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诗词三首》同步练习卷(原卷+答案卷)

文档属性

名称 13《诗词三首》同步练习卷(原卷+答案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0-05 21:35:31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3《诗词三首》同步练习卷(原卷)
一、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诗中的“顾”“济”是什么意思?请回答。
2.诗句“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请简要分析。
3.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采用乐府古题“行路难”,以叙事开篇,渐而过渡到抒情。
B.诗人面对美酒佳肴却“停杯投著”“拔剑四顾”,透露出内心的迷惆痛苦。
C.“闲来”两句连用两个历史典故。表现诗人对乘舟垂钓悠闲生活的渴望。
D.诗人反复感叹“行路难”,唱出了无穷忧虑、焦灼不安的心声。
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5.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金樽”“玉盘”形容餐具华贵,“十千”“万钱”形容美酒佳肴的价格很高,诗人却“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表现出诗人内心的苦闷之情。
B.“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两句写诗人离开长安后渡过黄河与攀登太行山的真实情景,以山川的险阻比喻世路的艰难。
C.“闲来垂的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中,诗人引用典故表达自己的愿望。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激起了诗人对前途、未来的希望与信心。
D.“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两句写出诗人对未来的憧憬和对理想的追求,并坚信远大的抱负总会有实现的一天。
6.本诗抒发了怎样的主旨?
7.赏析: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赏析动词)
8.赏析: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
9.赏析: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10.“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广为流传的佳句,人们会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引用它?为什么?(4
分)
1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本诗是一首乐府古题,李白在诗中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
B.诗的开头两句用夸张的笔法营造欢乐的宴饮气氛,体现了诗人被赏识的愉悦心情。
C.“闲来'两句运用典故,诗人期望有朝一日得到明君重用,宏伟的抱负得以施展。
D.这首诗是以浪漫的笔法来书写作者人生感慨和精神追求的。
二、

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有人评价此诗“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请结合全诗四联的内容简要分析。
2.这首诗的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句富含哲理而被后世广为传诵,你从这句诗中领悟到了什么?
(4分)
4、对唐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分析错误的—项是(
)
A.
首联写自己被弃置在巴山楚水这个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多年,饱含了诗人无限的辛酸。
B.颔联写归来后的感触,引用典故,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的不满,和因人事变迁而产生的生疏、怅惘的心情。
C.颈联中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前人,表达出诗人要在前人失败之后继续向成功迈进的积极进取的情怀。
D.尾联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也给友人以鼓舞。
5.请选出下列对本诗解说有误的一项
(
)
A.“二十三年”,指白居易因参加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的前后时间;“弃置”指被贬谪。首联表达了诗人的无比辛酸之情,也流露出了内心的不满。
B.“闻笛赋”是指西晋的向秀为怀念自己的好友嵇康所作的《思旧赋》,“烂柯人”是指晋人王质。颔联写贬谪归来后的感受,借用两个典故表达怀念旧友和人世桑沧之感。
C.颈联写诗人对未来的展望。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说明虽然处境艰难,但仍然信心百倍,积极进取。
D.“听君”中的“君”指唐代诗人白居易,“歌一曲”指白居易所作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尾联不仅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精神,也是和友人共勉。
6.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3
分)
A.首联写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
B.颔联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二惆怅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C.颈联以“沉舟”“病树”作为反衬,描绘出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富于生机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无奈、惆怅与叹息。
D.尾联写刘禹锡在朋友的热情关怀下,表示要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表现出诗人坚忍不拔的意志。
7.这首诗虽含忧伤,但更见豁达。请结合划线诗句,作简要分析。(3
分)
三、
水调
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词中小序(小记)交代了这首词创作的时间和缘由。词中加点的“此事”指的是
(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2.下列关于这首词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转”“低”是指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无眠”表示离情正浓。整句话既写月,也写月下离人。
B.“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两句中,苏轼把酒问天,将青天视为自己的朋友,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
C.词的上阕写月下饮酒,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下阕写对月怀人,由伤感离别转化为对离人的祝福。全词以消极悲观的情绪作结。
D.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整首词深沉婉曲,流转自如,以美丽的想象,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远高深的境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3.下列对这首词的解读,有误的一项是(

