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诵读 西江月

文档属性

名称 古诗诵读 西江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鄂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03-08 16:3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西江月》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内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
  2、体会重点诗句的情境,在反复诵读,合理想象,
  预设目标
  1、了解古代诗词的有关常识。
  2.理解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在诵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尝试通过诗歌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感受诗人热爱农村、关心农事的质朴情怀。
教学准备:
结合课内外资料,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词是古代诗歌的一个分支,原来也称曲子词,又因句子参差不齐而称长短句。词,最早都是入乐的,要按照曲调的要求来写,所以作词也叫“填词”。每一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词牌”,如这首词的词牌名《西江月》。词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91字以上为长调,58字以上至90字为中调。其实并无根据,但习惯如此。长一点的词还可以分段,有双调、三叠、四叠之分。这首词有50字,仍属小令,但有两段,故称双调。读双调的词要注意上、下段(又称上片、下片或上阕、下阕)之间的联系。
  二、感知作者: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他写的许多词都跟当时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有关。由于他力主抗金收复失地,跟当政的投降派发生矛盾,曾两次罢官。这首词是他罢官后隐居在上饶带湖期间写的,记一次夜行的经历,比较容易读懂。
  三、合作探究
  教师领读全词一至二遍,着力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也可让学生试读。
  互动1:词人这次夜行的路程长不长?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明确:长。因为天气有变化:开始有明月、清风,后来乌云四合,下了几滴雨,还可以从词人找避雨地看出雨有下大的趋势。
  互动2:路长,为什么要夜行?
  明确:白日酷热,因为从鸣蝉、说丰年、骤雨等可以看出这时正值夏季。
  互动3:谁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上片的内容?
  明确:深夜时分,月儿从云缝里钻了出来,山林顿时变的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头上栖息的山鹊,清风吹拂,蝉也叫的格外欢快。此时,词人和他的同伴们正行进在黄沙道中,一路上他们都闻到了稻花的香气,田间的青蛙也不断的鸣叫,他们一边走一边谈论着今年定是一个好年成。
  互动4:下片一开始就说“七八个星天外”,这意味着什么?
  明确:到了后夜,天边尚余几颗星。
  互动5:“两三点雨山前”,雨不大嘛,词人着急吗?
  明确:从下句看,他是着急的,因为这是骤雨将至的信号。
  互动6:词人此刻一定是快步急行,他对这条路熟悉吗?
  明确:从下文“旧时”二字可知他是熟悉的。
  互动7:最后两句注释里的话跟词人的表述有什么不同?
  明确:词人用的是倒语,表现词人的惊喜之情,因为他找到避雨的地方了。
  补充解释:词中常常出现倒语,有的出于表达内容的需要,有的出于押韵的需要,更多的是两种需要兼而有之,这两句就是这样。
  学生创造性的表述下片内容(可参照上片的表达方式)。
  四、总结
  凡双调的词,内容重点大多在下片。这首词也是如此:它上片写月明之景表达词人轻松、喜悦的心情,其实只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本意所在。在山野里夜行遇雨而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种乐趣只有身历其境的人才能体会到。
  此外,读词也要注意词中的关键性字眼,过去叫做“炼字”。这首词中“忽见”二字就炼的好,集中表达了词人喜出望外之情。
  板书设计
             西江月
             辛弃疾
      写景烘托:明月 惊鹊 清风 鸣蝉 稻花香 蛙声
      真情流露:热爱田园 避雨 惊喜 兴趣 盎然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