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 48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 48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0-06 11:05: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第1课 
中国是一个有着5000年文明史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从国家诞生起,中国历代在制度安排方面凝聚的政治智慧和治国经验,其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线索之绵长、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是世界上许多国家或民族所难与相比的。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央与地方的行政体制层叠有序发展并不断完善。但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从两汉至北宋,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一直延续,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到明清时期,皇权独尊,专制权力达到顶峰。
曾侯乙墓编钟
北京故宫
新课导入
中国古代历史朝代简表
时空坐标
目录

先秦时代的政治体制

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建立

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先秦时代的政治体制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体制
指旧石器时期-公元前221年,是指秦朝建立之前的历史时代,旧石器时代到战国时代,经历了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战国等历史阶段。
◎先秦时期:
(平王东迁)

(约前2070 ~约前1600 )
东周

(约前1600 ~前1046 )
西周
(前1046 ~前770)
齐楚燕韩赵魏秦
(前770 ~前476)
春秋
(前475 ~前221 )
战国

(前221 ~前206 )
传位

传位
这三位传说中的人物是通过什么方式当上部落联盟的首领的?


禅让制——原始社会的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1、首领没有特权,是贤德之人 2、通过部落联盟民主推选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体制
夏的王位世袭制:约公元前2070年,禹打破了原始民主制下的禅让政治传统,建立了世袭制王朝国家夏,禹就是夏朝的君主。
◎王位世袭制(1911年辛亥革命结束)
特点: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方式: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结果:政治权力由"传贤"变成"传子",“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
认识:是私有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是阶级对立的必然趋势 。 这一更替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 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体制
夏——王位世袭制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
思 考:两段材料反映了领袖产生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
王位世袭制
家 天 下
传 贤
禅 让 制
公 天 下
传 子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体制
夏——王位世袭制
1、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
2、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
(二)商朝已经有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分掌内外服各类事务的官吏。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体制

了方
土方
鬼方

内服
外服
事务官
史官
武官
中央机构
掌管政务
祭祀占卜和记录王朝大事
掌握军队
商——内外服制
西周政体的基本特征: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相结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一)分封制
目的
对全国进行有效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左传》
对象
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同姓亲族是主体)
内容
①周天子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控制着镐京和东都洛邑附近的王畿地区,其他地方则分封给周天子有血缘关系的同姓贵族、异姓功臣或旧贵族,在各地建立诸侯国;
②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独立性) ,但也需要承担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等义务。
③诸侯在国内又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再分士,天下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关系;
影响
积极
分封制是较内外服制更进一步的政治体制,初期巩固了周王朝的统治,扩展了疆域;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消极
诸侯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体制
西周
周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平民
奴隶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二)宗法制
目的
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维护周王朝的统治和政治稳定
原则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特点
①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具有相对性; ②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相结合,“国”与“家”相结合;③大宗与小宗既既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④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影响
积极: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宗法等级,有利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保证贵族政治上的垄断地位和特权地位,有利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强化王权。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影响深远。
消极:导致特权思想严重,等级制度森严;形成了传宗接代观念和重男轻女思想;人们崇尚权威,家长制盛行,缺乏反抗精神;裙带作风盛行,不利于民主法制的发展。
联系
两者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表现就是分封制。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体制
西周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三)礼乐制
内容
礼乐制度要求不同等级都安于名分,遵守礼制,不得僭越
目的
巩固贵族的身份地位,协调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解决权力认同问题,即天下归心
实质
维护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工具
影响
维护了西周政治稳定,保证了西周社会的和谐,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瓦解
春秋后期,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体制
相传周公为维护西周统治秩序,制定了祭礼、丧礼、军礼、宾礼(朝觐、互聘)、嘉礼(婚宴、加冠)等,通过衣食住行的规范,使贵贱有差、尊卑有别、长幼有序,所谓“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礼乐制度的推行,使得西周表面上看似一个彬彬有礼的和谐社会。但是,在礼和乐的这张无形之网下,内藏的却是壁垒森严的等级制度和血缘宗法的家国伦理。
西周
思考:内外服制度和分封制的异同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
内外服制度
分封制
与王室关系
王室与附属国是同盟关系,是形式上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但未必有血缘关系
诸侯国的主体都与王室有血缘关系,即使无血缘关系也一般通过联姻与王室形成甥舅关系,作为血缘宗法关系的补充
地方居民组成
附属国内居民多是聚族而居,有血缘联系
多数封国内血缘界限被打破
对地方控制力不同
对地方控制力相对较弱,有的附属国经常与商处于战争状态
诸侯国对周天子的义务更加明确,对同姓诸侯的分封到达边疆要地,周王室的有效管辖范围扩大,形成“天下共主”地位
关系
目的都是为巩固王朝的统治,商王、周王对各国的控制并不严密,后者是对前者的继承和发展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体制
西周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角度
贵族政治
官僚政治
地方单位
邦国
郡县
官员身份
贵族
官僚
选官标准
血缘
才能
产生方式
世袭
任命
在职时间
终身
任期
经济来源
采邑
俸禄
行政特点
分权
集权
高度集权
没有
实现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体制
春秋战国
(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宗法血缘关系瓦解,西周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
(2)为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各国在政治上都进行了重大改革,君主专制加强,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体制开始产生;
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建立
◎概念辨析
1、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指地方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解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2、君主专制:是指决策的方式, 体现的是君臣关系,君主专制必然实行中央集权,但中央集权不一定要实行君主专制。
二、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建立
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是一个意思吗?
主要内容:
包括皇帝制、郡县制、官僚制
皇帝独尊
创制与“皇帝”有关的一系列专用称号,如皇帝自称“朕”,命称“制”,令称“诏”,印称“玺”。“皇帝”成为我国君主专制社会最高统治者的专有称谓。
皇权至上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和诸大臣听命于皇帝,一切政治、军事、法律事务的决定权都在皇帝手中。
皇位世袭
废除子议父、臣议君的“谥法”,自称“始皇帝”,后世以二世、三世计,以至“传之无穷”。
二、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建立
统一天下
德盖三皇
功过五帝
(一)皇帝制度——政治体制的核心
(二)官僚制:三公九卿制
二、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建立
皇帝
丞相
御史大夫
(监察)
(军事)
(行政)
太尉
奉常
郎中令
卫尉
太仆
宗正
廷尉
典客
少府
治粟内史
①丞相是百官之长,行政中枢所在,秉承皇帝,统领百官;
②太尉掌管军事;
③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掌管图籍、文书,监察百官
④三公之下是分掌各类政务的机构,泛称“九卿”。
⑤三公九卿共同组成中央政府,国家重大事情由公卿进行廷议,最后由皇帝裁断。
(三)地方制度:全国推广郡县制
二、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建立
对于地方的统治,丞相王绾[wǎn]等曾进言说:“诸侯刚刚被打败,燕国、齐国、楚国地处偏远,不给它们设王,就无法镇抚那里。请封立各位皇子为王,希望皇上恩准。”
如果你是秦朝的大臣,你会怎样谏言统治地方呢?

