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邹城市兖矿第一中学高三9月份月考地理试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40小题,共80.0分)
某游记记载:“我驾车离开P地时,太阳已经在巴尔喀什湖的水面上了。在约200km的行程中,车的影子始终在我的右侧一路伴行,快到终点时远处的雪山开始出现在我的视野中,雪峰在远处闪耀着亮的白光。”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
游记中的P地最可能位于图中的(
)
A.
①地
B.
②地
C.
③地
D.
④地
2.
此段旅行发生的时间最可能在(
)
A.
3月
B.
7月
C.
9月
D.
12月
湿润系数是指一地降水量与蒸发量的比值,湿润系数越小,干燥程度越明显。前苏联为缓解南部缺水状况,曾计划在北部修建二十五座规划宏大的水库和数目众多的抽水站,将北冰洋流域的一些河流人工改造后,逆流引入南部封闭的咸海—里海流域。下图是俄罗斯部分区域湿润系数等值线及调水线路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有关图中等值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北部系数较大,原因是降水丰富,蒸发较弱
B.
南部等值线密集,原因是南部农业用水量大
C.
等值线主要呈东西方向延伸,原因是受到地形的影响
D.
等值线a呈东北-西南走向,原因是该线以东地区灌溉用水量大
4.
有专家指出调水工程可能使俄罗斯短暂的春天缩短两周左右,下列原因正确的是
A.
北部拟修建的水库结冰时,气候将更加寒冷
B.
注入北冰洋的淡水显著减少,海水结冰点下降
C.
里海、咸海夏季气温降低,气候的大陆性减弱
D.
北方大量冷水南调,气候变冷
5.
兰萨罗特岛(13.5°W,29°N)是西班牙西南部加那利群岛七大岛之一,距北非国家摩洛哥西海岸只有100多公里。该小岛的葡萄种植有一种特殊的种植技术:单株种植在单个坑里,坑宽3-4米,坑深1-1.5米,坑边用石块垒半圆形石墙。如图示意从某角度拍摄的葡萄园里的鱼鳞坑。图中半圆形石墙主要位于坑的( )
A.
西北方向
B.
西南方向
C.
东北方向
D.
东南方向
下图示意北半球中纬度某区域地形,计划修建一条通过该地的公路,技术人员提供了四个线路方案。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6.
甲、乙、丙、丁四处最易形成沙洲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7.
下列对四个公路选线方案的评价,正确的是(
)
A.
①方案线路短
B.
②方案坡度最小
C.
③方案桥梁数量多
D.
④方案积雪时间长
2014年11月21日,习近平主席与新西兰总理共同为中国伊利大洋洲乳业生产基地揭牌。新西兰南岛高山顶部终年积雪,山间多冰川,西南端有典型的峡湾海岸。读新西兰南岛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8.
有关南岛地理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西缓东陡
B.
位于板块消亡边界,多火山地热
C.
常年受西南风控制,降水西多东少
D.
东部河流较西部流速慢,结冰期长
9.
形成西南部峡湾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
流水侵蚀
B.
海水侵蚀
C.
风力侵蚀
D.
冰川侵蚀
受各种自然环境因素变化的影响,渤海海岸线不断变化。通过对环境因素的综合分析,专家绘制出了不同年份渤海海岸线的变化预测图(如下图,图中虚线均表示海岸线)。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0.
下列与渤海面积呈正相关的是(
)
A.
黄河年输沙量
B.
辽河年径流量
C.
全球气候变暖
D.
渤海地壳上升
11.
根据图中预测,约400年后(
)
A.
黄河注入黄海
B.
海河彻底消失
C.
渤海成为湖泊
D.
渤海海峡变宽
12.
下列省级行政区域中,降水受渤海变化影响最小的是(
)
A.
北京市
B.
天津市
C
辽宁省
D.
山东省
逆温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的现象。某校气象兴趣小组在十月下旬晴朗的夜晚对我国南方山区谷地进行逆温测定。下图为该小组多次观测所得的逆温时空京华平均结果。完成下列各题。
13.
下列关于该地逆温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
逆温强度接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
B.
逆温强度午夜达到最大,后减弱
C.
逆温现象日落前出现,日出前消失
D.
强逆温前半夜增速慢,后半夜降速快
14.
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的主要原因是
A.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
B.
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
C.
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
D.
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
无动力翼装飞行是指运动员穿戴着拥有双翼的飞行服装和降落伞设备,运动员从飞机、热气球、悬崖绝壁、高楼大厦等高处一跃而下,用肢体动作来掌控滑翔方向,用身体进行无动力空中飞行的运动,在到达安全极限的高度,运动员将打开降落伞平稳着落。无动力翼装飞行进入理想飞行状态后,飞行时速通常可达到200公里/小时左右,翼装飞行的滑降比约3:1,即在每下降一米的同时前进约三米。阅读材料结合下图完成下列题。
15.
当运动员在中纬度30千米高空下降时,下降到对流层,滑行的水平距离约(
)
A.
18千米
B.
33千米
C.
48千米
D.
57千米
16.
运动员在下滑过程中,感觉到水平滑行距离比理论值偏大,可能进入了(
)
A.
高层大气
B.
平流层
C.
电离层
D.
对流层
17.
运动员在滑行过程中,在和A、B层比C层最需要准备的是(
)
A.
防辐射衣
B.
御寒服
C.
氧气瓶
D.
雨衣
雾霾是雾和霾的混合物,早晚湿度大时,雾的成分多,白天湿度小时,霾占据主力,读某时甲、乙、丙、丁四地空间气温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8.
图中信息可以看出(
)
A.
大气的热量直接来源于太阳辐射
B.
甲地中部大气稳定
C.
四地温差随海拔升高而减小
D.
丙地中部有逆温现象
19.
图中最利于多雾天气形成的情形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20.
利于雾霾天气污染物扩散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逆湿现象是指随着海拔上升空气相对湿度不降反升的一种现象。如图示意塔里木盆地南部策勒县绿洲内部及流沙前缘5月某晴天近地表不同高度温度日变化情况。据此完成下列题。
21.
该日(
)
A.
流沙前缘气温始终低于绿洲内部
B.
近地表2.0m流沙前缘的气温日较差远大于绿洲内部
C.
白天绿洲内部升温速度慢于流沙前缘
D.
