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加减混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观察、联系生活情境,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含义和运算顺序。
2.发展学生初步的计算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在教师指导下能提出并解决问题,体会生活里数学问题的多样性和问题的不确定性。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含义和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多媒体播放视频。
教师告诉学生:要文明乘车,先下车后上车,前门上车,后门下车。
二、复习导入
指名多个学生回答先计算下面各题,然后说一说计算的顺序。
3+2+1= 5+3+2=
8-2-3= 10-5-3=
计算后先让学生说一说计算5+3+2和10-5-3两题时分别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让他们着重说一说在5+3+2的计算中第二步是哪两个数相加,在10-5-3的计算中是哪两个数相减。
三、创设情景, 引入新知。
1.星期天,老师带着小朋友们一起乘坐公共汽车到动物园里游玩。瞧!公共汽车来了。
车上一一共有几个小朋友?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情?请小朋友们来说一说。
课件演示动画短片:车上有7人,先下车2人,接着3人上车。
提问:
(1)从刚才的动画片中,你看到了什么?在小组里说一说。(学生活动后讲述)
师问:谁来说一说这幅图画是什么意思?原来车上有几个人?下去几个?又上来几个?现在车上有几个人?
(2)找小朋友说说图意,教师可以适当补充。
(3)生一起说:原来车上有7个人,下去2个人,又上来3个人,现在车上一下共有多少个人?教师边说边板书:7 2 3
(4)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原来有7个人,下去2人,下去应该用什么方法呢?就是用7个人减掉2个人,后来又上来3人,又上来应该用什么方法呢?
(教师板书:7-2+3=)
(设计意图:教师出示主题图,通过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明白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在集体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用“原来”“先”“接着”“现在”完整的描述图意。)
2.揭示课题。
师:先下去我们用减法,后来又上来要用加法,这一题和我们学的连加、连减有什么不一样?
讲述:连加、连减的算式里,要么都是加号,要么都是减号,而我们今天 学习的这道算式中既有加法,又有减法,像这样的算式我们就叫做加减混合算式。
3.探究算法。
(1)小组讨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等于多少?提问:5表示什么意思?
(2)指名汇报:先算7减2等于5,再算5加3等于8。最后等于8。 让学生一起说一说计算过程:先算7—2=5,再算5+3=8,所以7—2+3=8。
(设计意图:举例可以让学生明白加减混合的算理,并加深学生对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和理解)
三、巩固练习
1.课件出示一幅美丽的公园图片。
小朋友们来到了公园里。明明在帮助公园里的叔叔阿姨们植树。
“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交流,完整地说出图意:地上有4棵树苗,手里有2棵,栽了3棵,还剩几棵?
指名说一说,互相说一说。
提问:谁来说说怎样列算式?
追问:为什么要加上2,再减去3?
让学生填写算式和得数。
交流口算过程和得数。
小结:我们在做这样的加减混合是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我们在计算时要有一定的顺序:从左向右算。
2.小朋友们学的太棒啦!下面我们去看看其他小朋友在干什么。(生:在打扫卫生)
学生在小组里交流图意,列式。
小结:看来,在我们的生活里,到处都有数学知识。我们可要留心观察哟!
4.小朋友们帮助叔叔阿姨们打扫卫生,叔叔阿姨奖励小朋友,带小朋友去看小动物。
穿过草地,绕过池塘,大家看到小动物们。你准备列一个怎样的算式?请在书上填一填。填好后,在小组里先说一说每个算式表示的意思,然后全班交流。
5.游戏规则: 任意抽取一张卡片,答对卡片上算式的得数并且说出计算过程,就能得到卡片里相应的奖品哦!
五、课堂总结
小朋友今天的表现不错,其实,不只是公园里里有数学知识,只要小朋友留心观察,你的周围处处都有数学知识。希望大家好好学习,到时候欢迎大家再来公园里做客。
【板书设计】
加、减混合
7—2+3= 6+2-3=
【教学反思】
在学习加减混合运算时,通过前面对用数学和连加、连减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学习了看图用较简练的数学语言说图意,并能够提出数学问题。而且在计算方法上没有什么大的问题。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继续训练学生看图说图意和提数学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自然地找到新旧知识的切入口,从而有效地突出新知识的重点,为突破难点做好准备。基于以上的教学目标,我的教学设计作了这样的安排:
在教学时,设计了学生熟悉的上下车情境,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并把上车、下车的人数变化过程演一演,使情境中的动作变为学生自己亲身经历的活动。这样可以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加减混合的含义和计算过程,同时,又能让学生感受到加减混合计算在的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由于一年级的孩子好胜心强,且爱表现自己,所以要经常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表现,让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满足。在加减混合的含义理解之后,我设计了一系列的比赛题。如在练习图画应用题时,进行“比一比,看谁说得好。”既锻炼了数学思维又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计算题时,进行“比一比,看谁看得最仔细、算得最准确。”既巩固了计算的方法又养成了认真的好习惯。久而久之,这样就能增长孩子的信心,提高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孩子的听、说、写、算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另外,我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知识的教学,更要注重知识的应用,让学生在学会必需的知识后,及时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巩固知识,应用知识,有利于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提高今后学好数学的热情和信心。体会数学知识的趣味性,让孩子们在玩中学,乐中学。但是,由于一部分学生对这些知识已经掌握,一部分没有接触过的感觉很难,这就导致了课堂上的两极分化,一部分没接触过的学生今天只当了听众,剥夺了他们的话语权。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充分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创造了条件,使他们学得轻松,学得快乐,真正做到上课时气氛活跃,注意力集中,真正做到了教与学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