比,草的结构层次中没有 系统 。
(3)图二中丙对应图一中的生物是 鹰 ,此生物与兔构成 捕食 关系。
(4)与鹰用喙啄取食物不同的是,鼠和兔都用 牙齿 切断和咀嚼食物,既提高了摄取食物的能力,又增强了对食物的消化能力。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因此要表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应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2)草与兔的结构层次相比,草的结构层次中没有系统。
(3)生态系统中的有毒物质会沿食物链不断积累,因此营养级别最高的生物,其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会最多;在该生态系统中鹰所处的营养级别最高,其体内有毒物质含量会最高;图二表示该生态系统有毒物质相对含量,则四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是丁→乙→甲→丙,图二中的丙是最高级消费者,体内的毒素最多,对应图一中的生物是鹰,图二中的丁对应图一中的生物是草。鹰吃兔之间属于捕食关系。
(4)鼠和兔等哺乳动物用牙齿撕咬、切断和咀嚼食物,因为哺乳动物牙齿有门齿、臼齿和犬齿的分化,大大提高了其摄取食物的能力,也增强了对食物的消化能力。
故答案为:(1)非生物成分
(2)系统
(3)鹰;捕食
(4)牙齿。
22.(2020?呼和浩特)为了研究影响月季的生态因素,某实验小组对种植有月季花的某小区进行了调查。
(1)某小区的部分动物及所吃的食物如下表所示。
动物
黄刺蛾
蚜虫
瓢虫
食虫鸟
所吃的食物
月季的叶片
月季幼嫩器官的汁液
蚜虫
蚜虫、瓢虫
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来看,月季属于 生产者 。根据表中信息写出其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 月季→蚜虫→瓢虫→食虫鸟 。
(2)调查发现,在夏季烈日下,月季的叶片常有焦灼现象。为进一步研究光照对月季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人员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实验处理
株高/cm
茎粗/mm
花朵直径/cm
成花率/%
不遮阳(100%光照)
54.07
11.71
7.96
62.78
轻度遮阳(75%光照)
62.60
12.01
7.59
59.54
中度遮阳(50%光照)
55.20
9.76
6.97
56.64
重度遮阳(25%光照)
45.97
9.37
6.07
50.16
①据表中数据可知,随着遮阳程度的增加,月季成花率和茎粗的变化趋势分别为 成花率降低,茎粗减少 。
②生活中,株高与茎粗代表月季长势,花朵直径和成花率是评价月季观赏品质的重要指标。据表中信息可知,栽培月季推荐使用 轻度遮阳 处理,原因是此条件下月季的长势最好,且对月季的观赏品质影响较小。
(3)综合(1)和(2)研究可知,影响月季的生态因素包括 生物因素(或动物)和非生物因素(或光照) 。
【答案】(1)生产者;月季→蚜虫→瓢虫→食虫鸟;
(2)①成花率降低,茎粗减少;②轻度遮阳;
(3)生物因素(或动物)和非生物因素(或光照)。
【解答】解:(1)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从生态学角度分析,该小区内所有生物与其生活的环境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从其组成成分来看,月季属于生产者,蚜虫、瓢虫和食虫鸟属于消费者。生态系统中贮存于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生物与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结构,称为食物链。根据表中信息写出其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月季→蚜虫→瓢虫→食虫鸟。
(2)①据表中数据可知,随着遮阳程度的增加,月季的成花率下降,茎粗的变化趋势为茎粗减少,所以月季成花率和茎粗的变化趋势分别为成花率降低,茎粗减少。
②据表中信息可知,栽培月季推荐使用轻度遮阳处理,原因是此条件下月季的长势最好,且对月季的观赏品质影响较小。
(3)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综合(1)和(2)研究可知,影响月季生长的生态因素包括生物因素(或动物)和非生物因素(或光照)。
故答案为:(1)生产者;月季→蚜虫→瓢虫→食虫鸟;
(2)①成花率降低,茎粗减少;②轻度遮阳;
(3)生物因素(或动物)和非生物因素(或光照)。
23.(2019?赤峰)阅读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位于内蒙古的库布齐沙漠,是中国第七大沙漠。1988年在库布齐沙漠启动生态恢复项目,经过30多年的生态治理,如今成片的胡杨林、沙柳、梭梭树给曾经的不毛之地披上了绿衣。除了鼠、蝗虫等原有动物,绝迹多年的狼、狐狸、山鸡、野兔、苍鹰等野生动物也重回这里安家,生物种类增长了10倍,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明显恢复,随着降水量的增加和整体生态环境的修复,2013年夏天,消失千年的丹顶鹤也出现在库布齐。库布齐沙漠生态的修复,开启了荒漠的“绿时代”,是人们治理沙漠的成功案例。
(1)科学进行库布齐沙漠生态恢复,从生态系统的组成分析,生物部分应从 生产者 的恢复开始。
(2)根据食物网,写出一条与狼有关的食物链 牧草一野兔→狼 。
(3)经过30多年的生态治理,生物多样性得到明显恢复,生物多样性的实质是 基因的多样性 。该生态系统内生物的种类、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作 生态平衡 。
