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6 孤独之旅习题课件(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6 孤独之旅习题课件(3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5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0-05 12:58: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6 孤独之旅
学习导航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学习目标
1. 理解小说的情节和主题,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
2. 体会小说中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理解“孤独之旅”的含义。
   3. 深刻理解成长的内涵,学会正确对待成长中的困难和挫折。
课文梳理
【整体感知】——结构图解
本文通过写少年杜小康成长的故事,高度赞扬了杜小康在生活上能吃苦、在精神上能耐住寂寞的顽强毅力,告诉少男少女们:人生需要在艰苦的条件下历练,需要在孤寂中磨炼,这样才能长大成人。
【整体感知】——文章主旨
【整体感知】——写作特色
(1)心理描写细腻逼真。本文对杜小康的心理描写得很细腻。面对孤独,他由恐慌到面对,直至最后战胜它。这段心路历程通过杜小康的不同感受表现出来,体现了他逐渐成长的主题。
(2)环境描写出色。文中对放鸭路上行船水面的描写,对鸭群的描写,对空旷的芦荡的描写,对暴风雨的描写,都突出了“孤独”的意境,展现了杜小康成长的环境。它们对表现人物的变化、突出文章的主题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本文的题目是《孤独之旅》,杜小康的孤独是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的?
【解疑释难】
①失去交流环境。对于一个离开学校和同学的少年来说,失去了同伴的帮助,没有了同学间的交流,等于失去了正常的生活,是无比痛苦,异常寂寞的。②失去人文环境。杜小康随父放鸭,离开了村庄,离开了人群,父子间缺少交流,“他和父亲之间的对话,变得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了”。这种空虚、贫乏的生活,对杜小康来说是一种精神上
的折磨。③恐惧自然环境。大自然的空阔与不可知,对一个幼小的心灵具有强大的压迫力,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恐慌让杜小康“迟迟不能入睡”。④恐惧未来环境。在放鸭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这不仅仅是对放鸭而言的,更显示了他对前途的迷茫与无奈。
1.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油麻地jiā dǐ(   )最厚实的一户人家,就是杜小康家。
(2)杜雍和现在只是要求它们向前游去,不停顿地游去,不肯给它们一点儿mì shí(   )或xī nào(   )的可能。
(3)没有其他声音,天地又如此kōng kuàng( ),因此,这叫声既让人觉得寂寞,又使人感到振奋。
达标训练
家底
觅食
嬉闹
【基础过关】
空旷
(4)未知的东西,似乎更能liáo dòu(   )一个少年的心思。
(5)黄昏,船舱里的小泥炉飘起第一缕chuī yān(  ),它是这里的唯一的炊烟。
(6)鸭们十分guāi qiǎo(   )。
(7)芦苇丛中还有一种不知名的香草,一缕一缕地chān zá(   )在芦叶的清香里,使杜小康不时地去用劲儿嗅着。
(8)但,这一切无论如何也不能完全qū chú(  )杜小康的恐慌。
撩逗
炊烟
乖巧
掺杂
驱除
(9)第二天,父子俩登上芦苇滩,找了一个合适的地方,用lián dāo(   )割倒一大片芦苇,然后将它们扎成把。
(10)然而这群平时很wēn shùn(   )的小东西,今天却都疯了一样,只顾没头没脑地乱窜。
(11)一样的芦苇,一样chóng chóng dié dié(  )无边无际。
(12)他对杜小康带着哭腔的请求,zhì zhī bù lǐ(  ),只是不停地撑着船,将鸭子一个劲儿赶向前方。
镰刀
温顺
重重叠叠
置之不理
(13)不一会儿,暴风雨就xiē sī dǐ lǐ(  )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
歇斯底里
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他对杜小康带着哭腔的请求,置之不理,只是不停地撑着船,将鸭子一个劲儿赶向前方。
B.初夏时节,拥有着美丽传说的凤凰山花团锦簇,树荣草盛,令游客们得意忘形。
C.卫生是饭店的生命线,饭店一旦出现明显的卫生问题,在食客心目中的地位就会一落千丈。
D.癔症,通俗地说就是一个人会表现出歇斯底里的状态,情绪爆发非常强烈。
B
【解析】“得意忘形”形容浅薄的人稍稍得志,就高兴得控制不住自己。用在此处不合语境,应是“流连忘返”。
