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1年高考散文阅读一轮复习:鉴赏语言题精选精练
标杆题:
【2019·麻阳苗族自治县第一中学高三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感悟九华
梁衡
①到九华山已是下午,我们匆匆安顿好住处便乘缆车直上天台。
②天台顶是一平缓的山脊,有巨石,石间有古松,当路两石相挤,中留一缝,石壁上有摩崖大字“一线天”。侧身从石缝中穿过,又豁然一平台。登台俯望山下,只见松涛竹海,风起云涌。偶有杜鹃花盛开于万绿丛中如火炽燃。遥望山峰连绵弯成一弧,如长臂一伸,将这万千秀色揽在怀中。远处林海间不时闪出一座座白色的或黄色的房子,是些和尚庙或者尼姑庵。我心中默念好一湾山水,好一湾竹树。
③第二天一早,我们即去拜谒这山上的名刹祗园寺。一进庙,见和尚们匆匆奔走,如有军情。一队老僧身披袈裟折入大雄宝殿,几个年轻一点的跑前跑后,就像我们地方上在开什么大会或者搞什么庆典。更奇怪的是一些俗民男女也匆匆进入一个客堂,片刻后又出来,男的油发革履之间裹一件僧袍,女的则缠一袭尼衣,惟露朱唇金坠和高跟皮鞋,僧俗各众进入大雄宝殿后,前僧后俗站成数排。只见前侧一执棒老僧击木鱼数下,殿内便经声四起,嗡嗡如隐雷。那些披了僧袍尼衣的俗民便也两手合十跟着动嘴唇。大殿两侧有条凳,是专为我们这些更俗一些的旁观游客准备的。我搬条凳子坐下,同凳还有两位中年妇女。一个掩不住地激动,怯生生又急慌慌地拉着那位同伴要去入列诵经,那一位却挣开她的手不去。要去的这位回望一眼佛友,又睁大眼晴扫视一下这神秘、庄严又有几分恐惧的殿堂,三宝大佛身坐在半空,双目微睁,俯瞰人间。她终于经不住这种压力,提起宽大的尼袍,加入了那二等诵经的行列。我便揶动一下身子,乘机与留下的这位聊了起来。我说:“你为什么不去?”她说:“人家是为自己的先人做道场,我去给他念什么经。”“这个道场要多少钱?”“少说也得有几十万。这是一家新加坡的富商,为自己所有的先人做超度,念大悲咒。”我大吃一惊,做一场佛事竟能收这么多的钱!她说:“便宜一点也行,出十元写个死者的牌位,可在殿里放七天。”她顺手指指大殿的左后角,我才发现那里有一堆牌位叠成的小山。我说:“看样子你是在家的居士吧。”她说才入佛门,知之不多。问及身上的尼姑黑袍,她说是在庙上买来的,三十五元一件,凡入这个大殿的信徒,必须穿僧衣,庙上有供应。我这才明白,刚才那帮俗家弟子为什么到客堂里去,专门来一次金蝉脱壳。这有点像学校里统一制作校服,是规矩但也是一笔可观的生意。从祗园寺出来我们拾级而上去看上顶上的百岁宫,实际上是一个山洞。相传明代有一无暇和尚来此修行,积28年刺舌血写得一部华严经。我们到时,这里也正在做道场,问及价目,约每场20万元。庙门前空地上几个石匠正在叮叮当当地刻功德牌。
④我们缓缓下山,走几步就会碰到扛着木头或担着砖瓦的山民,这些苦力不时停下来将木料拄地,擦着汗水。但是他们不肯静下来休息,而是向每一个擦身而过的游客伸出手:“菩萨保佑,行个好,给个茶水钱。钱给了修庙人比买了香火还灵。”这种层层的堵截使人大为扫兴。我立即想起在印度访问时的情景,回国后愤而写了一篇《到处都伸出一双乞讨的手》,想不到今天在国内的圣地名山又重陷那时的窘境。
⑤下山后又接着看了地藏王殿,这是九华山的主供菩萨,殿内经声嗡嗡,木鱼声声。门口有一位边吃饭边当值的小僧,我问这里可做道场,他翻我一眼说:“这是地藏王亲自住的地方,怎么会不做?”很怪我的无知。问及价码,700元到20万元不等。下山时我们从九华街穿过,路过两间储蓄所,见柜上都有和尚在存钱。中午吃饭时我心里总是不悦。我突然感到昨天在山顶所陶醉的一湾山树,一湾翠竹,竟是一湾欲海。在薄暮时分于茂林修竹间所用心体会的淙淙细泉,原来都向着这个大海流了过来。