夜晚绿洲内部降温速度快于流沙前缘
22.
白天时绿洲常出现逆湿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
A.
干热空气从流沙前缘流向绿洲内部
B.
湿润空气从绿洲内部流向流沙前缘
C.
绿洲内部气温低,蒸发的水汽少
D.
绿洲内部升温快,湿润空气上升
23.
夜晚流沙前缘和绿洲内部的温度情况说明(
)
A.
发生沙尘天气的频率较高
B.
发生降水天气的频率较高
C.
空气质量下降可能性较大
D.
湿度较白天低的可能性较大
火地岛是拉丁美洲最大的岛屿,西部和南部山地为安第斯山脉余脉。东部和北部为平缓低地,覆盖第四纪冰川沉积和火山灰砾,多湖泊和沼泽湿地岛上雪线高度仅500~800米,有很多树木,树冠形状奇特,当地称作“醉汉树”,图示为火地岛及其周边区域图。
完成下面小题。
24.
关于图示岛屿叙述正确的是(???)
①西部沿岸暖流增湿,东部沿岸寒流减湿
②山脉大致呈南北向,山脉阻挡,形成西部多雨区和东部雨影区
③岛上湖泊多为冰川作用形成
④地处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挤压处,多火山地震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25.
火地岛上雪线高度仅500~800米的主要因素是(???)
A.
纬度
B.
海拔
C.
海陆位置
D.
地形
26.
据图推测“醉汉树”的树冠朝向(???)
A.
西北
B.
西南
C.
东南
D.
东北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几内亚湾北部的陆地月平均气温始终高于几内亚湾海域。几内亚湾以北的西非赤道低压是赤道低气压带的一部分,它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其最南位置在5°N附近,布埃亚被称为“非洲雨极”。下图为非洲局部图。据此完成小题。
27.
布埃亚有“非洲雨极”之称,与其成因没有关联的是(
)
A.
山地迎风坡多地形雨
B.
受西非赤道低压影响
C.
西南季风风向与海岸垂直
D.
北赤道暖流增温增湿
28.
R、Q两地(
)
A.
7月R地盛行西南风,Q地盛行东南风
B.
7月R地盛行东北风,Q地盛行西北风
C.
7月R地盛行东北风,Q地盛行东南风
D.
7月R地盛行西南风,Q地盛行西南风
景观图中这条道路两侧积雪高达20米,是日本著名的“雪墙公路”。从1971年开始,这里就成了观雪圣地。很多人还专门前往附近主峰饱览雪景,每年吸引近百万游人前来观光。结合日本某区域等高线(单位:毫米)地形图。完成下列各题。
29.
图示“雪墙公路”景观位于图中( )
A.
①地
B.
②地
C.
③地
D.
④地
30.
厚厚的雪墙离不开大量的水汽,大量的水汽来源于( )
A.
甲海域暖流
B.
甲海域寒流
C.
乙海域暖流
D.
乙海域寒流
31.
下列时间段中,“雪墙公路”景观最吸引游客的是( )
A
1—2月
B.
4—5月
C.
7—8月
D.
10—11月
雪线是山地常年积雪带的下界,主要受降水量、气温、坡向等因素的影响。植物孢子或花粉在盛行风的吹送下,随着降雪封闭在冰川中,这是研究区域环境变化的重要依据。下图示意安第斯山脉的所在位置。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2.
该山N段雪线最低的月份和坡向是
A.
1月,东坡
B.
1月,西坡
C.
7月,东坡
D.
7月,西坡
33.
钻取的表层冰芯样本中,孢粉类型最丰富的冰芯来自
A.
M段的东坡
B.
M段的西坡
C.
N段的东坡
D.
N段的西坡
下图示意某年10月5日我国东南沿海天气形势,图中L代表气压中心。据此完成下面题。
34.
此时,M地受(
)
①暖锋影响②冷锋影响③低压槽控制④高压脊控制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35.
甲乙丙丁四地中,此时可能出现降水的是(
)
A.
甲、丁
B.
甲、丙
C.
乙、丁
D.
乙、丙
36.
此时,甲地与乙地可能(
)
A.
气压梯度力相同
B.
风速相同
C.
风向相同
D.
风的性质相同
森林火灾是澳大利亚最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每年8—10月是该国新南威尔士州火灾多发时期。2019年9月6日,新南威尔士州发生了年内的第一场森林火灾,此后火势迅速蔓延,一直持续至2020年1月,成为澳大利亚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火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37.
据材料推测,新南威尔士州最可能位于图中(
)
A.
甲地
B.
乙地
C.
丙地
D.
丁地
38.
下列与澳大利亚这次持续达5个月的森林火灾的发生可能相关的是(
)
①位于盛行风的背风坡,焚风效应明显②发生厄尔尼诺现象,气候异常干旱
③尚未进入雨季,天气持续干燥④桉树种植广泛,挥发性油脂助长林火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住宅的环境设计特别关注树种的选择与布局,不同树种对光照与风有不同影响。下图为华北某低碳社区(40°N)住宅景观设计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题。
39.
华北平原农村地区为了达到合理使用太阳光照的目的,农村的院落内一般都种植几棵树木。树种选择和种植的方位合理的是(
)
A.
落叶阔叶树、东南
B.
落叶阔叶树、西南
C.
常绿针叶树、东南
D.
常绿针叶树、西南
40.
既考虑夏季遮阳又考虑冬季挡风,该低碳社区树种与房屋组合最好的设计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0分)
41.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雅安有“三绝”。一绝:雅雨。雅安有“华西雨屏”、“雅州天漏”之称。年降水日数多在200天以上,雅雨有70%以上发生在夜间,很多时候雨从入夜开始飘落,天明即云散雨收。二绝:雅鱼。雅鱼品质优越,喜栖在水质清新、水量充足、具有沙砾地质的冷水溪流中,且水流中有充足的氧;最适生长水温为18--22℃。低于8℃或高于24℃,食欲减退,生长减缓。三绝:雅女。雅女身材高挑窈窕,肤色白净细腻,且娥眉美目,说话柔声细气,观之赏心悦目。
材料二图为四川盆地部分地区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分布图。表为雅安气候资料统计图。
(1)结合材料二分析雅安“天漏”的形成原因。
(2)结合材料一、二,运用大气热力性质及热力环流相关理论分析雅安夜雨多的原因?