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晚饭后,几个我家的亲戚一起收看正在热播的电视剧《一本好书(防疫专题)》。
B. 恐龙灭绝的原因,是地壳运动造成的。
C. 表现人性光辉的作品,魅力大多在于其中蕴含的道德力量,而这种力量代表着社会的正能量。
D. 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只有理解了作品内容,走进了诗人心灵才能读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C
【解析】A项语序不当,改为“我家的几个亲戚”;B项句式杂糅,删除“的原因”;C项正确;D项成分残缺,句末加“的内涵”。
4. 杜小康在放鸭的孤独之旅中,经受了精神的孤独和自然界的暴风雨后长大了,坚强了,青春之花灿然开放。请仿照下面的例句,再写两个字数相同、句式一致、内容相关的句子。
例句:青春是盛开的鲜花,用它艳丽的花瓣铺就人生的道路。
仿写:青春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青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美妙的乐章
用它跳跃的音符谱写生活的旋律
翱翔的雄鹰
用它矫健的翅膀搏击广阔的天空
【能力提升】——课内精读
孤独之旅(节选)
①天黑了。空手回到窝棚的杜雍和没有见到杜小康,他就大声叫起来。但除了雨后的寂静之外,没有任何回应。他就朝杜小康走去的方向,寻找过去。
  ②杜小康找到了那十几只鸭,但在芦荡里迷路了。一样的芦苇,一样重重叠叠无边无际。鸭们东钻西钻,不一会儿工夫就使他失去了方向。眼见着天黑了。他停住了,大声地呼喊着父亲。就像父亲听不到他的回应一样,他也不能听到父亲的回应。
③杜小康突然感觉累极了,就将一些芦苇踩倒,躺了下来。
  ④那十几只受了惊的鸭,居然一步不离地挨着主人蹲了下来。
  ⑤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
  ⑥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杜小康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的明亮。
⑦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⑧第二天早晨,杜雍和找到了杜小康,当时杜小康正在芦苇上静静地躺着。不知是因为太困了,还是因为他又饿又累坚持不住了,杜雍和居然没有能够将他叫醒。杜雍和背起了疲软的儿子,朝窝棚方向走去。
  ⑨鸭们也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它们的羽毛开始变得鲜亮,并且变得稠密,一滴水也不能泼进了。公鸭们变得更加漂亮,深浅不一样的蓝羽、紫羽,在
阳光下犹如软缎一样闪闪发光。
  ⑩八月的一天早晨,杜小康打开鸭栏,让鸭们走到水中时,他突然在草里看到了一颗白色的东西。他惊喜地跑过去捡起,然后朝窝棚大叫:“蛋!爸!鸭蛋!鸭下蛋了!”
  ?杜雍和从儿子手中接过还有点儿温热的蛋,嘴里不住地说:“下蛋了,下蛋了……”
(1)按常情,有悲哀才有哭,而文中说“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因为如此艰辛的生活本不应该由他这样幼小的心灵和柔弱的身躯来承担,他觉得受了委屈,所以“哭”了;但他凭着自己的坚强和毅力战胜了孤独和恐惧,经受住了磨难,因激动而“哭”了,所以“并不是悲哀”。
(2)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环境描写。极力描写雨后美丽的夜景,衬托出杜小康找到鸭子后愉快的心情,也暗示了杜小康经历磨难之后真正长大了。
(3)文中画线的句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这默念的三句话意思有什么异同?作者为什么重复写?这表现了“我”什么心理?
以鸭喻人,在这些“长大了”的“漂亮”的鸭们背后,映衬出主人公的身影和成长经历,使读者看到了杜小康这个少年也长大了、坚强了、成熟了。
(4)同是见鸭“下蛋了”,杜小康是“惊喜地跑过去捡起”,并“大叫”,杜雍和是“接过”“嘴里不住地说”,说明他们此时虽都满怀喜悦,但各自的想法是不一样的,请你试作揣摩。
杜小康发现鸭长大了,兴奋地“大叫”,这叫声流露出了对自己成功的喜悦和成长的自豪,一切甘苦都化在了“鸭下蛋了”的惊喜之中;杜雍和见“鸭下蛋了”,觉得自己带孩子出来放鸭,那么多的艰辛与付出终于有了回报,鸭长大了,孩子也长大了,家境的改变又有希望了。
【能力提升】——类文阅读
(2019·湖北孝感)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孤独的老乡
夏 阳
①我不知道他叫什么,暂且叫他小吴吧。
  ②第一次盘问小吴,真不能确定他在我眼皮底下多久了。偌大的天安门广场,游客络绎不绝,人流涌动如潮。大家背对巍峨的城楼,无不在忙着摄影留念。小吴不是这样。他到处转悠,瞅瞅这个,看看那个,总是撵在人家身后,时不时还支棱起耳朵,偷听人家在讲些什么,形迹可疑。
③我作为广场的巡逻人员,截住小吴,问:“你干吗?”他捏着衣角,嗫嚅道:“我在丰台那边打工。”
  ④“我是问你来天安门广场想干吗?”
