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第13课
诗词三首(基础练)
【基础知识·积累】
1.文学常识填空。
(1)《行路难(其一)》选自《李太白全集》。行路难,乐府古题。诗人______
,字
_____
,号
______
,_______
(朝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
___________”,与杜甫并称为“
_______
”。其代表作有《
_______
》《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__________
》等。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选自《________》。诗人______,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
________,洛阳人,有“_____”之称。
2.填空。
(1)苏轼,字
________,号______
,_______
(朝代)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谥号“文忠”。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其词开豪放一派,与_____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_________
”之一。
(2)苏轼在《水调歌头》中说“此事古难全”,这里的“此事”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对离苦之人美好祝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透露出诗人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宫阙(______)
琼楼(______)
绮户(______)
婵娟(________)
4.下列句子中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B.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C.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D.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5.下面加点的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珍羞(害羞)
不胜寒(经受不住)
B.直万钱(直接)
冰塞川(堵塞)
C.济沧海(渡)
弃置身(丢弃,放在一边)
D.万木春(春天)
把酒(执,持)
6.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玉盘珍羞直万钱
B.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C.云归而岩穴暝
D.属予作文以记之
【基础文段·理解】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下列小题。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词前小序交代了写作的时间及写作的缘由,并领起全篇。
B.词人把酒问天,写出了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感。也表达了对明月的赞关和向往。
C.词人在“我欲”“又恐”“何似”的情感波澜中,含蓄地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厌弃。
D.“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圈”表面写对明月的埋怨,实际表达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8.这首词中加线的句子为什么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9.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诗中的画线句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10.“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广为流传的佳句,人们会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引用它?为什么?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1.诗中的“酬”“翻似”是什么意思?
1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1)李白太白青莲居士唐代“诗仙”“李杜”《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2)《刘禹锡集》刘禹锡梦得“诗豪”
【解析】考查文学常识内容的识记。文学常识的识记可以按人物、国籍、时代、作品、称谓等来记就可以,也就是所说的“名、时、地、评、作”几个方面来识记。(1)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越女词》、《早发白帝城》等多首。(2)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有“诗豪”之称。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留传于世。
2.(1)子瞻东坡居士北宋辛弃疾“唐宋八大家”(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对于文学常识,平时要多加积累,多看多记,包括作家的姓名、字号、籍贯、作品、名句等。有了丰富的积累,做题时才得心应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朝代)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谥号“文忠”。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2)本题考查学生古诗词的背诵和默写能力。诗词在背诵时不仅要注重读音,更要注意容易写错的字,一些易错字可结合词义去背诵。对于结合诗文内容填写诗句,学生要多了解诗词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情感,正确把握内容,才能准确地判断。默写时要做到准确无误,不写错别字。注意“婵娟”“琼”等字的书写。
3.què
qióng
qǐ
chán
juān