(4)2013年夏天,消失千年的丹顶鹤也出现在库布齐,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分析,这体现了 环境影响生物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在库不齐沙漠生态系统的恢复过程中,种植胡杨林、沙柳、梭梭树意义较大,绿色植物作为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为其他生物提供有机物,也为其他动物提供了生活空间。
(2)修复后的库不齐沙漠生态系统,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增多,形成了较复杂的食物网,其中含有狼的食物链:牧草一野兔→狼;牧草→蝗虫→山鸡→狼。
(3)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是由基因的多样性决定的,所以其实质就是基因多样性;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作生态平衡。
(4)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库布齐沙漠生态的修复,消失千年的丹顶鹤也出现在库布齐,这体现了环境影响生物。
故答案为:(1)生产者;
(2)牧草一野兔→狼(牧草→蝗虫→山鸡→狼);
(3)基因的多样性;生态平衡;
(4)环境影响生物。
24.(2019?通辽)图一是某些生物结构或部分结构示意图,图二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图三表示该生态系统中构成一条食物链的四种生物所占的数量关系,图四表示该生态系统中某些生物间的关系,请据图分析回答问题:
(1)在图一中由于A细胞没有 ① (填序号)的支持作用,所以它往往不呈方形。
(2)克隆羊“多莉”的出生与三只母羊有关,其中甲羊提供细胞核,乙羊提供去核卵细胞,丙羊是代孕母羊,结果“多莉”长得最像甲羊,说明遗传信息主要储存于图一中细胞的 ④ (填序号)中。
(3)在图一中C、F与D的结构相比,C、F的主要特征是 有真正的细胞核 ;E与A、B、C、D、F相比,它的结构最简单,没有 细胞结构 。
(4)图二中只表示出了该生态系统的部分生物成分,缺少的生物成分可以是图一中的 CDF (填字母)。
(5)图三中,a、b、c、d构成了图二中含鼠的一条食物链,则该食物链中消费者为 abd (填字母)。如果把a、b、d这三种生物分成两类,一类是d,另一类是a和b,从生殖方式上看,其分类的依据是 胎生(卵生) 。
(6)在图二中蛇与鹰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图四中 BC (填字母)表示。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细胞壁有保护和支持的作用,A细胞的最外层没有①细胞壁的支持作用,所以动物细胞往往不呈方形。
(2)克隆羊“多莉”的出生与三只母羊有关,其中甲羊提供细胞核,乙羊提供去核卵细胞,丙羊是代孕母羊,结果“多莉”长得最像甲羊,说明遗传信息主要储存在④细胞核中;
(3)图一中C酵母菌和F青霉有真正的细胞核属于真菌,D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E是病毒,它的结构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
(4)植物属于生产者,动物属于消费者,因此“图甲只表示出了该生态系统的部分生物”,没有表示出的生物成分是分解者,即图中的CDF。
(4)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图中含鼠的有4个营养级的食物链:植物→鼠→蛇→鹰。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因此在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相对数量越少,营养级越低,相对数量越多。图乙中数量从多到少依次是c、d、a、b,因此这四种生物构成的一条食物链是c→d→a→b.可见abd属于消费者。“如果把a,b,d这三种生物分成两类,一类是d即鼠,另一类是a和b,即蛇和鹰”,分类的依据是生殖方式是胎生还是卵生。
(5)图四中,A中两种群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属于互利共生关系;B中两种群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图C中两种群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属于竞争关系。因此图丙中,A图表示共生关系。
图甲中,鹰吃蛇属于捕食关系即图丙中的B,鹰和蛇都吃鼠,属于竞争关系即图丙中的C.因此鹰、蛇之间的关系既可以体现B图又可以体现C图。
故答案为:(1)①;
(2)④;
(3)有真正的细胞核;细胞结构;
(4)CDF
(5)abd;
胎生(卵生)
(6)BC
25.(2019?呼和浩特)呼伦贝尔草原广袤辽阔,夏季绿草茵茵,鸟语花香,牛羊成群。
(l)草原上草的长势、生物种类和数量在一年四季会发生较大的波动,影响其波动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温度和水分 。
(2)有人为了防止鸟吃草籽儿,把一片草原用网罩了起来,过了一段时间发现,草几乎被虫吃光了,而未加罩网的天然草原,牧草却生长良好,这个实例说明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
(3)如果由于过度放牧、鼠害、虫害等原因,导致该草原出现荒漠化。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看,这种现象属于 生物影响环境 。
(4)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总是相伴随而发生的,没有单纯的物质循环,也没有单纯的能量流动,这是因为能量总是以 有机物 的形式存在于生物体内。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草原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和、多雨,所以影响生物种类和数量波动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温度和水分。
