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学期物理随堂课后检测AB卷:3.4升华和凝华随堂检测A卷
(测试时间:40min
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下列现象中,物态变化相同的一组是( )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如图所示的四个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属于凝华形成的是( )
A.护目镜上的“水雾”
B.早春,冰雪消融
C.玻璃上的冰花
D.热泉上的“白气”
3.中央电视台的《中国诗词大会》节目深受观众喜爱,下列对诗词中涉及的物理知识解释正确的是(
)A.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雪是液化形成的
B.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霜是凝华形成的
C.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是凝固形成的
D.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雾是汽化形成的
4.炎热的夏天,为了防止食物腐烂变质,人们各有招数,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运输食品的车厢内放入干冰,利用干冰的汽化吸热给食品降温
B.把食材放在生鲜柜台的冰块上,利用冰块的熔化吸热给食品保鲜
C.在放置食物的容器上盖上湿毛巾,利用水的升华吸热给食物保鲜
D.把食物放入冰箱内储藏,利用冷凝剂液化吸热,使冰箱内部温度降低
5.关于热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夏天,在食品运输车里放些干冰降温是用干冰熔化吸热
B.夏天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冰棒冒“白气”,是汽化现象
C.雪灾时在马路上撒盐是为了降低积雪的熔点
D.北方的冬天,为了保存蔬菜,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利用了水凝华放热
6.如图所示,将冰块放于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用温度计测量罐中冰与盐水的混合物的温度,可以看到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这时观察易拉罐的下部和底部,就会发现白霜。根据以上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白霜是空气遇冷凝华形成的
B.出现白霜时,冰水混合物中冰的质量在变小
C.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说明此时的大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
D.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说明含有盐的水凝固过程中温度会降低
7.下列实例中利用了升华吸热的是(
)
A.运输食品时利用干冰降温防止食品腐烂
B.天热时向地上洒水会感到凉快
C.给发烧的病人用酒精擦拭身体以进行物理降温
D.向可乐饮料中加冰块会使饮料变得更凉
8.下列是我国北方冬季发生的一些与物态变化有关的现象,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水蒸气在树枝上凝华成冰晶,形成雾松
B.屋项的积雪会熔化成水,流到屋檐下凝固成冰锤
C.邻居家孩子堆的雪人因发生升华会逐渐变小
D.戴眼镜的人从室内走到室外,由于水蒸气液化,眼镜片上会起雾
9.如图是大自然中水循环现象的示意图,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层中的水不断蒸发变成水蒸气,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水蒸气的温度降低凝成小水滴或凝成小冰晶,这就形成了云。在一定条件下,云中的小水滴和小冰晶越来越大,就会下落。在下落过程中,小冰晶又变成小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这就形成了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云的形成属于液化现象,需要放出热量
B.雨在下落过程中有熔化现象发生,并吸收热量
C.使气体液化只能采用降低温度的办法
D.通过水循环示意图可知,自然界中的水总量不变,不必节约
10.下列有关物态变化说法正确的是(
)
A.冬天家里玻璃窗上的冰花出现在窗外
B.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是一个放热过程
C.湿手拿冻肉会被“粘住”是因为手上的水凝固了
D.把酒精擦在手背上,手背感觉到凉爽,是由于酒精汽化放热
二、非选择题(共20分)
11.(4分)云、雾、雨、冰、雪、霜、看都是水循环过程中的产物,并在水循环运动中不断改变着自身的状态。大气中的水蒸气主要来自地球表面江、河、湖、海中的水,潮湿的土壤,动植物中的水,这些水时刻被蒸发到空气中变成水蒸气;冰山上的积雪虽然温度远低于0℃,但也在缓慢地升华变成水蒸气,水蒸气进入大气后,有的液化形成小水滴;有的直接
形成小冰晶,形成千姿百态的云;云中的小水滴也会
形成小冰晶,在一定条件下,这些小冰晶下落形成雪;温度较高时冰晶还会熔化变成小水滴,与空中下落的水滴一起形成雨。寒冷的冬天,房间的窗子常在玻璃
(选填“室内“或“室外”)面出现一层冰花,属于凝华现象,
热量(选填“吸收”或“放出”)。