A.“水调歌头”是词牌名,“丙辰”指干支纪年法的丙辰年,“不胜寒”意为“忍受不了寒冷”“何似”意为“怎么比得上”,“何事”意为“为什么”,“但愿”是“只希望”之意.
B.词的上片词人由赏月抒发了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之情,但他最终不愿“归去”,是因为在“天上宫阙”里,自己会有“高处不胜寒”的不适,而无在人间“起舞弄清影”的欢乐。
C.词的下片由月写到人,由自己联想到兄弟,由抱怨圆月到理解月圆,由月圆月缺的自然规律到悲欢离合的人生规律,由对生活的无奈到对生活的祝福,表现了词人理性的生活态度和豁达乐观的精神境界。
D.中秋与明月是美好的时节和事物,离别与亲情是千古传承的无奈与温馨,如同张九龄在《望月怀远》中说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一样,“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苏轼给自己给亲人也是给我们留下的美好祝愿。
4.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词上片缠绵悱恻,写对月怀人,描绘出作者对“天上”“人间”的矛盾心理;下片乐观旷达,富有哲理。
B.“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既表明作者对宇宙人生的疑惑,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
C.“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好像是在写对月亮的怨恨,实际上则显示出了诗人对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之情。
D.本词语言如行云流水,洒脱自然,意境超凡脱俗回味悠长,是千百年来吟咏中秋的著名作品之一。
5.“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为什么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6.“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
7.“照无眠”中,作者“无眠”的原因是:(1)
(2)
(用文中词句回答)
8.“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中“恨”的意思是
。这句话通过对圆月的埋怨,更表达出了作者这样的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苏轼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该词中最能体现他这种创作风格的句子是“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天上宫阙如此美好,但作者更热爱人间生活。词中哪两句诗由出尘之思转向人世情怀的过渡?
1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的“婵娟”指(月亮)。说说你对这个名句的理解。
12.这首词是一首借景抒情的佳作,请简要分析。
13.这首词被传诵千古的原因之一是它丰富、奇妙的想象,请结合具体词句赏析词中想象的妙处。
14.请分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加点字的作用。
1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高处不胜寒


(2)何似在人间


16.这首词,历来被认为是中秋词里最好的一首,《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你认为这首词为什么会获得如此高的评价?(3分)
17.下列对《水调歌头》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爰,下阙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全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18.试分析这首词流传千古的原因。(提示:可从思想内容或艺术构思方面简要分析)(6分)
19.请赏析“起舞弄清影”中“清影”一词的表达效果。
13《诗词三首》同步练习卷(答案卷)
一、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诗中的“顾”“济”是什么意思?请回答。
【答案】:“顾”意思是:看。“济”意思是:渡过。
2.诗句“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请简要分析。
【答案】:用典“像姜尚垂钓碧溪,闲待东山再起,又像伊尹做梦,乘船经过日边。”诗人借用吕尚和伊尹的典故,表达了希望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和任用,施展才华和抱负的思想感情。
3.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采用乐府古题“行路难”,以叙事开篇,渐而过渡到抒情。
B.诗人面对美酒佳肴却“停杯投著”“拔剑四顾”,透露出内心的迷惆痛苦。
C.“闲来”两句连用两个历史典故。表现诗人对乘舟垂钓悠闲生活的渴望。
D.诗人反复感叹“行路难”,唱出了无穷忧虑、焦灼不安的心声。
【答案】:C
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这两句话充满对现实理想的坚定信念;表现了诗人积极进取、执着追求的豪迈情怀。
5.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金樽”“玉盘”形容餐具华贵,“十千”“万钱”形容美酒佳肴的价格很高,诗人却“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表现出诗人内心的苦闷之情。
B.“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两句写诗人离开长安后渡过黄河与攀登太行山的真实情景,以山川的险阻比喻世路的艰难。
C.“闲来垂的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中,诗人引用典故表达自己的愿望。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激起了诗人对前途、未来的希望与信心。
D.“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两句写出诗人对未来的憧憬和对理想的追求,并坚信远大的抱负总会有实现的一天。
【答案】:B
6.本诗抒发了怎样的主旨?
【答案】:抒发了作者政治上怀才不遇,饱受挫折,功业难成的苦闷愤慨,也表达了作者坚信远大抱负终会实现,对未来充满憧憬和信心的乐观的豪迈气概。
7.赏析: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赏析动词)
【答案】: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撂下了,拔出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8.赏析: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
【答案】:正面写行路难,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冰塞川”、“雪满山”象征、比喻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内心的苦闷抑郁之情。
9.赏析: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答案】:直抒胸臆,反复,疑问句,句子节奏短促、跳跃,突出强调了世路艰险,行路艰难,表达了作者内心彷徨与苦闷之情。
10.“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广为流传的佳句,人们会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引用它?为什么?(2
分)
【答案】:人们往往在身处逆境、苦闷时自我安慰、自我鼓励时引用它。因为这两句诗抒写了诗人在长安历经仕途险恶时的深切体验,表现了诗人摆脱苦闷、相信理想终会实现的自信与乐观。
1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本诗是一首乐府古题,李白在诗中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
B.诗的开头两句用夸张的笔法营造欢乐的宴饮气氛,体现了诗人被赏识的愉悦心情。
C.“闲来'两句运用典故,诗人期望有朝一日得到明君重用,宏伟的抱负得以施展。
D.这首诗是以浪漫的笔法来书写作者人生感慨和精神追求的。
【答案】:B
二、