【解析】此题是对字音的考查。注意易错字音的积累,掌握汉语拼写规则,规范书写拼音,不要把拼音写成英语字母。对汉字的认读,主要是形近字、多音字,这些容易混淆读错。还有方言误读、习惯性误读等,在学习和识记的过程中可以进行分类整理。本题注意“阙”和“绮”字的读音。
4.C
【解析】C.句意:明月不应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可又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之时才圆呢?正确的划分是: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故选C。
5.C
【解析】A.羞:同“馐”,美味的食物;B.直:同“值”,价值;D.春:名词用作动词,逢春;故选C。
6.C
【解析】C句子中不含通假字。A项,“羞”同“馐”,“直”同“值”;B项,“具”同“俱”;D项,“属”同“嘱”。
【点睛】通假字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在考试中主要在解释词语意思和文言翻译中考核,平时注意积累。一般通假有两类:同音(或音近)通假和形声通假(相同的声旁的字或声旁)。
7.C
【解析】考查对词的内容的理解。C.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示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他终于从幻觉回到现实,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中,入世思想最终占了上风。“何似在人间”是毫无疑问的肯定,雄健的笔力显示了情感的强烈。故选C。
8.“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这两句词的意思是说:但愿人们彼此珍重,在远别的时光中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2)体现了作者不羁的才情与超脱达观的个性,很好地化解了人们分别时的苦闷与惆怅,表明情意相通不受时空阻隔,由对兄弟的思念转为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3)想象丰富,富有浪漫色彩,使得词的诗的意境豪放而阔大,蕴含的情怀乐观而旷达。
【解析】考查对名句的赏析能力。这两句写了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而且这两句并非一般的自慰和共勉,而是表现了作者处理时间、空间以及人生这样一些重大问题所持的态度,充分显示出词人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但愿人人年年平安,相隔千里也能共享着美好的月光,表达了作者的祝福和对亲人的思念,表现了作者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据此作答即可。
9.示例一:用感叹句、问句,表达诗人内心的苦闷与迷惘。示例二:用感叹号、问号,表达诗人内心的苦闷与迷惘。示例三:用反复和设问的修辞方法,表达诗人内心的苦闷与迷惘。示例四:连用四个三字句,节奏短促,表达诗人内心的焦灼与苦闷。(任选—个角度,赏析合理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诗歌赏析能力。注意要求,任选一个角度,可以从标点符合的角度。如:用感叹号、问号,表达诗人内心的苦闷与迷惘;可以从句式的角度:用感叹句、问句,表达诗人内心的苦闷与迷惘;可以从修辞的角度:用反复和设问的修辞方法,表达诗人内心的苦闷与迷惘;可以从诗歌情感的角度:四句节奏短促、跳跃,完全是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逼真地传达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
10.示例一:在处于困境或遭遇挫折时。因为这句话可以用来激励自己或别人,战胜困难,坚定信心,鼓起前行的勇气。示例二:在想要奋起前行、追逐梦想时。因为这句话可以用来鼓舞自己或别人,坚定信心,扬帆起航。(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结合诗句含义分析所用的环境。本句翻译为:“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抒写了诗人在长安历经仕途险恶时的深切体验,表现了诗人摆脱苦闷、相信理想终会实现的自信与乐观。故人们往往在身处逆境、苦闷时自我安慰、自我鼓励时引用它。
11.“酬”,这里是以诗相答的意思。“翻似”,含转折意味,为反而像、反倒像之意。
【解析】考查对词语的理解。读懂标题和诗句大意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刘禹锡与白居易在扬州相逢,在酒席上,白居易曾为刘禹锡作诗相赠,刘禹锡就回赠了该诗来答谢白居易。“酬”答谢,酬答,这里是指以诗相答的意思。用诗歌赠答。以诗相答的意思。“到乡翻似烂柯人”意思是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翻”,意同“反”,表示转折,相当于“反而”“却”,“翻似”就是“反而像”。
12.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写了沉舟侧畔仍有千帆竞发和病树前头依旧万木皆春的情景,表达了自己身处逆境仍能保持自信乐观,豁达洒脱、积极向上的情感。
【解析】考查对诗句的理解。“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意思是沉船的旁边正有千艘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却也是万木争春。诗句中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沉舟”二句描写形象生动,深刻地反映了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第13课
诗词三首(重点练)
【重点知识·提升】
1.下列诗句中,加点字的读音或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A.停杯投箸(zhù)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B.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jǐ)苍海。
C.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kē)人。
D.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shèng)寒。