⑥午饭后我怀着怅然若失的心情下山。车到山口,闪过一湾翠竹和一棵枝叶如冠遮着半天的大树。树下露出了一座黄墙青瓦的古寺。这也是一座上了九华名刹榜的大庙,叫甘露寺,同时也是九华山佛学院。肃穆之象不由我驻车凭吊。正当中午,僧人午休,整座大庙寂然如灭,使人顿生忽入空门之感。大殿上杳无一人,惟几炷香缈缈自燃,几排坐禅的蒲团静列成行。佛祖端坐半空,目澄如水,静观大千。右侧为饭堂,十数排桌凳,原木原色,古拙简朴。桌上每隔二尺之远反扣两个碗,清洁照人。墙上有许多戒条都是当思一餐不易,一粒难得之语。饭厅之侧有平台,上植花木,红花绿叶。我们这样穿堂入室在大庙中随意行走,偶遇一二僧人也目不斜视,既不怕我们为偷为盗,也不把我们看作上门的财神,心情比在山上时愉悦多了。
⑦从庙里出来继续下山,车子弯过一弯又一弯,峰峦叠翠,竹影绵绵。我想九华也可以说是一本令人参悟的哲学书。
(选自《梁衡散文选读》,有删节)
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
A.这篇文章取材平实中见深刻,别具慧眼,针砭时弊,引发读者共鸣和思考,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B.这篇文章以“感悟九华”为中心展开,按照游览的顺序来依次写自己的感悟,层次明晰。
C.作者在文末记叙了自己在甘露寺游览的见闻,把甘露寺与前面的游览经历作对比,表达了自己的感悟:名山名寺应能让人静心感受它的自然山水之美,应保留它原有的肃穆、庄重和古朴的特点。
D.本文叙事、描写、抒情、说理融为一体;叙事充满理性、冷静客观;情感丰富,有感染力;说理精辟,切中时弊。
2.本文意蕴丰富,试分析第⑤段画线句子在文中的深刻含义。
3.梁衡散文的语言独具特色,请结合具体语句赏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答案】
1.D
2.“淙淙细泉”是指作者昨天在天台顶上所观赏到的令他陶醉的山水美景,(学生若答为“指作者陶醉于山水美景时得到的享受和体验”也可)“这个大海”指人们追逐金钱的欲望。作者将自然美景(或“恬然安静心境”)与对金钱的欲望进行对比,抒发了作者对自己欣赏美景的安静心境被破坏的失落之情。
3.①本文遣词造句典雅庄重,简洁凝练。如“偶有杜鹃花盛开于万绿丛中如火炽燃”“大殿上杳无一人,惟几炷香缈缈自燃”“当路两石相挤,中留一缝”“峰峦叠翠,竹影绵绵”等。②句式整散结合。如佛祖“端坐半空,目澄如水,静观大千”;桌凳“原木原色,古朴简拙”等。③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手法形象生动。如“如长臂一伸,将这万千秀色揽在怀中”。
【解析】
1.题干是“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A项考核语言风格,B项考核写作顺序,C项考核艺术手法,D项考核表达方式,其中D项,“叙事描写理性、冷静客观”说法错误,应该是充满感性和感染力的。故本题选D项。
2.题干是“本文意蕴丰富,试分析第⑤段画线句子在文中的深刻含义。”此题考核理解文中的句子含义的能力,分析语句的含义注意抓住语句中的重点词语进行分析,然后还要考虑语句的位置。结合文意,此句应该是情感句,注意结合文章的内容分析情感,作者昨天在天台顶感受到了山水恬静之美,如“松涛竹海”“杜鹃花”“一湾山水”“一湾竹树”,他陶醉在这优美的自然风景中;但此时他感到自己用心欣赏山水美景的心境都被破坏了,他感到这些清静的美景在追逐金钱的氛围中似乎蒙上了功利化的色彩,是为金钱、欲望而服务的,都向“欲海”流了过来,由此而产生了失落之情。
