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 充要条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通过研究大量的实例抽象出充要条件的概念,能利用充要条件对具体的例子进行分析表述,在这个过程中提升数学抽象素养.
2.通过探索充要条件与数学定义的关系,进一步理解充要条件,能进行充要条件的判断与证明,在这个过程提升逻辑推理、直观想象和数学运算素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充要条件的意义;
教学难点:充要条件和数学定义之间关系.
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确定方案
问题1:类比“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研究过程,你能试着写出“充要条件”的研究过程吗?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写出研究过程,展示交流.
预设的答案:具体实例(命题真假判断)——抽象概念——概念辨析——应用概念.
抽象概念:什么是充要条件?
概念辨析:充要条件和数学中定义、公理、定理哪个有关?
应用概念:如何判断充要条件?
设计意图:通过类比所学知识,猜想新知识的研究过程.首先让学生对本节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整体认识和把握,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二)问题导入
问题2:阅读教科书第20页右下角的边框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对于“若p,则q”形式的命题,什么是它的逆命题?
(2)请分别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
①若两个三角形的两角和其中一角所对的边分别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②若两个三角形全等,则这两个三角形的周长相等;
③若一元二次方程false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则false;
④若A∪B是空集,则A与B均是空集.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写出结果,展示交流,教师帮助学生规范表达.
预设的答案:
(1)“若p,则q”的逆命题为“若q,则p”,而且它们是互逆的;
(2)①若两个三角形全等,则这两个三角形的两角和其中一角所对的边分别相等;
②若两个三角形的周长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③若false,则一元二次方程false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④若false与B均是空集,则false是空集.
设计意图:逆命题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首先通过举例让学生认识它,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三)新知探究
1.形成概念
问题3:对于下列“若p,则q”形式的命题,请判断它们及它们逆命题的真假.
(1)若两个三角形的两角和其中一角所对的边分别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2)若两个三角形全等,则这两个三角形的周长相等;
(3)若一元二次方程false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则false;
(4)若false是空集,则false与B均是空集.
师生活动:在问题1的基础上,学生独立思考,给出判断,展示交流,互相更正.
追问1:根据以上命题及其逆命题的真假,那么p是否为q的充分条件或必要条件?为什么?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回答问题,互相更正.
预设的答案:(1)原命题为真,所以p是q的充分条件;逆命题为真,所以p是q的必要条件;
(2)原命题为真,所以p是q的充分条件;逆命题为假,所以p不是q的必要条件;
(3)原命题为假,所以p不是q的充分条件;逆命题为真,所以p是q的必要条件;
(4)原命题为真,所以p是q的充分条件;逆命题为真,所以p是q的必要条件.
追问2:阅读教科书第20页最后一段到第21页第一段完,你能说说什么是充要条件吗?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回答问题.老师板书.
预设的答案:如果“若p,则q”和它的逆命题“若q,则p”均是真命题,则记作false.此时p既是q的充分条件,又是q的必要条件,我们说p是q充分必要条件,简称为充要条件.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具体命题出发,通过分析命题及其逆命题的真假,引出充要条件的概念.
2.辨析概念
问题4:根据定义,上述四个命题中,哪些p是q的充要条件?类比“充分必要条件”的名称,其余的命题中,你认为p应该称为q的什么条件?你认为如何判断p是q的什么条件?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回答问题,老师更正并板书.
预设的答案:上述命题(1)(4)中的p是q充要条件.
对于命题(2),p是q的充分条件,p不是q的必要条件,称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对于命题(3),p不是q的充分条件,p是q的必要条件,称p是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如果p不是q的充分条件,也不是q的必要条件,称p是q的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
如果“若p,则q”为真命题,且“若q,则p”为真命题,则p是q充要条件;
如果“若p,则q”为真命题,且“若q,则p”为假命题,则p是q充分不必要条件;
如果“若p,则q”为假命题,且“若q,则p”为真命题,则p是q必要不充分条件;
如果“若p,则q”为假命题,且“若q,则p”为假命题,则p是q即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熟悉的命题,说明p是q的充要、充分不必要等条件与p是q的充分条件、p是q的必要条件之间的关系.同时利用定义解决问题,形成方法.
3.应用概念
例3 下列各题中,p是q的什么条件?(请用“充要条件”“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回答)并写出理由.
(1)p:两个三角形全等,q:两个三角形三边成比例;
(2)p: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q: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3)p:false,q:false;
(4)p:false是一元二次方程false的一个根,q:false.
追问1:判断p是q的什么条件的依据与方法是什么?(答案略)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要求写出判断过程和结果,然后展示交流,教师帮助学生规范过程.如果学生只写出命题的真假,而没有给出理由,老师要进行追问.例如:学生在(1)中写出“若q,则p为假命题”,老师追问“为什么”,直到学生给出反例为止.