(地方最高统治机构)
郡守
郡丞
郡尉
(最高长官)
(行政、刑狱)
(军事、治安)
县令
县丞
县尉
(最高长官)
(行政、刑狱)
(军事、治安)

监御史
(监察)
郡县制的作用:
彻底废除分封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有利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维护国家统一。是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划时代的变革。
二、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建立
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国现有的两千多个县中,县名仍然保持与秦汉时代完全相同的有59个。
(四)秦朝文书
材料一:有事请殴(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羁请。——《睡虎地秦墓竹简?内史杂》
材料二: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脣(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
——《睡虎地秦墓竹简?行书律》
材料三:“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东汉王充在《论衡》
材料反映出严密的文书行政管理制度
(1)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行政
(2)建立了以邮驿为中心的文书传递系统
(3)秦朝文书十分繁密,秦始皇日夜都要批阅大量文书
影响:
(1)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 传送到全国各地
(2)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3)为汉承秦制提供条件,具有较高史料价值
二、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建立
想一想:文书制度为什么得以确立?
(五)评价
积极影响
疆域
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朝国力日益增强,初步奠定了祖国的疆域
政治
有利于集中力量抵御外来侵略;有利于国家统一;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专制王朝所沿用,成为中国专制社会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经济
有利于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展大规模的生产活动,有利于经济文化发展,使中国产生了高于同一时期其他国家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民族
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文化
有利于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的整体发展等
消极影响
政治
君主个人品质的优劣直接影响国家政策,容易造成决策的随意和行政的专断,极易出现暴政、腐败现象
经济
在明清时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妨碍了社会的进步
思想
文化
加强思想文化控制,文化专制日趋严厉。思想上独尊一家,禁锢了人们的头脑,压抑了人性及其创造力,阻碍了中国民主政治和科技文化的发展
二、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建立
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郡国并行制
刘邦为避免像秦朝那样“孤立而亡”,遂大封刘姓宗室为诸侯。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汉代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疆裂土,立二等之爵。 ——《汉书?诸侯王表》
1、汉承秦制:中央行政体制仍为三公九卿制。
2、中朝:汉武帝设立中朝(或称“内朝”,包括侍中、尚书令、常侍,负责决策),使外朝丞相的权力大大削弱。西汉晚期以后,丞相制被三公制取代,中朝尚书的权力逐渐增大。
3、尚书台:至东汉,刘秀将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受到削弱。
东汉政论家仲长统总结了三公权力变化的原因 :
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后汉书》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汉代
中央
皇帝
丞相
御史大夫
太尉
九卿
侍中
常侍
尚书令
中朝—决策机构
外朝—执行机构
有事上报
设置:汉武帝把全国划为十三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刺史制度是对秦代监御史制度的继承和发展。
目的: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君主专制统治。
职权:①刺史代表中央巡行地方,监察郡国高官。②只有调査权,而无处置权。
评价:
①积极性:对地方官吏勤政、廉政建设有一定的督察作用;它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有利于中央集权,并为后代封建统治者所借鉴。
②局限性:在专制政体下,为官的刺史存在着严重的官僚主义恶习,容易导致严重的监察腐败;随着刺史权力范围的扩大,东汉后期地方刺史更是发展成了地方割据势力。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汉代
地方
(一)郡、县两级制→州、郡、县三级制
⑴汉承秦郡县二级制:
①郡设太守为最高长官,下设郡尉、郡丞分别协掌军事、行政;
②郡下设县(或道),县设令或长,之下有丞、尉及分曹属吏;
⑵东汉晚期,原来的监察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
(二)刺史制度
隋唐:三省六部制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隋唐
中央
皇帝
尚书省
中书省
(起草政令)
(审核政令)
(执行政令)
门下省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三分相权,相互牵制,加强皇权
“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
——钱穆
评价:
⑴三省六部制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约,可以有效履行封建国家的不同职能;
⑵三省六部制确立,标志着中央行政体制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⑶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为此后历代王朝沿用。
⑷三省分职,在一些问题上争执不下,影响行政效率。
隋唐时期:州(道)县。
隋朝:废郡,实行州县二级制,唐朝继承。
唐朝:①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划分成10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