12.(2分)冬天的早晨,小梅发现家里的玻璃窗上有很多美丽的“冰花”,这是因为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________形成的,此过程中___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13.(3分)如图所示,将冰块放于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用温度计测量罐中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可以看到混合物的温度低于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即低于
℃,这时观察易拉罐的下部和底部,就会发现白霜,白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它在形成过程中要
热量。
14.(2分)水的物态变化使自然界有了云、雨、露、雾、霜、雪、雹等千姿百态的奇观。霜的形成是
现象(填物态变化的名称),这过程中要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15.(4分)今年举行的武汉马拉松吸引了两万多名国内外选手参赛。下图为选手们通过建成通车60周年的武汉长江大桥时的情景。半程马拉松距离约21km,排名第一的选手用时约70min,这名选手跑完半程马拉松的平均速度为
m/s。赛前气象部门实施人工降雨,有效减轻了赛事当天降雨量。人工降雨的方式之一是将干冰投撒到云层中,干冰
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
成小水滴或
成小冰晶,下落而形成雨。
16.(5分)某同学在探究物态变化的实验中。
(1)如图所示,将碘锤放入热水中,观察到碘锤中固态碘逐渐消失,紫色的碘蒸气充满碘锤,此过程固态碘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2)在上述实验中,小明同学猜想:固态碘可能是先变成液体,再变成气体,因为速度太快,液态碘出现的时间太短,因而没有观察到,为验证猜想,他查询了一些资料:通常情况下,碘的熔点是113.5℃,碘的沸点是184.4℃,水的沸点是100℃.请你根据上述资料分析说明小明的猜想为什么错误:
。
(3)小明在烧杯中放入适量的温水,然后放入一小块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此时观察到水中有大量气泡产生,同时水面有大量白雾。水中气泡的主要成份是由
,水面上大量的白雾的主要成份是
,(以上两空均选填“二氧化碳”、“水蒸气”或“小水珠”),白雾是由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形成的。
八年级上学期物理随堂课后检测AB卷:3.4升华和凝华随堂检测A卷答案
(测试时间:40min
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下列现象中,物态变化相同的一组是( )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C
2.如图所示的四个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属于凝华形成的是( )
A.护目镜上的“水雾”
B.早春,冰雪消融
C.玻璃上的冰花
D.热泉上的“白气”
答案:C
3.中央电视台的《中国诗词大会》节目深受观众喜爱,下列对诗词中涉及的物理知识解释正确的是(
)A.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雪是液化形成的
B.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霜是凝华形成的
C.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是凝固形成的
D.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雾是汽化形成的
答案:B
4.炎热的夏天,为了防止食物腐烂变质,人们各有招数,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运输食品的车厢内放入干冰,利用干冰的汽化吸热给食品降温
B.把食材放在生鲜柜台的冰块上,利用冰块的熔化吸热给食品保鲜
C.在放置食物的容器上盖上湿毛巾,利用水的升华吸热给食物保鲜
D.把食物放入冰箱内储藏,利用冷凝剂液化吸热,使冰箱内部温度降低
答案:B
5.关于热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夏天,在食品运输车里放些干冰降温是用干冰熔化吸热
B.夏天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冰棒冒“白气”,是汽化现象
C.雪灾时在马路上撒盐是为了降低积雪的熔点
D.北方的冬天,为了保存蔬菜,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利用了水凝华放热
答案:C
6.如图所示,将冰块放于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用温度计测量罐中冰与盐水的混合物的温度,可以看到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这时观察易拉罐的下部和底部,就会发现白霜。根据以上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白霜是空气遇冷凝华形成的
B.出现白霜时,冰水混合物中冰的质量在变小
C.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说明此时的大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
