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通过研究实例抽象出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概念,能利用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对具体的例子进行分析和表述,在这个过程中提升数学抽象素养.
2.通过探索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判定定理、性质定理的关系,进一步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能进行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判断与应用,在这个过程提升逻辑推理、直观想象和数学运算素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意义;
教学难点:必要条件的意义.
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整体概览
问题1:阅读课本第17页第一段,回答下列问题:
(1)本节将要研究哪些内容?
(2)本节要研究的对象在高中数学中的地位是怎样的?
(3)并试着依据一个新概念的学习过程,给出你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回答问题,生生、师生之间互相订正和补充.
预设的答案:对于问题1(1),学生应该能够完整地回答出:本节将要研究“若p,则q”形式的命题中p和q的关系,学习数学中的三个常用的逻辑用语——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
对于问题1(2)和(3)估计学生会感到棘手.由教师讲解.
(2)三个常用逻辑用语是数学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学表达和交流的工具,是逻辑思维的基本语言.
(3)新概念的学习过程:
具体实例——定义——表示——辨析——应用
猜想:
具体实例——什么是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如何表示?——如何判断?——如何应用?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首先让学生对本节的研究内容、研究过程有个概览,提高学生学习的系统性;明确三种常用逻辑用语学习的必要性;通过类比所学知识,猜想新知识的研究思路和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二)问题导入
问题2:在初中,我们学习过命题,什么是命题?什么是真命题和假命题?你能举一些例子吗?并试着将你的例子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
师生活动:根据学生列举的例子,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初中学习的命题的相关知识:命题的概念、命题真假及其判断等,并引导学生关注到本节主要讨论的命题形式是:“若p,则q”,通过改写列举的命题,认识条件和结论.
设计意图:复习初中学过的关于命题、真命题、假命题的概念,认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引语:本节我们主要讨论“若p,则q”这种形式的命题,并进一步考察命题中p和q的关系,学习数学中的一些常用的逻辑用语.
(三)新知探究
1.形成概念
问题3:下列“若p,则q”形式的命题中,哪些是真命题?哪些是假命题?
(1)若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则这个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2)若两个三角形的周长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3)若false,则x=1;
(4)若平面内两条直线a和b均垂直于直线l,则a//b.
师生活动:学生判断命题(1)—(4)的真假,并得到命题(1)(4)为真命题,命题(2)(3)为假命题.教师追问,引导学生将具体结论一般化.
追问1:关于命题(1)和命题(4),由条件p通过推理可以得到结论q,所以它们是真命题.对于一般的“若p,则q”形式的命题,如果由p通过推理可以得到q,那么这个命题为真命题吗?反过来,如果这个命题是真命题,那么由p通过推理一定可以得到q吗?
追问2:关于命题(2)和命题(3),由条件p通过推理不能得到结论q,所以它们是假命题.对于一般的“若p,则q”形式的命题,如果由p通过推理不能得到q,那么这个命题为假命题吗?反过来,如果这个命题是假命题,那么由p通过推理一定不能得到q吗?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讨论的结果,由教师讲解或者学生阅读课本获得定义:
一般地,“若p,则q”为真命题,就是指由p通过推理可以得到q.这时,我们就说,由p可以推出q,记作false.并且说,p是q的充分条件(sufficient condition),q是p的必要条件(necessary condition).
如果“若p,则q”为假命题,那么由条件p不能推出结论q,记作p falseq.此时,我们就说p不是q的充分条件,q不是p的必要条件.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命题出发,在判断“若p,则q”形式命题真假的基础上,明确“命题的真假”与“由p推出q”的关系,从而形成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定义.
3.辨析概念
问题4:根据定义,在上述命题(1)—(4)中,p是否为q的充分条件?q是否为p的必要条件?为什么?
师生活动:学生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答案略.
追问1:判断p是否为q的充分条件,q是否为p的必要条件的依据和方法是什么?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展示交流,给出总结及解释.
预设的答案:判断充分(必要)条件的依据是: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定义.
具体方法是:命题法:判断命题“若p,则q”的真假.
设计意图:利用定义解决问题,形成方法.
追问2:对于命题(1)满足false,那么若q不成立,p成立吗?请你解释.对于命题(4)呢?一般地,当false时,那么若q不成立,p成立吗?你能据此说明为什么此时称q为p的必要条件?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展示交流.
预设的答案:p是q的充分条件,即p成立足够推出q成立;q是p的必要条件,即如果q不成立,p一定不成立,所以q对于p成立而言是必要的.
设计意图:通过对具体例子的辨析,学会判断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方法;借助具体例子,明确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含义,突破理解必要条件这一难点.
例1 下列“若p,则q”形式的命题中,哪些命题中的p是q的充分条件?
(1)若四边形的两组对角分别相等,则这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若两个三角形的三边成比例,则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3)若四边形为菱形,则这个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
(4)若false,则false;
(5)若false,则false;
(6)若false为无理数,则false为无理数.
追问1:判断p是q的充分条件的依据与方法分别是什么?(答案略.)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要求写出判断过程和结果,然后展示交流,教师帮助学生规范过程.
预设的答案:
解:(1)这是一条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false,所以p是q的充分条件.
(2)这是一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false,所以p是q的充分条件.
(3)这是一条菱形的判定定理,false,所以p是q的充分条件.
(4)由于false,但false,pfalseq,所以p不是q的充分条件.
(5)由等式的性质知,false,所以p是q的充分条件.
(6)false为无理数,但false为有理数,pfalseq,所以p不是q的充分条件.
(4)除了用判断命题的真假判断充分条件之外,还可以用集合关系来判断充分条件.对于命题“若p,则q”,集合false,集合false,若false,则p是q的充分条件.
解:方程false的解集为false,而false,所以p不是q的充分条件.