3.题干是“梁衡散文的语言独具特色,请结合具体语句赏析本文的语言特色。”此题考核欣赏文章的语言魅力的能力,注意从句时,语言风格、艺术手法等角度着眼分析,从语言风格上看文中的“惟几炷香缈缈自燃”“当路两石相挤,中留一缝”“峰峦叠翠,竹影绵绵”等句子典雅庄重,简洁凝练;从句式选用上看整散结合。如佛祖“端坐半空,目澄如水,静观大千”;桌凳“原木原色,古朴简拙”等;从于术手法上看“如长臂一伸,将这万千秀色揽在怀中”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
类比题:
一、【2020·全国高三其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各个 题。
杨家大院
周亚鹰
廿八都古镇,浔里街,缓缓前行,不到百米,小弄一拐,便见杨家大院,门楼的气派超 出了我们的意料。
跨过门槛,走进院中,院子里却出奇地阴暗,我们定了好一会神,才看清院子的布局。 院落中央有一约三十平方的天井,天井四面各有一厅堂,形成四合院格局,屋檐上雨水全部 落入天井,达成四水归一肥水不流外人田之寓意。大院角落停着一辆几欲绝迹的手推独轮车,看车架的破损和陈旧程度,该有些年头了。房主杨展三老人说,百十年前,有一推独轮车的 江西广丰人在廿八都做生意亏了本,欠了杨家不少钱,承诺回乡后筹钱还债,一年后广丰人 的儿子推着独轮车来到廿八都找到杨家,说其父临终前交代:“有钱还债,没钱就拿独轮车 抵债。”这独轮车在杨家一放就是上百年,成了杨家教育子孙后代的活教材。
甘八都地处深山,少受战乱,镇上古建筑大多保存完好。杨家先祖清嘉庆年间移民到此,兴建了这座院落,当时规模还大得多。先祖经商出身,但信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原则,希望后世子孙位列朝班,光宗耀祖。单看各处木雕,都有寓意的。门顶窗的花纹似石击冰裂,看上去有寒肤冷骨之意,是教育后人要发奋读书,要经得住十年寒窗苦以搏取功名。四合院 八根柱子上的“牛腿”都雕刻着人物图案,雕的是“君子八爱”:孔子爱人才,王羲之爱鹅,陶渊明爱菊,东坡爱砚台,欧阳修爱牡丹,王冕爱荷花,李太白爱酒,林和靖爱白鹤。以教 育后人切勿玩物丧志,而要以八君子为榜样,培养高雅的志趣。老人如数家珍,一口气介绍 完工艺精湛、形象逼真的君子八爱图雕,又兴致勃勃地展示了立柱门衣上“松鼠偷葡萄”的 连环镂空雕刻,厢房上寓意“多子长寿保平安”和“四平八稳大团圆”的窗雕,并对书房、厢房、跑马楼、后花园甚至柱础等一一作了介绍。我们对杨家大院的兴趣也越来越浓了,以 我对古镇老宅的理解和认知,我确定这杨家大院 300 年风雨中必定有不少耐人寻味的故事。 果然,在我们刨根式的追问下,杨老先生断断续续地道出大院的百年沧桑。
杨家的祖上是大宋“杨家将”杨继业的后裔,其中一支迁至浙江江山市廿八都镇。杨家 在廿八都一度成为望族,老人的父亲,抗战期间曾做过国民党云南抗日飞虎队航空总站站长,母亲则是中共地下党员。因这段经历,解放后他们颇受了一些委屈,文革期间更甚。我们在 老人的卧室看到一张十分陈旧的照片,男主人潇洒俊朗,女主人美丽端庄,杨老说那就是他 的父母亲。这么一段极富传奇色彩且带着深刻的时代烙印和政治记忆的往事,杨老却讲述得 如此平静自若,如此波澜不惊,他似乎在复述一件跟自己丝毫无关的事。看着他佝偻的背影,我幡然醒悟﹣﹣作为这段往事的亲历者,老人和这古老的杨家大院一起,跟这段历史已经有 机相融了。当然这平静只属于他,我却心意难平。