(2)在草原上:存有食物链:草→昆虫→鸟,草→(食草籽的)鸟,鸟吃昆虫也吃草籽,用网将人工种草的试验区罩起来后,昆虫没有了天敌,鸟因此数量增多,导致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吃光;而未加网罩的天然草原,因有鸟的控制昆虫数量适当,故牧草生活的良好。
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为生态系统中的各成分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因为其中某成分的变化,往往会引起其他成分发生相应的变化,甚至引起整个生态系统的变化。可见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3)“如果由于超载放牧、鼠害、虫害等原因,导致出现荒漠化”,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看,这种现象属于生物影响环境。
(4)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量总是相伴随而发生的,没有单纯的物质循环,也没有单纯的能量流量。这是因为能量总是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于生物体内的。
故答案为:(1)温度和水分
(2)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3)生物影响环境
(4)有机物
26.(2018?赤峰)如图为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部分生物。有人为了防止鸟吃草籽,把人工种草的试验区用网罩了起来,一段时间后发现,草几乎被虫吃光,而未加罩网的天然草场,牧草生长良好。请用相关知识回答问题。
(1)草原生态系统是由多种生物和生物生存所需要的 生活环境 共同构成。
(2)草原生态系统的分解者是 细菌和真菌 。
(3)图中的虫与兔构成 竞争 关系。
(4)写出图中最长的食物链 草→虫→鸟→鹰 。
(5)将网罩拿走后,过一段时间牧草又恢复了良好的长势,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自动调节 能力。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草原生态系统是由多种生物和生物生存所需要的生活环境共同构成。
(2)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细菌真菌等。
(3)“该生态系统中”,昆虫和兔都吃禾谷类,因此昆虫与兔的关系是竞争关系。
(4)食物链是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不包括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食物链的长短主要看营养级的多少,营养级越多,食物链越长。图中的食物链:①草→虫→鸟→鹰;②草→兔→鹰;③草→食草鸟→鹰。可以看出其中最长的食物链是:草→虫→鸟→鹰。
(5)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的平衡,不是生物数量的恒定不变,如动物有迁入、有迁出,有死亡、有出生,各种生物的数量是变化的,又是相对稳定的,总会因系统中某一部分先发生改变,引起不平衡,然后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使其又进入新的平衡状态。正是这种从平衡到不平衡到又建立新的平衡的反复过程,推动了生态系统整体和各组成部分的发展与进化。将网罩拿走后,过一段时间牧草又恢复了良好的长势,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故答案为:(1)生活环境
(2)细菌和真菌
(3)竞争
(4)草→虫→鸟→鹰
(5)自动调节
27.(2018?呼和浩特)如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成分关系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为该生态系统中的三种组成成分,A、B、C、D是乙中存在吃与被吃关系的四种生物,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该草原生态系统的草场被难以分解、无法排出的有毒物质污染,图中 D (填字母)代表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积累得最多。
(2)写出该草原生态系统中存在的食物链 甲→A→B→C→D 。
(3)山羊比绵羊好养,因为它连草根都啃食;一些牧区大量饲养山羊,造成草场被破坏。上述事实反映了生物对环境的 影响 。
(4)图中A和B之间以及B个体之间信息交流的方式有 动作、声音、气味等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D的生物数量最少,其营养级别最高,体内有毒物质积累得最多。
(2)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构成食物链。所以图中构成的食物链为:甲→A→B→C→D。
(3)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适应和影响的关系。山羊比绵羊好养,因为它连草根都啃食;一些牧区大量饲养山羊,造成草场被破坏。这说明了生物能够影响环境。
(4)动物群体间的信息交流往往通过动作、声音、气味等。
故答案为:(1)D
(2)甲→A→B→C→D
(3)影响
(4)动作、声音、气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