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有人评价此诗“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请结合全诗四联的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诗歌首联以伤感低沉的情调回顾了诗人的贬谪生活;颔联借用典故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以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颈联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树”,自己虽屡遭贬谪,但新人辈出也令人欣慰,表现出诗人豁达的胸襟;尾联顺势点明了酬答的题意,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
2.这首诗的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用典。颔联用向秀《思旧赋》及王质烂柯这两个典故,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悼念旧友之情,又暗示自己被贬时间之长,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句富含哲理而被后世广为传诵,你从这句诗中领悟到了什么?
(2
分)
【答案】:人在逆境面前,要积极进取,振作精神,面向未来(要有坚定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念)
;
痛苦、困难、挫折、失意都是暂时的,理想、光明、胜利就在前头;新事物必将带起旧事物,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4、对唐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分析错误的—项是(
)
A.
首联写自己被弃置在巴山楚水这个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多年,饱含了诗人无限的辛酸。
B.颔联写归来后的感触,引用典故,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的不满,和因人事变迁而产生的生疏、怅惘的心情。
C.颈联中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前人,表达出诗人要在前人失败之后继续向成功迈进的积极进取的情怀。
D.尾联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也给友人以鼓舞。
【答案】:C
5.请选出下列对本诗解说有误的一项
(
)
A.“二十三年”,指白居易因参加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的前后时间;“弃置”指被贬谪。首联表达了诗人的无比辛酸之情,也流露出了内心的不满。
B.“闻笛赋”是指西晋的向秀为怀念自己的好友嵇康所作的《思旧赋》,“烂柯人”是指晋人王质。颔联写贬谪归来后的感受,借用两个典故表达怀念旧友和人世桑沧之感。
C.颈联写诗人对未来的展望。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说明虽然处境艰难,但仍然信心百倍,积极进取。
D.“听君”中的“君”指唐代诗人白居易,“歌一曲”指白居易所作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尾联不仅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精神,也是和友人共勉。
【答案】:A
6.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
分)
A.首联写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
B.颔联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二惆怅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C.颈联以“沉舟”“病树”作为反衬,描绘出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富于生机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无奈、惆怅与叹息。
D.尾联写刘禹锡在朋友的热情关怀下,表示要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表现出诗人坚忍不拔的意志。
【答案】:C
7.这首诗虽含忧伤,但更见豁达。请结合划线诗句,作简要分析。(2
分)
【答案】:“沉舟”、“病树”是诗人自喻,饱含感慨身世、惆怅忧伤之情;但他对未来并不失望,坚信“沉舟侧畔”必然有“千帆”竞渡,“病树前头”终究会“万木”争春,表现出诗人豁达豪迈的胸襟。
三、
水调
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词中小序(小记)交代了这首词创作的时间和缘由。词中加点的“此事”指的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2.下列关于这首词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转”“低”是指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无眠”表示离情正浓。整句话既写月,也写月下离人。
B.“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两句中,苏轼把酒问天,将青天视为自己的朋友,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
C.词的上阕写月下饮酒,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下阕写对月怀人,由伤感离别转化为对离人的祝福。全词以消极悲观的情绪作结。
D.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整首词深沉婉曲,流转自如,以美丽的想象,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远高深的境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答案】:C
3.下列对这首词的解读,有误的一项是(