设计意图:进一步熟悉利用判断命题真假来判定充要条件、充分不必要等条件的方法.
追问2:例3(2)中给出了“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一个充要条件,即“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你还能写出不同的充要条件吗?(答案略)
师生活动:学生回答,教师将学生的回答板书在黑板上.
追问3:这些充要条件从不同角度刻画了“平行四边形”这个概念,据此我们可以给出平行四边形的不同定义.例如:“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等等.再回忆你学过的其他数学定义,你发现充要条件和数学定义之间有什么关系?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展示交流.
预设的答案:例如:相似三角形;菱形;子集等定义.
数学定义和充要条件的关系:数学定义给出了数学对象成立的充要条件,它是从充分性和必要性两个方面刻画数学对象的,它既是这个数学对象的判定定理又是性质定理.
设计意图:借助具体的数学命题,理解数学定义和充要条件的关系,进一步深化对充要条件的理解.
例4 已知:⊙O的半径为r,圆心O到直线l的距离为d,求证:d=r是直线l与⊙O相切的充要条件.
追问:依据充要条件定义,证明“d=r是直线l与⊙O相切的充要条件”,应该证明哪些命题为真命题?并尝试给出证明思路.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题意,尝试写出要证的命题以及证明思路,展示交流,老师帮忙完善.在此基础上,学生完成证明,老师帮助订正并规范学生的表达,并指出哪一步是“充分性”,哪一步是“必要性”.或者也可以让学生阅读教科书,并说明哪一步是充分性,哪一步是必要性.
预设的答案:
需要证明的命题以及证明思路:
(1)若d=r,则直线l与⊙O相切;思路:要证“直线l与⊙O相切”false“直线l与⊙O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false先根据条件“d=r”证明“有公共点”,然后再证明“只有一个公共点”.
(2)若直线l与⊙O相切,则d=r.思路:由“直线l与⊙O相切”false“直线l与⊙O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P”false“false”false“d=r”.
证明:(1)如图,作OPfalsel于点P,则OP=d.
若d=r,则点P在⊙O上,在直线l上任取一点Q(异于点P),连接OQ.
在Rt△OPQ中,OQ>OP=r.
所以,除点P外直线l上的点都在⊙O的外部,即直线l与⊙O仅有一个公共点P.
所以直线l与⊙O相切.
(2)若直线l与⊙O相切,不防设切点为P,则OPfalsel.
因此d=OP=r.
由(1)(2)得,d=r是直线l与⊙O相切的充要条件.
证明命题(1)成立,即说明d=r是直线l与⊙O相切的充分条件,这一步称为“充分性”;证明命题(2)成立,即说明d=r是直线l与⊙O相切的必要条件,这一步称为“必要性”.
设计意图:通过充要条件的证明,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充要条件的理解.另外,这个题目推理过程有一定难度,所以在推理之前,分清条件和结论,理清证明思路很重要.
(四)梳理总结
问题5: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含义是什么?对于“若p,则q”命题,判断p是q的什么条件的方法是什么?充要条件与数学定义有什么关系?
师生活动:师生一起总结.
预设的答案:如果“若p,则q”和它的逆命题“若q,则p”均是真命题,则记作false.此时p既是q的充分条件,又是q的必要条件,我们说p是q充分必要条件,简称为充要条件.
判断方法:通过判断“若p,则q”和它的逆命题“若q,则p”的真假,从而得出p是q的充要或充分不必要或必要不充分或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数学定义和充要条件的关系:数学定义给出了数学对象成立的充要条件,它是从充分性和必要性两个方面刻画数学对象的,它既是这个数学对象的判定定理又是性质定理.
设计意图:通过梳理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充要条件的含义以及它在数学中的地位和价值.
作业布置:教科书第22页练习第1,2,3题;习题1.4第1到6题.
(五)目标检测设计
1.(浙江)设false,false是实数,则“false”是“false”的(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设计意图:考查充要条件的判断方法.
2.已知集合A,B,则“A∩B=B”的一个充分不必要条件是( )
A.A=false B.A?B C.B?A D.A=B
设计意图:考查充分不必要条件的判断方法.
3.求证:方程false有两个同号且不相等的实根的充要条件是false.
设计意图:考查充要条件的证明.
参考答案:1.D 2.D
3.证明:设p:方程false有两个同号且不相等的实根;q:false.
(1)必要性(false):若方程false有两个同号且不相等的实根,设其两根为false,则false解得false.
(2)充分性(false):若false,则false,所以一元二次方程false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
又因为false,所以false则方程false有两个同号且不相等的实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