D.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说明含有盐的水凝固过程中温度会降低
答案:B
7.下列实例中利用了升华吸热的是(
)
A.运输食品时利用干冰降温防止食品腐烂
B.天热时向地上洒水会感到凉快
C.给发烧的病人用酒精擦拭身体以进行物理降温
D.向可乐饮料中加冰块会使饮料变得更凉
答案:A
8.下列是我国北方冬季发生的一些与物态变化有关的现象,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水蒸气在树枝上凝华成冰晶,形成雾松
B.屋项的积雪会熔化成水,流到屋檐下凝固成冰锤
C.邻居家孩子堆的雪人因发生升华会逐渐变小
D.戴眼镜的人从室内走到室外,由于水蒸气液化,眼镜片上会起雾
答案:D
9.如图是大自然中水循环现象的示意图,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层中的水不断蒸发变成水蒸气,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水蒸气的温度降低凝成小水滴或凝成小冰晶,这就形成了云。在一定条件下,云中的小水滴和小冰晶越来越大,就会下落。在下落过程中,小冰晶又变成小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这就形成了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云的形成属于液化现象,需要放出热量
B.雨在下落过程中有熔化现象发生,并吸收热量
C.使气体液化只能采用降低温度的办法
D.通过水循环示意图可知,自然界中的水总量不变,不必节约
答案:B
10.下列有关物态变化说法正确的是(
)
A.冬天家里玻璃窗上的冰花出现在窗外
B.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是一个放热过程
C.湿手拿冻肉会被“粘住”是因为手上的水凝固了
D.把酒精擦在手背上,手背感觉到凉爽,是由于酒精汽化放热
答案:C
二、非选择题(共20分)
11.(4分)云、雾、雨、冰、雪、霜、看都是水循环过程中的产物,并在水循环运动中不断改变着自身的状态。大气中的水蒸气主要来自地球表面江、河、湖、海中的水,潮湿的土壤,动植物中的水,这些水时刻被蒸发到空气中变成水蒸气;冰山上的积雪虽然温度远低于0℃,但也在缓慢地升华变成水蒸气,水蒸气进入大气后,有的液化形成小水滴;有的直接
形成小冰晶,形成千姿百态的云;云中的小水滴也会
形成小冰晶,在一定条件下,这些小冰晶下落形成雪;温度较高时冰晶还会熔化变成小水滴,与空中下落的水滴一起形成雨。寒冷的冬天,房间的窗子常在玻璃
(选填“室内“或“室外”)面出现一层冰花,属于凝华现象,
热量(选填“吸收”或“放出”)。
答案:凝华
凝固
室内
放出
12.(2分)冬天的早晨,小梅发现家里的玻璃窗上有很多美丽的“冰花”,这是因为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________形成的,此过程中___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答案:凝华
放出
13.(3分)如图所示,将冰块放于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用温度计测量罐中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可以看到混合物的温度低于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即低于
℃,这时观察易拉罐的下部和底部,就会发现白霜,白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它在形成过程中要
热量。
答案:0
凝华
放出
14.(2分)水的物态变化使自然界有了云、雨、露、雾、霜、雪、雹等千姿百态的奇观。霜的形成是
现象(填物态变化的名称),这过程中要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答案:凝华
放出
15.(4分)今年举行的武汉马拉松吸引了两万多名国内外选手参赛。下图为选手们通过建成通车60周年的武汉长江大桥时的情景。半程马拉松距离约21km,排名第一的选手用时约70min,这名选手跑完半程马拉松的平均速度为
m/s。赛前气象部门实施人工降雨,有效减轻了赛事当天降雨量。人工降雨的方式之一是将干冰投撒到云层中,干冰
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
成小水滴或
成小冰晶,下落而形成雨。
答案:5
升华
液化
凝华
16.(5分)某同学在探究物态变化的实验中。
(1)如图所示,将碘锤放入热水中,观察到碘锤中固态碘逐渐消失,紫色的碘蒸气充满碘锤,此过程固态碘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2)在上述实验中,小明同学猜想:固态碘可能是先变成液体,再变成气体,因为速度太快,液态碘出现的时间太短,因而没有观察到,为验证猜想,他查询了一些资料:通常情况下,碘的熔点是113.5℃,碘的沸点是184.4℃,水的沸点是100℃.请你根据上述资料分析说明小明的猜想为什么错误:
。
(3)小明在烧杯中放入适量的温水,然后放入一小块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此时观察到水中有大量气泡产生,同时水面有大量白雾。水中气泡的主要成份是由
,水面上大量的白雾的主要成份是
,(以上两空均选填“二氧化碳”、“水蒸气”或“小水珠”),白雾是由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形成的。
答案:(1)升华;(2)水沸腾时温度保持100摄氏度,该温度达不到碘的熔点、沸点。(3)二氧化碳;小水珠;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