老人和妻子终日守着大院,他现在不缺钱用,四个子女中两个女儿已经出嫁,儿子在北 京中关村开公司,最小的女儿也在厦门工作。他现在就是寂寞,因此,他将杨家大院开放供人参观,门票虽定五元,但给与不给全在客人,最好是有客入住,那样他也就有了伴了。没 有客人的时候,老杨就对着正厅一张有着上百年历史的香案发呆,就伫立在天井中仰望着牛 腿上的木雕出神,要么就在卧屋里侍弄自己苦心收藏的一大堆“宝贝”。说到宝贝,老人的 眼睛就发亮,他爱好收藏,什么清代的明朝的宋代的甚至唐朝的魏晋三国的,什么陶碗、瓷 盆、铜器、夜壶、古币、清代的消防水枪、百年前的借据、发黄的官府布告等,数量之多年 月之久叫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当然这些藏品多是大院保留的。注目这些丰富的藏品,我的 眼前慢慢地升腾起一幅人声沸于天井、小童嬉于堂前、欢呼响于厢房、宾客揖于中堂、茶香 漫于案前的祥和的画面。
走出杨家大院,天已擦黑,夜色初起,山风轻袭。待回首,杨家大院幽幽地立在那里,像一个遗落的梦。
(节选自《非鱼居随笔》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家保留广丰人的独轮车做活教材,意在教育子孙,做生意可能有亏有赚,但做人做事千 万不可失了信用。
B.作者听了老人叙述父母的遭遇,虽是与自己毫不相干,但作者仍心意难平,为那段充满硝烟和波折的往事感慨不已。
C.大院的窗花门雕,寄予了先祖对子孙读书出仕光宗耀祖的厚望,但后代因选择了做生意,愧对先祖,纷纷离开大院。
D.老人和妻子终日守着大院,守护的不仅是一处院落,还有上一代人的生活习惯,以及祖祖辈辈留传下来的传统。
2.结合全文,赏析文末画横线的句子“杨家大院幽幽地立在那里,像一个遗落的梦”。
3.简要分析本文的构思特点和语言特色。(★)
【答案】
1.C
.①运用比拟和比喻的手法,② 写出杨家大院现在的衰败、幽寂和冷落孤独,仿佛被遗弃在人们的生活之外,原先的热闹、繁华和强盛如同梦幻已经不复返。③突出了作者的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3.① 文章以游踪为序,写了大院的总体布局、摆放的物品、各处木雕和人文生活,行文自由,充分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② 文章开头写走进杨家大院,结尾写走出大院,首尾呼应,层次清晰。③语言简洁,典雅,平易。首尾多用短句,“廿八都古镇,浔里街”“夜色初起,山风轻袭” 等句子简洁,中间段落多用长句,长短句结合,错落有致,富于变化。
【解析】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C项,“但后代因选择了做生意,愧对先祖,纷纷离开大院”错误,该信息于文无据。文章在第三段指出“先祖经商出身,但信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原则,希望后世子孙位列朝班,光宗耀祖。单看各处木雕,都有寓意的。门顶窗的花纹似石击冰裂,看上去有寒肤冷骨之意,是教育后人要发奋读书,要经得住十年寒窗苦以搏取功名”,第五段指出儿女在外地做生意,但并没有说是因“选择生意,愧对先祖”,选项属于妄加猜测,错误。故选C项。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明确题干的要求,看题干有无明确鉴赏的角度,看所给句子处于文章的什么位置,看所给的句子使用了什么表达方式,看所给句子的陈述对象是谁,如本题“结合全文,赏析文末画横线的句子‘杨家大院幽幽地立在那里,像一个遗落的梦’”,题干没有指出鉴赏的角度,此时一般先从修辞入手,且该句处于文末,鉴赏的时候要与主旨相连。