42.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伴随着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东西方交往不断增加。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非洲国家中,马拉维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该国气候受某气压带和某风带交替控制。
材料二
读图,左图为马拉维的地理位置示意图,右图为该国A地降水资料图。
(1)据材料信息,指出A地的气候类型及气候特征。
(2)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分析A地12月降水较多的原因。
(3)根据A、B两点的地理位置差异,推测B地相较于A地,年降水量差异与雨季长短差异并分析原因。山东邹城市兖矿第一中学高三9月份月考地理试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40小题,共80.0分)
某游记记载:“我驾车离开P地时,太阳已经在巴尔喀什湖的水面上了。在约200km的行程中,车的影子始终在我的右侧一路伴行,快到终点时远处的雪山开始出现在我的视野中,雪峰在远处闪耀着亮的白光。”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
游记中的P地最可能位于图中的(
)
A.
①地
B.
②地
C.
③地
D.
④地
2.
此段旅行发生的时间最可能在(
)
A.
3月
B.
7月
C.
9月
D.
12月
【答案】1.
C
2.
B
【解析】
【1题详解】
材料信息表明,“我驾车离开P地时,太阳已经在巴尔喀什湖的水面上了……快到终点时雪山开始出现在视野中”,表明离开P地时正处于日出,太阳日出方位在偏东方向,太阳在巴尔喀什湖水面上,说明出发的P地偏东方向临近湖泊,图中①、②、③、④四地中,偏东方向临近湖泊的地点只有①地和③地,因此P地不可能位于②地和④地,B、D
错。读图可知,该区域河流大致由东南流向西北注入巴尔喀什湖,因此东南部地势较高,雪山和雪峰应在图示区域的东南部,材料信息表明,“快到终点时雪山开始出现在视野中,雪峰在远处闪耀着亮的白光”,说明驾车行驶200km(根据图中比例尺判断在图中移动2cm)后,车应沿公路向该区域的东南方向行驶,图中显示,如果从①地出发,行驶
200千米后,行车方向为向西南,不可能在远处能见到雪山和雪峰,A错。如果从③地出发,行驶200千米后,行车方向为向东南方向,有可能在远处见到雪山和雪峰,因此游记中的P地最可能位于图中的③地,C对。故选C。
【2题详解】
根据上一题的分析可知,驾车出发地为③地,材料信息表明“我驾车离开P地时,太阳已经在巴尔喀什湖的水面上了”,图中显示,③地东北方向临近湖泊,由此推知,该日当地日出东北,直射点在北半球,为北半球的夏半年。中亚地区7月气温相对较高,适合驾车旅行,B对。3月和9月大致接近正东方向日出,12月东南方向日出,且气温较低,因此此段旅行发生在3月、9
月和12月的可能性小,排除
A、C、D。故选B。
湿润系数是指一地降水量与蒸发量的比值,湿润系数越小,干燥程度越明显。前苏联为缓解南部缺水状况,曾计划在北部修建二十五座规划宏大的水库和数目众多的抽水站,将北冰洋流域的一些河流人工改造后,逆流引入南部封闭的咸海—里海流域。下图是俄罗斯部分区域湿润系数等值线及调水线路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有关图中等值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北部系数较大,原因是降水丰富,蒸发较弱
B.
南部等值线密集,原因南部农业用水量大
C.
等值线主要呈东西方向延伸,原因是受到地形的影响
D.
等值线a呈东北-西南走向,原因是该线以东地区灌溉用水量大
4.
有专家指出调水工程可能使俄罗斯短暂的春天缩短两周左右,下列原因正确的是
A.
北部拟修建的水库结冰时,气候将更加寒冷
B.
注入北冰洋的淡水显著减少,海水结冰点下降
C.
里海、咸海夏季气温降低,气候的大陆性减弱
D.
北方大量冷水南调,气候变冷
【答案】3.
A
4.
A
【解析】
【3题详解】
湿润系数是指一地降水量与蒸发量的比值,湿润系数越小,干燥程度越明显。北部系数较大,说明干燥程度越小,原因是受山地抬升、降水丰富,纬度高、蒸发较弱,A正确。南部等值线密集,和降水量与蒸发量有关,和农业无关,应该是自然因素影响的,B错误。北部等值线主要呈东西方向延伸,原因是受到纬度的影响,乌拉尔山是南北走向,和地形关系不大,C错误。等值线a呈东北-西南走向,大致和波罗的海海岸线平行,原因是受西南风影响形成的,和农业灌溉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A。
【4题详解】
“前苏联为缓解南部缺水状况,曾计划在北部修建二十五座规划宏大的水库和数目众多的抽水站,将北冰洋流域的一些河流人工改造后,逆流引入南部封闭的咸海—里海流域”,图中调水工程是把伯朝拉河、北德维纳河上游的水调往伏尔加河上游,北部拟修建的二十五座水库结冰时,冰面较大,春季升温慢,气候将更加寒冷,会导致春天缩短两周左右,A正确。北部河流主要注入大西洋,B错误。调水对咸海没有影响,C错误。北方大量冷水南调,北方升温快,气候变暖,春季会变长,D错误。故选A。
5.
兰萨罗特岛(13.5°W,29°N)是西班牙西南部加那利群岛七大岛之一,距北非国家摩洛哥西海岸只有100多公里。该小岛的葡萄种植有一种特殊的种植技术:单株种植在单个坑里,坑宽3-4米,坑深1-1.5米,坑边用石块垒半圆形石墙。如图示意从某角度拍摄的葡萄园里的鱼鳞坑。图中半圆形石墙主要位于坑的( )
A.
西北方向
B.
西南方向
C.
东北方向
D.
东南方向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南萨罗特岛的经纬度位置可知,该岛屿受副热带高气压以及东北信风的影响较强,同时受加那利寒流的影响,气候干旱,降水稀少。但是该岛屿受寒流影响,多海雾,石墙散热快,夜晚利于露水的形成,深坑利于收集雨水。同时,石墙还有防风的功能,岛屿受东北信风影响,所以图中半圆形石墙主要位于坑的东北方向,故选C。
【点睛】
下图示意北半球中纬度某区域地形,计划修建一条通过该地的公路,技术人员提供了四个线路方案。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6.