2.下列各项中,对《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下阕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两句,抒发了作者思念亲人的情感。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与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几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做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全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3.下面对《行路难》(其一)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从美酒佳肴到拔剑四顾,由乐景入悲情,形成强烈反差,写出诗人内心的苦闷。
B.“冰塞川”“雪满山”暗喻诗人仕途受阻,世道多艰,寄寓着无限的悲苦与无奈。
C.诗中碧溪垂钓、乘舟梦日,表现了诗人避世独立的人格力量和纵情山水的人生选择。
D.诗的结尾,诗人在沉郁中振起,坚定了“长风破浪”的信心,鼓起沧海扬帆的勇气。
4.下列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诗的题目看,这首诗是白居易在扬州的酒宴上酬答刘禹锡的作品。
B.这首诗的首联,叙写作者被贬到荒凉之地二十三年来的人生经历。
C.这首诗的颔联,运用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作者对亡友的怀念和回乡后恍如隔世的感慨。
D.这首诗的颈联,对仗工整、蕴含哲理,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5.对本课诗歌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乐天”是大诗人白居易的字。刘禹锡在扬州遇到白居易,酒宴上白居易写了一首诗,对刘禹锡屡遭贬谪、怀才不遇的命运寄予深切的同情,于是诗人写了这首诗来答谢。
B.《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首联尽写自己被贬后的愤懑之情,但诗人并没有直接倾诉自己的情感,而是通过“凄凉地”和“弃置身”这些富有感彩的字眼表达出来,使诗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C.《行路难(其一)》的开头两句以夸张的笔法营造了欢乐的宴饮气氛,表现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D.《水调歌头》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的祝福。
6.读下面的诗句,仿照例句填空。
[例句]徐志摩诗:“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愁有了味道。
(1)李清照词:“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有了______。
(2)秦少游词:“无边丝雨细如愁。”——愁有了______。
(3)赵嘏诗:“夕阳楼上山重叠,未抵闲愁一倍多。”——愁有了______。
(4)李煜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有了______。
7.结合以下两则材料,说说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材料一
河畔婉转的雎鸠、白露时节的蒹葭;采菊东篱的悠然,带月荷锄的自在;石壕村中的夜啼、“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呼声……时间的长河,奔涌不息,五千年的文化,源远流长。
材料二
国学经典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在历史的星空里闪耀着智慧的光芒。穿越时空,国学将千年积淀的智慧生存法则呈现给世人。要使国学真正发挥作用,只有活学活用,把理论与客观实际紧密联系,才能智慧地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感。
【重点文段·拓展】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折杨柳①
杨巨源
水边杨柳曲尘丝②,立马烦君折一枝。
谁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注释)①选目《全唐诗》,“折杨柳”,乐府歌曲名。杨巨源,唐代诗人,字景山。②曲尘丝:指颇色如酒曲般细嫩的柳叶。
8.全诗写了哪些意象?主要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9.诗歌的最后两句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请分别作简要赏析。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送魏大从军
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注释)①魏大:陈子昂的友人。姓魏,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②魏绛:春秋晋国大夫,以和戎政策消除边患了而受金石之赏。③六郡雄:汉代名将赵充国,号称“六郡豪杰”。④代:代州。⑤狐塞:飞狐塞,边界驻军重地。⑥云中:云中郡,边塞重镇。⑦燕然:燕然山。东名将窦宪大破匈奴军队,乘胜追击,登上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返。
10.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暗用汉代骠骑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典故,抒发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
B.颔联“怅别”一语,写出了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伤感。全诗情感由首联的激昂慷慨转入分手时的儿女缠绵、气哭悲切。
C.颈联中的“横”“接”二字写出了雁山、飞狐塞等地地理位置的重要,它们是中原地区的屏障。这两句暗示魏大此行责任重大,为结句做了铺垫。
D.全诗一气呵成,充满了奋发向上的精神,表现了诗人立志报国的思想情怀,感情豪放激昂,语气慷慨悲壮,有气壮山河之势。
11.诗歌尾联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2.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送日本国僧敬龙①归
韦庄
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
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
(注释)①敬龙:日本来唐朝学佛求经的和尚。②扶桑:传说中的日出之处。③与师谁:指敬龙法师,“与师谁”即“谁与师”
⑴诗歌第二句中的“
东更东”意在强调什么?
