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
力的平衡》
教材分析
课标要求:知道二力平衡条件。本节包括两部分:力的平衡、二力平衡的条件。第一部分展示的是一组生活中二力平衡的图片,引发学生思考。第二部分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到二力平衡条件。本节揭示了运动与力的又一个基本关系,是后续学习的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了解了物体不受力的运动状态。同时经历了二力合成的探究,具有初步的数据分析论证能力。
对运动和力的关系了解不完整,需要一次综合提升,了解物理学科的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学习特点。
初中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还很弱。学生熟悉QQ、微信等网络软件的使用,智能手机普及率高;教师自制教具也较为简便。有条件建构“互联网+实验”的教学环境,增强教学指向性和趣味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平衡状态、平衡力、二力平衡条件;能利用二力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平衡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例,分析归纳得平衡状态、平衡力的概念;通过自制教具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培养学生的分析论证能力;通过动手实验,回顾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应用;通过QQ班群建构“互联网+实验”环境,帮助学生即拍即传,互联分享,自主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二力平衡概念的得出,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难点:应用二力平衡条件、并认识到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
教学设计思想
情景观认为实践不是独立于学习的;而意义也不是与实践和境脉相分离的,意义正是在实践和境脉中被协商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助力传统教学,能促进学生与学生、与教学环境的协商,进行有意义的学习。通过“手机进课堂、QQ来帮忙”、结合学生分组实验,帮助实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及时分享生成资源,让学生多角度观察自己的操作、反思自己的学习,实现循序渐进地螺旋式上升的物理学习。
教学准备
演示板、纸片、希沃系统、网络、学生配智能手机、弹簧测力计、木块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教学策略
学生活动
或预设
新课引入
1.奇石图片引入新课。
2.复习提问:
①体的运动状态包括什么?
②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引导思考:
受外力,运动状态是否一定发生改变?
1.通过图片创设情景,提问引发学生认知需要。
2.复习相关知识、板书知识结构为本课学习作好铺垫。
1.激趣、激疑
2.回顾知识、思考新问题
新课教学片断1
3.引导学生分析具体实例,分析归纳得结论:受到外力,运动状态不一定改变。
4.引导学生分类讨论,建立平衡状态、力的平衡、二力平衡等概念。
对比分析引入探究问题:
当物体受两个力处于静止状态,二力平衡需要满足哪些条件?
3.
采用归纳策略的启发式教学。
4.
由一般到特殊,由易到难,提出具体的明确的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3.学生分析、思考问题并试着将宽泛的原始问题进行提炼。
4.尝试从运动状态分析到受力情况,再从受力情况分析运动状态,以便了解运动与力的关系
新课教学片断2
5.自制教具演示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6.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对比分析出结论。
5.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先猜再做。
6.注重实验探究,培养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5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观察教师演示,汇报现象。
6.分析现象归纳结论。
新课教学片断3
7.学生实验:
①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大小G
②用弹簧测力计测滑动摩擦力大小f
引导学生运用智能手机即拍即传实验结果、分析结果上传到班级QQ群里,作为生成资源。
当学生上台分析时,同时引导学生开展评价。
7.QQ构建“互联网+实验”的学习环境,提供能就理解进行相互协商的社会情境,方便教师使用元认知的方法。
既增加学生迁移新情境的程度,也能帮助学生获得学科领域知识和帮助理解的工具性技能,养成学以致用的意识。
7.分组动手实验,结果用手机上传Q群。
Q群上观察、分析、评价别人的结果,代表上讲台表达看法。
学生开展互评和自评,当堂反馈、纠正和强化。
总结收获
8.教师提问:
1、这节课获得了哪些知识?
2、通过这节课获得知识运用了哪些方法?
3、解题运用了什么方法?
锻炼了大家哪些能力?
8.养成及时总结的良好习惯
8.学生思考、回答,总结全课知识与方法的收获,能力上的锻炼。
课后作业
9.布置
1.已知茶壶重力大小G=5N,在水平面上静止时,试通过受力分析求出茶壶对水平面的压力F大小
?
2.列表对比分析一对相互作用力与一对平衡力的异同点。
9.考查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掌握水平
9.学生课后完成
板书设计
(
§
7.
3
力的平衡
力的平衡
速度大小
二力平衡
运动状态
定义:
运动方向
条件:
不受力
→
平衡状态
大小相等
原来静止
→
保持静止状态
方向相反
原来运动
→
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作用在同一直线
受平衡力
作用在同一物体
受力
二力平衡时,合力
F
合
=0
受非平衡力
→
运动状态一定改变
应用
受外力
→
运动状态不一定改变
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重力大小
G
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滑动摩擦力
f
)
教学反思
1.学生运用智能手机拍照上传到QQ群时,应明确指出要拍摄同学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比如测重力读数过程,要把测量者也拍摄进画面;测摩擦力时,需要从侧面拍摄水平拉动过程,以判断是否沿水平方向拉动。
2.学生作图分析过程要明确指出运用图形语言来表达,未知量等于已知量的逻辑关系。
3.课后作业中要对比分析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区别,善用图形语言分析压力的事例,为后续教学做铺垫。
4.联系力的合成分析受力平衡时合力特点,进一步认识牛顿第一定律,在课的尾声进行一次全章的总结和提升。对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认识运动与力的定性关系,有较大益处!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