甲、乙、丙、丁四处最易形成沙洲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7.
下列对四个公路选线方案的评价,正确的是(
)
A.
①方案线路短
B.
②方案坡度最小
C.
③方案桥梁数量多
D.
④方案积雪时间长
【答案】6.
A
7.
D
【解析】
【分析】
【6题详解】
读图可知,甲乙丙三地均位于支流与干流的交汇处附近,支流带来泥沙,受干流的顶托作用,容易形成沙洲,但相比而言,甲处支流河道较窄,泥沙在支流沉积较弱,在干流沉积更多,最易形成沙洲;乙处支流河道更宽,泥沙在支流沉积较多;丙处支流在汇入干流前经过湖泊,泥沙在湖泊提前沉积,使得汇入干流的支流泥沙含量较小,A正确,BC错;丁处泥沙来源少,且河道较窄,流速相对较快,不易形成沙洲,D错。故选A。
【7题详解】
读图可知,四条线路相比而言,①方案线路并不短,A错;②方案坡度比③方案坡度更大,B错;①②③方案桥梁数量相同,C错;该区域整体海拔较高,且该区域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①②③位于山体南坡,为阳坡,积雪时间相对较短,④位于山体北坡,属于阴坡,积雪时间长,故选D。
【点睛】该题难度较大,重在考查对图示信息的获取与解读。沙洲受泥沙沉积作用形成,需要考虑沙洲的泥沙来源以及沉积环境,需要仔细对比甲乙丙三处支流形态的差异,结合地理基本原理分析判断。
2014年11月21日,习近平主席与新西兰总理共同为中国伊利大洋洲乳业生产基地揭牌。新西兰南岛高山顶部终年积雪,山间多冰川,西南端有典型的峡湾海岸。读新西兰南岛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8.
有关南岛地理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西缓东陡
B.
位于板块消亡边界,多火山地热
C.
常年受西南风控制,降水西多东少
D.
东部河流较西部流速慢,结冰期长
9.
形成西南部峡湾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
流水侵蚀
B.
海水侵蚀
C.
风力侵蚀
D.
冰川侵蚀
【答案】8.
B
9.
D
【解析】
【分析】
【8题详解】
根据图中等高线的疏密可知,山脉东坡更缓,西坡更陡,A错;新西兰位于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附近,多火山和地热资源,B正确;南岛受盛行西风的影响较强,南半球盛行西风风向为西北风,C错;南岛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最冷月气温高于0℃,河流无结冰期,D错。故选B。
【9题详解】
根据所学地理知识可知,峡湾地貌属于典型的冰川侵蚀地貌,D正确;与流水侵蚀、海水侵蚀、风力侵蚀等无关。故选D。
【点睛】全球板块分布总结如下图:
受各种自然环境因素变化的影响,渤海海岸线不断变化。通过对环境因素的综合分析,专家绘制出了不同年份渤海海岸线的变化预测图(如下图,图中虚线均表示海岸线)。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0.
下列与渤海面积呈正相关的是(
)
A.
黄河年输沙量
B.
辽河年径流量
C.
全球气候变暖
D.
渤海地壳上升
11.
根据图中预测,约400年后(
)
A.
黄河注入黄海
B.
海河彻底消失
C.
渤海成湖泊
D.
渤海海峡变宽
12.
下列省级行政区域中,降水受渤海变化影响最小的是(
)
A.
北京市
B.
天津市
C.
辽宁省
D.
山东省
【答案】10.
C
11.
A
12.
D
【解析】
【分析】
【10题详解】
全球气候变暖,两极冰川融化,加之海水膨胀,海平面上升,渤海面积增大,两者成正相关,C正确;黄河年输沙量以及辽河年径流量增大(河流的输沙能力增强),均不会导致渤海面积增大,可能导致渤海的面积减小,AB错;渤海地壳上升,渤海面积减小,呈负相关,D错。故选C。
【11题详解】
约400年后,即2420年,根据图中海岸线的变化预测可知,此时渤海南北海岸线近乎重合,渤海几乎演变为陆地,留有狭长通道与黄海相连,但并没有演变成湖泊,渤海海峡变窄,此时黄河应向南注入黄海,A正确,CD错;无法推测海河是否彻底消失,B错。故选A。
【12题详解】
北京市、天津市、辽宁省紧邻渤海,位于西北部和北部,降水受渤海的影响较大(东南季风能从渤海获得水汽)。山东省位于渤海以南,降水受渤海的影响最小,故选D。
【点睛】本题组难度一般,结合图文材料信息分析判断即可。需要注意的是:河流携带大量泥沙在渤海沉积,单看泥沙沉积并不能判断渤海面积的变化,如果泥沙沉积的同时,渤海所在区域地壳下沉,则需要考虑泥沙沉积的速率与渤海所在区域地壳下沉速率两者的关系。
逆温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的现象。某校气象兴趣小组在十月下旬晴朗的夜晚对我国南方山区谷地进行逆温测定。下图为该小组多次观测所得的逆温时空京华平均结果。完成下列各题。
13.
下列关于该地逆温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
逆温强度接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
B.
逆温强度午夜达到最大,后减弱
C.
逆温现象日落前出现,日出前消失
D.
强逆温前半夜增速慢,后半夜降速快
14.
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的主要原因是
A.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
B.
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
C.
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
D.
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
【答案】13.
A
14.
C
【解析】
试题分析:
【13题详解】
读图,根据图中曲线,逆温上界,强逆温上界,判断所以逆温强度接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A对。一天中气温最低时在日出前,所以逆温强度日出前达到最大,后减弱,B错。逆温现象日落后出现,日出后一般逐渐消失,C错。读图,根据曲线,强逆温前半夜增速快,后半夜降速慢,D错。
【14题详解】
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的主要原因是地面辐射是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C对。与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无关,A、B、D错。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读图能力,逆温现象及特征,影响逆温层上界峰值时间的因素。
无动力翼装飞行是指运动员穿戴着拥有双翼的飞行服装和降落伞设备,运动员从飞机、热气球、悬崖绝壁、高楼大厦等高处一跃而下,用肢体动作来掌控滑翔方向,用身体进行无动力空中飞行的运动,在到达安全极限的高度,运动员将打开降落伞平稳着落。无动力翼装飞行进入理想飞行状态后,飞行时速通常可达到200公里/小时左右,翼装飞行的滑降比约3:1,即在每下降一米的同时前进约三米。阅读材料结合下图完成下列题。
15.