本题中,考生作答时可以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考虑,找出关键词,再结合文章的主旨,分析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本句的主语是“杨家大院”,这本是物,而作者却以“幽幽地立在那里”进行描摹,这是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 “像一个遗落的梦”是比喻修辞。“幽幽地”“遗落的”两个词,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杨家大院的幽寂、冷落和孤独,如同被遗弃了一般。这就与它之前的热闹、繁华形成对比,就像“一个遗落的梦”,表达了作者对杨家大院历史变迁的深深感慨。考生按照这样的思路思考作答即可。
3.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分析作品结构,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简要分析本文的构思特点和语言特色”,这是针对行文构思和语言特色设题。考生作答时先要从分析文章的段落层次入手,看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构思全文的。然后从文章的写作目的、中心主旨入手,看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选择材料,运用哪些技巧来突出中心或吸引读者的。从表现文章主旨的效果入手分析作者是如何安排文章的结构。本文“形散神不散”,作者以游踪为顺序构思全文,开头写走进杨家大院,结尾写走出大院,中间写了在杨家大院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作者对杨家大院所呈现出了的传统精神、传统文明的欣赏与折服,以及对杨家大院如今落寞的深深感触。分析散文语言特色,可以从遣词造句、修辞、语言风格、情感、手法等角度去鉴赏,本文语言简洁, 典雅,平易,如“廿八都古镇,浔里街,缓缓前行,不到百米,小弄一拐,便见杨家大院”“跨过门槛,走进院中”“夜色初起,山风轻袭”等,“四合院八根柱子上的“牛腿”都雕刻着人物图案,雕的是“君子八爱””“孔子爱人才,王羲之爱鹅,陶渊明爱菊,东坡爱砚台,欧阳修爱牡丹,王冕爱荷花,李太白爱酒,林和靖爱白鹤”,中间段落多用长句,长短结合,使得 文章形式灵活自然,富有变化,避免单调。
二、【2019·湖北省高三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3分)
山村绝唱
薛志成
??先前,村里的“破五”戏是在村头桃树坡坡底的老戏台演的,晌午登台,初七晚上收箱。当晚,全庄出动了,包括拄拐子一摇一摆的和热怀里吃奶的。
“喝喊一声绑帐外,不由得豪杰泪下来。小唐儿被某把胆吓坏,马踏五营谁敢来。敬德擒某某不怪,某可恼瓦岗众英才。……”突然,蹦出来一段高腔儿。
哇!台下哭闹的小心肝咋猛地乖巧巧的,镇愣了?当然,也“吓”傻一大片满在戏场里胡窜的孩子。我便是其中一个,傻到大脑断片,呆呆地立在人群缝隙里。
初八中午,六七家热心人端来暖锅犒劳戏子。老戏台里十八九人吃得正香,四五只麻雀忽的从中梁扑腾腾飞出来。几根鸟毛悠悠荡荡飘向暖锅来,还有三两点白里掺红的鸟屎淅沥啪啦地掉在一个人发梢上,着实恶心。偌大的村子,这可不是长久之计呀,便有几位长者召集村里人,商议重修戏台,遂请阴阳选址择日。说也巧,仍在老地方。三月天,村里尽是青一缕、红一缕的衣衫,还有光的膀子,横一道、竖一道的,刻了碑文。西北风早等不及了,刮跑劳作的汉子随心喝嗨的唱段。八九句越过对面山腰,一两句又返了回来,强弱交织、快慢相合,这不是她要听的折子戏吗?
