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古人谈读书 课件(2课时,40+35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5 古人谈读书 课件(2课时,40+35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0-05 22:50:48

文档简介

(共40张PPT)
2020年秋人教部编版语文精品课件
五年级上册
单元主题
阅读要素
习作要素
囊萤映雪
凿壁偷光
古人不仅喜欢读书,还把自己的读书方法和学习态度写下来,供后世参考。今天,我们学习《古人谈读书》这篇文章就是古文读书方法和读书态度的文章。
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并说说课文共有几个部分。
三部分
初读课文
有关读书学习
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1、解题,知作者
2、读通,韵文味
3、读懂,明文意
4、品读,悟文境
5、熟读,能成诵
学习方法
古人谈读书
孔子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
《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朱熹
儒学集大成者,宋代理学家。课文选自朱熹的《蒙童须知》。
曾国藩
中国晚清时期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书法家。课文选自《曾国藩家书》。

chǐ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

hào
chǐ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

hào
chǐ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zhì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

hào
chǐ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zhì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zhì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
wèi

余常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
浪诵读,绝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
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宋.
朱熹
wèi

余常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
sòng
浪诵读,绝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
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宋.
朱熹
wèi

余常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
sòng
浪诵读,绝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

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宋.
朱熹
wèi

余常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
sòng
浪诵读,绝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


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宋.
朱熹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
héng
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
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
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清.
曾国藩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
héng
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
kuī
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
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清.
曾国藩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
héng
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
kuī
jiē
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
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清.
曾国藩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
héng
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
kuī
jiē
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
quē
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清.
曾国藩
不耻下问
默而识之
诲人不倦
余尝谓
诵读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有恒
窥天
皆无
缺一不可
不耻下问
默而识之
诲人不倦
余尝谓
诵读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有恒
窥天
皆无
缺一不可


都是言字旁,左窄右宽

注意“比”的笔顺,下部是“白”不是“日”
下面是“己”,最后一笔的竖弯钩的“竖”要短,“弯”要写长


自由读古文,读出节奏,读出停顿。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
自由读古文,读出节奏,读出停顿。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
运用学过的方法,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借助注释、看插图、查阅工具书、联系上下文……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聪敏
以……为耻
勤勉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找一找这句话中包含的一个成语。
不耻下问
向比自己地位
低的人请教
喜好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学习态度
谦虚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2




这几个“知”
的意思一样吗?
知道
同“智”,智慧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学习态度
求实
3
默而识(zhì)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人而不倦怠。



默默
记住
是“讨厌”的意思吗?
满足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教的态度
勤奋
默而识之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结合注释,说说课文第一部分的大意。
勤勉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总感到不满足,教诲人不知道疲倦。
为什么孔子说要“默”而识之,而不是“读”而识之或“学”而识之等等呢?
“默而识之”的表面意思是告诉我们要静静地默不作声地学习并记住所学的知识,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要静下心来,这样你才能全神贯注,调动内心所有的能量。
说一说:通过阅读这段文章,你得到了哪些收获呢?
我们在学习上,要有良好的学习态度,请教问题要不耻下问。对于不明白的问题,懂就是懂,不要不懂装懂。学习要把知识牢记于心,不能自满。
结构梳理
古人谈读书
好学——好问
诚实——智慧
不厌——不倦
一、说说第一部分都有哪些成语?
课堂演练
学而不厌
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诲人不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二、说一说下面加点的字分别是什么意思。
.
.
第一个加点的“知”是知道的意思。
第二个加点的“知”,同“智”,智慧。
三、下面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论语告诉我们,思维要敏捷,要能够向学问比自己低的人请教。
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一种智慧。
C.“诲人不倦”,是对传授知识的人说的。
A
谢谢!(共35张PPT)
2020年秋人教部编版语文精品课件
五年级上册
25
古人谈读书
第2课时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古代教育家孔子关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三句话,这节课我们将继续用上节课教给大家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来学习古人朱熹、曾国藩有关读书、学习的言论。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宋]朱熹
你还记得理解文言文的方法吗?
借助注释、看插图、查阅工具书、联系上下文……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宋]朱熹
说。
随意。