当运动员在中纬度30千米高空下降时,下降到对流层,滑行的水平距离约(
)
A.
18千米
B.
33千米
C.
48千米
D.
57千米
16.
运动员在下滑过程中,感觉到水平滑行距离比理论值偏大,可能进入了(
)
A.
高层大气
B.
平流层
C.
电离层
D.
对流层
17.
运动员在滑行过程中,在和A、B层比C层最需要准备的是(
)
A.
防辐射衣
B.
御寒服
C.
氧气瓶
D.
雨衣
【答案】15.
D
16.
B
17.
A
【解析】
【分析】
【15题详解】
中纬度对流层高度约为10~12km(取11km),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每下降1m的同时前进约3m,运动员从中纬度30km高空下降至对流层,下降了19km,因此滑行的水平距离约57km,故选D。
【16题详解】
运动员在下滑的过程中,感觉到水平滑行的距离比理论值偏大,表明空气水平阻力相对较小,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最可能进入平流层,B正确,ACD错,故选B。
【17题详解】
与A、B两层相比,C层高度更高,受太阳辐射的影响更强,需要准备防辐射衣,A正确;
注意关键词“和A、B两层相比”,A层中上部以及B层气温均较低,氧气含量低,也需要准备御寒服和氧气瓶,BC错;降雨属于对流层的天气现象,C层无需准备雨衣,D错。故选A。
【点睛】平流层的特点:(1)
气温的垂直分布除下层随高度变化很小外,在
30
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迅速上升,这是因为平流层中的臭氧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而使气温升高;(2)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平流层上部热下部冷,大气稳定,不易形成对流;(3)水汽、杂质含量极少,云、雨现象近于绝迹,大气平稳,天气晴朗,对高空飞行有利。
雾霾是雾和霾的混合物,早晚湿度大时,雾的成分多,白天湿度小时,霾占据主力,读某时甲、乙、丙、丁四地空间气温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8.
图中信息可以看出(
)
A.
大气的热量直接来源于太阳辐射
B.
甲地中部大气稳定
C.
四地温差随海拔升高而减小
D.
丙地中部有逆温现象
19.
图中最利于多雾天气形成的情形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20.
利于雾霾天气污染物扩散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答案】18.
C
19.
C
20.
D
【解析】
【分析】
【18题详解】
读图可知,总体而言,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大气的直接热源来源于地面辐射,A错;甲地中部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对流运动较强,大气并不稳定,B错;随着海拔升高,四地气温曲线趋于密集,表明温差随海拔升高而减小,C正确;丙地中部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无逆温现象,D错。故选C。
【19题详解】
乙、丁气温大致随海拔升高而降低,空气对流运动较强,不利于雾的形成,BD错;甲近地面气温低于0℃,不利于雾的形成(气温低于0℃,空气水汽易在近地面凝结成霜),A错;丙近地面存在逆温现象,空气对流运动弱,在湿度条件满足的情况下,容易形成多雾天气,且雾气不易扩散,C正确,故选C。
【20题详解】
空气的对流运动有利于污染物的消散,乙、丁气温大致随海拔升高而降低,空气对流运动较强,而甲、丙存在逆温现象,不利于污染物的消散。相比而言,丁地近地面与高空的气温差异最大,空气对流运动较乙更强,最有利于雾霾天气污染物的扩散,故选D。
【点睛】一般情况下,大气温度随着高度增加而下降,每上升100米,温度降低0.6℃左右。这种大气层结构容易发生上下翻滚即“对流”运动,可将近地面层的污染物向高空乃至远方输散,从而使城市上空污染程度减轻。可是在某些天气条件下,地面上空的大气层结构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反常现象,称之为“逆温”。发生逆温现象的大气层称为“逆温层”,该层空气上下层流动减弱,从而空气污染加重。
逆湿现象是指随着海拔上升空气相对湿度不降反升的一种现象。如图示意塔里木盆地南部策勒县绿洲内部及流沙前缘5月某晴天近地表不同高度温度日变化情况。据此完成下列题。
21.
该日(
)
A.
流沙前缘气温始终低于绿洲内部
B.
近地表2.0m流沙前缘的气温日较差远大于绿洲内部
C.
白天绿洲内部升温速度慢于流沙前缘
D.
夜晚绿洲内部降温速度快于流沙前缘
22.
白天时绿洲常出现逆湿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
A.
干热空气从流沙前缘流向绿洲内部
B.
湿润空气从绿洲内部流向流沙前缘
C.
绿洲内部气温低,蒸发的水汽少
D.
绿洲内部升温快,湿润空气上升
23.
夜晚流沙前缘和绿洲内部的温度情况说明(
)
A.
发生沙尘天气的频率较高
B.
发生降水天气的频率较高
C.
空气质量下降可能性较大
D.
湿度较白天低的可能性较大
【答案】21.
C
22.
B
23.
C
【解析】
【分析】
21题详解】
读图可知,23:59前后,流沙前缘气温介于15~20℃之间,而绿洲内部气温介于10~15℃之间,流沙前缘气温高于绿洲内部,A错;近地表2m,流沙前缘最高气温约为36℃,最低气温约为9℃,气温日较差约为27℃;绿洲内部最高气温约为35℃,最低气温约为6℃,气温日较差约为29℃,所以近地表2m流沙前缘的气温日较差小于绿洲内部,B错;读图可知,白天流沙前缘曲线升温坡度更大,升温速度更快,C正确;夜间,绿洲内部降温速度慢于流沙前缘(尤其注意23:59~07:59曲线坡度,绿洲内部的曲线坡度更缓),D错。故选C。
【22题详解】
白天绿洲升温较慢,而流沙前缘升温较快,在近地面流沙前缘形成低气压,而绿洲近地面形成高气压,空气由高压流向低压,使得湿润空气从绿洲内部流向流沙前缘,从而导致绿洲空气湿度近地面较小,高空相对较高,形成逆湿现象,B正确,AD错;逆湿现象的关键点在于湿度随海拔升高而升高,绿洲内部气温较低,蒸发的水汽少,不能解释逆湿现象形成的原因(且绿洲内部植被覆盖率相对较高,蒸发的水汽较多),C错。故选B。
【23题详解】
读图可知,无论流沙前缘,亦或是绿洲内部,在夜间近地表2m的温度均高于近地表0.5m的温度,出现逆温现象,空气稳定,对流运动弱,空气质量下降的可能性较大,C正确;空气对流运动弱,风力较小,发生沙尘天气以及降水天气的频率均低,AB错;虽然白天气温较高,绿洲蒸腾量较大,但白天对流运动更强,水汽容易向上空扩散,而夜间空气对流减弱,近地表水汽不易向上空扩散,湿度有可能更大,D错。故选C。
【点睛】本题组难度大,重在考查图文材料信息的获取与解读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需要根据材料信息,明确逆湿现象的概念内涵,同时注意图中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以及不同高度温度在不同时间的差异。
火地岛是拉丁美洲最大的岛屿,西部和南部山地为安第斯山脉余脉。东部和北部为平缓低地,覆盖第四纪冰川沉积和火山灰砾,多湖泊和沼泽湿地岛上雪线高度仅500~800米,有很多树木,树冠形状奇特,当地称作“醉汉树”,图示为火地岛及其周边区域图。
完成下面小题。
24.