追问2:命题(1)给出了“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一个充分条件,即“四边形的两组对角分别相等”.这样的充分条件唯一吗?如果不唯一,请你再写出几个不同的充分条件.
预设的答案:①若四边形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则这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②若四边形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则这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③若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相等,则这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④若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则这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
追问3:根据上述分析,你认为充分条件与判定定理之间有怎样的关系?(答案:数学中的每个判定定理都给出了相应数学结论成立的一个充分条件.)
设计意图:一是进一步熟悉利用判断命题真假来判定充分条件的方法,同时了解利用集合关系判断充分条件的方法,比如(4);二是通过典型的数学命题,理解数学中的判定定理和充分条件的关系,进一步深化对充分条件的理解.
例2 下列“若p,则q”形式的命题中,哪些命题中的q是p的必要条件?
(1)若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则这个四边形的两组对角分别相等;
(2)若两个三角形相似,则这两个三角形的三边成比例;
(3)若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则这个四边形为菱形;
(4)若false,则false;
(5)若false,则false;
(6)若false为无理数,则false为无理数.
追问1:类比例1如何完成例2?(答案略.)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要求写出判断过程和结果,然后展示交流,教师帮助学生规范过程.
预设的答案:
解:(1)这是平行四边形的一条性质定理,false,所以q是p的必要条件.
(2)这是相似三角形的一条性质定理,false,所以q是p的必要条件.
(3)对于筝形,对角线互相垂直,但它不是菱形,pfalseq,所以q不是p的必要条件.
(4)显然,false,所以q是p的必要条件.
(5)当c=0,结论不成立,pfalseq,所以q不是p的必要条件.
(6)false为无理数,但false不全是有理数,pfalseq,所以q不是p的必要条件.
追问:类比例1,你能用集合法解答(4)吗?
用集合关系来判断必要条件.对于命题“若p,则q”,集合false,集合false,若false,则q是p的必要条件.
解:方程false的解集为false,而false,所以q是p的必要条件.
追问2:命题(1)给出了“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一个必要条件,即“四边形的两组对角分别相等”.这样的必要条件唯一吗?如果不唯一,请你再写出几个不同的必要条件.
预设的答案:①若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则这个四边形的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
②若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则这个四边形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
③若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则这个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相等;
④若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则这个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
追问3:根据上述分析,你认为必要条件与性质定理的关系如何?(答案:数学中的每个性质定理都给出了相应数学结论成立的一个必要条件.)
设计意图:一是进一步熟悉利用判断命题真假判定必要条件的方法,同时了解利用集合关系判断必要条件的方法,比如(4);二是通过典型的数学命题,理解数学中的性质定理和必要条件的关系,进一步深化对必要条件的理解.
3.应用概念
例3 已知false,p:false,q:false.
(1)若p是q的充分条件,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2)若p是q的必要条件,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追问:对于(1),根据充分条件的定义,两个条件p与q对应的数集之间应该有怎样的关系?对于(2)呢?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讨论交流,形成(1)的解题思路.然后学生独立写出(1)的解答过程,并类比(1)完成(2)的解答,展示交流,教师帮助学生规范过程.
预设的答案:
因为p是q的充分条件,所以条件p对应的数集中的每个元素都应该在条件q对应的数集中,所以false,从而将问题转化为已知集合关系求参数范围.
解:(1)因为p是q的充分条件,所以false解得false;
(2)因为p是q的必要条件,所以false解得false.
设计意图:通过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逆用,将问题转化为集合之间关系问题,进一步在变化的情境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四)归纳小结 布置作业
问题5: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含义分别是什么?对于“若p,则q”命题,判断p是否为q的充分条件或者必要条件的方法有哪些?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数学中的判定定理、性质定理有什么关系?对照问题1中给出的研究内容和思路,你有没有需要补充的内容?
师生活动:师生一起总结.
预设的答案: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含义:p是q的充分条件,即p成立足够推出q成立;q是p的必要条件,即如果q不成立,p一定不成立,所以q对于p成立而言是必要的.
对于“若p,则q”命题,判断p是否为q的充分条件或必要条件的方法:命题法和集合法.(1)命题法:判断命题“若p,则q”的真假,若其为真,则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若其为假,则p不是q的充分条件,q不是p的必要条件.(2)集合法:集合false,集合false,若false,则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若false,则p不是q的充分条件,q不是p的必要条件.
数学中的每个判定定理都给出了相应数学结论成立的一个充分条件.数学中的每个性质定理都给出了相应数学结论成立的一个必要条件.
研究内容及思路:在大量实例感知的基础上,抽象出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概念;然后依据定义寻找判断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方法;并利用新知重新认识以前的一些知识(判定定理、性质定理).
设计意图:通过梳理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含义以及它们在数学中的地位,同时进一步梳理它们的研究思路.
作业布置:教科书第20页练习第1,2,3题.
(五)目标检测设计
1.下列“若false,则false”形式的命题中,哪些命题中的false是false的充分条件?哪些命题中的false是false的必要条件?
(1)若false,则false;
(2)若false,则false;
(3)若两个三角形全等,则这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
(4)若false,则集合false中至少有一个为空集.
设计意图:考查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判断方法.
2.(1)设false,则false的一个必要条件是( )
A.false B.false C.false D.false
(2)写出“x<4”的一个充分条件:________.
设计意图:考查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概念.
3.已知集合false,false,若false成立的一个充分条件是false,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设计意图:考查充分条件的逆用。
参考答案:
1.(1)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
(2)p不是q的充分条件,q不是p的必要条件;
(3)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
(4)p不是q的充分条件,q不是p的必要条件.
2.(1)A;(2)false.
说明:答案不唯一.
3.解:因为false是false的充分条件,
所以false,则false,解得false.