⑵诗歌三、四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1.B
【解析】B.济jì,苍——沧。故选B。
2.A
【解析】A.“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是错误的,词以月起兴,以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故选A。
3.C
【解析】C.“表现了诗人避世独立的人格力量和纵情山水的人生选择”错误,“碧溪垂钓”“乘舟梦日”反映了诗人希望获得机会,有为于当世的理想抱负。故选C。
4.A
【解析】A.有误,从诗的题目看,这首诗是在扬州的酒宴上刘禹锡酬答白居易的作品,不是白居易写给刘禹锡的。故选A。
5.C
【解析】考查对诗歌的赏析。C项,这首诗开头两借盛宴之况反衬诗人的迷茫、苦闷之情。
6.(1)重量
(2)形状
(3)数量
(4)长度
【解析】考查学生的仿写能力。(1)“载不动”形象的反映出自己的愁绪之大,连舟都无法载动,所以是“愁有了重量”;(2)纤细的小雨,无边无际,好似愁丝。所以是“愁有了形状”;(3)蜿蜒起伏层峦叠嶂的群山高峻突兀,却抵不上“愁”的一半。所以是“愁有了数量”;(4)显示出愁思如春水的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所以是“愁有了长度”。
7.示例:①中华文化灿烂辉煌;②国学智慧可以指导我们的现实生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概括能力。解答此题学生要了解材料,并对每则材料进行提炼总结。材料一通过举例得出一个结论:“五千年的文化,源远流长。”材料二的关键句是:“要使国学真正发挥作用,只有活学活用,把理论与客观实际紧密联系,才能智慧地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感。”找出两则材料的关键句后考生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即可。
8.写了杨柳、春风等意象。。表达了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感。
【解析】本小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意象的把握程度,同时还要分析诗歌的情感。“意象”就是诗歌用来表达情感的一些物象,常见的有景物、人物等等。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物象来表达,物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这首诗要注意找到里面涉及的事物,“水”“杨柳”“马”“春风”等都是意象。这是一首送别诗,主要表达了了诗人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感。
9.作者将“春风”当做人来写,使得本是无情的春风,看上去也变得有情了,更好地表达了情感。
【解析】本小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赏析能力。题目已经指明诗歌的最后两句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要注意找到什么地方体现了这两种修辞手法.春风最爱惜杨柳,殷勤地把它放在手中吹拂,这是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人用折下的柳枝自喻,并且将送行者比作春风,这是比喻。诗人巧妙地以春风和柳枝的关系来比喻送者和行者的关系,生动贴切,新颖别致。
10.B
【解析】本题考查句意理解赏析,解答时明确全诗的每一句话的意思,理解诗歌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B项理解不正确。“全诗情感由首联的激昂慷慨转入分手时的儿女缠绵、气哭悲切”理解错误,这两句写的是与友人分别的怅惘之情。
11.用典寓意。激励友人建功立业,希望他扬名塞外,让燕然山上也留下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
【解析】本题考查了句中的表现手法,作答时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用典寓意。激励友人建功立业,希望他扬名塞外,让燕然山上也留下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
12.⑴“东更东”:东面还要往东。运用叠词,强调了朋友此去归家路途之遥远。
(1)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也好像活着;不学习的人,即便是活着,也不过是行尸走肉罢了。
⑵表达了诗人对敬龙法师远归的不舍和留恋;对其归去一帆风顺的祝愿;对其清风明月般品质的赞美。
【解析】(1)“东更东”又没有了边际;不能定指,则其“远”的意味更可寻思。首句“已在”是给次句奠基,次句“更在”才是意之所注处。说“扶桑”已暗藏“东”字,又加上“东更东”,再三叠用两明一暗的“东”字,把敬龙的家乡所在地写得那样远不可即,又神秘,又惹人向慕。那边毕竟是朋友的家乡,而且他正要扬帆归去,为此送行赠诗。从词语特点上看是运用叠词目的是强调了朋友此去归家路途之遥远。
(2)“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
船行大海中,最怕横风暴雨,大雾迷航。过去遣唐使乘坐的大船,常因风暴在海上漂流,甚至失事;能够到达的也往往要在数十日或者数月的艰苦航程之后。这些往事传闻,韦庄是心知的,所以就此起意,祝朋友此行顺利。用一个“到”字,先祝他平安抵达家乡;“明月”示晴,排除雾雨;“帆风”谓顺,勿起狂飚,──行程中不生灾障。“谁”字先垫出“与师共到”之人,由下句的朗月、顺风再为挑明,并使“风”、“月”得“谁”字而人格化了。“共”字,一方面捏合“风”、“月”与“师”三者,连同“船”在一起,逗出海行中美妙之景、舒畅之情;另一方面,又结合“到”字,说“共到”,使顺风朗月的好景贯彻全程,陪同直抵家乡。两句十四个字,浑然一体,表达了良好的祝愿与诚挚的友情,饶有诗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