漫浪

要紧,重要。
理解第一句话
1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作心到、眼到、口到。
这“三到”的关系是怎样的?
理解第二句话
2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心思不在读书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心和眼既然不专心一意,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就一定记不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这“三到”中哪一“到”最重要?文中的哪句话表明了这一“到”的重要性?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说一说
为什么“心到最急”呢?
因为“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急”的意思是什么?与我们现在的“急”的意思一样吗?
急:要紧、重要。
今义:着急。
理解第三句话
3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思想既然已经集中了,眼和口的应用难道会不到位吗?
文章大意: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作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读书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既然思想不集中,就只能随随便便地诵读,绝对记不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思想既然已经集中了,眼睛、嘴巴的应用怎么会不到位呢?
这便是用心读书和不用心读书的结果,如果想要得到高效的学习,就需要我们用心读,用心学。这样,不管做什么事,我们才有可能成功。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清]曾国藩
学习第三部分
这段话出自曾国潘的家书,这位伟大的清代名臣给了我们怎样的读书方法呢?请你借助注释理解本文的意思。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清]曾国藩
知识阶层。
恒心。
下等,劣等。
士人

下流
曾国藩所说的读书人应该有的三种品质指哪三种?
指有志、有识、有恒,即有志向、有见识、有恒心。
曾国藩是如何阐述自己的观点的呢?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分层论述,从分号那里可以看出来。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清]曾国藩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
分层一
有志气,就决不甘居下游。

决不
可是,我们读书学习仅仅有志气就够了吗?还需要有什么?
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
分层二
仅仅有志气不够,还需要有见识,有见识就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满自足,像河伯观海,井底之蛙,说的都是没有见识的人。
知识典故
这句话里面有两个典故,一个是“河伯观海”,一个是“井底之蛙”,这两个典故分别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秋天的雨水应时而来,大川、小溪的水都灌注到了黄河,径直流畅的水加宽,两岸与河中只见沙洲,连牛马都分不清。于是河神欣然自得,认为天下的壮美都聚集在自己身上。当河伯一路东进,卷着滔滔大浪冲进渤海。只见大海海天一片,茫茫无际,不知有几千里那么辽远。而自己一路叫嚣着、张狂着,多么不可一世呀!河伯感慨:如果不是遇见大海,我恐怕还要继续无知,继续被天下人耻笑呢!
井底之蛙:
“河伯观海”和“井底之蛙”的意思差不多,都是形容人见识短浅。
这里运用典故说明了没有见识就没有办法沉下心来学习,容易自满自足的道理。
河伯观海:
有见识可以让人看到自己的无知,但是如果一个人知道自己的无知,却还是不坚持学习,这样的人会成功吗?这篇小短文里是怎么说的?
分层三
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
有恒心就没有成不了的事情。
这三者可以缺少其一吗?
三者缺一不可
只有“有志”“有识”“有恒”三者相辅相成才能取得成功。
文章大意
知识阶层学习时,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志向就不会甘于在下等,有见识就明白学问没有尽头,不能用一种知识让自己满足,像河伯观海,坐井观天,这些说的都是没有见识的人;有恒心的人就一定不会有成就不了的事。这三种品质一个都不能缺少。
这篇课文由三则小短文组成。
第一则出自《论语》,告诉我们要谦虚好学、勤学好问;
第二则是告诉我们读书要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其中,“心到”尤为重要;
第三则告诉我们读书要“有志”“有识”“有恒”,三者缺一不可。
总结全文
态度
方法
品质
跟随音乐,诵读全文
古人谈读书
好学——好问
诚实——智慧
不厌——不倦
心到——眼到——口到
有志——有识——有恒
读书方法多
虚心听教诲
一、给下列生字组词。
谓(

诵(

岂(

恒(

窥(

皆(

耻(

诲(

称谓
诵读
岂敢
恒心
窥视
皆大欢喜
不耻下问
诲人不倦
二、从下面的句子中可以提炼出哪些成语?(
)(多选)。
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
A.学海无涯
B.诲人不倦
C.坐井观天
D.不耻下问
A
C
三、拓展阅读。
鲁迅的读书“五到”
鲁迅先生能写出那么多不朽的作品,主要受益于他的博读。他读书做到了“五到”:即心到、口到、眼到、手到、脑到。“心到”是讲读书时要精力集中,专心致志;“口到”就是读出声来,有些文章还要有感情地大声朗读;“眼到”指目光专注,善于观察、善于发现;“手到”指边读边做笔记;“脑到”指善于动脑筋,勤思考,多分析。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