戏台如期落成。台上灯火通明,演员大柱俨然一个单通再世。顿、挫、踢、走、摆头、龇牙、咧嘴、皱眉无一不逼真入境:“我今日挨了时朋友不见,一个个到了做袖手旁观。大料想唐营里无人敢斩,叫敬德你把爷送上西天。”引得台下喝彩声连连。
我头一次见莫大的戏场满拥了许多陌生的面孔,就好奇地问父亲,说是邻村里踩着黑夜前来蹭戏的。我眉飞色舞、你咬牙切齿、他捶胸顿足。再看看一帮戴小帽的老汉,眼角湿润,口一直大张,不知何时,山羊须上直掉满口水了呢!
此后,大柱常带戏班子和后生去戏台,拉拉二胡板胡、敲敲铜锣梆子、打打铜钹牛皮鼓、吹吹唢呐、哼哼调儿、吼吼曲子、记记唱词、走走台子,摇摇帽翎、抖抖袖子、舞舞大刀竹节鞭,高兴甚哉!这些常规训练,也总会吸引一群群村民前来凑热闹。
他的唱功越来越好,名气很快传到四邻八舍,一唱就是十几年。上世纪末,打工潮、进城热如股狂风,席卷了高原每一个角落。年轻力壮的汉子离开了黄土地,迈向县城小镇,或摆摊开店,或汗洒钢筋水泥架。一年下来,腰包里满是鼓鼓的钞票,彩电有了、家庭影院也有了。大柱几个看得脸红心热,也卷起行李一走了之。戏没人唱了,戏箱埋在灰尘里。但元宵节要装社火给庙上还愿啊,放在谁家好呢?出主意的人多,爱要的人很少,都怕沾些不清不白的话儿。无可奈何,还是会长轮流当,戏箱轮流放,今年在我家,明年去你家。
几年过去,戏场乱草丛生。麻雀、耗子都兴冲冲地搬进戏台,成天不安宁。挺聪明的家伙,“你们人下台,我们就登台嘛,总不能让它闲着!”
2005年夏,一个暴风雨的夜晚,戏台塌了。坍塌声淹没在珠雨里,碎在村民熟睡的梦中。几时几分,无人知晓,晓得的只是没完没了的雨里没完没了的梦,没人用心考究。
塌了?我始终觉得只是个谣言。
三两天后一大早,我从县城一路颠簸到村头,太阳已晒得老高,火辣辣的热。我蹒跚在稀泥尚存,遍地牛羊蹄印的桃树坡,不想见到的一幕死死地映入眼帘:戏台早已是土、瓦和朽木被雨水和成的一大堆泥。日头暴晒下已经表皮干涸、僵硬,还布满了村妇冻疮一样四分五裂的口子。
塌了,是福?终归是没娘的娃,死了没人疼,旁人今天说着,明天就忘得一干二净。
戏台没了记忆里的模样,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不思量,自难忘。多年已去,一片废墟,无处话凄凉。戏台的影子在我心里积攒成殇。
今日清明,去了一趟曾沉浸在秦腔里的山村,给长眠于黄土里的亲人烧把纸钱,扫扫墓。微风拂来,桃之夭夭,坡面早已沟壑万千,如高原上坐在家门口,手拿针线、心头惦念外出丈夫或儿女的村妇那皱纹累累的泪脸。
哎,往日的戏子,今何在?
