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密度
教学设计
一、基本信息
学校
课名
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
教师姓名
学科(版本)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章节
第五章第三节
学时
1课时
年级
八年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知道比值定义法建立密度概念
。学生知道测量物体密度的方法,并对测量过程进行分析和评价。会使用公式ρ=m/v
进行密度的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通过测量铝、铜、铁等固体和水的质量和体积,学生能够安排实验方案,可以相关收集数据,总结分析得出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学生通过实验过程练和量筒的实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科学探究方法,增强动手实践能力。量筒属于易碎测量工具,天平是精密测量工具,培养学生爱护器材良好品质。
9
三、学习者分析
上一节,第五章第二节中,学生已经学和量筒的使用,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测量的是两个独立的物理量,这些测量的过程学生可以独立的完成。然而,所测量的质量和体积之间的关系,规律的总结需要教师参与引导学生,采用比值定义法建立密度概念。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及解决措施
比值定义法,定义密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和方法是教学的一个难点也是重点。经历科学探究收集数据,分析概括,总结出质量和体积比值之间的关系是难点。学生通过实验测量,亲手探究结果,按照自己测量的数据进行分析,是规律的总结更具有科学性。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与对应体积的比值一般不同,把实验木块和铁块投放在水中,呈现的状态不一样,更好理解比值法建立的概念。
五、教学设计流程表
教学环节
起止时
环节目标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媒体作用及分析
导入新课
0-
5’
了解不同物质特性一般不同
介绍不同物质
观看视频,
幕布开题;视频播放,直观生动;拖拽功能,
实验探究
5’-
20’”
安排实验方案,收集数据
探究物质与体积关系
进行实验
交互手写收集数据
放大镜,观察放大效果;无限克隆;计时器,增强时效性
密度概念
20’-
26’”
比值法定义物理量
密度概念定义,单位
数据分析建立概念
拖拉,遮盖移动功能。书写功能,增强及时互动反馈效果
测量密度
26’”-
35’”
了解测量一般步骤,分析测量过程
测量液体密度过程的排序
学生交互拖动文本进行排序
拖拉,移动功能,生机交互,增加交互及时效果
巩固反馈
35’”-
37’”
巩固练习
创设巩固练习题
完成学案
多媒体展示习题,提高课堂效率和容量
课堂总结
37’”-
42’”
通过密度表总结
分析密度表
放大镜,聚光灯,突出针对性内容
六.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和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媒体作用及分析
导入新课
介绍不同几种不同物质,包括(图片展示)铜丝,色拉油和海水,(视频播放)全碳气凝胶
观看图片和视频
视频播放功能,拖拽图片,放大视频窗口功能
作用:直观生动的展示图片和视频材料,激情引趣,了解本节课的学习方向,为下面深入学习做好心理、情感和注意力的铺垫。显示多媒体强大的展现文字、图片,视频材料的作用
实验探究
通过实验测量:探究物质与体积关系。
介绍测量器材天平和量筒,利用放大镜功能现实量筒的刻度,观察天平和量筒的分度值。
引导学生制定计划,设计实验,收集数据,明确测量对应质量和体积。
学生参与回答天平和量筒的分度值;
学生制定实验测量方案,进行实验测量,与多媒体交互填制表格中数据
学生实验9分钟
动画“火焰“和”渐变“功能;
使切如图片不呆板,生动形象,提高学生注意力。
放大镜功能:
把测量工具微小的刻度放大直观清楚,易观察。
无限克隆功能:
从“质量”和“体积”克隆,拖动到合适位置,教师与多媒体之间的交互,有利课堂生成。
计时器功能:规定学生实验的时间,教学节奏易把握,增强时效性。
密度概念
针对学生收集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出物体质量和体积的关系:
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相同
不同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一般不同
质量和体积的比值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展现定义法建立密度概念的过程
物理学中,把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密度单位,国际单位和常用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物理意义。
学生了解比值定义法建立概念的方法
动画“火焰”和“棋盘”功能:
文本内容介入生动。
遮盖功能:
一步步展现主要内容,突显讲述内容
文本拖拽功能:
自由移动教学内容,增强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多媒体互动,有利生成,单位换算之间的关系的移动展现,有趣,表达简洁,易于理解。
测量密度
测量液体密度过程排序。
展现测量的关键步骤,让学生正确排列完整的测量步骤顺序。
本步骤存在不同的测量顺序排列,不同的步骤导致测量的误差大小不同,进而可以分析出哪种测量方法误差最小。
学生与多媒体交互移动文本进行合理的排序。
把每一种测量方法列出表达式。
文字拖拽,移动功能:增强生机交互效果。学生自定学习顺序,寻找最佳学习路径,由教知识变为教方法。互动生成的教学成果,
巩固反馈
学生完成例题。
图文结合展示,效果显著
课堂总结
教师介绍密度表,分析不同物质的特性,总结可是内容
学生回顾本节主要学习内容,进行课堂总结。要求学生回答
聚光灯功能;放大镜功能:
突显主要注意内容,干扰因素小,针对性强
教学评价设计
测量液体密度过程排序。
展现测量的关键步骤,让学生正确排列完整的测量步骤顺序。请不同实验组同上台进行生机操作,进行实验排序,列出计算表达式。
注:此模板可另附纸,为教学案例和教学论文的发表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