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八课件(2课时,26+22张)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八课件(2课时,26+22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0-05 23:07:20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2020年秋人教部编版语文精品课件
五年级上册
找课外书读的方法
将有关书的比喻句写得贴切
排句成段的方法
语文园地八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局部)
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这些作品,你有什么感受?
书写提示
欧阳询是初唐著名的书法家,“楷书四大家”之一。他的楷书用笔方整,笔力刚劲,点画的起、收及转折处一丝不苟。字形竖长,各部分之间穿插巧妙,结构十分严谨。整体上显得既平正端庄,又险劲生动。《九成宫醴泉铭》是其楷书代表作之一。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局部)
说发现
欧阳询的楷书用笔方整,笔力刚劲,点画的起、收及转折处一丝不苟。字形竖长,结构严谨。整体上平正端庄、险劲生动。
日积月累
观书有感(其一)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其二)
[宋]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
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pái
huái
jiàn
wèi
【作者简介】
朱熹(1130—1200),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创作背景】
日积月累
观书有感(其一)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注释】
[鉴]镜。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徘徊]诗中比喻天光云影在特定范围内来回浮动、起伏。
[渠]它,指方塘之水。??
[那得]怎么会。那,通“哪”,怎么。?
[清如许]这样清澈。??
[为]因为。?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需要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
【古诗大意】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要问为什么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
日积月累
观书有感(其一)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其二)
[宋]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
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释】
[蒙冲]古代攻击性很强的战舰名,这里指大船。?
[一毛轻]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
[向来]原先,指春水上涨之前。?
[推移力]指浅水时行船困难,需人推挽而行。
[中流]河流的中心。?
【古诗大意】
昨天夜里,江中春潮猛涨,搁浅在江边的大船漂浮在水面上,犹如羽毛一般,在江上轻快地滑行。往日水浅时,我们不知费了多少力气,这大船仍然移动得十分缓慢,如今好了,船可以自由自在地在江心航行了。
观书有感(其二)
[宋]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
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赏析】
第一首诗向人们阐明一个道理,只有不断学习,汲取新的知识,像不断有源头活水注入塘中那样,才能不断进步。第二首诗告诉我们:只有博览群书,注重积累,做学问的时候才能运用自如。
小练习
“源头活水”在诗中比喻:

诗人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表达了关于
的心得体会。
“半亩方塘一鉴开”使用了(
)修辞手法;
“蒙冲巨舰一毛轻”使用了(
)修辞手法。
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读书
比喻
夸张
欧阳询的书法,结构严谨,整体上平正端庄、险劲生动。
朱熹的两首哲理的诗,体会了与学习有关的道理。
谢谢!(共26张PPT)
2020年秋人教部编版语文精品课件
五年级上册
《论语》“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朱熹“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曾国藩“要有志,要有识,要有恒”
冰心老人“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第八单元主题:读书
书——人类文明的“长生果”
温故而知新
语文园地八
交流平台
平时你们是怎样找书读的?都喜欢读哪些课外书?
我喜欢沿着课文找书读,如,读了《我的“长生果”》,我对课文中提到的巴金的《家》很感兴趣,便找来读了。
读了法布尔的《昆虫记》,我对与动物有关的书很感兴趣,就又读了布封的《动物素描》。
我觉得冰心的《忆读书》写得很有趣,便找了她的其他作品来读。
交流平台
我喜欢读各种各样的书,如历史故事、人物传记、科普读物。
找书的方法:
1.从别人推荐的书目中找书读;
2.从自己感兴趣的题材中找书读;
3.从感兴趣的作家、作品中找书读;
4.读各种不同题材、体裁的书籍,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分享,促进课外阅读。
交流平台
读书方法:
可概括为“从读一篇文章到读整本书,从读整本书到读同一类书”。
交流平台
词句段运用
读一读,说一说还可以把书比喻成什么。
书,被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词句段运用
把书比作“长生果”,生动形象,揭示了书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
把书比作“营养品”,这是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对书的赞美,赞美了书籍对全世界的滋养,表现了书是全人类的精神财产。?
把书比作“朋友”是说人们能与书促膝谈心,从中获得帮助;把书比作“故地”是说人们通过读书能去喜欢的地方重游,从中获得美的享受。这两个比喻都表现了人们对书浓厚的情感。?
演练台
想一想,我们还能把书比作什么?
1.书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书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个聚宝盆,给我们提供无尽的财富
登山靴,帮我们一步步登上人生的高峰
◇书是智慧的钥匙。?
◇书是阶梯,帮助人们登上理想的高峰。?
◇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
◇书是人类的良药,帮助人们医治愚昧的顽症。?
◇学生们说:“书是不开口的老师。”?
◇急于求知者说:“书是饥饿时的美餐。”?

)阅读是什么?是吸收。

)把脑子里的东西拿出来,让人家知道,或者用嘴说,或者用笔写。

)好像每天吃饭吸收营养一样,阅读就是吸收精神上的营养。

)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

)写作是什么?是表达。
1.这几句话说明的对象是什么?对象是“阅读”和“写作”
2.第一句的关键词是什么?阅读、吸收
3.第二句的关键词是什么?拿出来;
4.第三句的关键词是什么?吸收营养;
5.第四句的关键词是什么?进、从外到内、出、从内到外;
6.第五句的关键词是什么?写作、表达。

)阅读是什么?是吸收。

)把脑子里的东西拿出来,让人家知道,或者用嘴说,或者用笔写。

)好像每天吃饭吸收营养一样,阅读就是吸收精神上的营养。
1
4
2

)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

)写作是什么?是表达。
5
3
剩下的第四句和其他几句都有关系,阐述了阅读和习作的关系。
第一句和第三句的关键词有内在的联系,主要讲阅读是什么
第二句和第五句的关键词有内在的联系,主要讲写作是什么
阅读是什么?是吸收。好像每天吃饭吸收营养一样,阅读就是吸收精神上的营养。写作是什么?是表达。把脑子里的东西拿出来,让人家知道,或者用嘴说,或者用笔写。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
下列句子的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读书应采用精读与泛读相结合的方法。
②因此这两种读书方法,不但不可以偏废,还应该讲究巧妙的结合。
③如果对可以泛读的,采用精读的方法。
④又会浪费大量的时间,而只能得到一点儿收获。
⑤可能会对必须精读的东西囫囵吞枣。
⑥如果对应该精读的,采用泛读的方法。
⑦读后只有浮光掠影的印象。
A.①③④⑦⑥⑤②
B.①②⑥⑤③④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⑥⑤⑦③④②
D
读书应采用精读与泛读相结合的方法。如果对应该精读的,采用泛读的方法。可能会对必须精读的东西囫囵吞枣。读后只有浮光掠影的印象。如果对可以泛读的,采用精读的方法。又会浪费大量的时间,而只能得到一点儿收获。因此这两种读书方法,不但不可以偏废,还应该讲究巧妙的结合。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