关于图示岛屿叙述正确的是(???)
①西部沿岸暖流增湿,东部沿岸寒流减湿
②山脉大致呈南北向,山脉阻挡,形成西部多雨区和东部雨影区
③岛上湖泊多为冰川作用形成
④地处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挤压处,多火山地震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25.
火地岛上雪线高度仅500~800米的主要因素是(???)
A.
纬度
B.
海拔
C.
海陆位置
D.
地形
26.
据图推测“醉汉树”的树冠朝向(???)
A.
西北
B.
西南
C.
东南
D.
东北
【答案】24.
B
25.
A
26.
C
【解析】
【24题详解】
读图可知,火地岛西部是秘鲁寒流,具有降温减湿的作用,东部是巴西暖流,具有增温增湿的作用。①错误;根据图中河流的分布可知,火地岛上的山脉走向为南北走向,该地处西风带的控制下,山地西坡为迎风坡降水多,东坡为背风坡降水少,②正确;火地岛上地形以山地为主,海拔高气温低,且该地受西风漂流的影响较大,降温幅度大,因此火地岛上的湖泊多为冰川作用形成的。③正确;根据六大板块的分布可知,火地岛处于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的挤压碰撞处,多火山地震,④错误。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25题详解】
由图可知,火地岛地处55°S附近,纬度较高,气温低。因此火地岛上雪线海拔高度只有500—800米的主要原因是纬度因素造成的,而海拔、海陆分布和地形不是影响其雪线的主要因素。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26题详解】
由图可知,火地岛处于南半球西风带,南半球西风带为西北风,常年受西北风带吹拂,该地的树冠迎风(西北侧)一侧生长受损,逐渐形成“醉汉树”,因此,“醉汉树”的树冠朝向东南。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几内亚湾北部的陆地月平均气温始终高于几内亚湾海域。几内亚湾以北的西非赤道低压是赤道低气压带的一部分,它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其最南位置在5°N附近,布埃亚被称为“非洲雨极”。下图为非洲局部图。据此完成小题。
27.
布埃亚有“非洲雨极”之称,与其成因没有关联的是(
)
A.
山地迎风坡多地形雨
B.
受西非赤道低压影响
C.
西南季风风向与海岸垂直
D.
北赤道暖流增温增湿
28.
R、Q两地(
)
A.
7月R地盛行西南风,Q地盛行东南风
B.
7月R地盛行东北风,Q地盛行西北风
C.
7月R地盛行东北风,Q地盛行东南风
D.
7月R地盛行西南风,Q地盛行西南风
【答案】27.
D
28.
A
【解析】
【分析】
【27题详解】
布埃亚受西非赤道低压的影响,降水较多,同时,夏季气压带风带向北移动,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向右偏转为西南风,西南风风向与海岸垂直,布埃亚位于山地迎风坡,多地形雨,因此降雨丰富,被誉为“非洲雨季”。而该地不受北赤道暖流的影响,故选D。
【28题详解】
7月气压带风带向北移动,赤道低气压位于几内亚湾北部,Q地受东南信风的影响,盛行东南风;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向右偏转为西南风,R地盛行西南风,故选A。
【点睛】注意:几内亚湾北部地区受几内亚湾暖流的影响,而不是北赤道暖流的影响。同时,夏季,几内亚湾北部西南风的形成原因是气压带风带的移动导致,与南亚的西南季风形成过程类似。
景观图中这条道路两侧积雪高达20米,是日本著名的“雪墙公路”。从1971年开始,这里就成了观雪圣地。很多人还专门前往附近主峰饱览雪景,每年吸引近百万游人前来观光。结合日本某区域等高线(单位:毫米)地形图。完成下列各题。
29.
图示“雪墙公路”景观位于图中的( )
A.
①地
B.
②地
C.
③地
D.
④地
30.
厚厚的雪墙离不开大量的水汽,大量的水汽来源于( )
A.
甲海域暖流
B.
甲海域寒流
C.
乙海域暖流
D.
乙海域寒流
31.
下列时间段中,“雪墙公路”景观最吸引游客的是( )
A.
1—2月
B.
4—5月
C.
7—8月
D.
10—11月
【答案】29.
B
30.
A
31.
B
【解析】
【29题详解】
冬季降水量大,应在日本海的迎风一侧,因此可能是①地或②地,由于①地海拔低,地形抬升作用不明显,所以最可能的是②地。故B正确。
【30题详解】
日本冬季受西北季风影响,西北风经过日本海(甲地)及日本暖暖流增温增湿,水汽含量高。故A正确。
【31题详解】
“雪墙”来自于冬季降雪的积累,4月-5月,气温回升,积雪还未大面积消融,因此吸引大量游客,故B正确。到7月份积雪几乎全部消融,10-11月,气温还较高,还没有形成大量降雪,故排除C、D。1-2月,当地气温低,正值多雨雪时期,对游客吸引力弱,A排除,所以选B。
雪线是山地常年积雪带的下界,主要受降水量、气温、坡向等因素的影响。植物孢子或花粉在盛行风的吹送下,随着降雪封闭在冰川中,这是研究区域环境变化的重要依据。下图示意安第斯山脉的所在位置。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2.