去世的,如“沉香”他娘,一个好小生,恋戏。我不敢问“沉香”,想必戏和他娘的尸骨一起埋在黄土坑里。健壮的,如大柱,不需多说,嗜戏。外出奔波创收,小老板一个,闲暇之时泡在咸阳广场的自乐班里。
如我一代80后,半个秦腔迷,夜夜都在做发财梦。有戏更好,当作视听觉盛宴,享受享受;没戏也行,不再挂念。至于90后,都是超时髦,好的全是周杰伦、庄心妍、张杰、华晨宇、邓紫棋之类腔调。(选自《散文选刊》2018.8,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第二段对秦腔代表性唱词的摘引,突出了秦腔鲜明的高腔特点,直接呈现出秦腔摄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
B.俨然单通再世的演员大柱,尽管“嗜戏”,最终还是在打工潮的席卷下忍痛割爱,外出奔波创收,最终成为一名小老板。
C.文章在对乡村戏台的盛衰情状的对比描写中,写出了秦腔这种艺术形式随着社会的变迁,慢慢走向衰落的过程。
D.本文叙述往事条理清晰,描写场景如在眼前。结尾对往日的戏子看似平淡、随意的交代,流露出作者深沉的思考。
5.本文在语言表达上特点鲜明,请举例作简要分析。(4分)(★)
6.标题“山村绝唱”有丰富的内涵和意蕴,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6分)
【答案】
4. A
5. 生活化,口语化,亲切自然。如“台下哭闹的小心肝咋猛地乖巧巧的”“镇楞了”,“口一直大张,山羊须上直掉满了口水”,用富有地方色彩的口语化语言烘托秦腔的感染力。
句式整齐,富有韵律。如“我眉飞色舞、你咬牙切齿、他捶胸顿足。”“拉拉二胡板胡,敲敲铜锣梆子,打打铜钹牛皮鼓……高兴甚哉!”以颇有节奏感的语言表现秦腔的独特表演形式和热闹场景。
善用修辞,形象生动。比喻句“日头暴晒下已经表皮干涸、僵硬,还布满了村妇冻疮一样四分五裂的口子”,以及引用苏轼的《江城子》,表现了戏台坍塌后,作者内心的感伤。
6. “山村绝唱”,概括了秦腔表演因时代变迁而逐步退出山村人们生活的现实。(标题含义)
开篇写村民对秦腔的热爱,全民修戏台,到最后戏台悄无声息地倒塌,秦腔遂成绝唱。文章在对比中凸显出悲凉的意味。(标题与文章内容)
本文借山村秦腔表演在光阴流变中日渐湮灭,表达了作者对秦腔无处可寻的惋惜之情。以秦腔为代表的传统艺术,慢慢退出历史舞台,让人感叹,发人深思。(标题与情感态度及主题)
【解析】
4.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答题时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A项,唱词是表现秦腔的戏剧内容的,“摄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不是唱词“直接”表现的,文中主要是通过观众“镇愣”“呆立”的情态描写侧面烘托的。故选A。
5.本题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侧重考查散文的语言特色。做这类题时,首先要对整篇文章的思路有一个清楚的了解,这样可以明确答题的切入点。然后从语言风格、修辞手法、句式等角度,举例具体分析句子表达效果即可,注意要关注文章中心,思考这种表达效果想要达到的目的。用来表述语言特色的词语有:简洁准确、细腻传神、优美感人、生动形象、风趣幽默、感染力强、典雅朴素等。从语言风格上分析,这篇散文语言富有方言特色,如“咋猛地乖巧巧的”“镇楞了”,展示出具有地方色彩的语言形式;从句式上分析,长短结合,整散并举,既有精炼有力的短句,又存整齐划一的长句,如“我眉飞色舞、你咬牙切齿、他捶胸顿足”“拉拉二胡板胡,敲敲铜锣梆子,打打铜钹牛皮鼓……高兴甚哉!”,场面描写生动;从修辞看,文章运用比喻、引用等手法,让口语化的语言更添生动。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6.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的能力,侧重探究标题的含义。解答此题,要从表层和深层两方面分析概括,字面的意思较为浅显,不难理解,深层含义要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注意是对某事物的赞美,或是对某种人的鞭挞等。从标题的表层义来说,“山村绝唱”意思就是秦腔已经在山村消失了;从深层义来说,“秦腔”代表的是一种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逐渐退出舞台的艺术形式,秦腔的消亡代表的是文化的消失;从情感上来说,秦腔代表着作者的成长历程,秦腔的消失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变迁中传统文化的没落和消亡,“绝”字表达了作者对秦腔不再的叹惋之情。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_21?????????è?????(www.21cnjy.com)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