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验和观察,初步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了解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验人耳是如何听到声音的;知道骨传导原理和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与传播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探究问题的方法.
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唐诗兴趣;体会诗词,音乐,物理学科的共同魅力。
通过学习人耳的结构和骨传导,引导学生保护自己的耳朵,同时学会关心残疾人。
教学重点: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教具准备:橡皮筋
塑料尺
鼓
闹钟
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
音叉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堂教学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课前播放视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声音的世界,学习本节课.
讲授新课
(一.)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让每组学生进行实验:
(1).人用手按在嗓子大声说话时手有什么感觉
(2).拨动拉紧的橡皮筋
(3)将直尺伸出桌面一部分拨动
实验完成后让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做音叉的振动实验,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出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⑴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声音是怎样由声源处向远处传播的?可以通过哪些物体传播?
⑵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我们上课时能相互听到声音,进行交流;声音是通过什么传播的。讨论得出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3)
教师再次提出问题:只能空气能传播声音吗?
(4)学生思考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做“敲课桌”“土电话”实验和思考成语“隔墙有耳”。然后进行讨论,教师引导得出结论:固体也能传声。
(5)教师再次提出问题既然气体固体都能传声,那么液体能否传声呢?给出唐诗
小儿垂钓
【作者】胡令能
【朝代】唐代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叫学生朗读,思考.讨论.教师引导得出结论:液体也能传声。
教师给出“介质的”的概念。我们把所有的能传播声音的固体、液体、气体统称为介质。
教师演示“真空铃”实验,并引入“真空”这个概念。
学生讨论“真空铃”实验说明了①空气可以传声②真空不能传声。得出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传播声音的介质可以是气体.固体.也可以是液体。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学生阅读课本28页—29页,教师举例水波的事例,让学生结合亲身感受来理解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声速和回声
声速
平时我们说话时,一张口,马上就听到了声音.那么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
对着远处的山崖喊话,过一段时间后才能听到回声。
打雷闪电时总是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田径比赛时,在远处先看见烟雾后听到发令的枪声
看电视看到播音员和前方的记者连线时总是要等一会。.....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并进行总结: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也就是声音是以一定的速度传播的。
(5)学生阅读课本30页--31页的内容,读完后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得出结论:声速是描述声音传播快慢的物理量,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
2.回声
让学生思考问题:我们用同样大小的声音说话,但在房子里听起来比野外响亮,是什么原因呢?引出回声。
当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会被反射回来,再次传入耳朵,我们就听到了回声。
如果声源与障碍物的距离较远,反射回来的声音到达人耳比原生晚0.1s以上,人耳就能把回声和原生区分开;如果声源与障碍物的距离较近,不到0.1s,回声就和原生重叠在一起,使原声得到加强;使我们听到的声音更响亮。北京天坛的回音壁就是这个原理。
回声测距:一回声探测器从海面发出声音,声音传到海底后再反射回海面.所用时间为1.5s.已知声音在海水中传播的速度为1500m/s.则海底到海面的距离为
A
.1125m
B.
2250m
C.
562.5
m
D.4510m
三.知能应用,总结规律
巩固练习1.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
例1: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B
)
A.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B.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传播声音
C.宇航员们在月球上也可以直接用语言交谈
D.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慢些
2.声音靠介质传播
典例2:某学习小组研究声音传播途径的问题,他们用细棒轻轻敲击玻璃鱼缸上沿,金鱼受惊四处游动。这时金鱼接收声波的主要途径是:( c)
A.鱼缸-空气-水-鱼
B. 空气-水-鱼
C.鱼缸-水-鱼
D. 水-鱼
3.声速和回声
(1)能把回声和原生区别开的最小距离是多少?(
17m)
(2)有一根10米长的钢管,一根30米长的钢管;让一同学将耳朵贴近钢管的一端,另一同学在另外的一端听,敲10米长的钢管时听到几次响声?敲30米长的钢管时听到几次响声?
(1
)
(
2)
(3)中国海军第五批护航编队的护航舰艇上出现了一种神秘的声波武器--“金嗓子”,对索马里海盗构成了有效的威慑,若要阻挡这一武器的袭击,可以用薄薄的一层(
C
)
A.半导体网
B.磁性物质网
C
.真空带
D.金属物质网
总结规律: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振动停止发音也停止
注
意: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不能认为“振动停止,声音也停止(或消失)”,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而原来发出的声音仍继续传播并存在.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它可以在气体中、液体中、固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注 意:声音产生的条件与声音传播的条件不能混淆,声音产生的条
件是物体的振动,声音传播的条件是需要介质.
四.布置作业
1.课本上的习题2~5。
2.将你在本节课有关声的实验、现象中发现的问题记录在作本上
五.板书设计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振动停止发音也停止
二.声音的传播
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它可以在气体中、液体中、固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声速与回声
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当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会被反射回来,再次传入耳朵,我们就听到了回声。
人耳能区分的条件:回声到达人耳比原生晚0.1s以上;或者人与障碍物的距离大于17米。
本节课运用到的研究方法:比较法
转换法
归纳法
六.教学反思: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