②唐玄宗因对外开拓,在边境驻以重兵,设立十大兵镇,以节度使为最高军事长官。节度使领若干州,权力很大,初时由中央派大臣充任,立功后往往入朝拜相,为胡人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反唐创造了机会。
③ 安史之乱后,道变成州、县以上的以及行政实体。
④唐中期后,一些战略重地设节度使,后发展到兼并役使州县,拥兵自重,形成割据势力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隋唐
地方
1、设置:宋朝三省虽置,但职能废弛瘫痪,另设中书门下省“佐天子,执大政”,其长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履行宰相的职权。
2、特点:多设机构,分化事权,加强皇权
3、影响:
(1)进一步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却减弱了对皇权的约束力。
(2)职权过于分散,导致行政效率低,"冗官"局面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宋代
皇帝
中书门下(政事堂)
枢密院
军事
(枢密使)
财政
(三司使)
行政(同平章事、参知政事)
三司
吏部
盐铁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户部
度支
门下省
尚书省
中书省
三省
不参与行政(谏官)
宋朝:二府三司制
中央
宋朝时期:路、府、县。
1、宋朝改道为路,又将隋唐时期的军事管理机构府变为一级型政府,从而形成路、府、县三级制。
2、加强中央集权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宋代
地方
元朝:一省二院
1、设置:为了提高行政效率采用一省制,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六部归入中书省;枢密院掌全国军事;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藏族地区正式列入中国版图。
2、特点:丞相权重
3、影响:元朝后期,宰相权力越来越大,有时甚至威胁皇权。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元代
皇帝
枢密院
宣政院
(统领宗教事务管辖西藏地区)
(最高行政机关)
(最高军事机关)
中书省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中央
元朝时期:省、路、府、州、县。
1、原因:元朝统一中国后,疆域辽阔,需要加强中央对全国的有效管辖和统治。
2、内容: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作为中书省的派机构。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京畿周围(山东、山西和河北)由中书省直接管辖;设置宣政院统辖西藏;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
3、意义: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为我国明后的行政划分奠定了初步基础。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元代
地方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制。
1、废丞相:洪武十三年( 1380年),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丞相, 亲理政务,绵延1000多年的丞相制度终结,标志封建君主专制发展到更高阶段。
2、内阁制:废丞相后,明朝逐步建立起内阁制。内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大量政务,成为事实上中央行政的中枢首脑。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明清
中央
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直接秉承皇帝,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提高行政效率,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明清
中央
清初保留着专门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
康熙时设立南书房
雍正时设立军机处
顺治帝
康熙帝
雍正帝
内阁、皇权受限
三足鼎立,皇权扩大
皇权达到顶峰
明清时期:省、府、县三级行政体制
1、明朝:①(废行省,设三司)明初废行中书省,原行中书省的权力由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分割,②后来,朝廷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逐渐总揽一省之权;
2、清朝:清承明制,巡抚成了一省长官,又设总督掌管数省军政大权;
3、明清时期:省之下设府(直隶州),府下设县(州),形成省、府、县三级行政体制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明清
地方
归纳:古代中国中枢机构的演变
四、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特点
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总结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时代
地方行政体制
主要内容
汉朝
郡、县两级制→州、郡、县三级制
⑴汉承秦郡县二级制:①郡设太守为最高长官,下设郡尉、郡丞分别协掌军事、行政,②郡下设县(或道),县设令或长,之下有丞、尉及分曹属吏,③汉初地方行政体制还包括王国和侯国;⑵东汉晚期,原来的监察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
魏晋南北朝
州郡县三级制
州刺史不仅有行政权,还有领兵权,形成内轻外重、干弱枝强的局面
隋唐
州、县二级制
⑴隋朝废郡,以州统县,实行州、县二级制;
⑵唐承隋制。唐还把全国划分为10道(后增至15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
⑶唐中期后,节度使发展到兼并役使州县,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势力
宋朝
路、府、县三级制
宋朝改道为路,又将隋唐时期作为军事管理机构的府变为一级行政区划,从而形成路、府、县三级制
元朝
省、路、府、州、县的多级行政体制
⑴元朝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掌管一省政务,后演变为地方常设的最高一级行政机构;⑵行省下设路、府、州、县,形成多级行政体制
明清
省、府、县三级行政体制
⑴明朝:①(废行省,设三司)明初废行中书省,原行中书省的权力由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分割,②后来,朝廷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逐渐总揽一省之权;
⑵清朝:清承明制,巡抚成了一省长官,又设总督掌管数省军政大权;
⑶明清时期:省之下设府(直隶州),府下设县(州),形成省、府、县三级行政体制
四、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趋势:中央对地方的集权不断加强
秦朝
汉末魏晋
唐朝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行省