A.“水调歌头”是词牌名,“丙辰”指干支纪年法的丙辰年,“不胜寒”意为“忍受不了寒冷”“何似”意为“怎么比得上”,“何事”意为“为什么”,“但愿”是“只希望”之意.
B.词的上片词人由赏月抒发了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之情,但他最终不愿“归去”,是因为在“天上宫阙”里,自己会有“高处不胜寒”的不适,而无在人间“起舞弄清影”的欢乐。
C.词的下片由月写到人,由自己联想到兄弟,由抱怨圆月到理解月圆,由月圆月缺的自然规律到悲欢离合的人生规律,由对生活的无奈到对生活的祝福,表现了词人理性的生活态度和豁达乐观的精神境界。
D.中秋与明月是美好的时节和事物,离别与亲情是千古传承的无奈与温馨,如同张九龄在《望月怀远》中说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一样,“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苏轼给自己给亲人也是给我们留下的美好祝愿。
【答案】:B
4.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词上片缠绵悱恻,写对月怀人,描绘出作者对“天上”“人间”的矛盾心理;下片乐观旷达,富有哲理。
B.“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既表明作者对宇宙人生的疑惑,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
C.“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好像是在写对月亮的怨恨,实际上则显示出了诗人对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之情。
D.本词语言如行云流水,洒脱自然,意境超凡脱俗回味悠长,是千百年来吟咏中秋的著名作品之一。
【答案】:A
5.“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为什么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答案】:这两句词的意思是说:但愿人们彼此珍重,在远别的时光中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体现了作者不羁的才情与超脱达观的个性,很好地化解了人们分别时的苦闷与惆怅,表明情意相通不受时空阻隔,由对兄弟的思念转为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想象丰富,富有浪漫色彩,使得词的意境豪放而阔大,蕴含的情怀乐观而旷达。
6.“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着屋里失眠的人。这一句运用了拟人手法,借景抒情,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和自己政治上的失意。
7.“照无眠”中,作者“无眠”的原因是:(1)欢饮达旦(2)怀子由(用文中词句回答)
8.“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中“恨”的意思是怨恨。这句话通过对圆月的埋怨,更表达出了作者这样的情感: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同时又含蓄地表达了对离别,不能团聚的人的同情。
9.苏轼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该词中最能体现他这种创作风格的句子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理由是作者的提问,似乎是在追问明月、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赞叹中秋的美景、造化的奇妙。他将青天当作朋友,把酒问天,显示除了豪放的性格与不凡的气魄。
10.天上宫阙如此美好,但作者更热爱人间生活。词中哪两句诗由出尘之思转向人世情怀的过渡?
【答案】: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1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的“婵娟”指(月亮)。说说你对这个名句的理解。
【答案】:唯愿兄弟彼此珍重,即使远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12.这首词是一首借景抒情的佳作,请简要分析。
【答案】:作者在这首词中通过对中秋月景的描绘,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的祝愿,也抒发了自己乐观、旷达的情怀。
13.这首词被传诵千古的原因之一是它丰富、奇妙的想象,请结合具体词句赏析词中想象的妙处。
【答案】:词中想象部分是“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从内容上看,作者想象的天宫里虽有琼楼玉宇,却十分寒冷;从表达的情感看,作者虽向往天宫,但有留恋人间生活。想象部分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复杂、微妙的情感。
14.请分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加点字的作用。
【答案】:“转”“低”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情形,暗示夜已渐深;“照”表现了作者难以入眠的感受。这三个字表面写月,实际写人,形象地表现了作者怀着复杂的心境难以入眠的情形。
1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高处不胜寒

经受不住

(2)何似在人间

哪里比得上

16.这首词,历来被认为是中秋词里最好的一首,《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你认为这首词为什么会获得如此高的评价?(3分)
【答案】:词人借与明月的对话,探讨人生的意义(抒发人生感慨),富有哲理;诗的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想象丰富,富有浪漫色彩;语言如行云流水。
17.下列对《水调歌头》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爰,下阙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全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答案】:A
18.试分析这首词流传千古的原因。(提示:可从思想内容或艺术构思方面简要分析)(6分)
【答案】:思想内容上:作品情感曲折变化,作者对人生别离的思考,激起各类读者的共鸣;词中对美好生活的祝愿成为一切热爱幸福生活的人的共同希望,情怀乐观、豁达。
艺术构思上:结构精巧,想象奇特。融写景叙事议论抒情为一体,天上人间虚实并述,以自然的深远澄净映衬自己胸怀的超脱开朗,并将抽象的人生哲理具体化、形象化。
19.请赏析“起舞弄清影”中“清影”一词的表达效果。
【答案】: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起舞“人间”、离去与入世的矛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乐观和美好的愿望,极富哲理与人情。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耐人寻味。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