该山N段雪线最低的月份和坡向是
A.
1月,东坡
B.
1月,西坡
C.
7月,东坡
D.
7月,西坡
33.
钻取的表层冰芯样本中,孢粉类型最丰富的冰芯来自
A.
M段的东坡
B.
M段的西坡
C.
N段的东坡
D.
N段的西坡
【答案】32.
D
33.
A
【解析】
【32题详解】
N段位于南半球40°S以南的大陆西岸,终年处于西风带控制下,西坡为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东坡为背风坡,降水少,雪线高;7月为南半球冬季,气温低,雪线低于夏季(1月)雪线。因此该山N段雪线最低的月份和坡向是7月、西坡,D正确。选D。
【33题详解】
据材料可知,植物孢子或花粉在盛行风吹送下,随着降雪封闭在冰川中,可知孢子及花粉来源处应处在盛行风的上风向,孢粉应该是在迎风坡被封闭在冰川中。M处的盛行风是东南信风,M的东坡是迎风坡;N地的盛行风是中纬西风。M山东坡为亚马孙平原地区,纬度低,降水量大,气温高,垂直地带性明显,孢粉类型最丰富,因此孢粉类型最丰富的冰芯来自M段的东坡,A正确,BCD错误。选A。
【点睛】影响雪线分布高度的因素:
气温:与气温成正相关,温度高雪线高;
降水:降水量大→雪线低;降水量小→雪线高。
山势:雪线及以下:陡→雪线高;缓→雪线低。雪线及以上:平坦的缓坡,积雪易遭风吹蚀,而使雪线抬高;陡峻的山坡,往往发生雪崩,而使雪线下降。
坡向:阳坡,气温高→雪线高;阴坡,气温低→雪线低
下图示意某年10月5日我国东南沿海天气形势,图中L代表气压中心。据此完成下面题。
34.
此时,M地受(
)
①暖锋影响②冷锋影响③低压槽控制④高压脊控制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35.
甲乙丙丁四地中,此时可能出现降水的是(
)
A.
甲、丁
B.
甲、丙
C.
乙、丁
D.
乙、丙
36.
此时,甲地与乙地可能(
)
A.
气压梯度力相同
B.
风速相同
C.
风向相同
D.
风的性质相同
【答案】34.
A
35.
B
36.
B
【解析】
【分析】
本题组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通过我国东南沿海10月5日的天气形势图来分析和判断天气系统带来的天气变化。要求能够分析和运用出锋面气旋、冷锋和暖锋及其相关地理知识。
【34题详解】
结合图示可知,L代表气压中心,两侧有锋面,应是锋面气旋天气系统。M地位于锋面气旋的右侧锋线上,应位于低压槽,暖锋附件,①③正确;②④错误。故选A。
【35题详解】
结合图示可知,甲位于冷锋锋后,乙位于冷锋锋前,冷锋锋后为雨区,降水几率大,甲正确;丙位于暖锋锋前,丁位于暖锋锋后,暖锋降水主要集中在暖锋锋前,丙正确;B正确。故选B。
【36题详解】
读图可知,甲乙两地分别位于锋面气旋左侧低压槽的两侧,气压梯度力方向不同,风向不同,但风的受力大小可能相同,风速可能相同;此时甲乙两地分别受冷暖气团控制,且风向不同,所
以风的性质不同。
ACD错误,
B正确,故选B。
【点睛】锋面气旋判读技巧:
近地面气旋一般与锋面联系在一起,形成锋面气旋。它主要活动在中高纬度,更多见于温带地区,因而也称温带气旋,其结构(北半球)如图所示。判读其结构图,应抓住以下几点:
1.判断锋面的位置锋面总是出现在低压槽中,锋线往往与低压槽线重合,如图中的M、N线。2.判断锋面附近的风向与气流性质根据北半球风向的画法,可确定锋面附近的风向,如图中①处为偏北风,②处为偏南风,③处为偏南风。偏北风一般形成冷气团,偏南风一般形成暖气团。
3.判断锋面的类型与移动锋面类型:在锋面气旋中,位置偏西的一定是冷锋(如图中的M锋),位置偏东的一定是暖锋(如图中的N锋)。 (1)无论南北半球,锋面气旋东侧是暖锋,西侧是冷锋。原因是西侧锋面由高纬地区向低纬地区运动,是冷空气推动暖空气的运动。东侧为暖锋,因为东侧锋面由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运动,是暖空气推动冷空气的运动。(2)锋面移动:锋面气旋中,锋面移动方向与气旋的旋转方向一致。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4.判断锋面气旋的天气特点暖锋N锋前③处附近出现宽阔的暖锋云系及相伴随的连续性降水天气;冷锋M锋后①处附近出现比较狭窄的冷锋云系和降水天气。
森林火灾是澳大利亚最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每年8—10月是该国新南威尔士州火灾多发时期。2019年9月6日,新南威尔士州发生了年内的第一场森林火灾,此后火势迅速蔓延,一直持续至2020年1月,成为澳大利亚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火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37.
据材料推测,新南威尔士州最可能位于图中(
)
A.
甲地
B.
乙地
C.
丙地
D.
丁地
38.
下列与澳大利亚这次持续达5个月的森林火灾的发生可能相关的是(
)
①位于盛行风的背风坡,焚风效应明显②发生厄尔尼诺现象,气候异常干旱
③尚未进入雨季,天气持续干燥④桉树种植广泛,挥发性油脂助长林火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37.
C
38.
C
【解析】
【分析】
【37题详解】
根据所学地理知识可知,甲区域为热带草原气候,森林分布相对较少,A错;乙区域为热带雨林气候,降水充沛,不是此次森林火灾最可能的发生地,B错;丁区域为地中海气候,8~10月为当地的冬季,该区域受盛行西风影响较强,降水较多,大规模森林火灾发生的可能性相对较小,D错;丙区域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8~10月为当地冬季,降水少,森林火灾多发,因此新南威尔士州最可能位于图中的丙区域,C正确,故选C。
【38题详解】
丙区域位于澳大利亚东南部,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火灾一直持续到2020年1月,该季节当地盛行东南风,该区域位于盛行风的迎风坡,且已明显进入雨季,①③错。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年份,低纬西太平洋地区气候异常干旱,此次森林火灾可能受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同时,桉树的广泛种植挥发性油脂,助长了林火,使得森林火灾持续时间长,②④正确,故选C。
【点睛】澳大利亚的气候类型分布总结如下图:
住宅的环境设计特别关注树种的选择与布局,不同树种对光照与风有不同影响。下图为华北某低碳社区(40°N)住宅景观设计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题。
39.