承宣布政使司(行省)






四、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中国古代的三大地方行政制度比较
比较点
分封制
郡县制
行省制



盛行的时代不同
奴隶社会(西周)
几乎整个封建时代
元朝
和中央政府关系不同
侯国相对独立
中央政府下属行政机构,服从中央,郡守县令由皇帝任免
是中央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受命于中央,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
作用和影响不同
一定时期产生过积极租用;但长期以来其残余势力破坏国家的统一和社会安定
不仅在当时有效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
相同点
1、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2、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
3、结果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作用
四、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1、基本矛盾
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是基本矛盾。基本趋势是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丞相被废除。
2、特点
(1)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上。
(2)从中央到地方设置完备的政治机构,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严密统治网络。
(3)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相结合。宗法制严重影响古代政治制度的建设;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长期影响政治制度。
经济——维护封建经济基础需要
政治——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
思想——法家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
实践——商鞅变法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客观条件——秦王朝的统一和强盛
源于自然经济的分散性
中央机构沿革
秦——三公九卿制
汉——中外朝制
唐——三省六部制
宋——二府三司制
明——废丞相,设内阁
清——设军机处
地方机构沿革
秦——郡、县
西汉初——郡国并行
汉——州、郡、县
元——行省
明——省、府、州、县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皇权不断加强,而以丞相为首的中枢机构权力被逐渐削弱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
积极方面:①能有效组织大规模的生产活动;②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③有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消极方面:①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②独尊一家,牵制思想;③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新兴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职能及作用
经济上,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废除阻碍其发展的专制制度。
政治上,日益壮大的资产阶级要求参政议政,废除专制制度。
外来因素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思想的传入客观上冲击了中国的专制制度,并为新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借鉴模式。
认识深化:.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演变的规律性认识
(1)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主因。王朝建立初期,一般:要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对地方机构进行改革;王朝的后期,中央集权制到破坏,对地方的控制也随之减弱。
(2)分权是地方行政机构改革的基本方法。比如宋代设置通判监督知州,设置转运使削弱地方财政权;明代设置三司分掌地方民政与财政法、军事等,但分权易导致效率降低的局面出现。
(3)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中国历代地方行政层级迁的一条主要线路是对前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沿袭和改进,沿袭主,变革为辅。
(4)下稳上动是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化的特征。纵观中国2000多年自建史,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政区,是相对稳定的,而县之上的州府、省则变化很大。
四、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两汉至明清时期的行政演变
探究: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与“不变”的共同目的,并说明材料四中地方行政区划“变”与“不变”的具体表现。(12分)
共同目的: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君主专制统治。(2分)
变的表现:地方行政区划层级逐渐增多,由两级制到三级制或四级制;州、郡(府)等中级地方行政区域不断缩小,行政权力不断萎缩;监察区逐渐演变为行政区;元朝新增省级地方行政单位。(任答3点6分)
不变表现:中央对地方层层严密的控制不变;在地方行政机构内分化事权,相互制约的指导思想不变;县级行政单位基本稳定,加强对基层地方的控制不变。(任答2点4分)
知识结构
时空坐标
备注:中国奴隶社会时期:BC2070-BC476(夏商西周和春秋时期);中国封建社会时期:BC476-1840年
时空坐标
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部灿烂的人类制度文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