⑤“没干吗呀。”
  ⑥“老实点,我注意你不是一回两回了,你老盯着人家游客干吗?”
  ⑦“我……我在找人。”
  ⑧“找谁?”
  ⑨“找老乡。我来北京三年,还没遇到过一个老乡。”
  ⑩我鼻子一酸,拍了拍小吴的肩,叮嘱道:“注意点形象,别太露骨,更不准妨碍人家。”他眼里汪着泪,点点头。
?天安门广场,草原一样广袤,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人群,河流一般朝这里涌来。黄昏时候,夕阳之下,人流涌得愈加湍急。小吴迎着无数面孔走去,仔细辨别暮色下的每一张脸、每一句方言。
  ?夜深了,广场上游客稀疏,灯火慵懒,小吴拖着疲惫的身躯,追上了20路公交车。公交车从我跟前一闪而过时,我看见小吴抓着吊环,挤在一群人中间,眼里满是恋恋不舍。
?小吴来的时间很固定。每个星期天早上,换乘三趟公交车来,晚上又换乘三趟车回去。我巡逻时经常遇到他,有时会问他:“找到了吗?”他总是一脸黯然。
?有一次,我发现他神情大异,跟着一个旅行团很久,最后还是悄悄地离开了。我问他:“不是吗?”他失望地答道:“不是,是相邻那个县的。”
  ?“相邻那个县也是老乡啊。”
  ?他摇了摇头,固执地说:“连一个县的都不是,能算是老乡吗?”我安慰他说:“实在想家了,就回去看看吧。”他笑道:“回家?我爹在山上打石
头被炸死了,那个女人改嫁去了外省,哪有什么家?”说完,撇开两条瘦腿,消失在人海中。
  ?小吴找到按照他的标准定义的老乡,是在一个下午。远远地,看见他和一个夹着公文包的中年男人在国旗下拉扯,我立即赶了过去。小吴看见我,激动地说:“他是我老乡,绝对的老乡!”那中年男人甩开小吴的手,整了整领带,呵斥道:“老乡?谁和你是老乡,老子是北京人!”小吴说:“你耍赖,你刚才打电话说家乡话,我听出来了,你是我们县的。”中年男人厌恶地挥了挥手,骂道:“神经病。”听了这话,小吴的身体晃了一下。
?这件事后,很长时间没有看见小吴在我眼皮底下转悠了。我心中不禁想:是死心了还是离开北京了?这孩子,挺好的,时间长了没见,还真让人心里有点挂念。
  ?小吴再一次出现,是带一对老人来看升国旗。这对老人脸色凄苦,衣衫褴褛。我问他:“你找到老乡了?”小吴说:“没呢。他们是一对聋哑夫妇,东北的,也没有老乡,我就对他们说,我们做老乡吧。”
  ?我欣慰地笑了,说:“那加我一个吧。”小吴狐疑地问:“你?”我看着远方,沉默了一会儿,说:“我在这里巡逻快三年了,也没遇见一个老乡。”
(选自《中国年度小小说》,有删改)
(1)根据文意,用简洁的语言填写下面的表格。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情节
主要事件
开端
小吴找老乡被盘问
发展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潮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局
小吴与一对东北聋哑夫妇做老乡,“我”也主动加入
小吴找到了邻县人,但不认为是老乡
小吴找到了同县老乡,却遭到对方的拒绝和辱骂
(2)结合语境,品析下面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他眼里汪着泪,点点头。
“汪”字极言小吴眼中蓄满了泪水,生动传神地表现出小吴因为“我”的理解而深受感动的情态。
(3)第?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运用动作描写(或细节描写),表现了小吴惊愕、尴尬、痛苦、绝望等心理。
(4)联系全文,说说小说结尾有哪些妙处。
收到出人意料、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深化了主题,体现了以小吴为代表的孤独者们勇于面对孤独、不甘孤独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