华北平原农村地区为了达到合理使用太阳光照的目的,农村的院落内一般都种植几棵树木。树种选择和种植的方位合理的是(
)
A.
落叶阔叶树、东南
B.
落叶阔叶树、西南
C.
常绿针叶树、东南
D.
常绿针叶树、西南
40.
既考虑夏季遮阳又考虑冬季挡风,该低碳社区树种与房屋组合最好的设计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39.
B
40.
C
【解析】
【分析】
【39题详解】
华北平原夏季气温相对较高,应在院落的偏南方位种植落叶阔叶树,夏季树木枝叶伸展,起遮阳庇荫的作用,冬季树叶凋零,可达到采光的目的。同时,上午太阳在东南方位,气温不是很高,需要采光,下午太阳在西南方位,气温相对较高,需要遮阳,所以落叶阔叶树应种植在院落的西南方位,B正确,A错;常绿针叶树应种植在院落的偏北方位,以减少冬季风对院落的影响,CD错。故选B。
【40题详解】
根据上题分析可知,落叶阔叶林应种植在院落的偏南方,常绿针叶林应种植在院落的偏北方。该低碳社区的纬度为40°N,二分日该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50°,则二分日太阳能集热板与地面的夹角为40°时,太阳光线与太阳能集热板垂直,集热效果最好(如果太阳能热水器的集热面板不能调节,则可选择二分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作为折中方案)。综上分析可知,③正确,①②④错,故选C。
【点睛】该题难度较大。首先,需要考虑到落叶阔叶树在不同季节枝叶的特点;其次,需要注意华北地区夏季高温,冬季寒冷的气温特征;最后,需要注意正午太阳高度角在太阳能集热板中的应用。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0分)
41.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雅安有“三绝”。一绝:雅雨。雅安有“华西雨屏”、“雅州天漏”之称。年降水日数多在200天以上,雅雨有70%以上发生在夜间,很多时候雨从入夜开始飘落,天明即云散雨收。二绝:雅鱼。雅鱼品质优越,喜栖在水质清新、水量充足、具有沙砾地质的冷水溪流中,且水流中有充足的氧;最适生长水温为18--22℃。低于8℃或高于24℃,食欲减退,生长减缓。三绝:雅女。雅女身材高挑窈窕,肤色白净细腻,且娥眉美目,说话柔声细气,观之赏心悦目。
材料二图为四川盆地部分地区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分布图。表为雅安气候资料统计图。
(1)结合材料二分析雅安“天漏”的形成原因。
(2)结合材料一、二,运用大气热力性质及热力环流相关理论分析雅安夜雨多的原因?
【答案】(1)受夏季风暖湿气流的影响,且位于河流沿岸,水汽丰富;三面环山的河谷地形,水汽不易扩散,利于抬升形成降水。
(2)①盆地地形,河湖较多潮湿,云层多且厚;②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强(地表吸收太阳辐射不多),对流不旺盛,大气稳定;③夜晚云层(上部迅速变冷)大气逆辐射较强,低层空气相对温暖产生对流;④加之盆地四周沿山坡下沉的气流多,造成盆地底部夜晚气流上升较旺,形成夜雨。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气候的影响因素、热力环流的应用等相关知识。难度一般,需要加强对课本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迁移应用。
【详解】(1)“天漏”即是分析雅安多降水的原因,且要根据材料二的信息,抓住图文山脉、河流等信息进行分析。雅安地处四川盆地西部,受夏季暖湿气流的影响较强,降水相对较多,同时,雅安地处河流沿岸,水汽充足,三面环山,地处河谷,水汽不易扩散,水汽易抬升形成降水。
(2)本题可从山谷风以及夜间云顶冷却两个角度分析作答。雅安地处四川盆地西部,河湖较多,空气潮湿,夜间盆地底部气温相对较高,四周边缘山坡空气下沉,盆地底部温暖气流上升,水汽易凝结形成夜雨(山谷风与夜雨之间的关系的角度);同时,白天的时候,云层遮挡了阳光,使得低空的气温不高,云层上下的温差小,不利于对流活动,到了夜间,云层上面快速降温,而云层下面有遮挡,使得低空气温较高,上冷下暖就容易触发对流,形成降雨。
【点睛】
42.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伴随着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东西方交往不断增加。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非洲国家中,马拉维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该国气候受某气压带和某风带交替控制。
材料二
读图,左图为马拉维的地理位置示意图,右图为该国A地降水资料图。
(1)据材料信息,指出A地的气候类型及气候特征。
(2)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分析A地12月降水较多的原因。
(3)根据A、B两点的地理位置差异,推测B地相较于A地,年降水量差异与雨季长短差异并分析原因。
【答案】(1)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干湿(旱雨)季分明。
(2)12月,气压带和风带位置偏南(或南移),当地受赤道低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或对流旺盛),降水较多。
(3)B地年降水量较多,雨季较长。原因:B地纬度较低或离赤道更近,受赤道低压带控制时间较长,B地位于湖泊西侧,(东南)信风经湖泊增湿受山地抬升,故降水较多,雨季较长。
【解析】
【分析】
根据经纬度定位,东非高原属于热带草原气候,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该地位于南半球,12月份是雨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赤道低气压带南北移动幅度在5-10度,距赤道近,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时间长。风经过水面,携带水汽多。
【详解】(1)读图,根据经纬度,A地位于非洲东非高原,属于热带草原气候。结合降水资料分析,气候特征是全年高温,干湿(旱雨)季分明。
(2)12月,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气压带和风带位置南移,A地受赤道低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降水较多,是雨季。
(3)两地相比,B地纬度较低,离赤道更近,受赤道低压带控制时间较长,降水量大。B地位于湖泊西侧,受信风带控制时,东南信风经湖泊增湿,受山地抬升,多地形雨,降水较多,雨季较长。所以B地年降水量较多,雨季较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